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全毅 摘要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升华,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加入 WTO 后“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以“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阶段以及目前制度型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升华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是推动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进行系统性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行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深化“一带一路”经贸
2、合作。关键词 对外开放;开放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体制;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 F1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2023)020041(09)作者 全毅,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对外开放的策略,取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一进程中,对外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若干重大飞跃和发展阶段。本文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党代会关于开放的
3、论述为主线,结合我国理论界的探索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到 2000 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体制转轨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从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 2012 年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阶段;第三阶段,从 2013 年正式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 2018 年提出制度型开放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阶段,2019 年提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发挥比较优势与外向型经济体制构建1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转型我国对外开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4、,“丝绸之路”就是明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而且以重化工业为核心构建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那时,受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和重化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家结构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自然经济与思想认识的限制,认为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在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对外开放实践要求理论界展开新的探索。总体上看,中国对外开放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和妥当禀赋理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战略步骤、开放布局以及开放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做了清晰阐述,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基础。1979 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长处,博采众长,
5、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进行了理论研究。当时受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对开放经济的认识主要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双缺口问题。“双14缺口”模型与要素跨国流动国际投资理论,构成了早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对发展对外贸易与工业化模式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进行激烈辩论。比较优势理论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我国得到更多传播。多数学者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为
6、了获取比较利益,而不是互通有无与调剂余缺。王建(1988)提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认为中国为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从国际市场获取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和技术。3 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和创新。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过程。1984 年实行的“双轨制”,即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在完成计划任务后可以进行市场交易,中国进入“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计划调节市场
7、、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模式。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扩大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会国际国内两套本领。在实践上,我国对封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实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7 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海南建省并开辟为经济特区),1984 年5 月开放从广西北海到辽宁大连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金三角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 3 月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相继出台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外资企
8、业法等经济法规。对特区政府、沿海开放城市赋予副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减按 15%征收。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严格的内外销比例限制,股权比例限制和外汇平衡业绩要求。从 1983年到 1991 年底,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颁布了 200 多件涉外经济法规,引入了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概念和制度框架,对中国随后的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4 2 发挥比较利益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东欧苏联剧变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市场化改革姓“社”姓“资”的大讨论。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打破了计划经济
9、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禁锢。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次强调要学会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但在当时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学术界,都是将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等“三外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的论述范围。这是中国学者对基于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政策激励型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对区域梯度
10、开放模式进行反思,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分析及对策进行系列研究,提出我国对外开放要实现由地区倾斜到产业倾斜、由区域模式向产业模式、从浅层次参与国际循环向纵深国际循环转变、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的战略转变。1996 年 7 月,江泽民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就像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5 实践上,从 1992 年设立浦东新区,开放长江流域沿岸五个中心城市、18 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沿边地区 13 个边境口岸城镇,到 2000 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
11、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24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格局。1993 年我国进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1994 年我国实行财税体制、价格体制、外贸外汇、投资体制等改革,废除外汇与价格双轨制,实现价格与汇率并轨,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取得重大进展。汇率并轨并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很快就实现了进出口平衡,并转向外贸盈余。为提高使用外资的质量,1995 年 6 月颁布 外商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设立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目录,吸引外资投向我国亟需发展的出
12、口产业。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二、加入世贸组织与外向型经济体制转型1 对外开放模式的理论争鸣2001 年 12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对外开放进入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理论界对 WTO 多边贸易体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照我国经济体制差距,提出我国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的方向。梁小萌(2001)认为,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放模式将发生质的跨越。从政策开放转向规则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进步。6 中国加入 WTO 建立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相衔接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依据 WTO 规则提出对我国产业补贴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张幼文(200
13、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前期我国政策激励型开放模式导致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扭曲,造成粗放型生产与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效益为导向的新开放观。7 并进一步提出,实现从竞争性优惠政策开放向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消除政策引致性市场扭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按照中国对 WTO 所作的各种市场开放承诺,包括国内体制改革的各种承诺,实质上都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开放型市场,建设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8 这些开放型经济体制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林毅夫(2010)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得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研究,在批判地吸收要素
14、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和中心外围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他认为,一个经济体只要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有为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企业家消除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会变成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个经济体就能迅速发展起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变成一个高收入经济体。9 余永定(2022)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对于所有民族国家,特别是大国来说,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不够的,必须考虑贸易伙伴“踢掉梯子”和国家安全问题,参与国际分工应该与建立相对完整产业体系相协调。10 2005 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 1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15、国际上施压人民币升值。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学术界对开放型经济概念以及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冯苏宝和贾怡君(2010)认为,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是相互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利用国际资源加速经济发展,区别是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或者说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较为自由地跨越边境双向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在世
16、界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11 学者们构建贸易依存度、加工贸易增加值、投资依存度、对外投资、进出口结构等指标评价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益。这些理论研究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2 按照 WTO 规则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入 WTO 后,我国对外开放模式进入按照 WTO 规则的调整期,即以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提34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阶段。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 WTO 规则,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和稳定的涉外经济体制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实行内外资两税并
17、轨和反垄断法、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等。2010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并首次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与“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的主张。在此阶段,我国以双向开放为目标,对照 WTO 国际惯例和入世承诺对国内法律法规进行大幅度调整和修改。中央层面制定、修订和废止了 3000 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近 20 万件,使涉外经济法律与加入 WTO 承诺相一致。2004 年 4 月修订 对外贸易法取消了施行 50 年之久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对外贸经营者开始实行登记备案制,同时实施以核准制为主的
18、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外资政策修改外资三法,逐渐放宽外资股权限制,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外汇平衡、当地成分、出口业绩和企业生产计划备案等要求。按照入世承诺将关税从 2001 年的 15.3%降低至 2005 年的 9.9%,取消进口配额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部门开放了 100 个,占 WTO 分类的 160 项服务部门的 62.5%。透明度方面,2003 年根据透明度原则制定 行政许可法 立法法规范政府施政行为。改革投资体制方面,通过了 公司法,确立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为投资主体,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按照
19、抓大放小标准对国有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小型国有集体经济进行民营化,让其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2008 年实现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所得税统一,消除国内外企业所得税差别待遇。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营商环境,促进跨国公司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经典案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大幅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有效抗击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由于 WTO 规则主要涉及边境措施,而对边境内的法律政策涉及不深,加上思想
20、理论上对准入前国民待遇与竞争中性原则认识不到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一些重大的改革计划进展缓慢,外向型经济体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有些体制已不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和自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战略创新。三、开放经济理论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和全面认识中国发展实际,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方位,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对标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拓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开创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1 开放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2010
21、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 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5 年我国对外投资超过引进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家及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家。我国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相比加入 WTO 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需要参与全球治理维持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对外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从 2010 年开始不断在 WTO 对中国贸易施压,挑起贸易争端。这时,开始通过双边和诸边平台进行谈判,开启新一轮贸易投资规则重构,全球大国竞争由经济之争转向规则之争、制度之争和主导权之争。为适应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重构,党的十
22、八大大报告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44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即要实现进出口平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平衡,沿海与内陆平衡,中外利益兼顾共赢、又能抗击国际风险冲击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与区域经济治理,使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性方向发展。为此,2013 年 11 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加快贸易与投资新规则和新议题
23、谈判,尤其是在贸易便利化、投资、电子商务、环境、政府采购等优先领域。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16 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适应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新论述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升华。这一阶段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已经从关注吸取国际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转向提供公共产品推动全球发展的深化阶段,即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逐渐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推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转变。12 我国理论界以新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研究重点转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站在
24、全球合作共赢的新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研究如何实现进出口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平衡、实现陆海统筹与东西互济、“一带一路”建设、亚洲投资银行建设策略,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时期,理论界对开放型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构建的目标任务、新特征和实现路径从学理和应用层面进行了有益探讨。张幼文(2013)认为,经济全球化经历了商品贸易全球化阶段、资本流动全球化阶段和要素流动全球化阶段。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价值链分工,国家差异从产业结构差异转变为要素结构差异,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从产业水平转变为要素结构水平,因此要素升级成为一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根本。13 全球价值链
25、贸易时代,产业升级表现为生产要素升级。要素升级的主要路径是国内自身培育,核心是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购买技术专利和跨国并购获取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等高级要素。因此,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跨境流动、集聚和培育稀缺性要素、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成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核心目标,是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研究的新的理论问题。2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在实践上,党和政府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一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2013 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 2018 年在国内设立 18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广东和北京进行服务贸易开放试验,探索政府职能转变、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管理的
26、商事制度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制度改革。2015 年 8 月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部署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2015 年 9 月,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与出口平衡、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选取 12 个城市和地区进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实
27、验。三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促进国内区域之间区际开放与协调发展机制建设。2018 年 11月中共中央出台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地区域发展新机制的意见,鼓励探索国内区域援助帮扶与资源产地与消费地区建立各种协作机制,流域下游与上游、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区域合作和横向补偿,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对外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出全球化发展的倡议和行动方案等。2013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 20 国集团会议上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理念。2013 年 910 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
28、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几年探索“一带一54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路”已经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我国主导组建起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及中国与中东欧16+1 金融控股公司等投融资机构;累计与122 个国家、29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 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沿线 16 个国家签署或升级了 10 个自由贸易协定,与 21 个沿线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定。在维护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继续推动双边多边或区域、次区域贸易谈判、合作机制建设。2012 2020 年,中国推动中美双边投资谈判和中欧双边投资谈判,达成 中美经贸协议(第一阶段)和 中欧全面
29、投资协议共识;推动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 CEP 谈判,并分别达成协议。中国自由贸易伙伴遍及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覆盖中国对外贸易的 35%。总体而言,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在对外贸易体制、外商投资体制、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涉外金融体制和市场监管体制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但是,2018 年以来,国际格局百年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影响叠加,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美战略竞争与博弈加剧;国际经贸增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采取科技围堵、供应链断供、贸易战、舆论战、地缘政治与地缘经
30、济竞争,扰乱中国和平发展环境。二是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但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主导权目前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近年来成立的几个巨型 FTA,如 TPP/CPTPP、日欧 EPA、USMCA 等 Mega FTA 具有全面性、高标准、新规则等特征,必然推进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以及相关领域新一轮全球化进程,这些领域是我国要扩大开放难以绕过的,但这些 MegaFTA 规则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ABC 规则(anyone but China)”,首要解决的是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中的“中国议题”(即非市场经济地位和产业补贴问题)。14 这些“中国议题”也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核心议题。三是新冠肺炎
31、疫情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严重冲击,导致社会消费锐减以及生产供应链断链和转移。贸易制裁与疫情引发供应链安全问题,俄乌冲突对世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造成冲击。上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带来新的难题。3 制度型开放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1)制度异质性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制度国家间的经贸交流更加频繁。在经济依存关系不太紧密的情况下,不同制度的国家的制度差异产生的摩擦相对缓和。但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制度的异质性导致的矛盾就会逐步加深。制度异质性矛盾在 20 世纪 80 90 年代美日贸易摩擦中成为两国间最重要和最具
32、争议的外交事件,制度协调成为两国解决经济摩擦的博弈重点。15 中美体制冲突实际上从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已经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加入 GATT 与 WTO 谈判的焦点问题。1992 年接受市场经济概念,提出中国改革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体制异质性问题。中国承诺对财政货币体制、投资体制、国有企业和国家投资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之符合 WTO 协定。因此,入世议定书安排 15 年“非市场经济”过渡期。但到 2016 年,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基于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尚未完成,仍然不承认中国的
33、市场经济地位。16 进入 2018 年,中国与美国在 WTO 的制度摩擦日益激化,中国议题即非市场经济地位和国企与产业补贴问题成为 WTO 改革的焦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制度摩擦与构建协调性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在展开深入研究。制度型开放理论认为,制度的差异是造成国际经济摩擦的重要因素,为了消除经济摩擦必须逐渐消除制度差异,构建对外协调性的经济体制。这种认识最初是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美国经济摩擦开始,日本提出两个“前川报告”(1985 年和 1987 年),宣布日本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将日本经济转变为国内需求主导型经济,从质量方面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对外构建对外协调性体制,纠正对外不平衡,使日
34、本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相协调。64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我国思想理论界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失衡及经济摩擦也体现为制度性摩擦。因此,实现制度型开放,在经贸规则、政府规制、质量标准与监管制度方面按照发达经济体标准打造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根本对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差异巨大,与东亚日本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迥然不同。实现与发达经济体对等开放,构建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可有效提升与发达经济体水平分工程度,降低与发达国家的制度摩擦,是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要义。2018 年底
3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些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制度层面纵深推进,并由规则为主的制度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更加注重国内制度层面的系统性全面开放。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理论逻辑从重视涉外经济体制回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源的再次升华。(2)推进制度型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需要理论界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新形势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
36、竞争新优势为基础,建立能够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与服务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新体制机制,以及实现开放经济新体制的推进路径与风险防控方法。实行系统性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2020 年 5 月颁布的 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是新时代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方针政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
37、革的行动指南。17 加快产权保护、资源要素市场化、竞争政策、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打造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行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制度型开放通过制度、政策调整,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对促进国际规则竞争,加强制度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与商品和要素流动的传统开放模式不同,制度型开放更侧重于解决结构性问题。对于“竞争中性与国企改革”“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外部规则,应与中国改革进程相结合,通过自主制度性开放来对接新规则。对于国民待遇
38、、质量标准、经营资质、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制度、监管制度、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则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的对等开放实现相互衔接。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协定,提升自由贸易区地位。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协定。强调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深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我国应主动研究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规则、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环境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与反倾销等优先议题规则和标准的影响和对策,并在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试验,进行压力测试,推进建设与其衔接的制度体系。高质量建设
39、“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我国推动全球经贸与产业合作的新型平台,应以功能性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向综合性合作平台转变,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共建双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规74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则统一、规制融合、标准互通与共同管理等方面取得共识。四、重要启示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是推动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色。透过其演变逻辑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实现主动开放并取得成功的坚强领导。近代以来,我国在西方的船坚利炮下实现
40、被动开放,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实际上依附于西方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掌握了开放发展的主动权。中国没有象拉美和俄罗斯那样接受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行“休克疗法”,而是始终把独立自主作为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处理好稳定、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启示。第二,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体制改革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觉醒,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党对中国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历史教训的反思,是对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反思的结果。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思想解
41、放运动。开放首先是思想的开放,是接受外界文明与思想,激发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市场公平竞争理论都对我国的开放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吸收其理论精华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遵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与外国资本与技术管理经验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巨大成功。随着我国产业发展,收入提高以及教育发展,我国要素禀赋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技术从稀缺资源变得相对充裕。我国开放的内涵和中心正从过去利用低要素
42、成本从事加工生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开放模式,逐步转变为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好国内消费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开放模式。从商品要素及政策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特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国际经验表明,照搬国外经验的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只有将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利用才能取得成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但也有中国特色,即将具有市场经济共同特征的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与社
43、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相结合,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市场经济治理体系。参考文献:1 杨胜群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N 人民日报,2019 01 30(009)2 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0 3 王建 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 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 N 经济日报,198801 05(004)4 谢伏瞻,马建堂,洪银兴,等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 J 经济研究,2021,(06):4 39 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 6 梁小萌 从政策开
44、放到规则开放 加入 WTO 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模式转变 J 探求,2001,(06):84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18 21 7 张幼文 树立新开放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A 东方学术文库 C 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 第二届(2004 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2004 235 247 8 张幼文 政策引致性扭曲的评估与消除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J 学术月刊,2008,(01):60 69 9 林毅夫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92 10 余永定 我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几点看法 EB/OL https:/ 11
45、 冯苏宝,贾怡君 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 后危机时代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 J 开放导报,2010,(05):19 21 12 蓝庆新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理论脉络 EB/OL http:/ 张幼文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 J 国际经济评论,2013,(05):30 39,4 5 14 张茉楠 中国应加快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演变 EB/OL https:/ 115495 15 东艳 制度摩擦、协调与制度型开放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02):79 86,192 16 卢先堃 WTO 改革下的体制碰撞与融合 A “碰撞与融合 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 周年”主题研讨
46、会 C 上海 WTO 事务中心,2021 17 马建堂 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J 管理世界,2020,(07):1 5Chinas Opening up: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Quan Yi(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esearsh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Solial Sciences,Fuzhou350001,China)Abstract: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
47、e world have been continuouslydeveloped and sublimated in practice It has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 stage of exer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and develop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y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open economicdevelopment stage of bringing in and going global after Chi
48、nas entry into WTO,the stage of leading the newopen economy system with“the Belt and oad Initiative”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deepening of globalgovernance,and the institutional opening and the sublimation stage of building a high-level open economicsyste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pening
49、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basic motiveforce to promot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refor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and it is also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a new open economic systemat a high
50、er level,China must carry out systematic reform and build a high-standard market system;Implementinstitutional opening to elevatio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upgrading the free trade zone and deepe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of“the Belt and 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