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提升训练(四)(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D内阁拥有草拟政令的权力解析:选A。“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了内阁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因此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是不一致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正确,排除B、C项;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草拟政令的权力,故排除D项。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2、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
3、地的军政事务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从机构属性而言二者性质相同,都是皇帝的秘书侍从机构,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与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实际职能不符;D项只是清代军机处的重要功能,故D项错误。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解析:选B。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不敢明确指出明朝和清朝,这种现象
4、是受当时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而不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5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 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清朝相比明朝人地矛盾激化,无地农民较多,这一变化推动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海禁”政策与材料所述人地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C项材料未涉及
5、;根据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只能抑制或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6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当时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6、;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7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宇在其所著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这反映出当时()A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B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C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D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解析:选B。据材料“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可知,这些商路大多位于东南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正确。
7、8熊人霖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寮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A资本主义的萌芽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人身控制的松弛 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解析:选C。由于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减弱,才有众多的“普民”去依附“寮主”,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纺织业,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明代闽浙地区“寮主经济”的发展,即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9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记述出处“自古以来,小人之无
8、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沈瓒近事从残A.缺乏良好道德素养 B深受当时学者推崇C批评社会吏治腐败 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解析:选D。从“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非圣无法”“好为惊世骇俗之论”等材料可知,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李贽缺乏良好道德品质,故A项错误;“狂悖乖廖,非圣无法”是对李贽的批判,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李贽的评价没有涉及社会吏治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10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得出这一见解主要是因为黄宗羲()A
9、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B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倡导早期民主C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解析:选B。“传统政治体系”是指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掘墓人”指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因此B项正确。A、C两项与“政治体系”不符;D项是顾炎武的思想。11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对儒学的反叛解析:选C。根据材料“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
10、处亦俱持世心肠也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佛道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文化修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李贽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故D项错误。12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解析:选D。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以及维护君权的纲常思想,这说
11、明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故B项错误;C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二、非选择题13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
12、“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出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2)依据材料二中“宣政院”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朝代是元朝。(3)依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清朝初期在西藏地区赐予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这反映出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答出册封制度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其他措施。答案:(
13、1)汉朝设置的西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元朝。(3)确立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中国古代传统战略
14、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
15、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试阐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体现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容;第二小问“新见”,据材料一“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得出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的治国理念、对国家生存发展的态度及与邻国的关系的原则及目标等角度分析。(3)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的思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特征: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的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3)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的发展和民本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经验和借鉴。-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