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单元1.火山喷发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火山喷发的本质是地壳运动。 地壳虽然就在我们的脚下,却无法直接看清其结构。 本课从可见的、剧烈的地表现象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引入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教师需提供较全面、细致的多媒体资料。第二部分是猜想假设,也是本单元重点培养的能力。 在第 1 课中,教师需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 教材边栏提供了猜想的方法,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寻
2、找类似的现象(例如:用力挤番茄酱袋,番茄酱会喷出来)。 接着,挖掘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因用力挤番茄酱袋,导致袋内压力增大),再思考将其原因放在火山喷发这一例中是否合理(例如:地下会产生压力,导致地壳下的岩浆喷出地表)。 若合理,则提出假设。第三部分为模拟实验。 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 教材给出了其中一种假设的模拟实验:用“土豆泥”模拟火山锥,“在中间挖个洞”模拟火山口和岩浆通道,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酒精灯加热”模拟岩浆受热的情况。 土豆泥和番茄酱均为食材,容易获取,且混合加热较为安全。 因此,该实验既可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作为演示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交代实验操
3、作安全注意事项,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第四部分则是搜集事实证据。 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师需要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但需另外提供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第五部分为得出结论。 这需要学生从江总的实验现象以及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 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总结,从而判断是否支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也同等重要。【教学目标】(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
4、依据。(2)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3)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4)根据模拟实验结果与其他资料中的信息,检验自己的假设,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土豆泥、番茄酱、蒸发皿、三脚架、陶土网、酒精灯、火柴、资料卡。(2)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课前视频“火山喷发”)师:这是什么自然现象?生:火山爆发。师:你能描述一下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吗?生 1:我看见了地在震动,然后有岩浆从火山口喷出来。生 2:岩浆喷了好几次,不是一次全部喷出来的。师:是像喷泉一样喷出来的吗?生:更
5、像烟花。师:还像什么?生:像一个大烟囱,但喷出来的不仅有烟,还有大量火红的岩浆。师:火山爆发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生 1:土地被烧焦,植物都烧没了。生 2:人和动物都要逃走,不然会被烧死。(2)猜想假设。师:是啊,火山爆发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极大。 在古代,人们认为这是天神为了惩罚人类,把地狱之火引到人间。 你赞同他们的想法吗?生 1:不赞同。 世界上根本没有天神,也没有地狱。生 2:我觉得地下是有火的,但不是从地狱放出来的。师:那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的?生:地震把岩浆给震出来的。师:火山喷发的过程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生:像喷泉。师: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喷泉一样吗?生:不完全一样。 喷
6、泉下面有水源,而在火山的地下有源源不断的岩浆。师:与火山喷发的情景联系,假设地下有源源不断的岩浆。 这是个很好的假设。 是什么作用把岩浆喷出来的呢? 大家有什么想法吗?生:岩浆是热的,会不会像煮粥那样,沸腾了就顶开盖子冒出来了。师:你考虑到了岩浆本身的温度,并联系了生活中加热的现象,于是你假设生:我假设是地下的热把岩浆像煮粥一样挤出来了。师:还有其他假设吗? 要把自己假设的依据也说出来。生:挤压喷水的水管,水会一下喷很远,说明挤压会产生压力,于是我的假设是地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将岩浆挤出来了。师:说的非常好,不仅说明了依据,对假设的表述也非常清晰、完整。(3)模拟实验。师:同学们对于火山喷发的原
7、因有许多的假设,但是我们很难通过实地调查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初步验证我们的假设。 我们看看妙妙是怎么做的。(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视频文案如下)操作视频文案我的假设是:岩浆受热涌出。首先,我要搭建一个火山,用土豆泥塑造成火山的形状;然后,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火山通道”;接着,将番茄酱倒进“火山通道”里模拟岩浆,并用少量土豆泥封住“火山口”;最后,用酒精灯给整个装置加热,观察加热后的“火山”会不会出现“岩浆”涌出的情况。师:这个实验是用来验证“岩浆受热涌出”这一假设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其他实验方案来验证其他假设,比如“岩浆受压涌出”。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假设来进行验
8、证,并根据自己组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商议实验方案)师:请商议好实验方案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来领取实验材料,然后搭建你们的“小火山”。(学生分组搭建火山模型)师:每个小组的“小火山”已经准备好了,下面要进入验证假设最关键的“喷发”环节了。请每个小组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带好护目镜,避免“岩浆”飞溅。(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事实证据。师: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 1:我看见番茄酱冒出来了。生 2:整个“火山”都在震动。生 3:我们小组的火比较大,番茄酱都喷出来了,流的到处都是。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真正的火山喷发现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生 1:加热后,“岩浆”都会从“火山口”喷
9、流出来。生 2:番茄酱和岩浆都是烫的。生 3:都会冒烟。 但真正火山喷发的烟更大,而且是黑色的烟。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生 1:番茄酱很快就喷完了,真正的火山喷发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生 2:真实的火山喷发不仅有岩浆还会有石头喷出来。生 3:土豆泥只能模拟土壤,不能完全还原火山的样子。师:所以模拟物的相似程度对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判断也是有影响的。 我们再看看验证其他假设的小组有什么发现。生:(5)得出结论。师:你们小组的实验能证明岩浆是因为受热才喷发出来的吗?生 1:能,番茄酱涌出来的效果和岩浆涌出来的效果很相似。生 2:我觉得可能还有别的因素影响,比如说挤压,这个模拟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师
10、:你们小组的实验能证明岩浆是因为受到挤压才喷发出来的吗?生:我们小组的实验说明岩浆确实能够通过挤压喷发出来,但我们不知道在实际情形中,这个压力是从哪里来的?师:看来模拟实验是解释现象的方法之一,我们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才能证实我们的假设。(教师出示资料卡)师:这些资料里面哪些证据能够支持我们的假设?生 1:岩石下面有一层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生 2:岩浆的温度有 7001200 ,说明和温度有关系。师:哪些证据不支持我们的假设?生 1: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岩浆向上喷发。 温度应该不是火山喷发的关键。生 2:岩浆本身就很热,我们的假设中番茄酱是要另外加热的。师:通过模拟实验的现象和资
11、料的收集整理,你需要怎么完善关于火山喷发原因的猜想假设呢?生:我认为地下能产生热量,导致岩浆变热。 如果突发地震,岩浆就在地壳的压力作用下从地壳薄的地方冲出来了。师:科学家也在不断搜集证据的过程中完善他们的假设。 在这过程中,我们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尊重事实证据,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科学的真相。【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如何提出假设。 先让学生认真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了解整个喷发的过程。 在对火山喷发过程及其细节的描述中,初步建立对火山喷发的认识,为后续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及模拟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学生可大致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
12、活中的类似现象,再让学生进一步考虑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否也适用于解释火山喷发现象。 接下来就是通过模拟实验搜集证据。 鉴于此处为本单元第一次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假设,为了让学生对模拟实验的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师先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实验方法和过程。 因此学生可更集中精力关注于实验现象,也为后续查找资料争取了时间。 总结实验现象,筛选有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假说,让学生初步体验从提出假说到完善假说的过程,为后续的课程指明探究方向。【总结点评】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具备的两个“意识”:一是尊重学生原认知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大胆猜想假设,并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支
13、架”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不急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基于学生的元认知组织学生自主开展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 在引入活动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动多媒体技术,有效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第五单元2.杠杆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杠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主题了。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使用杠杆类工具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简单机械,不具备对杠杆作用与分类方面的明确认识。 学生在本课将通过实验探究并运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发现杠杆的
14、作用规律,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各类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节课以改进跷跷板作为任务驱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杠杆的类型,以及各种杠杆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2)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杠杆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
15、,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杠杆尺平衡实验中用到支架、杠杆尺、垫圈、记录单。(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1)引入活动:巧玩跷跷板。师:大家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在公园里经常见到它。 如果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可小朋友怎么也不能
16、把妈妈翘起来。 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帮他出个主意吧。(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生:在妈妈的座位下边放上两块磁铁,地上一块,座位下一块,让它们同极相对。 我们学过,磁铁同极相斥,这样就能把妈妈弹起来。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设计得怎么样?生 1: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我同意。生 2:我们也同意。师:表扬这个小组的设计,因为他们不但动了脑筋,还利用了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 还有别的设计吗?生:我们觉得也可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放两块磁铁,让它们异极相吸,帮助小朋友翘起妈妈。师:看来这个设计也可以实现。 还有吗?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在妈妈的座位下放上一个弹簧,弹簧可以把妈妈弹起来。生 2:可
17、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绑上一块大石头,小朋友的体重加上大石头的重量等于妈妈的体重就可以了。生 3:再找来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坐一边,妈妈坐另一边,这样也可以。师: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呢?生 1:因为小朋友没有妈妈重呀,只要他们一样重不就可以玩跷跷板了吗?生 2:还可以让小朋友的妈妈往前挪一挪,这样也行。师:这样也可以吗? 你们为什么这么想?生 1:我们在公园玩跷跷板时,发现越靠近中间,越容易被翘起来。生 2:师: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听到在有的同学提出的建议中运用到了一种简单机械的知识,它的名字叫杠杆,关于杠杆我们知道哪些知识呢?生:我听爸爸说过跷跷板就是杠杆。(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
18、课件讲解杠杆的概念和结构)师:我们看这个杠杆,如果是你,怎样用较小的力把重物撬起来呢?(3)作出假设。生 1:我听过阿基米德的故事,他说:如果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棍子和一个支点,他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生 2:阿基米德撬地球用的长棍子很像杠杆呀。生 3:那么我想是不是杠杆的动力点离支点越远,用力就越小呢?生 4:我们玩跷跷板的时候,坐得越靠后面,用力就越小。生 5:这也是因为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变长了。生 6:也可以把阻力点靠近支点,应该也可以把动力变小。生 7:(4)搜集证据:杠杆尺平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吧。(师介绍杠杆尺平衡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
19、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的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生:我们发现如果两边距离一样,那么用力也相等。师:说明这时候,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生 1:应该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生 2:我们发现也是这样。生 3:我们还发现,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动力就小。师:请说清楚是谁和谁比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就小于阻力。师:那么这样的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呢?生:是省力的。师:能完整说一下吗?生: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小于阻力,杠杆就省力。师:说得非常清楚。生 1:我们还发现如果当支点到动
20、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大于阻力,那么就不省力了,还费力。生 2:我们发现了一个计算方法,就是将两边相乘,得出的数是一样的。师:能详细说一说吗?生 1:大家看这一行,就是 2 乘以 2 等于这边的 2 乘 2,这行是 1 乘以 3 等于 3 乘 1。生 2:我们也发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师: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发现使用杠杆工作时,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用的动力会小于阻力,也就是省力;反之,不省力。(5)迁移应用。师生谈话: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有没有杠杆类的工具。 大家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因为有的杠杆类工具会“变身”,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
21、不容易发现。生 1:跷跷板是杠杆,中间的支柱就是支点。生 2:起钉锤也是杠杆,只是它是弯的杠杆。生 3:剪纸用的剪刀好像也是杠杆。生 4:它应该是两根杠杆吧。师:对,它是支点重合的两根杠杆。 我们根据自己用剪刀的经验,分析一下怎样用剪刀剪东西更省力呢?生:把纸放在越靠近支点轴的地方,用力就越小。师:这是用到了我们刚刚发现的什么科学知识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距离时,杠杆会省力。师:像这种由两根杠杆支点重合的工具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大家找一找吧。生 1:我看剪刀好像都是这种杠杆。生 2:上节课我们用过的花边剪刀也是。生 3:钳子也是。生 4: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压蒜器好像也是杠杆
22、,但又有些不像。师: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找一找哪里会是支点呢?生 1:最前面的这里应该是支点,压蒜的地方是阻力点,手握的地方是动力点。生 2:它和剪刀不一样的是支点不在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生 3:它的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是省力的。师:还有像这样支点在一端的杠杆吗?生 1:我们解剖种子时用的镊子也是这样。生 2: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到的改进跷跷板的难题,学完了杠杆的知识,对我们提出解决办法有什么帮助吗?生 1:我们知道了,让妈妈往支点那边挪一挪,就是使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距离,这样可以省力。生 2:那就造一个支点可以移动的跷跷板不就可以了吗?生
23、3:还可以造一个座位可以移动的跷跷板,小朋友的座位往后移,妈妈的座位往前移。生 4:我还见过这样的跷跷板,一边是一个位子,另一边是两个位子。师:关于简单机械还有别的类型,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教学反思】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但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以下两点困难:(1)支点的寻找。 如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很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2)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寻找存在较大的问题。 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 能够把手作用在剪
24、刀上的力画出来,可画刀口上阻力点时,却画在了被剪的物体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分析和区分上是非常模糊的,对研究对象也没有确定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多练习。【总结点评】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 明白简单机械的原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材通过玩跷跷板的活动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得出了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动力臂、阻力臂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总结出杠杆可分为三种,并讨论了每种杠杆的特点。这节课有如下的特点:转
25、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 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 这一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讨论的“蚊子事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将学生的分析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教材中的过程图示,这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过程图示的呈现可以清晰地反映大脑所处的核心地位,也就是体现了本课标题“人体司令部”。 接下来的调
26、查、讨论可以让学生接着进行这样的信息处理,以看到大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大脑是脑的一部分,脑还包括小脑和脑干等部分,每一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这里的资料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以便于学生综合得出脑的重要功能的结论。 通过最后的游戏可以真实地感受脑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能够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3)能够细致分析从感官受到刺激到大脑决策反应,再到产生动作行为的过程,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4)能在游戏中体验人的各系统协调配合活动,感受生命的神奇。【教学准备
27、】(1)材料准备:资料卡、视频、PPT 课件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讨论。师:今天讲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请大家闭上眼睛趴在桌面休息一下,想象一下现在是夜里,你睡得正香,就在这时(播放蚊子的声音),你会怎么想? 怎么办?生 1:我听到蚊子的声音就会很烦。生 2:我要迅速拍死它,不然又吵有叮,一个晚上就别想睡好觉了。生 3:我晚上一般听不见,蚊子是吵不醒我的,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会发现身上有被叮的包。(2)处理信息。师:我把大家刚才说的这些想法或行为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按照人体的感觉、大脑的反应、产生的动作和行为几个方面来说明。 当你睡着的时候,首先是耳朵接
28、收到蚊子的声音,这个声音会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后就根据经验马上判断出这是蚊子,并产生厌烦的心理,然后做出命令,嘴巴里还可能会说出“有蚊子”。 (进行板书)师:这个过程很迅速,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这中间要经过这么多的步骤。 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再来讨论一下,把这个步骤补充完整。 还有哪些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到蚊子的侵扰? 大脑又会有什么反应? 会命令我们的身体做出怎样的动作和行为?(小组讨论并汇报)生 1:我们小组认为,皮肤也会感觉到蚊子的叮咬,感觉特别地痒。 皮肤把叮咬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的反应蚊子会叮我、吸我的血,很担心。 然后命令手臂去迅速拍死蚊子。生 2:我们小组认为,大脑在接收到
29、蚊子信号后,除了厌烦、担心,还可能产生一定要拍死它的愿望。师:大家看黑板上的板书,从感知蚊子侵扰到拍死蚊子整个事件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生 1:都是感觉器官先接收到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大脑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然后把命令传递给手或者嘴去执行命令。生 2:就是感官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是核心,发出命令,支配身体的动作和行为。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就像“人体司令部”,协调指挥着人的行动。(3)调查。师:当我们看到蚊子、老虎等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事物时,大脑不仅要做出综合反应,还会产生厌恶、担心、恐惧等情感,并且向身体发出命令进行攻击或者逃避等。 当我们看到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事物时,大
30、脑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生:喜欢、开心。师:对。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我们有什么喜爱的人或事物。 面对这些人或事物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行为? 边展开调查,边把调查结果按照板书的样式绘成思维导图。(小组调查讨论)生 1:我喜欢唱歌,一提到唱歌,我的大脑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然后就会不由地哼出曲调。生 2:我喜欢吃肉,一看到妈妈给我做的红烧鸡腿,我的大脑就会兴奋,然后就止不住地流口水、咽口水,想赶快吃上一口。生 3:我喜欢看漫画,一买到新的漫画书就特别兴奋,要马上一睹为快才行。师:提到感兴趣的事情,大家说的还真多、真热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大脑起到了核心作用。(4)讨论。师:生活中还有
31、些事物可能暂时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但是从长远看它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打针很疼,但是可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跑步很累,但是可以锻炼身体。 这样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 也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吧。(小组讨论分享)生 1:我一想到练琴就很烦,但是想到我在表演的时候得到大家的掌声,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生 2:我练习书法的时候手特别酸,可想到我的作品能在学校展览我就又坚持练习。生 3:我每天都要练习颠足球,练的时候脚酸腿痛,但是想到足球场上要准确传球、带球才有可能取胜,不能把球传丢了,我就坚持每天练习颠球和带球。师:看不出来,每个同学还都有这么坚强的一面。 这就是意志力的表现。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32、,大脑经过思考和决策,会支配着我们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的表现。 意志产生的核心也是大脑。(5)评价。师:判断下列行为哪些是有意志的表现? 哪些是缺乏意志的表现?(场景一:起床跑步去喽 好困,今天不去跑步了;场景二:我再玩 5 分钟就写作业 坚持锻炼;场景三:专心听讲 一边听讲一边玩玩具)师:意志力关键靠个人,大脑的思考与决策会决定人采取什么样的动作和行为。(6)得出结论。师:大脑太重要了! 大脑和脑是一个概念吗? 脑到底有什么功能? 结合我们的研究,收集关于人脑功能的资料,总结、概括脑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小组分组讨论)生 1:大脑和脑不一样。 大脑是
33、脑的一部分。 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大脑包括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生 2: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人体一切有意识的行为。生 3:小脑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和人体平衡。生 4:脑干能控制呼吸和心跳。生 5: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师: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7)游戏。师:有许多关于脑的活动和游戏,我们可以试着做一做,进一步体会脑的作用。(游戏一:抓尺子游戏;游戏二:金鸡独立游戏;游戏三:拍手背游戏;游戏四:绕口令游戏)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指挥人
34、体各系统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那么怎样保健脑、训练脑呢? 我们下节课将研究这些问题,大家课后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反思】脑功能是比较内隐的,不通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和举例很难认识全面。 要帮助学生从一些事例入手,剥笋壳般地层层剥离,才能把脑的主要活动过程及脑负责的一些认知、决策、情感、意志的作用厘清。【总结点评】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有探究的味道,更像是分析心理过程的内容。 一线教师还是要通过小案例、小游戏等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从活动过程中去体会脑的功能。 例如课程最后的游戏环节,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调到前面适当的环节进行。第二单元1.感官、大脑与认知教学设计-大象版(
35、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教学主要目的是认识人体感知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许多物体的认知都是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例如提到苹果,大家会反映出苹果的形状、颜色,摸起来的硬度、光滑度,闻起来的气味儿,吃起来的口感等。 这是人综合了各种感官的认识形成的对苹果的认知。 教学时,从辨别真花、假花的观察活动切入,是为了把各种感官的认知进行梳理并有效地综合起来,以便做出判断。 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要典型一些,真花和假花不能仅凭眼睛就能确定,必须要加入更多感官的观察才行。 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对比材料,也可以代替真花和假花用于教学。提出问题是本单元探究能力的重要训练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
36、察活动的基础上,从事物的不同特征与人的各种感觉及感觉的关系,从单一感官与综合认知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合并与筛选,可以全班研究一个问题,也可以各小组分别研究一个问题,但必须是通过调查等形式能够解决的问题。搜集证据的过程可以不同形式呈现,比如提供一个虚拟网站资源,或者提供资料单,或者结合相应视频等形式。 尽量让学生活动起来,不是只看教科书的单一形式。 在对证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以形成教材第 17 页所显示的感知物体的模式图。 活动环节要考虑到强刺激对人的感官的伤害,可以一个典型事例为代表,发现强刺激会损害感官,人体会
37、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其余事例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蒙眼识钱的游戏要注意准备新的纸币,这样的纸币既卫生盲文也突出。 时间较长的纸币不容易感觉到盲文。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替,引领学生感受感官的重要性和互补性。【教学目标】(1)能在观察、辨别真花、假花的活动中,体会感官的单一功能不利于综合认识事物,并能够结合体会和疑惑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在搜集证据的基础上,总结发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3)会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4)享受探究的乐趣,感悟人脑的神奇。【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真花、假花样本,眼罩,新的钱币、虚拟网站、视频或 PPT 课件资
38、料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观察。师:这束漂亮的花中有真花也有假花,你能判断出哪枝是真花,哪枝是假花吗?生 1:紫色的那枝是真花,它看起来颜色柔和,感觉花瓣柔软。玫红色的那枝是假花,它看起来颜色过于鲜艳了,感觉花瓣、叶子有些硬。生 2:我需要摸一摸,一摸就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生 3:我想闻一闻,真花是有香味儿的,假花是塑料味儿的。师:大家认为仅凭眼睛一个感官的观察判断是不准确的,想充分利用眼、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观察认识。 我们把这枝紫色的花称为“样本 1”,把这枝玫红色的花称为“样本 2”。大家分别进行多种感官的观察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
39、的表格中。(学生分组观察、记录)(2)提出问题。师:在识别真花、假花的过程中,思考你是怎样形成一个综合判断的。 你能够结合从感官到综合判断的过程,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吗?生 1:是什么把不同感官的感觉综合起来的?生 2:人是怎么区分真花和假花的?生 3:是人的大脑形成的综合判断吗?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还是比较具体的。 有些问题是可以合并研究的,有些问题具有包含关系。 请你先试着猜想问题答案,然后再围绕这个猜想收集证据。(3)搜集证据。师:我们可以参照教材第 17 页的相关资料,还有小贴士,边学习边讨论,看看是否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学生分小组收集证据)生 1:我们小组认为,人们区分真花、假花的过
40、程是眼睛看到了花的形状、颜色,这个信号经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用手摸到了花瓣很滑、很软,花枝硬硬的,这个信号也经过神经传递给大脑;鼻子闻一闻,闻到了花的香气,这个信号也会传递给大脑;大脑会把收到的多种信号综合起来,判断哪枝是真花,哪枝是假花。生 2:我们小组讨论发现,人是从多种感觉器官开始认识事物的。 首先形成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种感觉综合起来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了。生 3:我们认为,认识一种物体是需要综合各种感觉的,这样对物体的认识会比较全面。如果只有视觉,就不知道这个物体的气味、软硬等;如果只是触摸,就看不见整体轮廓,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师:我们一起来梳
41、理一下大家的看法。 认识一个物体的过程:首先这个物体会刺激到人的各种感官;然后感觉器官会把受到的刺激传递给相应的神经;各种神经最终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就认识这个物体了(边梳理边板书或板贴在黑板上)。师:我们认识物体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从感官到神经,再到大脑,最后形成整体认知。师:我们一起填写一下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的“活动记录”。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 各种感官受到物体的刺激后,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知。(4)活动。师:我们知道了人是怎么认知事物的,这里有两种物体(出示有刺的仙人掌和柔软的毛巾)
42、,请你分别触摸一下,说说触摸前和触摸时你分别有哪些感受。(学生分组活动并简单交流)生 1:我在摸仙人掌之前就看到它有尖尖的刺,有些害怕;摸的时候就轻轻地摸仙人掌的尖刺,避免被刺伤。 我在摸毛巾之前心里就很舒服,很放心;摸的时候很放松,力度也是不用去控制的,摸起来很柔软,使劲儿也不怕。生 2:我也是,摸仙人掌的时候都揪着心,要特别小心、轻轻地去碰,碰完马上就把手拿开了。 摸毛巾就很放心了。生 3:我摸仙人掌的时候就用一个手指头轻轻碰一下,我知道仙人掌的刺扎手。 摸毛巾的时候就直接把毛巾抓在手里,毛巾柔软不会伤害手。师:仙人掌的尖刺就预示着尖利、扎人,人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用手轻
43、轻地摸、小面积地碰触,触摸完后迅速挪开,这些都是人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做出的行为。师:在日常生活中,光线、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是人体感知事物的前提条件。 但是过强的外界刺激也可能会损害感官,这时人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下面大家分别说说你遇到强光、强噪声、刺激性气味、高温物体、冰冷物体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生 1:我有时看到刺眼的阳光,就会马上闭上眼睛,过一会儿再慢慢睁开。 然后就戴上遮阳帽或者墨镜,避免伤害眼睛。生 2:当我听到巨大声音的时候,我会赶快捂住耳朵,可以把很强的声音隔离开。生 3:我每次路过垃圾堆的时候,气味儿特别难闻,我就会暂时憋住气,迅速跑过去。生 4:我认为人
44、在特别热的环境里就出汗,在很冷的环境里就会起鸡皮疙瘩,这也是人的自我保护反应。师:感官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各种感官,避免因受到强刺激造成伤害。 但是如果人的某一个感官真的失去了功能又会怎样呢? 我们来体验一下吧。(5)游戏。师:纸币是我们接触最多的流通货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张纸币的面值和大小。 两人小组一起活动,一人戴眼罩,另一人说出纸币面值,请戴眼罩的同学通过摸的方式把这一面值的纸币挑出来。(学生分小组活动)师:大家在活动中有什么感受?生 1:我发现面值最大的 100 元和最小的 1 元是最容易摸出来的,其余的几个都差一点点,真的不容易区分。生 2:我发现一个关键的地
45、方,在纸币的右下角有盲文,通过记住盲文就可以摸出纸币的面值大小。生 3:我发现新纸币的盲文摸起来很清晰,旧一点、软一点的就不容易摸出来了。师:下面大家仔细辨认一下纸币上的盲文,摸一摸、记一记,然后我们再做一次这个游戏,看看大家的准确率会不会提升。(学生再次进行蒙眼识钱游戏)师:我们是先认识了纸币的样子,再去蒙上眼睛识别钱。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天生失明的盲人,他的大脑中纸币会是什么样子呢?生 1:我想他的大脑中的纸币就是大小不同的纸片吧。生 2:在纸片的不同位置还是有花纹的,可能他想象不出颜色。师:一位盲人由于视觉器官的损失,就要靠其他感官去弥补,他的其他感官会比平常人更灵敏。 例如盲人的触觉更
46、灵敏,学习使用盲文更便捷。 盲人的嗅觉也比一般人灵敏。 感觉器官对人体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保护感官”。【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认知过程中去逐步分析和抽取人们认知事物的步骤及过程,从而对感官、大脑和认知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结合科学资料逐层分析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再从人们认识生活现象的广泛分析中综合相同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总结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堂上发生的很多事例来对真花、假花的事例进行补充认识。例如我们认识一个苹果,会调动各种感官进行综合认识,最后会对苹果的形、色、香、味都有所认识,一提到苹果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教师需要挖掘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这也是对生活经验“感知”的一次综合提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