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584481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 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郭店楚简绝智弃辩中,老子主张“以道治国”。其治国方略就是“视素保朴,少私寡欲”。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机谋、巧言、诡诈、贪婪、用己而背自然、私心忧虑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必须绝弃。从治国考虑,根本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私欲,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如何“视素保朴”?其形上根据就是“道”。什么是道?老子说:“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道恒亡名,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定。”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道”

2、是实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一、“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奴隶和奴工也逐步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刚刚摆脱奴隶制枷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珍惜已得到的自由,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当时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老子更重视“人”,主张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不仅要尊重“人”,而且要顺其自然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老子在绝智弃辩中十六次使用了“民”这一概念。“民”与“圣人”相对,“民”即庶民,就是现代意义的老百姓。老子说:“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3、其在民上也,以身下之。”“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不教,复众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民”,不是“厥初生民”的“民”,也不是“一君而二民”的“民”,而是指从奴隶制枷锁下摆脱出来的取得了一些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在奴隶制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他们的态度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民”。孔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下,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内部提倡相亲相爱,对百姓要宽松一些,要给人民一些好处。老子与孔子相比,其思想更接近“民”的要求,他不

4、仅明确提出要重视“民利”,而且要求统治者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仆而居于百姓之后,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应自知满足,有所为而无所求取,事奉他人 1 而不役使他人,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妄为。一切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都与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总看法紧密相联。孔子从历史文化本原观出发,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周公,对历史的典章制度进行清理,修礼乐、述易理、作春秋,继承历史的人本精神,以便把历史本原清晰化、条理化,最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老子从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有道昆成”的哲学

5、命题,“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为“天下母”,从而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论。老子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提出了“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的以“道”治国的方略。与孔子比较起来,老子的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更符合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的要求。老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道”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如果统治者能够遵循,是可以把国家治理好的,是可以得天下的。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不管是想争当霸主的大奴隶主,或是靠剥削农民而发家的封建地主,他们都不愿放弃既得的利益,更不愿满足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的愿望而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自由。不仅老子的治国方略不能被接受,就连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也遭到冷

6、遇。因此,春秋晚期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二、“道”是客观实在性和形上性的统一 老子的“道”源于自然,“道”的具象就是宇宙初始的混沌。作为形上意义的“道”是宇宙初始的混沌运动变化的抽象。从总体意义上来说,老子的“道”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是古始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的转变。然而老子并未完全摆脱巫史思想家的影响,他所提出的“道”这一哲学范畴,既不是纯粹的“具象”,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绝智弃辩:“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

7、,道之用也。”“有道昆成,先天地生,强为之曰大。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描写“道”的具象。“昆”,通“混”。诗小雅采薇序陆德明释文:“昆,本又作混。”“昆成”,混然自成。混然,混同未分貌,犹混沌。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于宇宙。”虚廓,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亦即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滔”,广大貌。形容范围极广或时间极长。“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意思是:“道”从大而言,则广大;从广大而言,则遥远;从遥远而言,则又返回为近。它遥远则天地莫能尽,它返回为近就在人身的周围。“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阐释

8、“道”的“抽象”意义。“敓”,“夺”的古字,更替。“穆”,和谐。“独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改”,王弼注曰:“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道”可以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它自己却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卑”,谦卑。“小谷”,山间的小水流。谦卑之道在天下,如山间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样,言“道”是本,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返”,往返。谓循环往复。“动”,运动。“弱”,柔弱。意思是说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胜刚强是“道”所施为。“具象”说明“道”的客观实在性。“道”产生于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虚廓,不依靠 2 其他事物而混然自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广大、

9、高运,而又近在身边,似乎不在,又无所不在。“抽象”说明“道”的形上性。“道”是天地未形成之前,“混沌”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它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它在天下万事万物中发挥作用,“犹小谷之与江海”,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它循环反复,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柔弱胜刚强。老子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物质的”是对“道”的本原性的描写,“精神的”是对“道”的永恒性的阐明。“有道昆成”、“可以为天下母”是对“道”的本原性的描写,“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对“道”的永恒性的阐明。老子的“道”的这种“二律背反”性正反映了中国哲学从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转变的特征。在对待世界本原这一问题上,老子的

10、“道”虽然跳出了神话本原的樊离,然而却没有去掉神话本原的烙印。老子的“道”不是西方哲学纯思辩型的范畴,而是东方式的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三、“道”的本体论特征 老子在绝智弃辩中提出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渭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老子的“道”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中,总觉得世界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是怎样的呢?人们感到困惑。老子的“道”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应该”的世界,要求统治者守道保朴,像圣人那样“居亡

11、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求所有的人“视素保朴,少私寡欲”。老子的“道”的这种“应该”,长时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成为人们生活的原动力。老子从古始的神话本原中吸取营养,理性的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指出“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同时告诉人们这混然自成的“道”既广大、遥远,又近在人们身边,它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又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老子的“道”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所谓混然自成,即是在混同未分的混沌现象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世界的“

12、本体”,是一个更深层、更纯粹的“世界”。老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用哲学的眼光来棎索世界本原的。他观察天下万物的生与死,观察天,观察地,注意一切变化之“象”。他发现“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发现“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在领会一切变化之“象”的过程中,老子得出了“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结论。那么,在“天道员员”的后面又是什么呢?一定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这个存在应该就是天地未判之前就已存在的“道”。因此,老子说:“有道昆成,可以为天下母。”“道”,是老子所给定的名称,是老子对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一样,都有关于“混沌”的神话本原传说。中国有盘古开天

13、地的神话传说,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3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西方腓尼基人的创世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万物之始是一种黑暗而凝聚的有风的空气,或一种浓厚的空气的微风,以及一种混沌状态,像埃雷布斯那样地混浊漆黑,而这些都是无边无际的,久远以来就是没有形状的。但当这风爱恋自己的本原时,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联合,那结合称为波托斯,也就

14、是万物创造之始。混沌并不知道自己的产物,但从它同风的拥抱中产生了莫特,有些人称之为伊鲁斯,但另一些人则称之为腐败而稀湿的混合物。创世的一切种子由此萌发,宇宙由此产生。”在西方,哲学里神话本原经过抽象产生了“逻各斯”。在中国,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对古始神话本原中的“混沌”进行哲学概括,“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关于“道”,老子在绝智弃辩中,主要论述了“处下”、“不争”、“知足”、“不欲尚盈”、“辅万物

15、之自然”、“亡为”等。这些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些法则或准则都是“道”的体现。“卑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与江海。”这是一个比喻,说明“道”与天下万物的关系,“道”是本,万事万物所体现出的规律性是末,自本而末,未而不离其本,以此说明“道”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忄爲。忄爲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恒亡为”是“道”的本质属性,象它所支配的大自然一样,只有无私的奉献,永运不会有所索取。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若能守道保朴,自然能使万物和谐、天下安定。这说明“道”不仅是自然的总法则,也是社会的总法则

16、。老子在绝智弃辩中,在论述以“道”治国的过程中,对“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己作了基本的概定,但对“道”作为世界的本体如何生成天地万物之类的问题并未详细论述,这为道家后学留下进一步诠释的空间。尽管如此,老子的天道哲学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己经确定,一个关于宇宙生成和世界本原的哲学己经完整的提出。 四、道家后学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诠释和补充 庄子天下载:“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不侈於后世,不靡於万物,不晖於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不累於俗,不饰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

17、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闻其风而悦之。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於虑, 4 不谋於知,於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里所记述的是战国早中期“天下治方术”的情况,所列学者应该都是战国早中期的学者,而且名字排在前面的应该是这一时期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至少与后面的是同等重要的人物。如果这一看法可以成立,其中道家学派的“老聃”就不是孔子曾师事过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应该是史

18、记老子传中的“字聃,姓李氏”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或曰“太史儋”,是传世本老子一书的编撰者。记述中所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谷。”见于传世本老子,而不见于绝智弃辩。这是否可以算是有力的证据!其中排在“老聃”之前的“关尹”,从排名顺序来看,在当时其学术地位应高于“老聃”,至少他们可以平起平坐。旧说“老聃”为“关尹”之师,恐有误。陆德明释文:关尹,“关令尹喜也,或云:尹喜字公度。”吕氏春秋不二:“关尹贵清。”高诱注:“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能相风角,知将有神人而老子到;喜说之,请着上至经五千言而从之游也。”郭沂根据郭店楚简道家作品考证“老子其人其

19、书”,认为那个出函谷关见关尹并着书的是太史儋,而不是老子。现就庄子天下所记述的来看,郭说可与此互证,有理,可从。关尹“作道书九篇”,己佚,郭店楚简“大一生水”为“关尹遗说”。关尹、太史儋是战国早中期道家学派的两位重要学者,太史儋应关尹之请而着书,关尹因太史儋所授老子书之启发而作文。其代表作,太史儋所着之书疑为传世本老子,关尹所作之文应为大一生水。这与庄子天下所述“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甚为相合。关尹、太史儋就是对老子所提出的“道”进行诠释和补充的两位道家学者。“建之以常无有”,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常、无、有三字,当每字读绝。具言之,当云:建之以常,建之以无

20、,建之以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有”都是存在。“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万物的原初,一切存在物都源于“无”,出发于“无”。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世界与世界的存在物都肇始于“无”,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传世本老子用“无”诠释“道”,使“道”的本体意义更加鲜明。“有”,并非实有,而是“无”的显现,一切存在物都从“有”开始,“有,名天地之母”,所以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有”都是对“道”的本体意义的解释,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21、之玄”。在以“无”和“有”诠释“道”的基础上,传世本老子的编撰者进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一”就是“有”;“无”是本原,“有”为“母”。这样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便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主之以太一”,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古书多言太一,义各有指。此言太一,谓常、无、有之体也,如佛法言清静法身也。顾实说:太一者,统摄无形有形两界者也。”大一生水:“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天道贵弱。”“执大象,天下往。”大一生水以“大一”释“道”、以“天道”明“道”、以“大象”喻“道”。“大一”有生

22、水之“大一”,有藏於水之“大一”。生水之“大一”是“有”,释 5“有道昆成”之“道”。此“大一”乃广大浑一之义,即“混沌”。藏於水之“大一”是“无”,释“道恒无为”之“道”。此“大一”乃括囊万有,通而为一之义,即“混沌”的本体。藏於水之“大一”是本原,生水之“大一”为“母”。生水之“大一”是藏於水之“大一”的显现,前者是“无”,后者是“有”,都是存在。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和传世本老子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对老子的“道”进行诠释和补充的。虽然都认为“道”是存在,但各自的前提却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大一生水认为“道”存在的前提是“有”。“大一生水”,“大一”即是“混沌”,是原初的物质状态。淮南子俶真训:“

23、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混沌”即是“气遂而大通冥冥”的气态物质。“气”,说文:“云气也。”云气运动而降水,故曰“大一生水”。“大一”所生之“水”,并非川谷江海之水,而是“汪然平静,寂然清澄”的混沌之水,是“混沌”的又一状态。“大一”、“水”都是物质性的“有”。传世本老子则认为“道”存在的前提是“无”,是一种无形无象、超感知的存在,即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夷”、“希”、“微”。大一生水释“道”的方法是通过具象直接显现本体的方法。生水之“大一”是存在物,“水”也是存在物,“大一生水”,即由气

24、态的“混沌”变为液态的混沌之“水”,在这变化过程中,本体的“大一”便直接地显现出来。不仅如此,形上的“大一”“以己为万物母”“以己为万物经”也是通过具象显现的。“大一藏於水”、“水反辅大”的“水”以及“复相辅”的“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都是具象,在这些具象的辅助之下,形上的“大一”才能“为万母”、“万物经”。传世本老子释“道”则与此不同,它认为“道”本身就是存在,是比一般存在物更高的存在,是一个更深层、更高的世界。“道”就是“无”。“道生一”,“一”就是“有”。“有”是“无”的显现。所以,“道”为万物之母。道家后学关尹、太史儋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诠释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天道本原思想,完整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纪元。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金岳霖道论M商务印书馆1987雷蒙德范奥弗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J北京:哲学研究19987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J郭店楚简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郭沂郭店楚简与中国哲学J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沙少海庄子集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