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单元2.杠杆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杠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主题了。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使用杠杆类工具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简单机械,不具备对杠杆作用与分类方面的明确认识。 学生在本课将通过实验探究并运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发现杠杆的作用规律,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各类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节课以改进跷跷板作为任务驱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杠杆的类型,以及各种杠杆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2、。(2)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杠杆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杠杆尺平衡实验中用到支架、杠杆尺、垫圈、记录单。(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
3、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1)引入活动:巧玩跷跷板。师:大家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在公园里经常见到它。 如果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可小朋友怎么也不能把妈妈翘起来。 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帮他出个主意吧。(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生:在妈妈的座位下边放上两块磁铁,地上一块,座位下一块,让它们同极相对。 我们学过,磁铁同极相斥,这样就能把妈妈弹起来。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设计得怎么样?生 1: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
4、,我同意。生 2:我们也同意。师:表扬这个小组的设计,因为他们不但动了脑筋,还利用了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 还有别的设计吗?生:我们觉得也可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放两块磁铁,让它们异极相吸,帮助小朋友翘起妈妈。师:看来这个设计也可以实现。 还有吗?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在妈妈的座位下放上一个弹簧,弹簧可以把妈妈弹起来。生 2:可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绑上一块大石头,小朋友的体重加上大石头的重量等于妈妈的体重就可以了。生 3:再找来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坐一边,妈妈坐另一边,这样也可以。师: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呢?生 1:因为小朋友没有妈妈重呀,只要他们一样重不就可以玩跷跷板了吗?生 2:还可以让小朋友的妈
5、妈往前挪一挪,这样也行。师:这样也可以吗? 你们为什么这么想?生 1:我们在公园玩跷跷板时,发现越靠近中间,越容易被翘起来。生 2:师: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听到在有的同学提出的建议中运用到了一种简单机械的知识,它的名字叫杠杆,关于杠杆我们知道哪些知识呢?生:我听爸爸说过跷跷板就是杠杆。(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件讲解杠杆的概念和结构)师:我们看这个杠杆,如果是你,怎样用较小的力把重物撬起来呢?(3)作出假设。生 1:我听过阿基米德的故事,他说:如果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棍子和一个支点,他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生 2:阿基米德撬地球用的长棍子很像杠杆呀。生 3:那么我想是不是杠杆的动力点离
6、支点越远,用力就越小呢?生 4:我们玩跷跷板的时候,坐得越靠后面,用力就越小。生 5:这也是因为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变长了。生 6:也可以把阻力点靠近支点,应该也可以把动力变小。生 7:(4)搜集证据:杠杆尺平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吧。(师介绍杠杆尺平衡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的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生:我们发现如果两边距离一样,那么用力也相等。师:说明这时候,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生 1:应该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生 2:我们发现也是这样。生 3:我们还发现,如
7、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动力就小。师:请说清楚是谁和谁比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就小于阻力。师:那么这样的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呢?生:是省力的。师:能完整说一下吗?生: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小于阻力,杠杆就省力。师:说得非常清楚。生 1:我们还发现如果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大于阻力,那么就不省力了,还费力。生 2:我们发现了一个计算方法,就是将两边相乘,得出的数是一样的。师:能详细说一说吗?生 1:大家看这一行,就是 2 乘以 2 等于这边的 2 乘 2,这行是 1 乘以 3 等于 3 乘 1。生 2:
8、我们也发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师: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发现使用杠杆工作时,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用的动力会小于阻力,也就是省力;反之,不省力。(5)迁移应用。师生谈话: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有没有杠杆类的工具。 大家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因为有的杠杆类工具会“变身”,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不容易发现。生 1:跷跷板是杠杆,中间的支柱就是支点。生 2:起钉锤也是杠杆,只是它是弯的杠杆。生 3:剪纸用的剪刀好像也是杠杆。生 4:它应该是两根杠杆吧。师:对,它是支点重合的两根杠杆。 我们根据自己用剪刀的经验,分析一下怎样用剪刀剪东西更省力呢?生:把纸放在越靠近支点
9、轴的地方,用力就越小。师:这是用到了我们刚刚发现的什么科学知识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距离时,杠杆会省力。师:像这种由两根杠杆支点重合的工具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大家找一找吧。生 1:我看剪刀好像都是这种杠杆。生 2:上节课我们用过的花边剪刀也是。生 3:钳子也是。生 4: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压蒜器好像也是杠杆,但又有些不像。师: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找一找哪里会是支点呢?生 1:最前面的这里应该是支点,压蒜的地方是阻力点,手握的地方是动力点。生 2:它和剪刀不一样的是支点不在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生 3:它的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是省力的。师:还有像这样支点在
10、一端的杠杆吗?生 1:我们解剖种子时用的镊子也是这样。生 2: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到的改进跷跷板的难题,学完了杠杆的知识,对我们提出解决办法有什么帮助吗?生 1:我们知道了,让妈妈往支点那边挪一挪,就是使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距离,这样可以省力。生 2:那就造一个支点可以移动的跷跷板不就可以了吗?生 3:还可以造一个座位可以移动的跷跷板,小朋友的座位往后移,妈妈的座位往前移。生 4:我还见过这样的跷跷板,一边是一个位子,另一边是两个位子。师:关于简单机械还有别的类型,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教学反思】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11、但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以下两点困难:(1)支点的寻找。 如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很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2)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寻找存在较大的问题。 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 能够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可画刀口上阻力点时,却画在了被剪的物体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分析和区分上是非常模糊的,对研究对象也没有确定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多练习。【总结点评】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
12、用。 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 明白简单机械的原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材通过玩跷跷板的活动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得出了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动力臂、阻力臂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总结出杠杆可分为三种,并讨论了每种杠杆的特点。这节课有如下的特点: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 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 这一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二单元4.脑的保健教学设计-大象
13、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结合单元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处做主要引导。 提示学生联系前几课中脑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证据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络资源、教材等,还可以收集一些大脑开发的益智玩具(五子棋、九连环、华容道等)。 最后可以通过知识竞猜、我来抢答等形式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1)会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2)能够结合脑的功能,提出脑的保健和开发的问题。(3)能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益
14、智玩具、网络资源、PPT 课件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关于脑,我们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生 1:怎样保护我们的脑?生 2:怎样能让脑变得更聪明?生 3:吃什么可以让脑更健康?(2)搜集证据。师:大家提出的问题不太相同,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初步假设,再去收集相关资料,并用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交流。 建议大家可以用思维导图、知识竞猜等形式来介绍你的研究。(学生分小组选题、研究并处理信息。)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15、和用具,我会提供给相关的小组。(3)表达交流与评价。师:在分小组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到各小组参与了研讨,也和大家商量了交流的方式。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享。生 1: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怎样保护脑?”。 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些保护脑的方法,还把这些保护方法做成了思维导图。 大家跟我看,保护脑需要注意饮食、休息、锻炼、防护、心情以及使用等几个大的方面。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不偏食、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在休息方面,要注意每天保证 910 小时睡眠,白天也要注意交替进行不同的活动;在锻炼方面,要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做益智游戏;在防护方面,要注意戴头盔避免意外损伤,
16、还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在心情方面,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在用脑方面,要注意科学用脑,保证大脑的供血、供氧,感到头晕的时候要注意休息。生 2: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能让脑变得更聪明?”。 我们找到一些大脑开发的方法,长期练习可以促进大脑发展,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试一试。练习一:我们先做一个左右手协调的练习,双手同时放在桌面上,右手食指画圈,同时左手食指画正方形。 比一比谁画的图形更接近正确图形。练习二:我们还可以进行五子棋游戏,现在谁来挑战一下电脑五子棋的小游戏,看谁对垒的步骤多。练习三:大家也可以玩一些益智的玩具,比如华容道、九连环、鲁班锁等。 老师给我们小组提供了一些
17、玩具,谁来挑战一下?我们小组认为,大脑是需要多使用的,越用越灵活。 懒得用大脑思考,大脑就会越来越迟钝。生 3: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也是“怎样保护脑?”。 我们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了抢答题,准备举办一场保护大脑知识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答对加 10 分,答错减 10 分,基础分 100 分。 我们的具体抢答要求是,听到抢答开始后,能回答的同学迅速起立,最先起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答题。 我们的题目用电脑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题目 1:蒙着被子睡觉图片(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2:不吃早饭就上学(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3:两个同学下围棋(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18、说明原因);题目 4:晚上正常时间睡眠(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5:抽烟喝酒(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6:冬天坚持锻炼(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7: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保护脑的方法。 希望大家健康用脑,越来越聪明。【教学反思】本课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难,主要采用的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表达交流。 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前帮助学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器材,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 避免课堂枯燥、乏味。【总结点评】教师的小组指导在本课尤为重要。 要保证每个小组会有自己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并按照问题去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本课表达交流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思维
19、导图的展示,有游戏活动的带入,还有知识竞赛活动,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第一单元1.热传递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作为第一单元第1 课,热传递既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本单元对提出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
20、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 “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
21、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在提出问题方面,经过四年的训练,学生已能从具体的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问题,但在把问题转化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师:(课件
22、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但是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冰淇淋又非常容易融化,所以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这个单元,我们就围绕制作“冰淇淋冷藏箱”的任务,来了解更多和热有关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师:关于冰淇淋的融化,我们知道些什么? 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生:因为外面温度高,所以冰淇淋才会融化。师: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生:怎样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师:(板书: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最好是能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等方法来研究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指向的应该是
23、关于具体方法的假设,但是你的问题里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生:好像没有。师:那说到具体方法,大家觉得怎样才能使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呢?生:降低冷藏箱的温度。师:这可能是一种方法。 老师根据你的想法,把我们之前提的问题这样修改一下:降低冷藏箱的温度能不能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 大家觉得问题这样修改之后有什么好处?生:更具体了,感觉实验都有了。 就是用一个温度高的冷藏箱,一个温度低的冷藏箱,观察冰淇淋在哪个冷藏箱里面融化得更慢。师:你的反应很迅速。 如果我们的问题里涉及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更明确,这样的问题就更适合探究。 我们还能再提出一个这种可以探究的问题吗?生:在冷藏箱外面包上一层布会不会让
24、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师:我们提的问题可探究性越来越强了,给我们强大的学习能力点赞。 大家还有别的想研究的问题吗?生:(3)回顾生活,搜集证据。师:刚才大家尝试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角度提出了两个可以探究的问题,这种提问题的方式非常好。 受大家启发,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温度高于 0时,冰会融化,可是冰淇淋的温度本来是低于 0的,它为什么会融化呢?生:因为冰淇淋的温度会升高。师:冰淇淋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生:有热传递。师:你懂的可真多。 你认为是有热传给了冰淇淋,所以它的温度才会升高,是这样吗?那热是从哪里来的呢?生:热是从装冰淇淋的冷藏箱那里来的。师:也就是说,热可以从冰淇淋冷藏
25、箱传递给冰淇淋。 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现象吗?生:中午打饭的饭盒,摸起来很烫,说明热从饭传给了饭盒。师:摸起来很烫,那说明热还从饭盒传向了谁?生:手。师:还有类似的现象吗?生:冬天用暖手宝暖手,暖手宝把热传给了手。生:烤火的时候,火把热传给了身体。师:大家举出了很多例子,那谁能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吗?生: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4)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师:总结得很好。 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现象就叫热传递。 (板书:热传递)师:热可以在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之间传递,那么热可以在一个物体的内部传递吗?生:可以。师:能说一说你的依据吗?生:我还没有找到依据。师:好,那让
26、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这是一根铜棒,如果我们用酒精灯加热它,热会从火焰传向铜棒,那么铜棒中没有与火焰接触的部分会变热吗?生:加热的地方先热,其他地方也慢慢热起来。师:(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图片)今天的材料超市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材料,有铜棒、圆铁片、酒精灯、火柴等。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大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证明热可以在物体内部传递呢?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简单讨论一下,最好能写出大概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热在铜棒中的传递过程,并用文字、图画或符号表示出大概的实验设计方案)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这是我们的实验方案。 我们在铜棒的不同位
27、置放两支温度计,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热不能在铜棒内传递,离火比较远的地方就不会热,温度就不会升高;如果热可以在铜棒内传递,加热后,没有与火焰接触到的地方温度也会升高。师:介绍得非常清楚,特别是把观察的内容和自己的猜想联系起来,这样实验目的就很清晰了。 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师:还有用其他材料的小组吗?生:我们想选择蜡环。 先把铜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蜡环依次挂在上面,用酒精灯从这里加热,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师: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蜡环呢?生:蜡环是用蜡做的,蜡遇热会熔化。 蜡环熔化说明热传到这里了。师:这个方案真好。 热的传递本来是一个不容易直接观察的过程,经过你们的设计,就能通过蜡环的变化观察出来
28、了。 你们认为蜡环会怎样掉落?生:离酒精灯近的先掉,远的后掉。师:大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还有小组想使用金属片,也是可以的。 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金属片上的蜡可能会怎么变化?生:离酒精灯近的先熔化,远的后熔化。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是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但不管是怎样进行实验,老师都要提醒大家,时刻牢记两个问题:(课件出示)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分组研究热在金属棒、金属片中的传递)(5)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 哪些现象或数据能够支持我们的观点?生:我发现热在铜棒中是从离酒精灯近的地方逐步传向离酒精灯
29、远的地方。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离酒精灯近的蜡环最先掉下来,然后是中间的掉,最远的那个最后掉。师:看来蜡环掉落是有一定次序的,这个次序和热在铜棒内的传递有什么关系?生:酒精灯把热传给了铜棒,铜棒又把热传给了蜡环,热在铜棒内继续传递,后面的蜡环遇热熔化再掉落。 热传递的方向和蜡环掉落的次序是一致的。师:还有要分享的吗?生:我们还发现最后一个蜡环掉得特别晚,第一个蜡环很快就掉了。师:这说明什么?生:热传递的速度不同,离火越近的传递速度越快。师:离火越近,它的温度越怎样? 哪一组使用的是温度计? 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生:离火越近,升温越快,温度越高,这是我们的温度记录,大家看,这里的温度最
30、高;离火越远的,一分钟内温度的变化越慢。 而且我们还发现,我们把酒精灯熄灭之后,温度还在升高。师: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生:热还在传递。 前面的温度还没降下来,还是比这里(离酒精灯远的一侧)的温度高。师:那谁能总结一下,热是从哪里传向哪里?生:热从热的地方传向冷的地方。师: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表示冷热程度时可以用哪个科学词汇?生:温度,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师: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传递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就是固体中的主要传热方式热传导。 后面我们还会学习热的其他传递方式。【教学反思】由于前期对问题转化的指
31、导花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给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以及班级交流和讨论的时间不是很充分。 学生更关注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度不够,组间交流效果不佳。 另外,学生更多地局限于师生交流,因此在分析数据和现象时没有思考、采纳别人的观点和论据,比如借用第一组的蜡环掉落的现象来解释第二组的观点,或者用第二组的数据来补充说明第一组的观点,而且在利用自己的数据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补充方面也有所欠缺。【总结点评】集体论证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论证促认知,在从证据到解释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虽然学生们在热传递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能够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但
32、是一种材料、一种形状的研究对象还不具有普遍性,完成热传递概念的建构或修正还需要对多种材料、多种形状的物体进行研究,这也是本课采用分组实验的目的所在,也是进行组间交流的意义所在。 在这方面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引导,值得提倡,但受限于课堂容量,组间交流用时不足,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另外还可以通过“热在其他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和原来想的一样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有认知的不足,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而完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讨论的“蚊子事件”
33、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将学生的分析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教材中的过程图示,这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过程图示的呈现可以清晰地反映大脑所处的核心地位,也就是体现了本课标题“人体司令部”。 接下来的调查、讨论可以让学生接着进行这样的信息处理,以看到大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大脑是脑的一部分,脑还包括小脑和脑干等部分,每一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这里的资料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以便于学生综合得出脑的重要功能的结论。 通过最后的游戏可以真实地感受脑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
34、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能够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3)能够细致分析从感官受到刺激到大脑决策反应,再到产生动作行为的过程,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4)能在游戏中体验人的各系统协调配合活动,感受生命的神奇。【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资料卡、视频、PPT 课件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讨论。师:今天讲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请大家闭上眼睛趴在桌面休息一下,想象一下现在是夜里,你睡得正香,就在这时(播放蚊子的声音),你会怎么想? 怎么办?生 1:我听到蚊子的声音就会很烦。生 2:我要迅速拍死它,不然又吵有叮,一个晚上就别
35、想睡好觉了。生 3:我晚上一般听不见,蚊子是吵不醒我的,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会发现身上有被叮的包。(2)处理信息。师:我把大家刚才说的这些想法或行为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按照人体的感觉、大脑的反应、产生的动作和行为几个方面来说明。 当你睡着的时候,首先是耳朵接收到蚊子的声音,这个声音会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后就根据经验马上判断出这是蚊子,并产生厌烦的心理,然后做出命令,嘴巴里还可能会说出“有蚊子”。 (进行板书)师:这个过程很迅速,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这中间要经过这么多的步骤。 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再来讨论一下,把这个步骤补充完整。 还有哪些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到蚊子的侵扰? 大脑又会有什么反应?
36、 会命令我们的身体做出怎样的动作和行为?(小组讨论并汇报)生 1:我们小组认为,皮肤也会感觉到蚊子的叮咬,感觉特别地痒。 皮肤把叮咬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的反应蚊子会叮我、吸我的血,很担心。 然后命令手臂去迅速拍死蚊子。生 2:我们小组认为,大脑在接收到蚊子信号后,除了厌烦、担心,还可能产生一定要拍死它的愿望。师:大家看黑板上的板书,从感知蚊子侵扰到拍死蚊子整个事件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生 1:都是感觉器官先接收到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大脑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然后把命令传递给手或者嘴去执行命令。生 2:就是感官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是核心,发出命令,支配身体的动作和行为。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在这
37、个过程中大脑就像“人体司令部”,协调指挥着人的行动。(3)调查。师:当我们看到蚊子、老虎等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事物时,大脑不仅要做出综合反应,还会产生厌恶、担心、恐惧等情感,并且向身体发出命令进行攻击或者逃避等。 当我们看到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事物时,大脑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生:喜欢、开心。师:对。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我们有什么喜爱的人或事物。 面对这些人或事物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行为? 边展开调查,边把调查结果按照板书的样式绘成思维导图。(小组调查讨论)生 1:我喜欢唱歌,一提到唱歌,我的大脑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然后就会不由地哼出曲调。生 2:我喜欢吃肉,一看到妈妈给我做的红烧鸡腿,
38、我的大脑就会兴奋,然后就止不住地流口水、咽口水,想赶快吃上一口。生 3:我喜欢看漫画,一买到新的漫画书就特别兴奋,要马上一睹为快才行。师:提到感兴趣的事情,大家说的还真多、真热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大脑起到了核心作用。(4)讨论。师:生活中还有些事物可能暂时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但是从长远看它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打针很疼,但是可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跑步很累,但是可以锻炼身体。 这样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 也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吧。(小组讨论分享)生 1:我一想到练琴就很烦,但是想到我在表演的时候得到大家的掌声,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生 2:我练习书法的时候手特别酸,可想到我的作
39、品能在学校展览我就又坚持练习。生 3:我每天都要练习颠足球,练的时候脚酸腿痛,但是想到足球场上要准确传球、带球才有可能取胜,不能把球传丢了,我就坚持每天练习颠球和带球。师:看不出来,每个同学还都有这么坚强的一面。 这就是意志力的表现。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大脑经过思考和决策,会支配着我们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的表现。 意志产生的核心也是大脑。(5)评价。师:判断下列行为哪些是有意志的表现? 哪些是缺乏意志的表现?(场景一:起床跑步去喽 好困,今天不去跑步了;场景二:我再玩 5 分钟就写作业 坚持锻炼;场景三:专心听讲 一边听讲一边玩玩具)师:意志力关键靠个人
40、,大脑的思考与决策会决定人采取什么样的动作和行为。(6)得出结论。师:大脑太重要了! 大脑和脑是一个概念吗? 脑到底有什么功能? 结合我们的研究,收集关于人脑功能的资料,总结、概括脑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小组分组讨论)生 1:大脑和脑不一样。 大脑是脑的一部分。 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大脑包括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生 2: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人体一切有意识的行为。生 3:小脑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和人体平衡。生 4:脑干能控制呼吸和心跳。生 5: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师: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合
41、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7)游戏。师:有许多关于脑的活动和游戏,我们可以试着做一做,进一步体会脑的作用。(游戏一:抓尺子游戏;游戏二:金鸡独立游戏;游戏三:拍手背游戏;游戏四:绕口令游戏)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那么怎样保健脑、训练脑呢? 我们下节课将研究这些问题,大家课后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反思】脑功能是比较内隐的,不通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和举例很难认识全面。 要帮助学生从一些事例入手,剥笋壳般地层层剥离,才能把脑的主要活动过程及脑负责的一些认知、决策、情感、意志的作用厘清。【总结点评】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有探究的味道,更像是分析心理过程的内容。 一线教师还是要通过小案例、小游戏等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从活动过程中去体会脑的功能。 例如课程最后的游戏环节,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调到前面适当的环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