收藏 分销(赏)

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154843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崔 丹*内容提要:作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约翰济慈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吸收前辈诗人的创作精华,成就伟大诗篇。诗人尤其对斯宾塞情有独钟,在诗歌技巧、形式、体裁、主题、想象与创作思想等方面皆深受其影响。诗人在自然伦理刻画、罗曼司书写、骑士精神塑造、诗歌政治性功能抉择与人文主义精神塑造等方面超越斯宾塞,克服前驱诗人“影响的焦虑”,成就伟大诗名。关键词:济慈;斯宾塞;罗曼司;人文主义;诗学政治A b s t r a c t J o h n K e a t s,a r epr e s e n t a t i v e

2、f igu r e o f t h e s e c o n d ge n e r a t i o n o f E ngl i s h r o m a n t i c po e t s,h a s a c h i e v e d gr e a t po e t i c f a m e by e x t e n s i v e ly a n d d e eply a b s o r b i ng po e t i c n u t r i t i o n f r o m h i s pr e d e c e s s o r s w i t h t h e pe r s i s t e n t spi

3、 r i t o f e xpl o r a t i o n.K e a t s w a s d e eply i n f l u e n c e d by E d m u n d Spe n c e r i n po e t i c t e c h n iqu e s,f o r m,ge n r e,t h e m e s,i m agi n a t i o n a n d c r e a t i v e t h o ugh t s.B e s i d e s,t h e po e t s u rpa s s e d Spe n s e r i n t h e d epi c t i o

4、n o f n a t u r a l e t h i c s,r o m a n c e,w r i t i ng,t h e s h api ng o f k n igh t spi r i t,d e c i s i o n o v e r po e t i c po l i t i c s a n d h u m a n i s m spi r i t,e t c.H e o v e r c o m e s t h e“a n x i e ty o f i n f l u e n c e”f r o m Spe n c e r,t h e pr e c u r s o r,a n d

5、i mpr o v e s t h e r o m a n t i c po e t i c s tyl e.K e y w o r d s J o h n K e a t s;E d m u n d Spe n s e r;r o m a n c e;h u m a n i s m;po e t i c po l i t i c s“崇高的心存有善良的思想,/少年人总是雄心勃勃,/永远不会止息,直到产生结果/永恒的光荣的人们永远出色 ”(济慈 2 0 0 3:6)。此诗为约翰济慈(J o h n K e a t s,1 7 9 51 8 2 1)1 8 1 7年4月1 7日于卡里斯布鲁*基金

6、项目:本文 系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一 般 项 目“济 慈 个 体 身 份 构 建 的 焦 虑 与 超 越”(2 1 F WWB 0 1 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 0批面上资助课题“济慈诗歌政治书写与不列颠国家身份建构”(2 0 2 1 M 7 0 0 4 9 6)、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英国诗人济慈的民族身份书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J K H 2 0 2 4 1 5 3 9 S K)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崔丹,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延边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克写给约翰雷诺兹(J o h n R eyn o l d s)的

7、信中援引的 仙后(T h e F a e r i e Qu e e n e,1 5 9 0)诗行,济慈以“少年人”自称,虽年轻但雄心勃勃,孜孜以求。“永恒的光荣的人们永远出色”一句似乎也点明济慈对埃德蒙斯宾塞(E d m u n d Spe n s e r,1 5 5 21 5 9 9)既肯定、又自愧弗如的无力之感。该诗体现出诗人对斯宾塞崇高思想与伟大灵魂的敬佩同时,凸显其渴望超越前驱诗人的雄心。济慈在诗歌技巧、形式、体裁、主题、想象与创作思想等方面皆受到前驱诗人斯宾塞的影响,同时,诗人努力克服斯宾塞所造成的“影响的焦虑”,书写自然伦理,革新斯宾塞式罗曼司,反拨其诗学政治,重塑英国文学中的骑士

8、精神,将人文主义书写前景化,以此实现对斯宾塞的超越。一、斯宾塞的“仙后”遗风 1 8 1 2年,济慈在求学期间向好友查尔斯考登克拉克(C h a r l e s C o w d e n C l a r k e,1 7 8 71 8 7 7)借阅斯宾塞的 仙后,之后二人共同研读(C l a r k&M a ry 1 2 0;W a r d 2 8)。克拉克积极向济慈推介斯宾塞的“诗学原则”(po e t i c pr i n c ipl e s),这为济慈深入地认识、学习及仿效斯宾塞诗歌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阅读 仙后 后,克拉克观察到,“济慈特别挑出了诗中的表述词,因为斯宾塞在其中出色地

9、表现出愉悦和力量感”(贝特 4 1)。济慈对斯宾塞的摹写与亨特(L e igh H u n t,1 7 8 41 8 5 9)的启蒙密切相关,即亨特不仅是济慈进入诗歌世界,尤其是政治性书写的领路人,而且将其引向了斯宾塞的诗歌创作。由此,诗人对斯宾塞的喜爱无以复加,甚至推荐女友芳妮阅读斯宾塞诗集,在斯宾塞诗集上清晰地标出青睐的字词句段,与芳妮分享。在赴意大利疗养之前,济慈也将其作为与爱人临别的馈赠,足可见济慈对斯宾塞诗歌的喜爱。在其诗歌 致斯宾塞(“T o Spe n s e r”)中,诗人就以“花朵”吸收“土壤”中的“自然养分”才能芬芳“盛开”,隐喻其在充分吸收斯宾塞诗歌创作精华的基础上,才能

10、最终成就伟大的诗歌荣耀,并以此超越其令人嫉妒的伟大诗名,即克服哈罗德布鲁姆(H a r o l d B l o o m,1 9 3 02 0 1 9)所谓的“影响的焦虑”。诗人对斯宾塞的罗曼司诗歌情有独钟,深受其影响,从济慈阅读 仙后 诗集的旁注可见,诗人就其“精确观察下的色彩、光亮、声音和动作”(W a r d 2 9)等方面都进行了标注甚或点睛评价,从而感受斯宾塞的“感官风格”(s e n s u o u s s tyl e)2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F i n n ey 5 4 6)。在 仙后 中,斯宾塞为突出伊丽莎白女王的尊贵气质,以多层次颜色刻画进行烘托,

11、通过白色与乳白色的深浅色度和白色与黑色色调对比来凸显既纯洁又忧郁伤感的尤娜,以此彰显其蕙质兰心:“女郎骑的雪白毛驴跑得很慢,/但更白的是这位玉人的娇颜,/她身着一袭黑袍,黑漆漆一片,/就像一个奔丧的伤心人一般:/玉人郁郁寡欢:/一只乳白色的羔羊牵在身边”(斯宾塞 6)。同样,在 圣亚尼节的前夕(T h e E v e of S t.Agn e s)中,济慈以“百合似玉体”、圣女阿西尼画像中“乳白色羔羊”等写法彰显梅德林的纯洁与高贵。斯宾塞善于运用光艳色彩凸显恢弘伟岸的对象,诗人以精湛的笔触描写流光溢彩的金辇与太阳神,“金色的太阳神正悬挂在中天,/漂亮金辇的四轮上冒着火焰,/阳光照射在大地上,灼

12、热不堪”(同上 4 7),此番匠心独运之笔彰显斯宾塞光影刻画的功力。济慈也善于运用光影景象,在 恩底弥翁(E n dym i o n,1 8 1 8)中,他以“光”与“火”来塑造太阳神阿波罗及其金辇的形象,“因为正是早晨:阿波罗的上升的火/把所有东方的云彩蔚成一座银堆,/光辉是那么纯洁,一个悲哀的心灵/真能遗忘一切,把他精美的灵质/化为一阵清风”(济慈 1 9 5 8:8)。在 阿波罗礼赞(“Hym n t o Apo l l o”)中,诗人以金色突出阿波罗的壮美:“大神呵,你有金琴,/还有金色的头发;/你有金色的火焰,/还有金弓一把”(同上 7 4)。斯宾塞笔下的建筑物及其内饰刻画也恢弘无比

13、。仙后 正文第三卷第一章中的逍遥堡(C a s t l e J oye o u s)绚丽夺目,璀璨辉煌,“大殿装潢如何/富丽堂皇,庄严宏伟,极度奢靡,/门庭大柱价值连城,昂贵至极;/框架都是金质,其纯度一等一,/镶嵌的宝石和珍珠稀罕珍奇,/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烁烁熠熠,/焕发着无限的生机,辉煌壮丽”(斯宾塞 2 3)。在 仙后 第五卷中 阿西高(公正)传奇 里所描绘的庙宇熠熠生辉:“那里的建筑堂皇富丽,/高高耸立的大柱子光彩熠熠,/贴金大柱将拱形的屋顶撑起”(同上 1 4 8),这一影响与承袭在济慈 拉米亚(L a m i a,1 8 2 0)中富丽堂皇的结婚殿堂上可见一斑,“宴会大厅里是一片富

14、丽堂皇,到处是灿烂的灯火,扑鼻的芳香”(济慈 1 9 5 8:2 2 7),由此构建出美轮美奂的高大建筑。有别于绘画形式,诗歌往往以文字为载体,突显动态画面描摹的特征,通过读者“凝视”与“聚焦”的方式实现诗歌的诗画越界效果(莱辛 1 9 8 4)。文字媒介可以生成“图景”,推动叙事,但图景往往阻碍听觉对读34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者产生的独特效果。因为除“图景”外,诗歌还有“音景”,表现在诗歌形式与内容双方面。事实上,济慈对声音情有独钟,在日记中,诗人就曾表达过对音乐的喜爱,“一段熟悉的老歌 对感官构成的刺激:你是否从未被一段熟悉的老歌打动过?在一

15、个美妙的地方 听一个美妙的声音吟唱,因而再度激起当年它第一次触及你灵魂时的感受与思绪 难道你记不起你把歌者的容颜想象得美貌绝伦?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你并不认为当时的想象有点过分 你总会看到那张美妙的脸庞 多么妙不可言的时刻!”(济慈 2 0 0 2:5 2)济慈诗歌彰显音乐性特征,这与斯宾塞的影响密不可分。艾琳沃德(A i l e e n W a r d)就曾指出,济慈对斯宾塞诗歌形式的音乐性情有独钟(W a r d 2 9)。作为伊丽莎白时期的著名诗人,斯宾塞被誉为“诗人的诗人”(t h e po e t o f po e t s),其开创的斯宾塞诗节(Spe n s e r i a n S

16、t a n z a)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效仿的对象。该写法由意大利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 u d o v i c o A r i o s t o,1 4 7 41 5 3 3)的八行诗(o c t t a v a r i m a)衍变而来。斯宾塞将其运用于英诗创作中,每诗节共九行,前八行为五音步抑扬格,最后一行为六音步抑扬格,韵脚格式“a b a b b c b c c”。这一诗体对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G e o rge G o r d o n Byr o n,1 7 8 81 8 2 4)、珀西比希雪莱(P e r cy Bys s h e S h e l l ey,1 9 7

17、21 8 2 2)和济慈影响颇深,济慈在 仿斯宾塞 中便成功运用该诗体。此诗由四组诗节构成,第一节诗共九行,前八诗行为五音步抑扬格,最后一行为六音步抑扬格,诗歌韵脚为“a b a b b c b c c”,可见诗人严谨而全面地继承了斯宾塞诗体的韵律与节奏。除对斯宾塞诗歌形式音乐性的摹写外,济慈也关注斯宾塞诗歌内容的音乐性。事实上,斯宾塞注重对自然声音的描绘。在 仙后 第三卷第三章中,斯宾塞以洪钟大鼎之音来凸显山洞与谷底唤起的恐怖之感:“倘若你也一样碰巧路过此地,/就会看到那个地方恐怖至极:/那里(据说)是一个可怕的谷底,/但当站在高处侧耳听个仔细,/可听到恐怖的铁链嘈杂不已,/黄铜大锅的隆隆声

18、也很清晰/常常发出震耳欲聋的剧烈撞击,/回荡在深邃的岩下,可怕至极”(斯宾塞 7 1)。斯宾塞对声音的捕捉与把握十分生动敏锐,既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令人感受到自然之声的宏伟,也有回荡在深邃岩石中展现人间疾苦的痛苦挣扎声,令人心生可怕之感。济慈遵循斯宾塞,在诗歌中也着力书写声音。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之4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声。在 阿波罗礼赞 中,诗人以声音刻画雷神宙斯大发雷霆之势,“掌雷的天神握拳又握拳,/掌雷的天神皱眉又皱眉;/巨鹰的鬃发般的羽毛/愤怒地根根竖立 而霹雷/才孕育它的声音,/却又逐渐消沉”(济慈 1 9 5 8:9 8)。济慈善于描写混响,往往将自然声、

19、人类声与动物声有机组合,形成交响,如“听牧羊人的笛声和着不断的羊鸣声,从摩天的山岭那边/清晰地传来”(济慈 1 9 8 3:1 0 1)。混合声音距离远近各异,音调高低不同,频度此起彼伏,从而构成祥和的乡村旷野图。除“图景”与“音景”之外,济慈诗歌的核心特质 想象的书写也颇受斯宾塞影响。济慈十分注重想象,在 恩底弥翁 开篇,他就开诚布公地声明:“一个孩子的想象是健康的,一个大人的成熟的想象是健康的;但是,在这中间有一段生命的间隙,心灵就在其间酝酿,性格还未决定,生活方式未经确立,志向模糊不清:从中就产生令人作呕的东西,以及我说的那些人在翻阅以下篇章时必然会尝到的无数苦味”(济慈 1 9 5 8

20、:3)。此番陈情既是济慈为诗歌引起读者“阅读不适”而道歉(这与时文对其诗作口诛笔伐的批判无不关系),又同时表达了其对个体诗人阶段性成长的肯定,尤其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济慈诗歌想象的来源十分丰富,诗人既汲养于英国古典诗学,又不乏与同侪诗人的互动,而对前驱诗人诗学的学习更勤。斯宾塞 仙后 中骑士的想象与济慈所谓的少年想象不谋而合。斯宾塞计划书写1 2名骑士,但最终仅完成6位,斯宾塞常常通过摹写骑士魔幻般的想象来突出骑士精神。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在逼真的梦境想象中坐怀不乱,坚持美德。同样,济慈通过玄妙的想象赋予恩底弥翁神奇的风格。他上天入地,执着地追寻月亮女神,但经历一番冒险后,恩底弥翁已不再是耽

21、于感性美(肉体)的懵懂少年,而是对美的认识有所深化,认识到只有理性美(精神)与感性美(肉体)的结合才是永恒之美。济慈耽于想象,而想象给予他实现欲望的可能性,正如斯拉沃热齐泽克(S l a v oj i e k 1 9 4 9)所说,幻想可以实现欲望:“那么,幻想究竟是什么?幻想并不仅仅是以虚构的方式实现欲望的过程;相反,幻想本身就构成了我们的欲望,它不但为欲望提供了参照坐标,而且事实上教导我们进行欲求”(齐泽克3 2)。正是想象构成了济慈对两性结合的欲求,而这一欲求以隐喻形式表现为济慈渴望成就诗名,实现与伟大诗人认同的夙愿。“济慈把斯宾塞视为罗曼司大师”(F i n n ey 5 4 6),在

22、第一次阅读 仙后时,就徜徉于斯宾塞的罗曼司书写中。斯宾塞 仙后 中的骑士、老者、女54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巫幻术下的女妖、梦境营造与鬣狗形象皆影响了济慈笔下 恩底弥翁 中的老水手与恩底弥翁,圣亚尼节的前夕 中的波菲罗、僧侣、梅德琳、梦境、鬣狗和 拉米亚 中同名主人公拉米亚等形象的塑造。这些人物、动物、场域也是构成罗曼司的重要元素,而在元素中人物(标志性)对罗曼司的构成最为关键。在解析罗曼司文类时,诺思洛普弗莱(N o r t h r op F rye,1 9 1 21 9 9 1)就结合具体文本案例分析标志性人物对该文类构成的重要价值,他认为掌握

23、魔法的“智慧老人”(荣格语)、“像女预言家那般智慧的母亲形象”和“放浪的女子与阴郁的女子”都是罗曼司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弗莱 2 8 2 2 8 3)。斯宾塞在 仙后 第一卷中塑造了智慧老者(age d S i r e)的形象:他老态龙钟,腰间悬挂大书,神态严肃,每天手数念珠,口中念念有词,他懂世故,知天命,谨言慎行。济慈在 恩底弥翁 中塑造的老水手也突出类似特征:他举行严肃神圣的祭祀仪式:“在神龛上堆起一座香草,/点燃圣火;立即用旨酒洒上松厚的土,/以敬牧羊者之神”(济慈 1 9 5 8:1 3)。同样,当恩底弥翁坠落海底时,看见老人白发苍苍,平静安详,膝摊书卷,双眉紧锁,研究沧桑变幻,像“一

24、个孤寂的隐士守着岁月流去,从中年到暮年”(同上 9 5 9 6)。在 圣亚尼节的前夕 中,诗人刻画出不闻人间烟火的僧侣形象,他“整天只数念珠,为了宽恕祈祷,/哪会知道红尘纷扰,战争浪潮?/圣父不为这种事情费心操劳”,以此展示出其理性的威严。在 拉米亚 中,济慈塑造以理性引领青年学者里修斯的老师阿波罗尼,他“白须鬈曲,目光锐利,/头顶光秃,脚步缓慢/那是哲人阿波罗尼,/可靠导者和良师”(同上 1 9 2 1 9 3)。斯宾塞刻画女预言家伊丽莎白的女神形象,她成熟、稳重、对未来把握准确,充满智慧。济慈笔下的恩底弥翁的姐姐琵俄娜也亲切和蔼、充满智慧,了解众神禁忌,她引导弟弟,并警告弟弟不要逾越雷池。

25、可见,斯宾塞通过塑造智慧老人、忠君骑士与稳重女性来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对崇高男权塑造的需求,诗人的书写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这类形象的塑造突出了占据社会意识形态主流的理性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巩固伊丽莎白时期御政王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突出王权深入人心,根基稳固,斯宾塞塑造了充满肉欲诱惑的“女妖”杜艾莎来迷惑红十字骑士。骑士内心的彷徨挣扎是人之常情,这增添了诗歌的可信度,其最后的岿然不动、尽忠职守则深刻反衬出伊丽莎白时代以理性为核心的政治统御坚不可摧,这体现出斯宾塞赋予骑士形象塑造与罗曼司文类6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书写的政治功能。同样,济慈模仿了斯宾塞罗曼司中的

26、“妖女”书写,无论在 无情的妖女 圣亚尼节的前夕,还是 拉米亚 中,济慈都塑造了无情的妖女、梅德琳、拉米亚等充满性感诱惑的“妖女”形象,这可视为其对前驱诗人斯宾塞的致敬。但在济慈笔下,代表骑士的男性却坐怀而乱,这显示出济慈对理性的怀疑乃至摒弃。就济慈而言,乃至浪漫主义诗人整体而言,浪漫主义诗歌的核心机理就是对理性与理智反拨。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济慈都反对阻隔感性“彩虹”的生成的理性。二、济慈对斯宾塞的超越 如果说济慈在诗歌 仿斯宾塞 中尚属亦步亦趋的模仿(F i n n ey 2 93 1),借T.S.艾略特(T.S.E l i o t,1 8 8 81 9 6 5)之语,“小诗

27、人借”,那么济慈可谓是“大诗人偷”。虽然斯宾塞对济慈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但却并未对济慈诗风一锤定音”(M a t t h e w s 6 7),诗人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努力实现超越强者诗人的夙愿。斯宾塞成功地书写“仙境”,但其笔下“仙境”并非纯美神圣的自然环境,而是被赋予浓郁的世俗教化风格,自然事物本身已被赋予道德寓意,彰显正负两面性,其或为藏污纳秽的俗境,或为启迪人心的圣地。在玛门妻子普罗塞宾娜的淫乐花园中,所有树木皆结满金果。“树林”本身也是人类本性暴露之地,斯宾塞笔下的自然与人类的世俗社会息息相关,反映着人类道德的沦丧。斯宾塞在描述生命之泉时强调泉水的道德教诲功能:“这口生命泉有起死

28、回生特性,/泉水能将所有罪过彻底洗净,/任何人,无论感染了何种疾病,/均可痊愈”(斯宾塞 2 8 1)。各种植物也被赋予古典主义文学中传说、寓言和基督教的文化特征。十字骑士和尤娜进入一片树木种类繁多的“错误之林”,这里香柏树彰显高傲,橡树可用于建材,柏树适用于葬礼等。树木或被赋予人的品质,或强调其实用性与功能性,斯宾塞以此凸显人化自然之意,即自然界中的本然自然已然获得世俗化修正。斯宾塞对自然的着笔之意并非在于展示自然本身,而是以自然为媒介,讽喻伊丽莎白一世统御期英格兰的政治时局。自1 5 3 4年版 至尊法案(S upr e m a cy A c t)颁布实施以来,英格兰以国教之名推广新教教义

29、,打击天主教势力。但在英格兰,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天主教势力仍存残余,新教与天主教之争剑拔弩张。英格兰与西班牙在宗教、政治、经济上纷争不74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断。1 5 5 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去除英格兰玛丽一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之妻)的影响。“地理大发现”(t h e Age o f E xpl o r a t i o n)后,英格兰航海探险与西班牙竞争不断加剧,虽然财富占有十分有利于充实英格兰国力,但对财富的趋之若鹜却腐蚀国人身心,造成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统治阶级为海外探险筹集资金,横征暴敛,加之农业歉收、物价飞涨、苛捐杂税,这些情况造成国

30、内民不聊生。自此,英格兰的宗教价值体系全面崩塌,英格兰王室采取政治告示、宗教宣讲和艺术描绘等一切可能的公共宣传方式来扬善除恶、维持王国的繁荣想象,该做法史称“伊丽莎白女王二治”(T h e S e c o n d R e ign o f E l i z a b e t h I)。而这一政治背景正是斯宾斯创作 仙后 的现实基础与旨归所在,即诗人渴望通过歌颂伊丽莎白女王英明果敢,骑士们尽忠职守、英勇奋战来突出忠君报国的诗歌主题,以此实现稳定英国政治局面、塑造神圣王权的目的,即发挥诗歌的政治介入功能。但在济慈笔下,一切自然都旨归于“自然”之态。诗人向斯宾塞借鉴“仙境”(f a i ry l a n

31、d)之地,但却摒弃斯宾塞强烈的道德训诫文风(W h i t e 1 3 6),在其中融入主观性情感表达(F i n n ey 2 9 3 1)。自然景物远离道德训诫,凸显唯美性。济慈笔下的自然,湖光山色,绿意盎然,美不胜收,芳草萋萋,鲜花繁盛,生机盎然。但诗人并未局限于此。细察可见,其对自然的书写或隐晦地展现少年少女的两情相悦,或暗示人神共浴爱河的缠绵相依。在 伊莎贝拉(I s a b e l l a)中,诗人借静谧祥和的自然环境来表现主人公罗伦佐与伊莎贝拉之间的爱慕之情,在 睡与诗(“S l e ep a n d P o e t ry”)中,诗人“任凭幻想的指引去尽情游戏”,与女神们在飘渺的

32、幻想自然中跃然共舞,“行经/杏花丛和芬芳的肉桂树林”,“走进一个绿叶世界的怀抱”(济慈 1 9 5 8:5 5)。济慈笔下的自然凸显仙境之气,充满了希腊化神秘而美好的色彩,这种唯美书写恰好契合浪漫主义诗歌无功利性书写的特质,展现出浪漫主义诗人对诗歌(文学)充当教化工具的反拨姿态,他们将文学返还文学本身,突出文学的文学性内涵,彰显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这也正是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审美来彰显政治性。诚然,济慈没有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书写作为创作核心,这与雪莱、拜伦截然不同,但其对美的书写与追求并不与政治追求背道而驰,相反,济慈“对美的崇尚实际上是他的民主倾向的曲折体现”(济慈 2 0 1 9:前言)。

33、济慈以诗歌书写来表现其焦虑情结(崔丹 2 0 1 8:4 9 5 5),以诗歌构建国家身份(崔丹 2 0 2 2:2 9 3 7),如仅将济慈笔下的自然等同于无功利8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性色彩的纯粹自然,或仅将其视作少男少女欢爱的场域,或表达诗人向希腊女神们献出虔诚的祷告与膜拜,那么则将诗人的自然进行了结构主义式的固化阐释。济慈笔下的自然不乏优美与崇高的统一,抒发出诗人“睹”自然物后“思”心中人之感,其本质上展现出诗人深刻的哲思。在诗歌 给我的弟弟乔治(“T o My B r o t h e r G e o rge”)中,济慈通过描绘其所见的“碧蓝而广阔的海”“巉

34、岩”“洞穴”“海船”等充满雄浑气势的自然之物,激发内心的“憧憬”(h ope s)与“忧惧”(f e a r s),诗人既憧憬着月亮女神辛西娅“从丝帷向外窥伺”,又思念着自己的弟弟乔治。诗人既憧憬美好恬静的希腊女神,又展现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由此他将想象与现实融合于一体。如果说“巉岩”“洞穴”“大海”为固定场所,突出一地一景,那么“过去和将来”则突出时间上的亘古绵长,由此表现出以济慈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创作的时空延展性。华兹华斯以自然书写来寻找自然、乡野村夫和自我经验的关系,柯勒律治凭此探寻超自然与神秘性,济慈则探讨有限性生命与无限性宇宙的统一。就人文精神书写而言,济慈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出斯

35、宾塞之右。较之斯宾塞寓言式的扁平人物塑造,济慈更加突出人物的丰满书写,即圆形人物形象。E.M.福斯特(E.M.F o r s t e r,1 8 7 91 9 7 0)在 小说面面观(A spe c t s of t h e N o v e l,1 9 2 7)中这样界定扁平人物:其在1 7世纪被人叫作“体液性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作“类型性人物”,有时又被称作“漫画式人物”,“这个类型里的那些性质最纯粹的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如果他们的言行表现出一个以上的概念或者素质的话,他们就会让人发现,其形象正处在朝圆形发展的那条曲线的起点”(福斯特 1 7 5 1 7

36、9)。福斯特总结扁平人物的两个特征:第一,具有鲜明辨识度;第二,人物特征恒定不变。由此观之,斯宾塞笔下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而且一以贯之。诸如尤娜等淑女美丽纯洁,秉持真理,完美无缺;以杜艾莎等为代表的“妖女”则阴险狡诈,充满诱惑。红十字骑士、阿西高骑士等践行骑士操守,而品行低劣的骑士则强取豪夺、恃强凌弱,为谋取成功不择手段。无论男女,在斯宾塞笔下,这些人物泾渭分明,从一而终。但济慈诗歌中的男女人物却并不凸显扁形人物的单一性,而是朝更加立体化的圆形人物发展。伊莎贝拉与梅德琳等贤良淑女也彰显出性欲诱惑的堕落一面,高洁的月亮女神也表现出印度女神般世俗的性欲特征,“无情的妖女”与“蛇妖拉米亚”充满魅惑,

37、为理性所不容,但却对骑士和里94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修斯痴心相许。可见,济慈笔下的女性充满杂糅特征,正反个性兼而有之。诸如恩底弥翁、波菲罗与里修斯等男性人物,也会在受到女性性欲诱惑后,或痴迷于印度女神,或耽情于蛇妖拉米亚,甚至神祇阿波罗与萨图恩也流露出世俗性的一面。斯宾塞以红十字骑士为代表彰显骑士精神的内涵,即身怀精湛的武艺奔赴疆场,效忠一国君主,用正直隐忍的态度与心仪女性保持谦谦君子般的精神之恋,这一情感往往被称为“宫廷之爱”或“典雅之爱”(c o u r t ly l o v e),丝毫没有觊觎任何肉欲性爱的享受,也没有违反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

38、动。而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于英国自中古时期伊始的文学创作传统。1 4世纪中期(1 3 3 01 3 7 0)的英国文坛正是骑士文学的黄金时代。杰弗里乔叟(G e o f f r ey C h a u c e r,1 3 4 31 4 0 0)在 坎 特 伯 雷 故 事 集(T h e C a n t e r b u ry T a l e s,1 3 8 71 4 0 0)开篇前言(“P r o l ogu e”)就介绍朝圣之旅中的2 9名朝圣者,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贫贱农奴,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部分慷慨激昂地赞颂了一位年轻的骑士,将他刻画为勇敢的男子汉,趋矛策马,秉持骑士精神和荣誉正义,

39、为国王立下汗马功劳,南征北战,安内攘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乔叟 2 0 1 1)。对骑士精神书写的造极之作则为有关亚瑟王的传记式历史书写,如托马斯马洛礼(T h o m a s M a l o ry,1 3 9 51 4 7 1)的 亚瑟王之死(L e M o r t e D a r t h u r,1 4 8 5)和系列罗曼司,如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 i r G a w a i n a n d t h e G r e e n K n igh t,1 3 7 5)。前者展现出亚瑟王传奇中光辉伟岸的骑士形象,后者塑造了成长中的高文骑士:他从“宁肯牺牲骑士荣誉,也不愿在公开场合忤逆女士”(M

40、 o rga n 1 3 8)的完美骑士,到禁不住诱惑,失去骑士操守的堕落者,到最后以骑士精神自省,圣坛发誓,回归骑士正统,并由此展现出坚守骑士精神的难能可贵。可见,斯宾塞笔下的骑士形象正彰显出经典正统的骑士精神。究其实质,斯宾塞创作 仙后 的目的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唱颂歌,他塑造其天仙王后葛罗丽雅娜尊贵美好的形象,也表现骑士忠君爱国之势、英格兰国泰民安之象。斯宾塞赋予女王兵团美好品质,并通过设置考验来证明骑士能够坚守节操,保持理性,抵御诱惑。反观济慈,他的确并未遵照斯宾塞的骑士塑造方法,正如G.L.芬尼(G.L.F i n n ey)所说,济慈“反对斯宾塞 仙后(第五卷)保守的政治哲学”(F i

41、 n n ey 4 7 0)。这尤其体现在其骑士形象塑造上。济慈笔下的骑士往往冲破理性防卫,摒弃骑士精神,耽于男女柔情蜜语,放弃使命担当。恩底弥翁、里修斯与波菲罗等男性人物并未成为骑士精神的典型代表。尽05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管他们也是骑士,也驰骋疆场,如在 给赠我以玫瑰的友人(“T o a F r i e n d W h o S e n t M e S o m e R o s e s”)中,“冒险的骑士/也正又拿起打凹的盾牌上路”,但诗中的叙述者“我”却并非南征北战、斩获赫赫功勋的将军,而是一路上欣赏“最美的野生花朵 /一支早开的麝香蔷薇/感官却迷于它们的甘美”,

42、“我”与骑士背道而驰,“我”尤其陶醉于芬芳的花香与甘甜的爱情。事实上,济慈式的骑士并不致力于建功立业,而往往耽于儿女情长。他们也并非局限于精神之恋,而是渴望享有肉体之爱。因此,他们既缺乏荣耀的功勋,也并不一味恪守骑士的精神之恋。在 恩底弥翁 中,恩底弥翁困在海底,无法脱身;在 无情的妖女 中,骑士被困在山洞之中,无法奔赴战场,建功立业;在 圣亚尼节的前夕 中,波菲罗并未彰显出任何骑士般的辉煌战功;而 拉米亚 中的里修斯也未展现出战场厮杀的魄力。就这些英雄与女性的交往而言,恩底弥翁宁愿放弃与月亮女神戴安娜之间神圣的精神之恋和成圣机会,也渴望同印度少女共沐爱河。波菲罗也信誓旦旦地哀求老媪将其藏匿于

43、梅德琳闺房之中,保证会循规蹈矩,但却在月光之下窥视梅德琳睡前更衣。里修斯一意孤行地放弃代表理性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执迷不悟地欲与拉米亚结合。与斯宾塞笔下的男性人物不同,济慈笔下的男性人物并未太多展现理性与感性间的挣扎,而是更倾向于满足一己私愿,这显示出诗人对个体世俗情感的关注超越了政治上的君臣王权之道,也展现出其人文主义思想,即在理性责任与感性情感之间的抉择问题上,诗人最终还人以人的真实状态,将人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理性主义之上,以人为本。西方语境下的“人文主义”概念内涵广泛,众多先哲皆对其有所阐释,但其核心价值传统仍具一致性。研究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A l a n B u l l

44、 o c k,1 9 1 42 0 0 4)认为人与宇宙的关系模式可分三类,人文主义为其中之一,它摒弃上帝与自然占据宇宙中心的观念,聚焦人类,以人类自身经验作为认识世界、宇宙与上帝的出发点(布洛克 1 2)。可见,人文主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生命个体。无疑,济慈笔下的骑士展现出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渴望与追求。这表现出诗人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重视,对人类在精神和肉体层面渴望获得满足的同情,这说明他对人本身的重视高于对理性的尊崇与屈服。济慈认为,世间于人类而言是“造魂之谷”,在此间,人类的心性由“初始之室”发展到“深思之室”,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这在济慈看来是人类存于这一世界的唯一意义与目的,即人类并非

45、工具与手段,人类本身就是目的,最终济慈从人文主义精神延伸至人道主义式的救赎。15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结 语 济慈深受斯宾塞影响,师法斯宾塞的经典诗艺技法创作罗曼司,但他不落窠臼。济慈铸就诗歌的跨媒介性,即以诗歌为载体,凸显其音景与图景,实现了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 o t t h o l d Eph r a i m L e s s i ng,1 7 2 91 7 8 1)的诗画越界功能(崔丹 2 0 2 0:6 1 7 6)。济慈对斯宾塞的继承与创新不但源于济慈个人对斯宾塞等前辈的崇敬,也得益于诗人自身的诗学积淀、诗思气质与诗歌造诣。长期浸淫

46、于英国诗歌传统之中,济慈对罗曼司的喜好与骑士精神的青睐表现出其尊古意识,而他对梦境与想象的理解和阐释则与斯宾塞不谋而合,他通过洗练的诗歌之笔将之具象化展现。济慈把身体欲望与个体意志凌驾于骑士精神和社会道德之上,摒弃斯宾塞式诗歌政治化的功能,还诗歌以本真,彰显出无功利性的特征。济慈诗歌中的骑士形象塑造与诗歌正统背道而驰,传达出诗人尊古而不拟古的勇气、胆略与诗才,也深层次地折射出继欧洲人文主义、启蒙主义之后的又一次“人的觉醒”,符合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即歌颂人的自我主体性(s u bje c t i v i ty)构建。引用作品W o r k s C i t e d C l a r k,C.&

47、M a ry,C.R e c o l l e c t i o n s o f W r i t e r s.L o n d o n:S a mps o n L o w,1 8 7 8.F i n n ey,C.L.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K e a t s s P o e t r y.N e w Y o r k:R u s s e l l&R u s s e l l.I n c,1 9 6 3.K e a t s.J o h n.T h e C o m p l e t e P o e m s o f J o h n K e a t s.E d.P a u l W

48、r igh t.H e r t f o r d s h i r e:T h e M o d e r n L i b r a ry,1 9 9 4.M a t t h e w s,G.M.“R e v i e w i n S c o t s M aga z i n e,1 8 1 7.”K e a t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H e r i t a g e.E d.G.M.M a t t h e w s.L o n d o n:R o u t l e dge&K ega n P a u l L i m i t e d,1 9 7 1.6 7 7 0.M o rga n,G

49、 e r a l d.“T h e W o r t h i n e s s o f C h a u c e r s W o r t hy K n igh t.”T h e C h a u c e r R e v i e w 4 4.2(2 0 0 9):1 1 5 1 5 8.W a r d,A i l e e n.J o h n K e a t s T h e M a k i n g o f a P o e t.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g P r e s s,1 9 6 3.W h i t e,R.S.J o h n K e a t s A L i t e

50、r a r y L i fe.N e w Y o r k:P a lgr a v e M a c m i l l a n,2 0 1 0.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 0 1年。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年。25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埃德蒙斯宾塞:仙后(第二卷),邢怡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 0 1 5年。崔丹:“性属、影响与民族 伊莎贝拉 中约翰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 0 1 8年第2期,第4 95 5页。:“诗画越界、希腊泛神论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