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碳”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可以充满生命
案例背景:
“低碳生活”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今年“两会”提出的低碳,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为学生做好表率,努力践行。
案例描述:
这是本人执教的浙江摄影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12课《做个调查员》一课,也是在六(3)班上的一节比较有生命活力的课。本课以设计调查为主线,通过主题的确定、问题的设计、备选答案设计、开始调查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了解调查的一般过程。以下是本人设计的“小学生早餐问题调查表”的几个问题。
1、今天你吃早餐了吗?
A、有 B、没有
2、你比较喜欢下列哪一组早餐食物?
A、牛奶+面包+鸡蛋 B、汉堡包+可乐
C、粥+馒头 D、大饼+油条
3、你吃早餐的地点一般在哪里?
A、家里 B、路边的早餐 C、上学的途中 D、教室里
4、不用上学的时候吃不吃早餐?
A、每天都吃 B、经常吃 C、偶尔吃 D、不吃
5、是否有喝牛奶的习惯?
A、每天都喝 B、经常喝 C、偶尔喝 D、从来不喝
学生拿到调查表后,兴奋不已。利用15分钟的时间,前往校园各个角落里,开始调查。我在操场上观察了一下,学生们都很“敬业”,礼貌地上前问候调查对象,耐心地解释,等待调查对象完成整个过程。热情也明显高涨,与以往的信息课堂相比,明显多了些活力。15分钟很快过去了,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气喘吁吁地带着成果回来,我也异常地发现,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我期待的课堂效果,只是好久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笑容。“真畅快,要是以后信息技术课都这么上就好了”,一个学生刚迈进教师开心地说着。“老师,我们以后信息技术课可以多些这样的课,不要只是在教室里和电脑室里”,学习委员到讲台处这样跟我建议。此时此刻,我感觉到还是比较舒心的。这样的信息技术调查,虽然比较原始,可是学生的反应居然让我出奇地满意。
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标准》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策略,我们应当尊重、欣赏学生所采用的方法,珍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它要求有一定的硬件设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很喜欢玩游戏,只要把学生往电脑室里一带,就是上课了,而对实质性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还有待加强。
《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指出人的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活动的效用和结果中体现出来的人以自己的活动引起作用对象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的特性。让学生去调查其他同学的早餐情况,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从而表现出高涨的热情,这是我们要积级追求的。
《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还指出教育从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从上一代就已经开始了的并且将贯穿一个人的婴幼年、童年、青少年、成年和老年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许多老师可以可能认为这是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只会趁势玩一通,可是在玩中完成了任务,这不是更好吗?《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堂调控策略:
课前事先准备好调查表分发给每一位同学,讲明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规定调查时间(15分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调查作业。
接下来的25分钟,我让学生们分成四组,组长收集调查表,组员合作完成统计任务,接着从样本中统计调查结果,从而得出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吃的食物和习惯健康的比例,最后将调查结果公布于黑板上,1、有吃早餐占86%,没有吃早餐占14%;2、食物搭配较健康地占80%。
征对数据统计结果,完成合理吃早餐的建议书。
教学反思: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开放的信息技术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明白了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要包含谷类、奶类、蛋类和果蔬,并积级制作建设性策略:“一杯奶,一个蛋,一个主食,一碗果蔬泥”食谱,不用在教师强制下去完成,而是自己通过自我意识去探寻综合的潜在的未知数,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主动参与的做,才能有体验,有体验,就有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思考,才能完成智慧之“花”,产生鲜活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其实“低碳”可以很简单,简单的教学情境,简单的课堂结构,简单的教学手段,用简单触及学生质疑的神经,激发复杂的思维。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使学生个性得到不断张扬、发展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