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152850 上传时间:2024-10-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语研究(第十八辑)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语境中敦煌叙事文献的翻译活动史通论”()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桑仲刚,男,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翻译学、社会语用学研究。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桑仲刚(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摘 要:文化外译课程是以母语文化故事翻译为内容,在校本教育语境下面向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和母语文化翻译策略能力的通识课程。翻译教学需要以解释翻译能力拓展和翻译决策过程的理论为指导。活动理论能为翻译能力拓展和翻译问题的决策机制提供解释。据此,我

2、们通过反思性教育实践,探讨了文化外译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模式。关键词:文化外译;课程;活动理论;反思性教育实践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引言文化外译是面向非本土受众,对以本土文化为主题且用母语写作的文本所实施的翻译行为。文化外译课程指在大学教育语境中,以文化外译为内容,以提高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培养母语文化译介能力和文化故事讲释能力为目的,面向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翻译通识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包括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电影学、旅游学、传播学、民俗学、艺术学、国际贸易学、中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一般而言,课程改革的动因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

3、教育技术手段的变革、学科知识的更新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目前,文化外译活动具有“向国际受众呈现中国智慧和中国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功能(黄有义,:;吴赟,:)。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译介能力,培养其在全球化多语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外,近年来外语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缺失,也是高等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翻译是一种解释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所言,本土语言为“父”,文化思想为“母”(转引自,:)。用母语表达主体文化思想的写作实践,是塑造语

4、言行为主体母语文化意识的必要途径。同时,翻译也是一种问题决策活动(,:),翻译能力的核心是解决翻译问题的策略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翻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双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整合了母语写作和翻译这两种语用过程的文化外译作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受教育者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母语文化译介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在欧洲高等教育区(,),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大学本科课程就专门设有本土文化译介项目。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的相关专业,也设有传统文化翻译和译作鉴赏课程。为此,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框架下,有必要面向语言、文化服务相关

5、的本科专业开设文化外译课程。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翻译学位教育在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确立,翻译教育、教学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穆雷(,)、李德凤和胡牧()、文军()等人探讨了国内翻译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翻译课程的设置和评估等问题;在国外,阿罗约(,)、凯拉里(,英语研究(第十八辑)等人分别提出了译者教育的后现代主义“反模式”和社会建构主义途径。虽然如此,翻译教学仍然缺少“严谨、连贯”的方法论作指导(,:;,:)。尽管研究者多认同将文化外译实践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并培养其母语文化译介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还鲜有研究系统解析文化外译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估方法。虽然汪东萍等(

6、:)探讨过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的环节和流程,但其并非系统的教学方法论研究。文化外译课程的内容、目标及其设计的方法论依据教育、教学实践都需要系统连贯的方法论作指导。语言教学方法论通常包含三个层面:解释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论方法(),依照理论方法规划语言材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以及关于课堂教学技巧、手段、程序的实施操作方法()(,:)。语言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方法需自上而下地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课堂实施方法需要与设计方法和理论方法相连贯,其中理论方法是语言教育、教学的“哲学”基础,它包含了一种语言理论和一种学习理论(,:,)。理论方法预设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设计方法将

7、理论付诸实践,实施方法则通过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技巧、手段将设计方法变为现实。同样,翻译教学方法论亦包含这三个层面:揭示翻译活动和翻译学习本质的理论方法,规划翻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手段的设计方法,包括翻译教学活动实施手段、技巧、工具等在内的操作方法。活动理论由利维维果斯基()等人于 世纪早期提出,后经阿列克谢 里昂提耶夫()等人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解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哲学框架。基于活动理论,斯坦纳(,)、切斯特曼(,)、桑仲刚(,)构建了语言活动、翻译活动及其实现机制的理论解释,凯拉里(,)提出了译者教育和翻译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活动理论框架下的“拓展性学习”()本身就

8、是一种学习理论(魏戈,:)。有鉴于此,活动理论可作为指导文化外译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理论方法。根据活动理论,活动是分析人的最基本单位(,:),它是主体以诸多语境因素为策略资源,在特定需求和动机的驱使下发起,在不同分工的社会个体参与下,凭借其所获得的工具和认知技能,将客体转化为对所有参与者都有意义的成果的过程(,:)。语言使用活动是主体根据语境化的文本功能,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转化为对受众等所有参与者都有意义的文本成果的过程(,:)。翻译活动是译者在特定需求和动机的驱使下,在出版商、委托人等社会个体的参与下,将源语文本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语文本的过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程。所谓“

9、有意义”,指译本的语境效果满足了译者及其他参与者的需求和动机(,:)。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参照双语文本的分阶层语境化功能,即译本的规约化功能、情景功能和源语文本功能,解决因源语文本的标记性语篇特征以及因双语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问题。规约化功能指译本产生的既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需求和动机,又符合译者所处社团“规则”的语境效果;情景功能即特定情景的目标语读者身上产生的与译者意图相符的语境效果(,:,);源语文本功能指源语文本在源语读者身上产生的语境效果。活动理论者认为,主体的意识、个性与其反复实施或参与的分阶层实现的活动直接相关。在活动的演进过程中,主体的意识、个性及其认知能力也逐步得到了发展

10、。活动受到由其主体及参与者构成的社团的“规则”制约。这些“规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强制性规则,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二是规约性规则,如规范、习俗、意识形态、伦理、社会关系等。由于这些规则均反映了同类活动的文化和社会特征,故可称之为“社会文化规则”。活动通过“目的导向的”()情景行为来实现,行为通过系列操作行动()最终变为现实。制约操作行动的条件主要是工具的功能和特点、活动客体的属性。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行为和操作行动的区别在于:活动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受社会规则的制约;行为以主体在特定情景中的目的或意图为导向;而操作行动是自动和惯例化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文化外译课程的内容即对以母语文化为主题

11、的文本实施的翻译活动。按照活动的分层实现机制,其内容可进一步分为翻译活动、行为和操作行动。当然,根据文化外译先“写”后“译”的操作程序,课程内容还应包括母语文化文本写作。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操作行动是通过源语文本分析,发现因双语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规约性翻译问题,以及因标记性语篇特点而产生的语篇翻译问题,进而依据源语文本功能提出策略方案,解决翻译问题,并选用适当语言手段重构目标语文本的惯例化过程。由于翻译行为的意图有可能与出版商、委托人、目标语读者都需遵守的社会规则不一致,同时译本需被其他参与者接受,文化外译行为方能“升级”为翻译活动,因此该课程还需考虑真实情景中由出版商、委托人等共同参与的翻

12、译活动。文化外译课程内容及其对应的课程目标可用表 来表示。表 文化外译课程的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概论整体理解文化外译活动文化故事田野采风及写作实践培养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叙事的策略意识翻译问题决策及文化外译操作实践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和翻译策略能力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培养文化叙事的外译活动能力英语研究(第十八辑)如表 所示,内容 旨在通过讲析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分层实现机制,使受教育者获取所需的陈述性知识,从整体上理解文化外译活动。由于叙事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而叙事文本是载录传统文化信息的主要文类,所以母语文化故事是文化外译课程的主要材料。内容 旨在通过母语文化

13、故事课外采风和课堂写作实践,培养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叙事的策略意识,前者指对母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后者即在口头叙事或叙事文本写作过程中,采用适当叙事话语和叙述方式(描述、转述、言语、评论),呈现和讲述蕴含特定文化价值事件的意识,这里的文化价值指约定俗成的审美和伦理、道德价值。鉴于翻译是一个发现、解决主要因双语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问题的过程,故内容 旨在通过分析学生所写的母语文化故事中的翻译问题和自我翻译的操作实践,培养其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意识和翻译策略能力。考虑到翻译行为以译者真实情景中的目的或意图为导向,而翻译活动受特定社会文化规则的约束,内容 旨在通过集体参与的真实翻译项目,进一步培养

14、学生的文化故事翻译能力。文化外译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步骤活动理论倡导拓展性学习(),即主体在社会语境中主动构建概念意义和认知模式,具体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现实、构建认知模式、检验和应用模式、反思和完善模式等步骤(,:)。拓展性学习中,知识源自主体与其他社会个体的对话,以及主体为改变当前实践形式而付出的主观努力,学习者的主体性应该“镶嵌于尝试改变现实的集体努力之中”(,:)。换言之,学习根植于主体和具有不同视角、不同声音的其他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协商、互动型合作学习是主体构建概念意义和认知模式的有效途径(,:;:)。拓展性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对学习行为进行形成性干预(),即随着活动系统的发展,当主

15、体面临问题和矛盾时,协助其借助外部工具和资源,获得调控或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实现引导主体构建问题决策模式和概念意义的目的(,:)。有鉴于此,基于实践的拓展性学习和以“支架指导”()为主的形成性干预,可作为设计文化外译课程实施方法的理据。按照拓展性学习的程序,该课程内容、,即“文化故事田野采风及写作实践”“翻译问题决策及文化外译操作实践”“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等实践内容的实施可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现实问题分析;步骤二,外部资源、活动工具和客体特点研究;步骤三,协商、讨论问题决策方案并付诸实践;步骤四,反思和完善问题决策模式。具体如表。需要指出,文化外译课程的第 项内容 “文化外译活动及

16、其实现过程概论”,其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取关于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的陈述性知识,因此上述实践性内容的实施步骤并不适用于它,对它宜采用以专题微讲座为主的教学形式。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表 文化外译课程实践性内容的实施步骤课程内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文化故事田野采风及写作实践翻译问题决策及文化外译操作实践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现实问题分析外部资源、活动 工 具和客 体 特点研究协商、讨论问题决 策方案并 付诸实践反 思 和 完善 问 题 决策模式 文化外译课程的教学设计:以“甘肃文化外译”课程为例甘肃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化和敦煌莫高窟文化是该地区的文化标签。考虑到该省地方院

17、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其文化背景的趋同性较高,因此,为了实践上述设计思路,我们在陇东南地区的某师范院校开设了“甘肃文化外译”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该校语言、文化服务的相关专业或方向,即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文物和博物馆学、旅游学、传播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专业,其性质属于公共选修课程。为了利用国庆节假期开展文化采风活动,开课时间特设定为秋季学期,共 周 学时。教学活动组织依据拓展性合作学习理念,该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文化采风均采用上述步骤(表),以分组活动形式组织。以生源地和专业为依据,我们将参与该课程的 名学生分成了、两组,组学生主要来自张掖、嘉峪关、敦煌等甘肃西北地区,组以来自天水、

18、陇南、庆阳等甘肃东部地区的学生为主。每组学生的专业基本涵盖了上述各类。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文化外译活动包含中文写作和英文翻译两种语用过程,我们特地为、组各设两名组长,分别由英语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担任。根据过程性干预原则,在上述翻译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都为组织者、协商者和“支架指导”的提供者:为民间故事筛选、叙事文本写作提供民俗、叙事和修辞方面的建议,协助学生厘清翻译问题决策的方法论理据。拓展性合作学习强调在社会互动和协商中构建知识,据此,我们将文化翻译实践的课堂活动,分为“析”“译”“陈”“辩”“复盘”等环节(桑仲刚,:),具体如下:()规约性翻译问题辨析组内分析所选叙事语

19、篇中的规约性翻译问题()自我翻译实践)“支架指导”下制订规约性翻译问题决策方案)构建译文)组内推选最佳译文英语研究(第十八辑)()翻译过程小组自陈各组依次陈述最佳译文的翻译问题决策过程()组际反馈)他组成员评估、质询所陈策略方案)同组成员协同答辩()教师引导复盘翻译过程、概括翻译问题决策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规约性翻译问题是因双语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双语转换任务。发现和解决规约性翻译问题的反思性翻译实践,是培养学生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意识和策略意识的必要途径,因此是贯穿文化外译课堂活动的主题。如前文所述,文化故事采风和写作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叙事的策略意识。按照拓展性学习的

20、程序,文化故事的课堂写作实践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组内解析叙事主题及审美、伦理价值()组内商定所选故事的叙事结构)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和场景)叙述方式(描述、转述、言语和评论)叙述策略(视角、声音、聚焦、时间、频率、语态等)()文化故事的个体写作实践()组内互评、推选最佳文本()组际交流)各组组长负责陈述本组写作情况)民俗学和传播学组员介绍本组文化故事收集过程()整合反馈意见、归纳文化故事的叙事策略模式 教学内容和考核“甘肃文化外译”课程内容包括: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解释、民间故事采风及写作实践、民间故事的课堂翻译实践、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实践项目。就教学内容的性质而言,除了针对文化外译

21、活动及其实现过程的专题微讲座,其他部分均为甘肃文化外译实践,具体分为敦煌文化民间故事外译和伏羲、女娲始祖文化民间故事外译两类,其中第一类面向 组学生,第二类由 组合作完成。这两类文化外译活动的客体分别为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敦煌文化民间故事和有关伏羲、女娲的民间传说,它们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同时,该课程还采用了敦煌地方志、敦煌文献故事和天水地方志等参考资料。当然,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是文化记忆传承的主要载译,它与文献所载故事间差异的存在,是通过田野采风和母语文化故事写作,培养学生叙事策略意识和母语文化意识的前提。一般而言,通过讲述呈现特定事件而建立的价值规范是叙事主题的主要方面。叙事价值规范有审

22、美和道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德 伦理规范之分,它们都与文化传统相关联。出于时间的考虑,该课程主要针对反映传统价值规范的“慈孝”“爱情”等主题的民间文化故事。需要指出的是,该课程中“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实践项目”包括: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的天水文旅故事导介中、英双语文本的写作与翻译,以及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为“申遗”特地委托的麦积山石窟中、英双语语音解说录制工作。该课程主要考核课外文化采风、小组研讨、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对文化外译项目的贡献度,成绩来自同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同时还包括文化故事写作和文化外译决策过程中的口头自陈,重点考查其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叙事的策略意识及发现并解决规约

23、性翻译问题的策略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评估其发现因双语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问题,并根据语境化文本功能进行翻译决策的意识。当然,课堂写作和翻译质量本应是一个考核项目,但由于选课学生的双语语言能力参差不齐,而语言能力是构成外译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暂不列入该课程的考核内容。文化外译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社会反馈该课程第一部分内容是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讲释,教学形式为课堂微讲座,用时 学时,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组织:活动系统及其递归性实现过程;翻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机制。为了增进受众理解,微讲座中的每个理论话题均辅以本地实例或翻译家实践的解释说明,具体如表。表 “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

24、现过程”微讲座大纲实例说明理论解释大地湾先民以石器工具为主的生产活动和围猎活动(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视频)活动系统及其递归性实现过程鸠摩罗什在龟兹、敦煌和长安的翻译活动视频:央视发现(年 月 日)龟兹龟兹(第三集)翻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林语堂、张爱玲、卞之琳、萧乾、余光中等人的文化外译活动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机制 文化采风实践于国庆节假期完成,实践中组长负责劳务费发放、协调沟通和安全保障,民俗学、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负责文化故事访谈和口述资料整理,其他成员寻访和联络访谈对象和讲述者。最终、小组共收集了 例文化故事,经筛选分别确定了孝舜董永韩朋五凤台伏羲降生伏羲龙子等为课堂写作和文化外译实践素材,其中孝舜

25、董永是颂扬“孝道”的敦煌故事,韩朋以“爱情自由”为主题,五凤台伏羲降生伏羲龙子是关于始祖伏羲诞生的陇东南民英语研究(第十八辑)间故事。文化故事的写作实践用时 学时,依次按照“叙事主题和价值规范解析”“叙事结构商定”“个体写作实践”“组内互评、最佳译文推选”“组际反馈”“意见整合、故事修订”等步骤实施课堂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叙述内容、方式和策略进行指导,协助学生确定所述故事的叙事结构。经过文化故事写作和组内互评两个环节,各组组长介绍本组写作情况,民俗学、传播学专业的成员介绍本组文化故事的收集和筛选过程。在讨论所选民间故事的叙事主题和价值规范的过程中,组提出敦煌故事孝舜董永构建的是“孝顺”的价

26、值规范。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女;舜子年少时遭其父、继母多次加害而侥幸存活,后奔走他乡躬耕致富,他年返家,见老父失聪、继母失智,毅然尽弃前嫌,为其养老送终。虽然有成员认为这与当今的家庭伦理(“孝”,但要视是非曲直而“顺”)有所差异,但大家一致认同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因为“顺”也蕴含了“宽仁”之德。组发现,韩朋与其妻贞夫殉情的故事是俗语“比翼鸟”“连理枝”的出处,该故事虽然是以“爱情自由”为主题,但它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叙事不同:韩朋和贞夫是从一而终的夫妻,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关于伏羲、女娲始祖的故事,组认为在甘谷县古凤台、三阳川卦台山、秦安县大地湾等陇东南一代流传的“伏羲凤山

27、降生”“伏羲卦台山定卦”“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反映了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文化外译实践用时 学时,依次按照“析”“译”“陈”“辩”“复盘”等步骤组织课堂活动。规约性翻译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是该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析”的环节,、小组均发现,长期以来在本地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方言、习语、谚语、民歌和专名,多数情况下目标语中不存在对应表述,故此产生了大量规约性翻译问题。同时,这些文化故事所蕴含的源语文化所特有的婚姻、家庭伦理观,是该类翻译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针对该类翻译问题的策略选择,教师依据翻译活动语境化实现机制的理论解释,为学生提供“支架指导”:译本的规约化和情景功能是翻译问题决

28、策的依据;在译本与源语文本功能相符的前提下,翻译问题所附着的语篇成分的主题相关性,是该类翻译问题决策的参照;对于主题相关性较高的翻译问题,需采用以重构源语文本语篇特点和功能为目的的成就性策略或深度翻译策略(即添加解释源语文化信息的译注);对于主题相关性较弱的此类翻译问题,宜在文内增添叙述评论,以保持译文叙事的流畅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支架指导”贯穿于上述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本课程包含两项“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天水文旅故事导介的中文写作与英文翻译,麦积山石窟“申遗”中、英文解说文稿的写作与语音录制。该项目的实施分为课外实践与课堂讨论两部分,其中课堂讨论用时 学时,内容包括问题答疑、分

29、工协作,以及中、英文审校结果反馈等,课外实践分为材料收集、中文写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作、英文翻译、中文审校等环节,依次按照学生的专业背景分工进行。“天水文旅故事导介”项目分工见表,“麦积山石窟申遗中、英文解说”项目分工见表。表 “中、英文天水文旅故事导介”项目分工明细项目分工人员分配材料收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文材料整理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英文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文审校教务处、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英文审校主讲教师文案和美术设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表 “麦积山石窟申遗中、英文解说”项目分工明细项目分工人员分配材料收集文物和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中文材料整理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30、英文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文审校教务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英文审校主讲教师中文播音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女声)英文播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男声)录音制作天水市电视台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外译活动是上述课外实践的主要内容。根据活动理论,文化外译活动是在委托人及其他社会个体的参与下,主体在特定动机驱使下,将其创作的文本翻译成对所有参与者都有意义的目标语文本的过程。上述文化外译活动的主体是参与合作学习和实践的学生集体,委托人分别是天水市文化旅游局和天水电视台,其他社会个体是为学生提供“支架指导”的教师。需要指出的是,该校教务处承担了外译项目的启动、联络和中文文稿的部分审定工作。当然,由于文化

31、外译活动主体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构成,其内部分工本身就体现了真实情景中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特点。英语研究(第十八辑)本课程考核不仅包括文化采风、小组研讨、课堂活动参与度和外译项目贡献度的组内互评和教师打分,还包括对学生有关文化故事收集、整理、写作和翻译过程的口头报告进行评估,该报告音频由学生录制(限 分钟)。通过分析发现,位学生的报告均包含甘肃地域文化特点、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问题决策的内容,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学生的报告对叙事策略的涉及较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报告论及文化外译活动理论解释的较多,这显然与其专业背景有关。据穆斯塔法贾布尔()所言,翻译课程的开发依次包括制定课程目标

32、、选择内容材料、设计实施方法和步骤、制定教学大纲并实施教学、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方案等环节(,:)。“甘肃文化外译”课程的社会反馈来自选课学生、该校同行教师、教务处和社会机构。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反馈者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考核方式均持肯定态度。其中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两个社会机构,希望其内部从业人员也能进修该课程。该校教务处认为实施该课程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途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与这种课外文化采风、课堂活动和文化外译项目相结合的新型语言、文化课程,其母语文化意识和跨语言叙事交流的策略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参与文化外译项目得到的报酬使其获得了某种社会成就感,

33、增加了其对语言、文化服务相关行业的期待。至于对该课程的建议,该校同行教师提出,由于课程教学的时间限制,文化外译项目不宜设置太多;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提出,需加强关于文化故事叙事结构和翻译策略的理论讲释。结论文化外译课程是以文化故事外译为内容,在全日制高等教育语境下面向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其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和母语文化故事译介能力的通识类翻译课程。依据活动理论关于翻译问题决策机制及拓展性学习的解释框架,基于上述反思性教学实践,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可概括如下,见表。表 文化外译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步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步骤理解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34、决策机制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概论社会活动及其递归性实现过程翻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文化外译活动中的翻译问题决策机制理解民间文化故事的叙述内容、话语和策略特点民间文化故事叙事结构讲释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内容与话语民间文化故事的叙事结构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续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步骤强化母语文化认同文化故事民间采风培养母语和域外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叙事策略意识文化故事课堂写作实践解析叙事主题及审美、伦理价值商定所选故事的叙事结构文化故事的个体写作实践组内互评、最佳文本评选组际交流修订文化故事、归纳叙述策略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和翻译策略能力翻译问题决策及文化外译操作实践翻译问题辨析翻译实践

35、翻译决策过程组内自陈组际反馈、译文修订文化外译中翻译问题决策的理论概括培养文化叙事外译实践能力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 根据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文化外译课程中可专门增设“民间文化故事叙事结构讲释”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民间文化故事的叙述内容、话语和策略特点,增进其讲述文化故事的方法论意识。这样,文化外译课程的内容可分为六部分:文化外译活动及其实现过程概论;民间文化故事叙事结构讲释;文化故事民间采风;文化故事课堂写作实践;翻译问题决策及文化外译操作实践;真实情景中的文化外译项目。其中、采用从普遍到具体的内容组织方式:翻译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而文化外译是翻译活动的特殊类型;民间文化故事是叙事文本

36、的一种文类。同时,根据拓展性学习的程序,、的文化故事采风、写作和翻译实践,可依次采用“现实问题分析”“资源、工具和客体特点研究”“方案商定与实施”“实践反思、问题决策模式概括”等实施步骤。课程评估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故事翻译策略能力”量表和测评工具还有待在该课程的后续评估研究中探究。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外译课程不单面向高等教育,也可开设于中等和基础教育阶段,只是其内容和目标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行调整。当然,该课程也不局限于传统民间文化,还适用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文化内容。参考文献 ,英语研究(第十八辑)():,():,():,:?(

37、):,:,:,:,():,:,():,():,:,:,():,:,():,:,(),:,:,():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黄友义强化国家对外翻译机制,助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英语研究,():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外国语,():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穆雷建立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中国翻译,():桑仲刚策略能力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活动理论的视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汪东萍,庞观丽,单新荣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上海翻译,():魏戈拓展性学习:探索学习科学的新维度现代教育技术,():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吴赟对外翻译传播的内涵属性与实践路径 以中国经验为例英语研究,():编 辑:龙 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