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端人才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专业化、国际化、交叉学科化程度等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将在多学科交叉中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专业化,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文人才的市场需求,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二是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应能够服务个体成长需要。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不仅要育人,而且要以人育人,根据学生不同文化差异,建设过渡性中文课程或维护性中文课程,强调学生本位的多元文化价值观。2022 年,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凸显了对学生本位多元文化教育的诉求。因此,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新路径需综合考虑国家、市场和个体发展的新需求。(三)求同存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
2、涵养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面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治理水平,这就需要在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跨文化意识指导下的文化交流,需要建构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并且强调对文化的理解持动态的观点。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既要看到文化的共性,也要认同文化的差异性,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共生发展。跨文化意识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不仅仅关注本民族的利益,更关注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寻求平等,维护多元,共享利益。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于课堂教
3、学,而是要跳出课堂,从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培养跨文化意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国角”就是超越课堂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表征。2022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时,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人文交流的基础在于国际理解教育,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促进不同背景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需要厘清多元文化教育观,既涵盖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理解,也包括“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的区域理解。粤港澳三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育人观念、模式、行为和话语体系上存在差异。破解三地国际中文教育合作困境,
4、仍需跳出粤港澳三地固有的文化思想框架,从国际理解教育的更高站位去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成立 EB/OL (2022 11 06)2022 10 05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 11/06/content_5649529 htm 2 金晓艳,赫天姣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教育集群发展的 SWOT 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6 136 3 赵晶晶,张薇,张浩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 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2022(12):24 29粤港澳大湾区外
5、语人才培养及创新模式构建刘建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2019 年 2 月,国家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和8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多语种人才储备必不可少。1 大湾区的优秀外语人才培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优秀外语人才的培养与优质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相联。在我国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发展有着两个新特点:一是新文科赋予外语专业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加强现有外语专业的内涵建设;二是新文科赋予文科专
6、业新内容,主要体现在加强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在此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谈谈外语专业的新发展以及外语人才的培养。一、大湾区外语专业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一)加强现有外语专业内涵建设教育部对我国大学外语专业建设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新要求:外语专业建设需面向国家外交战略和对外交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全球化背景的国家外语战略的发展。2 这为我国外语专业内涵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围绕语言、文学设置课程的传统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外语专业必须与我国的外交、经济、对外开放战略等诸多方面结合在一起。近来兴起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就是
7、外语专业内涵建设的一种新尝试。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大湾区的外语专业建设需围绕这些进行改革。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也是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多所学校实施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常见的是“外语+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外语”“小语种+大语种+专业(方向)”等外语教育运作模式。但有学者指出,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外语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而非交叉整合关系,并未形成外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叉整合,大多还是表面拼接混合。2(二)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外语要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
8、、文化、国家安全、科技、体育、教育和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除了在内涵建设方面加强内容建设,还需加强外语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真正交叉融合。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最为直接的就是做好专门用途外语的建设。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侧重培养能够较好服务于上述诸领域的高端外语人才,而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更多体现在公共外语上,侧重培养能用外语就各自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语专业建设,由于涉及到多种语言,还要关注多语种之间超语言技能(translanguaging)的培养。3 4 近些年来,我国专门用途外语的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学科门类、教材到教学法等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离高质量服务
9、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能用外语自如进行国际交流的各学科高端人才还较为缺乏,专门用途外语的建设还任重道远。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专门用途外语建设还非常欠缺,而这些对于“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写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又至关重要。这一切都要求外语教师改变陈旧观念,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决心。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五大关键处在于:改到要处是专业,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改到难处是技术方法,改到痛处是教师。5 专门用途外语的建设需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打造一批基于课程群概念的专门用途外语金课,培养一
10、批专门用途外语金师,编写一批专门用途外语金教材。94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二、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构建我们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外语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模式。(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1 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目前,全国有近千所大学设有外语学院,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但大部分外语专业都是英语类,涉及小语种的院校不多。但“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小语种人才,例如,全面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
11、政治经济发展急需的外语人才。有些开设小语种较为成熟的院校,则应在小语种专业总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到深化各小语种专业内涵建设上来,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不是盲目地扩增小语种数目。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更应该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即要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具备双向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承担起这种双重使命。相关院校应整合小语种的本科教学和科研力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向互动性。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在现有教学计划框架内,设置中国文化倾向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信息。各专业课的教学,
12、不仅注重对象国文化的掌握、介绍、讲解,同时注重学生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双向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学习本国的国情、时事等,学习如何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资讯,如何用所学的语言呈现当代中国的面貌。这样的外语学习更接近社会实际,也更符合我们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非通用语种专业可以实施“双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探索“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小语种+英语”的双外语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遵循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教学规律,通过合理设置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促进学生复合型知识能力的提升、对对象国国情文化的
13、理解与认识,以及双外语能力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没有学习过非通用语种,因此在一、二年级应重点强化专业课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以语言必修课程为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辅。到三、四年级,院系应主要强化复合型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课程,并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既包括本专业课程,也包括跨院系乃至跨学校的课程,如非通用语+英语、非通用语+经贸、非通用语+法律、非通用语+新闻等。2 改造传统英语等大语种专业教学模式,引领外语学习新方向目前英语专业布点数太多,社会人才需求量有限,英语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应创新英语专业培养模式。英语类专
14、业“国标”倡导“回归人文、分类卓越”,可以实施“三标并重”“两轮驱动”“四位协同”的策略,即英语专业建设的三个核心目标(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并重,实现目标的两种教学模式(内容依托、项目引领)驱动。例如,基础阶段通过“内容依托”,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训与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以一门主干英语课程为核心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群,并搭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高年级阶段通过“项目引领”,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终搭建起知识、素质、实践能力相互融合的教学体系。此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位协同的实践教
15、学体系可以营造05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无处不在的英语学习氛围。其次,应创新外语教学理论。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外语学习的新理论,例如“补缺假说”“学伴用随原则”“续理论”等前沿理论,服务于外语教学实践,改变了我国外语界长期依赖国外理论指导外语教学的局面,提升了我国在二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了外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改革。3 探索精英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精英国际化外语人才,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国际语言沟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文化方面的沟通能力。例如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东西大学开展的由
16、三国政府首脑倡导的国家级国际化办学项目“亚洲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项目由三国协同运营,拥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整的课程体系、专门的教师与管理队伍,可以实现“读一所大学、拿三国文凭、会四种语言”,旨在培养对东亚文化具有高度认知、理解与阐释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三国学生在专门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的保障下,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讲义、“流动校园”等模式进行专业日语与韩语的同步学习,使用中、日、韩、英等多语言开展交流,探究东亚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课题,学习成绩合格者将获授中日韩三方大学相应学位。(二)打造全能提高型大学英语教学新体系,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传
17、统的大学外语模式也需要因应趋势进行创新,打造全新的大学外语课程和教学体系。其中,专门外语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课程需紧紧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置阶梯形专门外语课程体系,引进具有复合型学科背景的外籍教师和应届博士,邀请有关专业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培养是个值得尝试的举措。一方面,“复语+专业”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擅长跨语言、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掌握国际经济、金融、管理和全球治理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翻译、经济金融、管理咨询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
18、,搭建跨学科、国际化培养平台和“专业+复语”教学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实现“一体两翼”,即“主体突出”(专业知识稳固扎实)且“两翼丰满”(外语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此外“双学位、双专业”以及创新班等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总之,要培养适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高水平国际化外语人才,只在传统的外语课上简单加上一些专业课,或者在传统的专业课上简单加上一些外语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好真正的深度交叉融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研究”(22JJD740019)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 屈哨兵 粤 港 澳
19、 大 湾 区 语 言 生 活 状 况 报 告(2021)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 刘玉梅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反思与超学科前瞻 J 中国外语,2018(3):4 11 3WEN Z E,HAN L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in the Greater Bay Area:insights from the translan-guaging theoryC/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Linguistic esearch and Language Education On-line Academic Conference,Macau,2
20、021 https:www researchgate net/publication/355771939 _Multilingual_Education_Policy_in_the_Greater_Bay_Area_Insights_from_the_Translanguaging_Theory_Plenary_Speech_at_the_Lingu 4钱小婷,朱波 Translanguaging 的意义及其翻译 J 中国科技术语,2020(6):57 61 5 吴岩 锻造中国“金师”EB/OL 2022 10 05 http:news xjtueducn/info/1003/185643 htm15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