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_“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吗?“救死扶伤”一直被认为是医生的天职,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如果上网搜索“救死扶伤”四字,会找到无数条这类词句:如“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天经地义的事”,“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等等。 既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所以国人需要“救死”或“扶伤”时,自然会到医院看医生,也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事。 据媒体报道,“个别医生”为了创收,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痛宰病家的事屡屡发生。“个别医院”由于病家一时钱没到位,眼看病家死在医院的事也时有发生。对此,如何强调“救死扶伤”都不过分。但是,如果到此为止,我认
2、为还远远不够。 医生的称号是非常崇高的,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济世与救人相提并论。如果把医生或医院的职责仅仅定位在“救死扶伤”上,显然标准太低,远没有满足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不仅仅追求本身的健康和谐,而且渴望与外界与社会和谐相处,建立和谐亲善的人际关系。因此,医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在“救死扶伤”上,应该以预防为主,使国人如何不得病,不去或少去医院。美国哈斯中心主任卡拉汉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维持健康”,其次才是“治愈有病的人”。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型。我国古代医学名家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提出“不
3、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清代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更明确指出医生应“治已病于无病”。所以,有人指出医学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与其说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更似人文科学。今年在广州召开的“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就预言:“医学模式将向人天观发展,养生将重于治病,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重要地位。”这将是对现有医院职能的根本性转变,也将是医生职责的根本性转变。 有人说,现在看病尚且如此之难,遑论预防和养生?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必须下决心破除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一是要转变观念,二是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取向。从经济角度讲,这种转型也是有利的,预防疾病的投入要比治疗的投入
4、更省钱。据专家介绍,国家每投入1元预防费用,就可以节省医疗费用8元5角9分钱,以及相应抢救费用100元。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谈到健康教育时说过,根据世界惯例,每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1元,则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到10倍,甚至更大的效益。 国家在治疗和养生预防二者中的投入比例是否恰当尚且不论,仅就我们百姓个人在这二者的支出上远没有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很多人一生辛辛苦苦挣了半辈子,省吃俭用攒了半辈子,常常是有朝一日生病送给医院,去请医生“救死扶伤”。甚至仅为了临终前几天的无益治疗而倾家荡产。这样的例子我们周围难道还少吗? 真正的人道主义应该把预防养生放在首位,虽然这不太可能产生人道主义英雄,但却是医学正途。虽然这也不能产生临床孝子,却是我国知识分子自古追求的“奉亲”之道。 l style=line-height: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