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507974 上传时间:2024-09-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摘要从经济学的性质和起源上看,涵盖工程学和伦理学两方面内容的政治经济学是其恰当名称;但是,自新古典经济学将其研究对象局限于稀缺性资源配置的私人领域,“政治经济学”一词就被“经济学”取代了。不过,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传统的抽象思维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回归,重新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重新关注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制度。特别是,当前国内社会经济问题的症结在公共领域,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机理与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中国经济学的范式更需要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关键词新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伦理

2、学;工程学一、前言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领域的学科,它不仅研究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更关注整个社会的福利增长;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和现象根本上都属于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领域,因而政治经济学本身是经济学科的更合适名称。但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经济学等于同国家干预经济学,用“国家或政府行为”来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从而导致了政治经济学内涵的窄化。正是基于这种狭隘概念的理解,产生了目前的经济学两大体系:一方面,西方主流学者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把研究对象局限于个人发财致富之术,从而用“经济学”一词来取代“政治经济学”一词;另一方面,仍有一

3、部分学者坚持政府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从而继承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事实上,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起源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都包括工程和伦理两个方面,只是自边际革命以来这两方面内容才开始发生分离,从而形成了两大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分支之间发生了分裂,并逐渐局限于工程学内容的研究。然而,尽管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局限于私人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它把人的需求局限于在物质层次上,从而把人的行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但是,这种研究无法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无法探究资源的创造问题,也无法理解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特别是,随着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逐渐饱和,人

4、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此时,人类所追求的“经济”之内涵也从物质涵义拓展为一般社会效用。在这种情况下,关注人类福利的经济学就开始出现了相应的调整,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又出现了合流的趋势,特别是出现了政治经济学“复兴”的趋势。究其原因,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社会的福利,而福利的内含本身是非常广泛的,叶坦就指出:“无论中文还是西文,经济的语源都有人文的内涵,都有治国济民等政治含义蕴于其中经济与政治以及哲学等都无法分开”。正因如此,在现代学科中,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畴已经很难划分了,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重新以“政治经济学”来代替“经济学”。二、现代经济学的困境及向新政治经济学的回归自边际革命兴起

5、,以新古典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逐渐偏盛,而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则日渐式微。究其原因,古典主义后期以来,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重新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复活和壮大。有的学者曾指出,以自然科学的模型为基础的,侧重于搜集资料、寻找相关性并推演出可验证的假设的政治科学的兴起标志着政治哲学的终结。如果说哲学在政治研究中还能发挥一点儿作用的话,它的作用仅限于分析政治话语中词语的运用,并且消除可能会阻碍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含混语词。当然。由于古典主义后期经济学逐渐集中于对物质财富的研究,而这与自然科学最为接近,从而使得自然主义思维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最最明显的反映。事实上,经

6、济学发展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理性预期等学派的兴起,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基本上已经没有哲学的遗痕。问题是,这种自然主义思维真的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现象?研究特定内容的经济学范式能够具有长期而普遍的意义吗?赛亚伯林指出,将政治研究强行塞入自然科学框架之中的企图扭曲并遮蔽了我们在理解政治生活时所不得不加以考虑的许多因素,而且,如果一种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实际上最终胜出了,这也并不代表客观性和中立性的胜利,而只是代表了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化信念的胜利。显然,柏林的评论同样适合于现代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强调实证分析和数理模型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识形态。其实,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性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福

7、利,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包含了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面对着自然物时如何行为,二是人对着他人或社会时如何行为。显然,前一个内容是寻找人类如何最大化地使用自然物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领域以及物质资源的配置方面,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所积累的知识以及运用自然主义的思维;后一个内容是要探究如何充分运用人的理性以实现社会需求的最大化,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领域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一问题,根本上关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知识,需要分析具体环境下人之社会偏好和行为机理。也就是说,经济学不仅是要研究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由此可见,主流经济学把研究对象集中在资源配置和物质福利上,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结果,没

8、有揭示人类福利的全面内涵,也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变迁。所以,福山就指出,经济学名称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的演变实际上反映出作为该学科核心的人类行为模型已经慢慢窄化,因此,“现在的经济理论需要做新古典经济学派反对的事:重新恢复古典经济理论中某些丰富的内涵,探究文化如何以多种重要的形式塑造人类行为的一切层面,其中当然也包括经济行为。”当然,在新古典主义时期,这种“去伦理化”的抽象化研究也具有特定的适应性、现实性。一方面,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市场机制的日渐成熟,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出现对现有社会制度进行百般维护的意识形态,因此,经济学就逐渐演化为一门对社会现实中经济现象进行描

9、述和解释的实证科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也逐渐隐退。正是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认同现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就不再考虑社会的改革问题以及制度对人行为的影响,并逐渐把其研究范畴集中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分析上;于是,自边际效用学派兴起之初,经济学就将其研究对象从公共领域扭向了私人领域,并逐渐由一门主要研究国家如何增加财富的学问变成了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问。另一方面,当时人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物质需求,而关键或瓶颈的生产要素也是物质资本;同时,在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持续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在各种压力下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正是由于自然是被动的,工具理性

10、也是单向的,因而根植于自然主义思维的经济人就比较适用这一状况。事实上,即使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危机,解决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投资来扩大需求,这些都是停留在如何配置或创造物质资源的问题,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主流经济学偏好于在系列假设前提下进行技术分析,讨论的是消费者如何取得最大效用、厂商如何取得最大利润等个人行为,而不是关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同时,在自然主义思维的支配下,主流经济学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和完全竞争能够调节经济,从而实现既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物质资本的积累日趋饱和,经济学所处理的对象就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

11、的工具理性思维越来越不相适应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物质资本积累的日益丰富,财富创造所需要的关键或瓶颈生产要素已逐渐从物质资本转到了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显然,这些新型的社会性资本的使用必然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不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基于工具理性加以任意配置,而是需要激发人力资本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类的需求也逐渐从物质领域转向更为广泛的非经济领域。从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显然,非物质的需求往往涉及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得人类的需求不再是生理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们更加重视由人们互动所形成的联合理性和社会理性,而不是源于人处理自然的

12、单向理性和个体理性。正因为随着生产要素和人类需求的转换。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开始涉及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域,有关人类互动行为的研究在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也日益重要。这样,经济学就逐渐演化成了研究理性人如何行为的学科,这促使了博弈论和激励理论这类新学科、新工具的产生。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学重新从人对物进行配置的私人领域逐渐向涉及人与人互动关系的公共领域复归了,此时就出现了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回归的内在要求。其实,经济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其他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样,其他传统的非经济领域的行为也往往是由于“经济”行为的结果。因此,韦伯说:“一方面,经济现象的范围是一个易变的、无法清晰界

13、定的范围;另一方面,一个现象的经济方面当然决不仅仅是受经济制约的或者仅仅是起经济作用的;一个现象只是就我们的兴趣专注于为生存而进行的物质斗争所具有的意义而言,或者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获得了一个经济现象的性质”。事实上,“典型经济的动机即在其对我们来说重要的特性方面与那个基本事实密切相关的动机在一种完全非物质的需求的满足与有限的外部条件的运用相联系的地方,到处都在起作用。因此,它们的力量不仅到处决定和改变满足的形式,而且也决定和改变最内在方式的文化需求的内容。受物质利益支配的社会关系、制度和人群的划分的间接影响,毫无例外地扩及到所有的文化领域,直至审美情感和宗教的最细微的差别是受经济制约的。另一

14、方面,一种历史地既定文化的所有生活现象和生活条件的总体,影响到物质需求的形成,影响到满足的方式,影响到物质利益集团的构成,影响到其权力手段的类型,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成为经济相关的。”然而,由于工程学内容和伦理学内容的分离,现代主流经济学开始片面强调抽象化研究,逐渐走上了数理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些人士的智力游戏,使经济理论与现实越来越相脱节。但作为一门具有非常强现实性的致用之学,经济学是不可能长久脱离实际的,它必须关注如何处理和应对各种经济问题。显然,这也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色,也是那些经济学大师的重要特征。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重商主义逐渐专注于经济问题的思考以及斯密开创出经济科学或经济

15、学体系开始,西方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努力用经济理论来解决形形色色的公共政策问题,他们对那些脱离具体政策的经济学往往缺乏兴趣。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都是针对当时重商主义措施和极端乐观主义而分别进行的政策探讨,李嘉图则热衷于与马尔萨斯等人争论当时的谷物法和济贫法。正因如此,经济学发展路向在于它能否真正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当然,实际中的经济活动必然与社会关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就必须充分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就是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社会现象,而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公共性的,因而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在公共领域而不是”发财致富”的私人领域。可见

16、,正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市场出清的假设条件下过分关注经济学的私人性,结果就无法解决人类社会不断重复的经济危机,为此,凯恩斯创立了的宏观经济学重新关注了财富(收入)的创造,并且重新将经济学拉回到公共领域的范畴。然而,由于凯恩斯经济学主要是源于应对特定经济萧条危机,主要靠粗放式物质资本的投入(消费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从而也无法为维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正因如此,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引发的凯恩斯主义革命和6070年代滞胀所促动的理性预期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学就开始逐步向着流派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主流研究路线。此时,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本身分成了几个相

17、对争论的流派,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异端的政治经济学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社会正日益重新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潮或流派,且不说政治经济学是激进主义学术的基石,即使主流经济学家,如西蒙、布坎南、森乃至威廉姆森等都将政治经济学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实际上,政治经济学一词仍然是经济学界的基本术语,它与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而言,目前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以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的新政治经济学;一是探究具体社会关系之下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契合的新兴交叉

18、科学。三、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取向及其基本特征就西方近来盛行的“新政治经济学”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斯所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它是指“一定政治与经济制度背景下的理性决策研究”,强调经济与制度之间的互动,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中考虑因素的某种补充和修正,并主要体现为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以及法制等正式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二是布坎南等开创的公共选择学派,它将研究对象和课题集中在传统政治学的领域,如选举问题、集体决策问题、政治交易问题、政党轮替中的政治周期问题等,尤其集中在宪法制度形成的层次上,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即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研究对象的拓延。显然,这两个分支具有共同的

19、特点:都是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运用到制度和政治领域,涉及“大众之事”的运行分析。由于它们形成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范式,因而常常被冠以“新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政治经济学也可以看成是向古典政治经济学回归,这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者,新制度经济学派关注国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这是经济的政治分析,是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公共选择学派强调经济行为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这是政治的经济分析。二者,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都强调社会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并基于成本一收益框架来分析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但似乎都没有拓延到更广泛的人类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同

20、时,它们主要是将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运用到制度和政治领域,而没有分析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下的人类行为。正因如此,经济思维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思维在此领域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没有形成一个政治和经济互动的理论体系,甚至反而将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狭窄化了。例如,M.鲍曼就指出:在“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的“标题下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同法律制度产生与存在的经验条件的社会学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或只有极少关系。通常并不涉及法律制度的解释,而是涉及对其所作的评价及其功能。人们研究的是在所有参与者理性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哪些法律制度和调节是有利和有益的”。因此,目前西方流行的新政治经济学主要还是专注于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一个方

21、面:工程学内容,或者仅仅是对工程学内容的表面修正。例如,布坎南就写道:“个人,不论是独自还是集体地都要对经济资源的利益作出决定,人们至少可以以两种身份这样做:首先,在有组织的市场中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买者(或卖者);其次,通过有组织的政治过程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买者(或卖者)经济学家,尤其是英美经济学家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解释第二种决策过程的个体行为。集体决策中的个体参与一直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分散的私人选择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出社会或集体结果的,也一直没有得到认真而严肃的研究。”正因如此,方兴未艾的新政治经济学还处于初级的不成熟阶段,甚至还没有形成对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统一定义,更不用说对研究范畴和理论

22、体系的一致了。例如,森就认为,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在其理论分析中引入了交易费用变量并进而探究了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他们只考察了制度的效率维度而从未考虑制度的伦理维度,这导致了科斯世界所反照出来的理论图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真实情形仍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尽管新政治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研究与现实更为贴近,但韦森却认为:“科斯世界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模型一样,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模型”。其实,人是政治的动物也是社会的动物,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一词并不是传统理解的“政府管理”之义,而是指有关对大众之事的管理;同时,任何大众之事必然涉及到具体的社会关系的调整,从而政治经济学也就是指具体社会关系中的

23、经济学,研究的是真实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正因如此,恩格斯就曾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这个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历史演化中观察社会规律,而离开历史思维的抽象化分析根本就无法真正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同样,按照韦伯的看法,社会学是指“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而且,这里的社会行为就是指“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显然,就这一点而言,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行为对象以及思路是与社会学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事实上,早先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几乎都是社会科学各领域的通家,他们对经济现象

24、的分析往往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更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例如,马克思就是如此,他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甚至伦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为此,目前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另一路径是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道路,更全面地综合了社会、心理、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学科,从而形成一个交叉性学科,并以此来广泛分析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协调发展。冯克利就指出,在帕斯卡、斯宾诺莎、笛卡尔和康德的眼里,“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严格的学科分工,是一种十分荒谬的做法;专业化对于我们是学有所成的前提,而对他们,却是有碍于充分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道樊篱,因此他们要尽力打破知识体系壁垒分明的界线”。当然,

25、根据结合的重点不同,基于具体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也常常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人本主义经济学、伦理经济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等;其中,激进政治经济学或者新左派政治经济学是这一方向的重要分支,也是涉猎最广的分支。显然,根据上面的理解,这个思路代表了研究具体社会关系中人之行为的“政治经济学”的真正方向,体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行为中人与人关系的根本要求,因而蕴含了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和广阔前景。然而。由于构建一个契合理论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该方向迄今为止的研究和分析还是零碎的,而且,该方向的主要是结构性的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统一理论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往往缺乏微观的

26、分析基础。因此,尽管这一方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却也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批判者地位;而且,这种状况不仅体现在西方社会,在当前的中国,有关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是微乎其微。辜鸿铭在比较传统的东西方教育时曾指出,西洋人人学读书所学的目的一则日知识,再则日知识,三则日知识,而中国人人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然而,就目前经济学的现状而言似乎完全反了过来:在西方学术界越来越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广博的同时,中国却在一味盲目模仿西方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知识”,而将人文性的内容全然遗弃了。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学术气氛越来越为一些肤浅的海归学者所主导,这些“海归派的经济学家大都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模子训练

27、出来的,并且在国外或者没有、或者有较短的教学和研究经历,因而对非主流的东西看得不多”。而且,即使国内那些控制政治经济学话语权的人士在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往往是试图借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形式,试图用数理来装扮马克思提出的理论观点以使它显得更为科学客观。于是,就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程这样的研究课题,似乎一冠以“工程”之名就成为科学了。显然,这些做法完全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特点,没有真正重视它对事物本质的关注以及探究的途径,从而不但误解了它的精髓所在,而且抹杀了它的批判性精神;相反,却形式主义地模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皮”而利用数学符号把政治经济学装扮成一门工艺学。可见,随着对经济学

28、理论现实性要求的出现,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各种政治经济学思潮,它们各有利弊并相互补充,从而有助于更全面的经济学体系之建立。例如,布罗姆利就在反思科斯、德姆塞茨、波斯纳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中利益矛盾和市场效率背后的动态收入分配问题。他认为:“斯密强调的是确立具有激励性的权利的重要性,而马克思集中关注的是对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剩余的控制”。为此,他试图将斯密和马克思两者的分析结合起来,并又充分借鉴了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工具。程恩富和张建伟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发展作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回到“古典”去,将西方主流经济学遗失的“人的主体性”纳入到理论分析体系中来;第二,关注现实,

29、引入交易费用,摆脱主流经济理论完全竞争的理论“乌托邦”;第三,将制度经济学注入科学性、严密性。显然,我们从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能够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曙光。正如程恩富和张建伟指出的“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在分析方法或理论渊源上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将其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三者综合在一起,催生出新政治经济学。”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在一个整体协作系统下探究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途径,因此它不能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单纯地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把提高经济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加速经济发展都看成是人与物质间的关系。如果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0、我们的认知必然是静态的,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到本质。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前面指出,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了工程学和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不但经济学的鼻祖斯密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是建立在内化了具体社会伦理的人性假设之上;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也早就指出,“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那些力量之内的。”正因如此,早期的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本身是统一的,它们的分裂只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物质偏盛的结果,是经济学逐渐集中于物质经济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学科的分化,经济学越来越走上抽象化研究之路的结果。事实上,尽管人不是抽象的原子而是具有丰富社会性的生命体,从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自主性,但是,新古

31、典经济学为了便于对个体展开分析,片面地将人类行为的经济动机与其他行为动机分裂开来,从而将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在一个极端抽象的理性概念上分析经济现象。譬如,巴斯夏就写道:“倘若社会只是人的一种发明,而人只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物质,卢梭曾说,它的感情和意志、活动和生命应该由天才的人物赋予,那就不会有政治经济学,而只能有一些数量不确定的可能的和随意的安排。”显然,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把人从具体环境中抽象出来,其所设立的经济人假设变成了没有血肉的骷髅,因而“政治经济学”一词也被“经济学”所取代了。然而,随着人类需求重新朝多元化方面发展,人们所理解的“经济”一词又有了新的变化,它不再停留在新古典时期

32、的“物质”或“金钱”的涵义上,而是进一步扩展为更为广泛的“效用”的意义。显然,追求效用问题不但与更为广泛的人类需求联系在一起,因而追求效用的“经济”行为与其他“非经济”行为是分不开的。这意味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无法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分离,从而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新契合的内在动力。霍尔瓦特就写道:“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社会和政治的内容被剔除了,后来就只有纯粹的经济学了。此后不久,纯经济学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经济决策或解决实际问题无关的模型建造。只是在最近,古典的政治一经济方法和经济社会学一起,再度令西方产生兴趣”。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强调基于供求的市场交换,但

33、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伦理基础之上;而这种伦理包含了人性的两个方面:理性和情感,因为人类的理性本来就不是冷酷和不带情感的理性。因此,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确实曾基于抽象的理性对人的物质追求行为进行分析,但却越来越难以分析人类的非物质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把人的行为重新置于具体社会关系中进行分析,从而导致了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理论危机的日益显现以及经济学思想的日趋苍白,这种取向有加速的趋势。汪丁丁写道:“从2000年到现在,西方学者终于发现了。情和理本来就是一回事,本来就是互相纠缠的,根本不可能像萨缪尔森所说的那样把它们一刀切开:这边是完全的理性选择

34、,它解决的是最大化问题;那边是完全的情感冲动,它决定的是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今天西方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随着主流经济学理论危机的凸显,西方经济学界已经察觉了原先研究路线的缺陷并开始试图加以修正;特别是,随着新政治经济学以及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正在试图重新把人类的情感因素纳入以理性为基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但是,国内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者却还在学那些已经被抛弃的研究路线以及具体的观点、理论,正如叶航写道的:“我们曾经跟着西方人,鹦鹉学舌地告诉大家人都是自私的。但现在西方人已经走到前面去了,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还在那里讲经济学不要讲道德、经济学讲道德是

35、狗拿耗子。”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学术霸权的冲击,近大半个世纪以来国内的独立思索之学术精神日益丧失,近来在海归们的鼓吹下这种学术的被殖民心态尤其严重了;结果,绝大多数青年学子总是力图照搬西方学术界发展出来的研究方式、框架和结论,而这种学问必然是滞后、缺乏活力和创新的,甚至只能是东施效颦而模仿了其中的糟粕。另一方面,要真正探究具体社会关系之下的人之行为,就需要契合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其实,西方经济学界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分析思路以及具体知识的苗头,社会科学也正在走交叉和契合之路;但是,国内那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者大都是理工科出身,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对经济学

36、各领域的知识尚且知之不多,更不要说对其他社会科学分支的知识了。经济学说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认知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古典经济学家就是如此。例如,正是由于穆勒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才得以提出一系列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建议,这涉及到教育、福利、工会和妇女等各个领域,并关注长期分配公平等问题。哈德利就写道:“穆勒和斯密都受过哲学方面的训练,而又都对实际事务感兴趣。他们各自都把理论视为影响政治和商业活动的手段;各自在研究人们从事政治和商业活动的动机时,都发现自己的理论使自己具有了比其同事更宽广锐利的眼光。不过,斯密的眼光是预言家式的,而穆勒的眼光

37、则是哲学历史学家式的。斯密不得不为其理论开辟道路,而穆勒面对的听众则已准备好接受其理论,把其理论看作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自斯密时代以来,已有两代英国政治家实施了斯密的理论,这种理论已为诸如坎宁和赫斯基森、科布登和皮尔这样的人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在立法方面取得的无比辉煌的成就,已证明这种理论是正确的。穆勒的整个一生是在这种进步事业的拥护者当中度过的。他父亲曾是上述第一代政治家的领袖;他本人则曾经在第二代政治家开展的斗争中搏斗厮杀,与这些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光荣地联系在一起。他曾参加那场伟大的斗争,最终废除了弊端百出的政府救济制度;曾参加那场改革,使整个国家的通货具有了牢固的基础;曾参与确立自由贸易为英

38、国的基本国策;曾参与创建了英国的殖民帝国体系,同世界古往今来的其他殖民体系相比,这一体系从原则上说更为开明,从结果上说更为仁慈。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所面对的便是被这些成就弄得眼花缭乱的读者,读者信赖穆勒一方面是由于他为取得这些成就出了一份力,而更具决定意义的理由则是,他成功地表述的那些思想成了这些政治运动的基础,把这些政治运动纳入了一完整的社会哲学体系。”正因如此,以斯密、穆勒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一直都在努力把社会公平和市场经济学结合起来,如穆勒的社会政策的思想打上了经济学家的深刻烙印,其改革建议也牢固地扎根于“市场措施”,其着作就是古典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社会哲学的完整论述;而且,也正是在他们的

39、努力下,西方社会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制度,从而可以较为充分施展个人的自由。显然,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非常类似于欧洲的古典时期: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贫困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制度依旧失范、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因此,也面临着相似的任务,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在公共领域而不是“发财致富”个人领域,根本上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社会福利的提高,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考察人们如何最大化使用既定的资源上。而提高福利又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二是社会成员福利的改进。前面主要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主要是生产技术问题,后者则更关系到应得权利的享有和财富的分配,涉及到社会制度问题

40、。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不完善下的经济发展,都不仅仅是一个私人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要素投入问题;相反,它根本上关乎公共领域的问题,更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问题。而且,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改良和设计,都不能仅仅是基于力量来决定,任何现实社会制度都不能仅仅一个是博弈均衡,而是包含了对弱势者的关怀和社会正义的关注。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却不能为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在个体资源既定情况下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根本不涉及到资源的创造和人际间的分配;另一方面,即使凯恩斯主义提高了依靠公共政策来促进充分就业,但这种宏观经济学仅仅建立在生

41、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上,根本没有深入剖析财富创造中的劳动有效配置以及生产的协作机理等问题。显然,现代经济学这些方面的缺失恰恰可以从古典经济学中吸取营养: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则不但重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由此展开对生产机理的深入分析,重视人类社会中的分工和协调;另一方面,古典经济学也非常关注个体福利的提高,认识到即使社会财富增长了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福利的改善,这涉及到财富的分配和应得权利的界定问题,这更为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当今中国之情形。其实,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认识到,即使财富增长很快但分配极不平均,那么由于社会的不和谐而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这不但不是帕雷托改进,而且,即使是那些富裕阶层,其福利

42、也会受到抑制,因为他们需要时刻提防贫困阶层的反抗。为此,古典经济学家关注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制度的改良,他们一直在为把社会公平和市场经济学相结合而努力;也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家的大力努力下,西方社会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制度,从而最终转变到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上来。为此,笔者强烈主张,中国经济学在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和检验手段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多地借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维,中国经济学应该向重视公共领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回归!事实上,如果说西方学者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很少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但这理所当然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由“问题意识”所促发的,如

43、程恩富和张建伟指出的,现实总是不断地对固有经济学范式提出挑战,从而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动态演进(包括范式转换),形成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现实问题之间的叩问与解答。例如,正是由于森、迪克西特等出生于欠发达的印度,深刻了解社会各种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巨大影响,而西方经济学却越来越注重于逻辑推理方面,因而他们对越来越抽象的主流经济学的适用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譬如,森指出,基于功利主义的主流经济学或主流福利经济学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忽略分配,假如两个状态具有相等的总福利水平,A状态下甲占了99,而其余人分享1,B状态下所有人平均分享总福利,那么如何评价两种状态的优劣?二是忽视权利、自由以及其他因素,因为权利

44、、自由只是简洁地、按其对福利的影响程度而进入福利测度的,因而又如何处理“幸福的奴隶”和“不幸福的自由人”呢?为此,森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的工具,在重大经济学问题讨论中重建了伦理层面,重新把经济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分配以及贫困化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再次把经济学引向了古典经济学。随着主流的象牙塔经济学的弊端日益凸显,西方学术界的反思风气也已经逐渐兴起,当前社会科学各分支之间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多,也有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开始渗入到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在国内,“问题意识”在经济学家群体中也产生了积极反应,甚至出现了经济学范式危机。程恩富和张建伟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学家的工作从理

45、论引进、模仿的自在方式到理论创新的自觉或自为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家对教条主义的摒弃和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尽管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森这种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反思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但由于西方学者总体上都是从它们所处的环境出发,从而没有深入探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仍旧被西方学者所主导。迄今为止,经济学主动与其他社会科学进行交融和契合的取向还只是个开头,还局限于一些比较狭窄的范围之内,而主流经济学还在热衷于数量化的经济模型构建。特别是,国内的那些“主流”经济学者依旧为西方的主流倾向所牵引,不但没有充分重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当前的回归苗头,反而极端化地壮大西方

46、的主流经济学,把西方的“主流”宣扬成“唯一”准确的方向,导致了国内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现状。事实上,正是由于国内那一群“主流”经济学家越来越狭隘和片面,从而也就不愿意花少许的精力去读一读斯密、穆勒等人的着作;相反,却片面地接受那种建立在相对健全的市场机制之上的当前主流经济学,并把它极端地应用到类似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现实中,结果就造成了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见,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是西方社会经历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下的产物,因而它在提供一种成熟的市场制度运作的参照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就当前国内的现状而言,现代经济学的许

47、多理论前提是不存在的,因而其理论的解释力必然会大打折扣。事实上,由现实经济问题积累而成的经验事实是检验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标尺,而显然,这些经验事实至少在许多方面已经证伪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假说。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基本理论,相反,需要重新探索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经济学。一般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构建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学必须关注儒家传统的文化伦理,要将积极理论建立在中国人的行为机理之上;二是中国经济学还应该关注当今的国内现实问题,要关心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的社会异化、分配不公、外部负差效应严重、福利畸形化等问题。为此,我们就需要充分

48、把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契合起来,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市场经济的种种缺陷,探究当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需要向古典政治经济学回归。五、简短结语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经济现象都必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经济学必须探究内在于经济现象中的“人”的因素。正因如此,现代主流经济学必然会向政治经济学回归,经济学必须重新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重新关注具体社会中人的理性问题。其实,从经济学学说史的发展来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政治经济学都是全部经济学的历史名称;而且,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也不是什么截然对立的,两者只是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以及由此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差异。基于对经济学性

49、质的理解,西方经济学界也往往存在两种基本的分析思路:一是注重哲学思辨,二是主张数理实证。前者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派别所注重,后者则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推崇。即使如此,西方目前依然有许多主流的学者也愿意将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而批判那种象牙塔里的数字游戏。当然,尽管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学科交融的苗头,但掌握话语权的两派人士却往往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形成相互对立的两大学科体系。其实,如果真心求学问的话,本该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更不要说这两个分支本身都存在非常严重的片面性。一方面,新古典的主流经济学因抛弃了伦理学内容而使得其研究出发点越来越与现实相脱节,缺乏从人类基于互动而产生的社会性来探讨人类行为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考虑了行为的社会关系,但却因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关系甚至财产关系方面而同样缺少对人类的微观行为机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