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_杨志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80862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_杨志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_杨志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_杨志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1-11-08修回日期2021-12-08作者简介杨志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少数民族哲学及文化、民族学研究。在当今国内哲学界,不仅“中国有没有哲学”或“有没有中国的哲学”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而且中国汉族哲学的研究和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在总体上还在各走各路、相互区隔,凡以“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哲学概论”为名的成果几乎只涉及汉族哲学,因此还不是融汉族哲学和少数民族哲学为一体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种现状的存在,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观念方面的原因。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是大量少数民族口承思想史料的断代、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文献的族属、各民族哲学的历史关系及整个中华民族哲学的一体

2、性等难点问题还有待重点研究和突破,而观念方面的原因则是国内哲学界至今仍受传统知识论哲学观的极大困扰和束缚。我们认为,在着力推进中国各民族哲学研究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哲学构建的过程中,观念是先导,观念合理可行,技术层面的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既有的哲学观念,创建某种更贴近各民族的历史际遇、社会处境和生活关切,并使我们对各民族籍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意识、心路历程、精神世界的分析和解释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的哲学观。一、知识论的哲学观及其解释力局限在我们看来,困扰中国哲学(包括汉族哲学、少数民族哲学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哲学)研究长足发展的观念障碍,主要是国内哲学界至今仍普遍奉持知识

3、论的哲学观。这种知识论的哲学观,脱胎于古希腊神话,起源于力图以理性方式独立探寻世界“本原”(“始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贯穿于整个欧洲的古典哲学,其影响直至现当代西方哲学。例如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总结自然哲学的成就时说:“哲学是研究实体的本性和最确定的原则的”,其目标是获得关于自然变化的原理和原因“是什么”的知识1。再后来,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也十分肯定在获得“真正知识”方面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并据此界定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他说:“出一把力气,使哲学接近科学的模样(并)成为真正的知识”“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2。进而,直至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4、理权威教科书将哲学界定为总结和概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秉持的也是这种知识论的哲学观。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杨志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民族文化研究所,昆明650500)摘要哲学既是科学也是信仰,指向科学知识的哲学具有世界性,而指向精神信仰的哲学则具有民族性。哲学研究若倚重前一方面那就是在奉持知识论的哲学观,而若要认识和理解后一方面那就需要有意义论的哲学观。研究哲学的民族性和研究民族的哲学既要有知识论的哲学观,更要有意义论的哲学观。只有借助意义论的哲学观,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不同民族籍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意识、心路历程、精神世界及其与各民族社会历史际遇和重大生活关切的

5、耦合关系,进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创造特定哲学的民族本身。关键词哲学研究;哲学观;民族哲学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266(2023)03-0057-05DOI10.3969/j.issn.2096-2266.2023.03.009大理大学学报JOURNALOF DALI UNIVERSITY第8卷第3期2023年3月Vol.8No.3Mar.202357知识论哲学观最关心的一直是世界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是什么”(所谓“世界模式”),以及能否获得和如何获取这方面的真理性知识这类问题。在这种哲学观指导下的哲学研究,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概念系统、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它假定哲学所致

6、力达到的“知识”和“真理”是客观的、普适的,进而要求哲学必须步入专业化、精英化的思辨运作的轨道,而无需眷顾特定人群(如民族、阶级、国家等)的真实历史际遇、社会处境和生活诉求。就世界范围看,可以肯定的是,若以知识论哲学观来衡量,那占据人类哲学认识发展史制高点的无疑就是欧洲哲学。这样,留给世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哲学研究要做的事,恐怕就只有以欧洲知识论哲学的问题意识、概念系统、思维方式、话语模式为标杆,对这些地区和民族的思想资料、思想水平进行比照裁剪和往下排序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汉族哲学研究、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就都是在知识论哲学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被称为奠定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基本框架的冯友兰先

7、生的 中国哲学史 绪论中,他曾就“哲学之统一”问题断言:“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之名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3。任继愈先生在其 中国哲学发展史 中也说:“哲学史讲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发生、发展的认识,即自然观;对社会历史发生、发展的认识,即社会历史观;对思维规律的认识,即逻辑学与认识论。”4但问题是,若用这种知识论哲学观来衡量中国的哲学,那即使汉族哲学也很难挤进“主流”哲学的

8、殿堂,就更别提少数民族哲学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了。事情的确就是这样的,在黑格尔、梯利、海德格尔、德里达等西方职业哲学家看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即使像汉族这样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充其量也只有“思想”,而没有“哲学”。例如美国哲学史家梯利就坦言:“哲学通史要包括所有民族的哲学。不过,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产生真正的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思辨可以说具有历史。许多民族没有超过神话阶段。甚至东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这种理论同诗和信仰交织在一起。”5毫无疑问,知识论哲学在启迪科学精神、冲破神学和各种教条对人类思想的禁锢方面所作的历史

9、贡献是巨大的。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它自身也并非无懈可击。尤其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蓬勃发展,并能在相互交叉的背景中清晰地揭示和呈现世界完整图景的情况下,知识论哲学观的“先天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它因追求纯理论的思辨,而完全有可能脱离社会生活实践。二、意义论哲学观的兴起与要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传统知识论哲学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根本方向上就定位错误。恩格斯曾在 反杜林论 中指出:“如果世界模式论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

10、学,而是实证科学。”6这是说,提供“世界模式”和关于“存在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并不是哲学的首要职能。那哲学的首要职能应该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意即哲学不能只满足于向人们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应该为人们改变周遭环境和自身命运的生活实践提供思想指导和信念支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以关注哲学对生活实践的意义问题为重点,已鲜明地表达出从生活实践的诉求方面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观,即一种意义论哲学观的意图。就此看来,在我们致力按知识论哲学观的思路来界定哲学、指导民族哲学的研究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准确把握和真正理

11、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创者的思想方向和精神实质。事实上,即使在欧洲哲学史上,除知识论的哲学传统以外,还存在神本论的、人本论的哲学传统,它们之间持久缠斗、关系复杂,至今没有哪一方能大理大学学报总第 87 期社会科学58“雄霸天下”“一统江湖”。也许就因为如此,罗素在梳理西方哲学史的时候才给哲学下了一个非常包容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

12、之域就是哲学。”8 11他进而就哲学的存在的意义问题指出:“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就是试图这样来考虑它的”“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8 9,13这是说,哲学既是科学也是信仰,它既提供知识也探寻意义,它既关联理论学术也切入实际生活。由马克思、恩格斯和罗素关于哲学的论述可知,意义论哲学观是扎根并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进一步说,若以意义论的哲学观来审视,那哲学的首要职能应该就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揭示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

13、圣、人与自我(生与死、灵与肉、祸与福、苦与乐、荣与辱)等重大关系中的处境和地位,进而为人们构建和实现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哲学所关切的根本问题是连续的:“我们由何而来”“我们身处何种境遇”“我们应该向何处去?”简言之,意义论哲学的要义就在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的理性智慧。这种意义论的哲学观,不仅可以在西方哲学史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创者那里找到它前行的足迹,而且颇有中国渊源和气派。例如对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易类 就揭其要旨说:“易 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推天道”是提供知识,而“明人事”就是指示意义。宋代哲学家张载在 西铭 中宣称要“为天地立

14、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名僧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卷十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也都是在凸显学问的道义担当、生活安顿、精神寄托作用。这种意义论的哲学观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仅不排斥知识论的、信仰论的、人本论的哲学(传统),反而能让它们更容易在思想与生活的历史和现实关联中找到各自的一席之地。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所有精神生产方式(包括哲学)都是从满足人们生活实践的某方面需要来获得其产生和存在的意义的。三、意义论哲学观对研究民族哲学的意义秉持意义论的哲学观,对民族哲学的研究而言尤其重要。首先,它说明哲学不是某些民族的专利,而是所有民族社会生活、思

15、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能够生息繁衍至今而没有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民族,不可能没有支撑他们赖以前行的理想信念,以及有效解决生活中各种重大关系和问题的思想智慧。也就是说,任何民族,无论是西方民族还是东方民族,无论是中国的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无论其社会文化发育水平怎样,都不可能没有他们籍以“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的哲学思想。事实上,随现代人类学、宏观比较哲学的蓬勃发展、广泛传播和哲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逐渐松动,哲学领域的民族平等观念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在被称为西方第一部宏观比较哲学专著的比较哲学 中,法国哲学家马松乌尔塞勒就宣称:(早期的或古典的)人类学家们常常怀有偏见,他们

16、把白人看作是“文明的”,而其他人种则是“野蛮的”。客观研究表明,这种“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并不存在,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文明,每一民族都有其历史,也必定有其哲学,因为人是变化着的,也是在思考着的9 37。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某个民族有没有哲学,而在于这个民族的思想智慧是否能有效支撑他自己健康成长、持续进步,是否有利于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待、和平交往和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其次,它说明民族哲学研究必须坚持实证的、历史的态度。就由 56 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中国的情况看,每个民族的形成一般都有过迁徙扩散、分化重组的历史过程,他们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哲学问题意识(生活核心关切),由于生计方

17、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由于历史遭遇不同而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传统。每个民族的哲学问题意杨志明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第 8 卷总第 87 期59识、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传统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生计方式和历史遭遇相对应、相匹配,不同民族的哲学寄寓着不同的历史记忆、生活信念和理想诉求,不可能也不应当相互替代。就此而言,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哲学粗暴地编排进哲学家构造的任何一种单线进化的“哲学发展史”层级之中,进而贬低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民族的思想智慧,甚至抹煞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思想贡献,这就像要求居住在干旱沙漠的民族发展稻作文化一样,是难以想象也极不可取的。从哲学的民族平等观出发,我

18、们认为,与其将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哲学视为“哲学进化的不同阶段”来人为排序,倒不如将它们视为“哲学存在的不同类型”来如实理解,才更加合情合理。不同类型的哲学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强行移植。就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哲学的比较方法和原则问题,马松乌尔塞勒指出:比较方法的明智的方案既不是寻找同一,也不是寻找区别,前者适用于有规律可寻的科学,后者适用于历史研究;比较的原则应该是寻找不同类型哲学之间的“相似”,而且如果比较者没有意识到“相似”是指作用上或功能上的,而是想从现象中找出同一的内容,那么他的工作就很有可能走向欺人之谈,并同精确和审慎的态度相对立。他举例说,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孔

19、子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相似,但并不意味着孔子的学说与苏格拉底的学说在内容上没有差别,也不意味着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完全等同,而只是说孔子在古中国的作用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的作用类似9 41。依此思路,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那些只有创世神话和史诗哲学的少数民族,其创世神话和史诗哲学在这些民族社会生活、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也并不亚于孔子学说在古代汉族中、苏格拉底学说在古代希腊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它说明民族哲学研究必须重视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过程和系统结构。我们可以假定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要承认文化是哲学赖以生发的深厚土壤,民族文化研究离不开民族哲学研究,民族哲学研究也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研究。

20、历史地看,由于社会发育水平、族际交往范围、文化积淀程度不同,各民族文化的系统结构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社会发育水平较低、族际交往范围较窄、文化积淀较少的民族,其文化系统中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或“雅文化”)的区别并不明显,而社会发育水平较高、族际交往范围较广、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其文化系统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则十分明显。与此相应,前一种民族文化系统中往往只有以民间口承史料(包括原始宗教信仰、创世神话史诗、故事传说、民歌民谚、乡规民约等)为代表的大众哲学,而后一种民族文化系统中则往往存在以民间口承史料为代表的大众哲学和以士绅文字文献为代表的精英哲学两个子系统。因此,在研究后

21、一种民族的文化和哲学的时候,就要“多个心眼”,要重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哲学与精英哲学在这些民族的文化系统整合和文化传统形成、哲学系统整合和哲学传统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及其互动、互补关系。历史表明,文化和哲学积淀越深厚、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越厚重的民族,往往越难割舍和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因而其文化和哲学的变迁也往往是累积性的,而非替代性的。在研究这类民族的文化和哲学的时候,就既要重视其精英文化和精英哲学所突出体现的时代变易性,也要重视其大众文化和大众哲学所集中承载的传统稳定性。尤其要避免将这类民族的文化史和哲学史单纯地理解和简单地描述为精英文化和精英哲学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哲学的替代史

22、,否则我们的研究成果就很难真实地揭示和完整地呈现这类民族的文化和哲学变迁的曲折进程和精神世界的复杂结构。最后,它说明在平等看待各民族哲学智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各民族的优秀哲学思想资源,创新性地构建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哲学智慧为一体的中国哲学的内容体系,从中华民族共同哲学智慧的高度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事中国各民族哲学研究、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哲学研究的哲学工作的重要使命。克服哲学民族主义的传统观念,平等地看待各民族的哲学智慧,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各民族哲学智慧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充分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优秀哲学智慧资源,写成融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哲学智慧为一体、真正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智慧的完整意

23、义上的中国哲学概论、中国哲大理大学学报总第 87 期社会科学60学史著作和读物,并着力加以宣传普及,有利于从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哲学思想文化建设的高度促进我国各民族思想智慧的交流交融,增加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凝聚力,进而有利于从精神世界的深层次上培育和铸牢整个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罗素曾意味深长地指出:“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8 12所谓“自己就是哲学家”,意即要有自己的哲学观。申言之,民族哲学既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智慧,则民族哲学研究也当从思想史与民族史、民族思想智慧与民族社会历

24、史际遇和生活核心关切的耦合关系方面去考量和确立我们的哲学观念及民族哲学的诠释方法。意义论的哲学观或许就是我们切入这种耦合关系,使我们的研究和结论更具历史感和解释力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方法。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33-137.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1,374.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0.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5梯利.西方哲学史 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

25、馆,1995:1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冯禹,邢东风.宏观比较哲学名著评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hilosophical View andPhilosophy ResearchYang Zhiming(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Ethnic Culture of

26、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Philosophy is both science and belief.The philosophy pointing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universal,while the philosophypointing to spiritual belief has ethnic character.I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ormer,it is in favor ofphilosophica

27、l view of epistemology;but if we want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latter,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meaning is needed.The study of ethnic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and that of philosophy ofshould not only have a philosophical view ofepistemology,but also a philosophical view of meaning.Only with the hel

28、p of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meaning theory can we more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mental process,spiritual world related to the livelihood of different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major life concerns,so as to understand thepeople who create specific philosophies more accurately.Key wordsphilosophical research;philosophical view;ethnic philosophy(责任编辑张玉皎)杨志明哲学观与民族哲学研究第 8 卷总第 87 期61Ethnicethnic groupethnic grou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