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 动物的分类 教案3 动物的分类【教学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他动物又有什么特征,这一节课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动物分类,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的过程中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教学目标】(1)动物种类繁多,让学生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2)能按自定的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3) 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分类过程中学习的快乐。【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各组自己写好多种动物的
2、卡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动物的卡片。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入活动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并从你们的卡片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 (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属于哪一类。 师:思考一下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生:分类。 (2)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师: 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生:先小组统一好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 师:抽一个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
3、。 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由进行板书: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 师: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 二、事实证据师:从课本上选一类动物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它们的特征师: 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脊柱。师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
4、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 请男同学之间、女同学之间大家相互摸摸我们的后背中间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脊柱?生:动手摸一摸。师:说说我们人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中? 生:脊椎动物。师: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课本上老师的提示,请大家再一次来对课本上的这9中动物进行分类。生:哺乳类、鱼类、昆虫类。师:每个小组选一类动物,再仔细观察有什么特征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里。三、处理信息(1)交流展示观察记录表。一组:哺乳动物观察记录表二组:鱼类动物观察记录表三组:昆虫类动物观察记录表。师:阅读课本上各类动物的特征,再把表格加以
5、完善。(2)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 师:你们手中还有没分完的动物吧。每组选送2种动物贴到黑板上,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家”(不要重复)生:活动。师:你们手头还有没有没有分完的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说还剩下来的是一些什么动物啊?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呢?我们能不能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呢? (估计剩下来的会是:蛇、龟、鳄鱼等爬行动物和青蛙、蟾蜍、娃娃鱼等两栖动物)四、迁移应用补充一些特例。鲸、海豚、企鹅等动物。让学生给它们归类,并说说它们的特征。【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介绍动物这一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定的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优化出最科
6、学的分类方法,然后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类进行观察,找出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通过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出各类动物的特征。之后进一步补充完善开始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的分类认识。最后由于剩下一些动物没处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总结点评】本节课教师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找动物活动开始,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因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因而学习科学家的方法再进行分,分类后教师让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一类再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之后加以归纳总结,整节课同学相互合作认真观察思考、积极动脑归纳总结。更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1 不一样的溶解 教案1.不一样
7、的溶解【教学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课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溶解的探究兴趣,在延续前两单元对“提出问题”能力目标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从中筛选,聚焦本单元对溶解度、溶解快慢等系列问题的探究。在这一课中主要是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均匀地分布到水中。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历过由“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猜想假设”能力目标进行高阶训练,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在这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
8、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2)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物质在水中的现象;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3) 激发对溶解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装有水的烧杯6个、高锰酸钾、白糖、小苏打、洗衣粉和食用色素 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水中烟花”。制作“水中烟花”就是这个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物质。出示高锰酸钾资料,学生阅读。师:在使用高锰酸钾时要注意什么?为
9、什么?生:要用药匙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能直接接触。因为它具有腐蚀性。师:因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紫色,如果放得太多,颜色太浓就不方便观察了,所以我们制作“水中烟花”时只取少量几小粒就可以了。接下来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先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再取几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生分组实验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现象?生1:我发现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有光泽。生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马上下沉,而且一边下沉一会形成紫色的线条,非常漂亮,真的像烟花似的。生3: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紫色的线条就是被水溶解了,有的没溶解完的沉到杯底会继续扩散紫色,一直到整一杯水都
10、成了紫色的了,这时就看不到高锰酸钾的颗粒了。说明高锰酸钾已经完全溶解在水里了。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具体。二、提出问题师: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有哪些想探究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讨论,将问题填写进“问题银行存折”里。(生讨论填写)师:大家都想探究溶解的哪些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探究的?来说说看?生1:我想探究其他物质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一样吗?都能看到吗?生2:如果我放更多的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吗?生3:高锰酸钾溶解像是放了慢镜头,有没有能加快溶解的方法?师:大家都有好多问题想探究,今天我们先选个简单的,一起来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物质
11、能制作“水中烟花”的。三、实验师:今天给每个实验组准备了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色素、4杯200毫升水。小组内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要注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信息。注意听老师的时间提示,每2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实验,老师播放时间提示:请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刚入水时的变化,2分钟后请再次记录此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后)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和观察记录。我们来交流一起观察到的信息。生1:我们看到白糖放入水中也是先下沉,但和沙子下沉不一样。能看到许多不太容易分辨的水流,应该是白糖在下沉的同时也在溶解,颗粒变小。2分
12、钟后,下沉在杯底的白糖慢慢变少(生描述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老师指引学生描述物质刚入水时、2分钟、4分钟、6分钟时的变化。)师:现在请大家再看看溶液,杯里还能看到溶解物的颗粒吗?生:看不到了师:这些颗粒都到哪儿去了?生1:溶解到水里了生2:均匀分布到水中了。师: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溶解物刚入水时都是一边下沉一边向水的各个部分扩散,直到均匀分布到水中。四、处理信息师:我们把观察记录整理一下,比较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四叶草维恩图上。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展示几位学生的维恩图。师: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不同物质溶解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也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判断标准,谁能用一句
13、话概括?生:物质均匀分布到水中。师:对,虽然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但被溶解的物质最终都会均匀分布到水中。那怎么样才能溶解得快呢?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探究溶解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特征和溶解的特征之后,指导学生由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提出可探究的系列科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交流,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会有些不同,但最终都以颗粒不断扩散,均匀分布到水中,在扩散的同时,颗粒变小直至肉眼看不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比较中也会发现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很自然地为下一课的学习作了一个方向指引。【总结点评】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重要的科学素养,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准备表达和传递信息。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概括能力正处在从形象向抽象水平过度的状态,本课实验教学中没有每个小组进行单一的物质溶解实验,而是在一组中就安排了四种不同的物质(如果小组人数多于4人还可以安排更多不同的物质),每隔2分钟提示记录一次,这就有利于学生基于大量的事实(从形象)进行概括归纳(到抽象),最终认识理解不同的物质溶解各不相同这一概念。经常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