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07337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初中生活是转瞬(shn )即逝的,也是绚丽多姿的B看到地震后学校成了一片废虚,总理声音哽咽(yn ),老泪纵横C“近乡情更怯( qi),不敢问来人”,再踏上故乡的路,老兵步履蹒跚,心情复杂D鸟儿在枝头歌唱,孩子在母亲身边呀呀学语,这是多么恬 ( tin)静、温馨的画面啊!【微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思路】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

2、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解析】A正确,不要把“绚丽”写作“炫丽”。B有误。“废虚”应写作“废墟”,“咽”是多音字,可读作“yn,yn,y”,此处应读作“y”。C正确。不要把“蹒跚”写作“盘跚”。D正确,不要把“温馨”写作“温欣”。故选:B。【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2(2分)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B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3、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D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微点】成语【思路】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解析】A使用正确。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B使用正确。憨态可掬:憨态:质朴,形容天真而显傻气。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天真而显单纯,毫无心机的样子充溢在外,很招人喜爱。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C使用有误。强词夺理: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强词夺理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恰当。

4、D使用正确。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故选:C。【点拨】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3(2分)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微点】病句辨析与修改【思路】本题考查病句辨

5、析,学生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

6、当。(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解析】D前后矛盾,“整整”和“左右”相矛盾,应去掉“左右”或“整整”。故选:D。【点拨】做好本题要明确病句的类别,并学会辨析修改,此外还要做练习加以巩固。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和谐、和睦、

7、和顺、和煦“和”能构成一系列美好的词语B2009年6月6日的新闻晚报上,有一篇介绍“国嘴”罗京的文章C现代汉语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D“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微点】标点符号【思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比如问号的运用要注意是不是表示疑问语气,如果有疑问词,但不表示疑问语句,就不是疑问句。比如引号的运用要注意: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解析】D“某某说”如果在开头,“说”后面用冒号;“某某说”如果

8、在中间,“说”后面用逗号;“某某说”如果在结尾,“说”后面用句号;这句话“说”在中间,后面应该用逗号。故选:D。【点拨】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读书时要注意关注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多结合语境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5(2分)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相关的情节是()A七擒孟获B赤壁之战C火烧连营D水淹七军【微点】名著情节【思路】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解析】根据材料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可知故事是七擒孟获,故选A。

9、【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二、阅读理解()(18分)6(6分)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江 南 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

10、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微点】诗歌炼字炼句;诗歌关键词句;诗歌思想情感;诗歌阅读综合【思路

11、】江南春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山行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

12、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赏析: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

13、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C项不正确,诗人不是“枫叶”自比。(2)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描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A项不正确,“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不能改成“十”。答案:(1)C(2)A【点拨】本题属于选择题,解题方法:(1)看是否曲解原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将委婉含蓄说成

14、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等等。(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试题往往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主题。(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试题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7(12分)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千万别折腾汉字姚安隆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

15、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

16、“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17、吗?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

18、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

19、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A千万别折腾汉字。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2)第

20、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B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3)给第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C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4)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B第到第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

21、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D第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5)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微点】论据作用;概括论据;论证结构;议论文阅读综合【思路】这篇文章首先树立的批驳的靶子,即错误观点

22、“繁体字要进课堂,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并阐述了敌方的理由,然后分别针对三条理由一一进行反驳,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结合题目、首尾和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所以选择A。故选A。(2)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解答此类题,需要去附近的上文寻找答案,根据第一段内容,“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可知B选项是正确的。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论证思路,阅读全段,这段首先提出以繁体字推

23、动海峡两岸统一是幼稚的想法,接着阐述了文字不能代替政治,并且举了具体的事例证明台湾也使用简化字,最后分析了弃简投繁的危害,强化分论点。所以分层为:a/bcde/f。故选C。(4)本题综合考查了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词语意思、句子理解等知识,阅读文章可知,第三段和第四段是针对第一段的第一条理由进行反驳的,第五段是针对第一段的第二条理由进行反驳的,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美的认识,“旦”字,表示太阳升起到地平线上,有“初生”之意,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答案:(1)A (2)B (3)C (4)B (5)C【点拨】“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

24、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三、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2分)8(12分)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既描绘了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

25、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拉开序幕。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作为东道主,请你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欢迎之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学问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微点】常见易错字;名篇名句默写【思路】本题要结合古诗文名句作答。、均为直接默写,为理解默写,为运用默写。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熟练背诵,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并且能准确默写、不出现错别字。【解析】飞鸟相与还;恨别鸟惊心;万里送行舟;不以己悲;千里共婵娟 词中“婵”容易写成“蝉”,需要重点记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中“得”容易写成“的”,需要重点记忆;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朋自远方来

26、,不亦乐乎;近墨者黑;两天晒网。【点拨】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能熟练背诵,对其中的重点句子还要做到准确默写。四、阅读理解()(30分)9(12分)文言文阅读。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27、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年且九十将要寒暑易节改变、变换杂然相许答应、赞同甚矣,汝之不惠聪明(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面山而居。(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4)作者在叙述愚

28、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微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言文阅读综合【思路】参考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

29、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

30、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且:将近。句意为:冬夏换季;易:改变、变换。句意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答应、赞同。句意为:你简直太愚蠢了;惠:通假字,通“慧”,聪明。(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之”和“而”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之”和“而”在与语句中的含义,然后找出文中与之相同的含义即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之”作助词,的;文中与之相同的一句是“山之一毛”。“面山而居”中“而”表示顺接;文中与之相同的一句是“聚室而谋”。(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1、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这句话时,注意“以”,凭借;“如何”,怎么样呢。句意为: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杂然相许”中可知,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32、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做到言之有理。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等方面评价。综上所述,答案为:(1)将要。改变、变换。答应、赞同。聪明。(2)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3)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

33、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点拨】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许:杂然相许(赞成)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曳物许许声(h拟声词)10(18分)现代文阅读。阅读惊蛰一文,完成下列各题。惊 蛰苇岸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

34、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

35、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选自大地上的事情)(1)根据文意,请概括“惊蛰”一词的含义。(2)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3)试

36、简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文章第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5)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6)“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微点】字词的含义;综合读写;记叙文阅读综合【思路】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为线索,写了“惊蛰”名称的奇妙寓意,以散文诗的语言惊蛰惊醒了万物,歌颂春天万物复苏,世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我们要明确理解标题的含义,主要从表面

37、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考虑,表面含义就是标题在文章中直接的反映,从文中第二段“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这句话中即可分析出其含义为“春雷惊醒了自然万物”。(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文中第一段“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中说明了我们骄傲的原因,但当今人们对汉语的不规范使用使我们又感到惭愧。(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对关键句加以理解分析即可。从划线句子前后找答案,从第二段“

38、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这句话中形象地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4)本题考查的是重要句子的表达作用。文中第三段首句不仅呼应了上文中提到的“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同时还为下文写“豁然晴朗”做了铺垫。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5)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赏析。前句“惊蛰过,暖和和”读起来押韵,琅琅上口,而“惊蛰过,暖和了”则不押韵,在民间的韵味就消失了。要说出不同的表达效果。(6)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描绘扣住季节特征,想象合理,语言通畅。答案:(1)春雷惊(唤)醒了自然万物。(2)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

39、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感到惭愧。(3)比喻句,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4)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革命”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5)原句叠词、押韵并用,琅琅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改

40、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6)示例:白露微微透着些曦光的清晨,茫茫秋水泛着些许的寒意。一丛丛郁郁青青的芦苇凝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霜,摇曳在清寒的秋风里。【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文章题目、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以及表达作用分析能力。其中第(1)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应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五、作文(50分)11(50分)题目:误会要求:请以“误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有真情实感。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 X或虚拟名称替代。【微点】命题作文【思路】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误会,只

41、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审题立意】“误会”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或者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思路点拨】据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学会消除误会,跨越心灵障碍;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心灵之音;化解心中的误会,我们需要一颗信任、宽容和理解的心;学会享受误会,享受误会是一种豁达、宽容的人生境界。【细节描写】“误会”是一种心理体验,就应用心理描写表达出来。所以文章中应该有相应的心理描写。【文体选择】写记叙文,要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或片断组合,借助曲折的情节和多角度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写议论

42、文则要围绕找误因、寻解法的思路来写,这样就可以透过误会的表象升华到本质认识。【解析】【例文】误会误,错也;会,即理解。误会,就是错误的理解。纵是智者,也难免有“千虑一失“之时,更何况众人呢?误会之生,实属正常。误会已成,隔阂既生,那么怎样才能打破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呢?默然不语,破口大骂,此皆误会之症。误会产生前后,人与人之心灵往往相隔甚远,心灵之音难以传达,故会大声争吵,或干脆充耳不闻,心灵的隔阂愈积愈厚,误会就会趁隙而入。此时须架一座宽容之桥,洞悉对方的心灵世界,学会换位思考,才不至于一叶障目,雾里观花,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误会多因琐事而生,加以冲动之火助长,便会产生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

43、拾。是故,纵使是心有灵犀的恋人之间也难免误会连连。此时所需之良药便是一轮松间明月,或一缕江上清风,来抚慰烦躁的心灵,消融心灵的隔膜。卧于理智之石旁,啜一口冷静之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园间花开花落。用冷静的甘露滋润排斥的心灵,浇灭冲动的火花,冲散误会的烟云;用理智的光辉驱散猜疑的阴霾,消融误会的冰封。惟有冷静与理智坐守心灵之门,误会便无可趁之机。如果说冷静与理智能阻挡误会的侵入,那么,开阔的胸襟则能使之永远地消逝于朗朗乾坤。旷达之人,不会苦苦地挽留夕阳的影子,亦不会久久地感伤春光的消逝,他们能包容你的无知、愚拙以及放肆。自然,他们自己也从不会让误会近身。纵观古今误解之辈,皆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

44、人。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个有点小性子之人,喜“咬文嚼字“,对无心之言妄加揣测,折磨自己原已不堪重负的心灵,不得不说她的命殒归天与她的小性子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误会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一剂毒药,于己之身心也是极为不利的。以小性子来忖度他人言语,只会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给人的心灵以无情的摧残。以旷达的心胸来旁观世间百态,误会便无处可生无处可藏。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制心中冲动之火,误会之种子就无可萌发;以旷达之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会之毒便可彻底清除。若是,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会之恨。【点拨】【例文评点】文章思路清晰,论证缜密,语言精炼。结构上按照议论文典范的三段论式,即引论(是什么)本论(为什么)结论(怎么样)来构思全文,重点放在结论即如何化解误会上。结论部分又按照“分总“的模式来行文,先从两个方面分说,结尾再加以总结,进而收束全文。第 17 页 /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