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12张彦远(图 1),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张彦远家三代相门,是钟鸣鼎食的官宦大族,家中拥有大量古今字画佳作,几乎可以与皇室的收藏媲美。在这样的家庭中,他对书画颇有研究,在书画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自云“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这些回忆清楚地显示了他对书画的热爱,以及他在体验艺术时的超然心境。美学来源于人
2、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鉴赏总结。张彦远通过实地考察,记述了唐代书画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 历代名画记 中,他主要提到了以下几点。首先,书画同源同法,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提出“识书人多识画”,且“工画者多善书”。书画同源论和书画同法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书画理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绘画具有社会功能。他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全面指明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化功能。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绘画在教育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从“天”与自然的角度强调了其在穷神变、测幽微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他将
3、绘画与六经相提并论,认为绘画艺术的地位等同于经史,极大地提高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地位,发展了前人的理论。他的绘画理论反映了唐代绘画美学的新变化。他“画有疏密二体”的观点开了后来写意画和工笔画的先河,拓展了后人对画风、画派的研究,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名画记(图2)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在对绘画发展的回张彦远与 历代名画记 探究刘俐君徐辉摘要:中国传统的六法论最早是由南齐谢赫提出的,被视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在他的绘画论著 历代名画记 中,第一次对“气韵”的
4、概念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他在谢赫“气韵生动”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的新命题,进一步强调了“用笔”在精神表达中的作用,并将其落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在张彦远“气韵”概念的基础上,中国画理论对气韵的阐释得到了完成和发展。着重分析张彦远的气韵观的思想渊源、具体解读及传承发展,研究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及其气韵观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关键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气韵图 2 历代名画记图 1 张彦远画像9DOI:10.16129/ki.mysdz.2022.12.034ENVIRONMENT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顾中,张彦远概括了对古代绘画传统的形
5、成和变化的认识。在绘画的起源与流变阐述中,他指出绘画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绘画是形象的教学工具。在六种画法和画体运用两节中,他充分阐述了对谢赫六法论的见解,认为对象的生动神韵是描绘物象的目的,所以他反对过于详细的描绘。但他也称赞南北朝时期画家通过画形状创造的某种风格,以及形成的独特美感。在该著作中,他提到了南北朝和隋唐山水画的风格特点,也提到了其他前代绘画表现特点。从具体的例子来看,该著作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张彦远在关于鉴藏的部分叙述了书画鉴藏工作的历史发展和唐代鉴藏的情况,从中可见唐代书画鉴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准。在 历代名画记 中,张彦远阐述了绘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绘画思想。
6、例如,他明确提出和肯定了绘画的功能,详细阐述和进一步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他认为画家在绘画创作不仅要描绘对象的客观形态,还要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提出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个标准,主张崇尚自然,认为随性写境固然重要,但还应当遵循绘画的自身规律,体现绘画的根本特征。历代名画记 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在这部作品中,张彦远汇集前人在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开创了绘画通史的科学体例。历代名画记 颇有绘画艺术“百科全书”的意味。在 历代名画记 中,张彦远详细叙述了魏晋隋唐名人贤士的师承渊源关系,他对师承关系的理解和重视是前人不能及的。他
7、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因此他提倡学古,认为学古“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或“自开门户”,都是可取的。同时,他还详细阐述了很多画家的优点,让这些优点被更多人知道。总之,历代名画记 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完备的体例、详实的资料、精确的表述,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及其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原则。历代名画记 又记:“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他认为“画妙通神”,提出
8、了“妙理”“妙法”“妙笔”的相互作用关系。他还提出了“精、谨细”的审美标准,以取代“能、逸”二品。这足以证明他不同于前人,不盲目崇拜前人的言词,而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和美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 历代名画记 中,张彦远提出了“书画同体”的概念,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探讨书画这两种重要艺术形式的内在一致性。“书画同体”理论本质上包含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张彦远提出这一理论,并希望人们能将绘画与雅书等同看待,使画者摆脱匠人地位,这为后世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在张彦远看来,早期的文字符号与绘画一样,刚被创造时非常简单,为了传达意义内涵,后来衍生出了书体。他引用
9、颜延之的话即“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尤其是第二点中的“字学乃图识之学”。这在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序 中已有论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易 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张彦远认为,书画所用笔法相同,并列举了绘画史上的几个例子:张芝、王子敬的一笔书,陆探微的一笔画,张僧繇学卫夫人 笔阵图 笔法,画家吴道子学张旭的
10、草书笔法。这些例子证明了书画用笔有相通之处,也有可相互借鉴之处。关于“一笔书”与“一笔画”的关系,北宋郭若虚曾作过阐述,其在 图画见闻志 论用笔得失 中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他认为“一笔书”“一笔画”强调的并非具体笔法的运用,亦非指笔法形式的整一,而核心在于笔意,若书画创作能意存笔先,作品自然是自始至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郭若虚认为气韵生而知之。作为六种方法中的第一种,“气韵生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命题。虽然谢赫提出了这个理念,但他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六朝时人常以符号化的方式使用词语,使得词语的含义很难被明确清晰地界定。作为艺术评价标准,“气韵生动”有些含糊
11、不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提出者忽略了现实。在谢赫之后,张彦远、郭若虚基于各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对“气韵生动”这一极为重要的绘画理论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气”和“韵”两个概念被赋予了多元主义特点。因此,【美术理论研究】102022 12在理解类似概念时,要注意进行辨别,排除刻板的解释,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张彦远在探讨“气韵”的内涵时,常将其与“骨气”这一概念相结合。他也探讨了精神与用笔的关系,认为传神、气韵都有赖于用笔,因此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艺术思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的。以儒、道、佛为主的思想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艺
12、术。与人神悬殊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总体上含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在中国文化里,自然与社会、心灵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六朝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继承了“气”学说,认为“气”是天地万物之源。而在六朝时,韵是一种更具个性和特征倾向的审美观照因素。要看到气韵,就要从宇宙客观和事物内在本质两个方面把握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在张彦远看来,学养对气韵的形成非常重要。文人画所体现出来的“上气”与“意气”,是普通画工无法企及的。但张彦远在其论著中却认为吴道子的画“可谓六
13、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及造化也”。气韵为六法之首,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六法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原则,气韵生动为六法之精髓,重六法的核心就是重气韵。它的形成是艺术家个人性格、在生活中实际积累的知识和技巧共同产生的结果。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 中强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强调绘画具有道德、政治和社会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寺庙宗教壁画的价值。可以说宗教文化对我国艺术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历代名画记 书中反映的士人绘画观,一方面是唐代以来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人自身审美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转型而发生的变化。张彦远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书中,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14、唐代士人普遍具有“外儒内道”或“外儒内佛”的特点,张彦远的文人画观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还在美学上体现了道家哲学的色彩,具有注重精神体验和哲学思考的特点。儒家非常注重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而要凸出绘画的教育功能,就要涉及绘画的内容。历代名画记 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张彦远自己对理论的提出与总结,还在于其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感。在理想与世俗价值的冲突中,一些唐代士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寻求精神寄托,以求实现自我认同。这种深刻的意义使 历代名画记 具有外在和内在双重意义。图画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唐代绘画与士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历代名画记 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它涉及绘画的起源、繁荣、技法、
15、欣赏、收藏等方面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首先,历代名画记 继承和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张彦远强调“形似”与“骨气”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似是手段,形成气韵是目的。其次,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 中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的思想。他认为象形文字具有绘画的含义,画与笔是相连的。“书画同体”理论和其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历代名画记 在评价画家、鉴赏绘画方面也给后世提供了许多经验。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 中详细描述了绘画的变化,叙述了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发展,并列举了一些画家的师承谱系,指出他们各有师承,互相效仿。张彦远的绘画评价标准和观点是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此外,其在 历代名画记 中还对书画鉴赏与收藏等方
16、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历代名画记 是中国绘画理论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张彦远在论著中提出和讨论了许多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绘画艺术思想,不仅总结了前人的艺术美学思想,还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自然成为绘画理论的伟大贡献者。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对未来我国的绘画创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对技法学习和意境营造都有很大帮助。参考文献: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3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刘俐君,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徐辉(通讯作者),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山水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