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设计】汽化.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684366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汽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汽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更多免费资源请登录荣德基官网()下载或加官方QQ获取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2.课件: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录像);液化石油气 3.图片:水蒸 气的凝结、露、雾 四、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 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1. 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 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 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用复习旧课的方法引入新课,即对前面内容做了复习,又引入了新课内容,学生感觉比较自然,容易接受。     探究活动:(活动2.5)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知识梳理 总结、板书: ·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知识应用 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课件:(录像)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 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   课件:模拟石油气的液化: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知识梳理 板书: 二、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2、压缩体积   知识应用 举例: 1. 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 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2. 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 ,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知识梳理 引导分析:液化与汽化是相反的过程,既然液体气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 板书: · 液化放热   全课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一、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 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 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中的5-6题。   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 讨论解释: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做笔记             小组讨论 举例   观看录像,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讨论   猜想:液化石油气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获得?         质疑、提问、讨论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填空:p38     记笔记                                 解释:为什么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讨论、总结                 小组讨论: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模拟雨滴形成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气体的液化过程。这种真实 的物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现象,分析总结为学生头脑中固化的物理知识,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给定结论的质疑,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思考去解 决问题。                                 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了合作精神,实现了互补,有利于形成知识框架。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