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二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94953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二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本文档共7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课时素养评价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合格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选A。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为筹备新中国的建立而召开的,因此这里的“工作”是指创建新中国,答案为A。  【补偿训练】 美国歌手将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创作了歌曲《We Didn't Start The Fire》。其中,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的“红色中国”,应当是 (  ) 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解析】选D。据材料“1949年”“红色中国”可知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故选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7月,A错误;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时间是1936年10月,B错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C错误。 2.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规范社会组织活动,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从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该办法与取缔非法社团组织无关,排除B。该办法的政治动机并不是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排除C。该办法并不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排除D。 3.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边倒”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故A符合题意。B是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的方针;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  【补偿训练】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下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 【解析】选B。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故选B。朝鲜、印度和日本都不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A、C、D错误。  【深化点拨】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敌对情绪;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两大阵营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4.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B。依据课本所学,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的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A。图中显示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主要是三大改造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A。  【深化点拨】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缺乏变革的创新性 B.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早已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不能说1954年宪法缺乏创新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1954年宪法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度和雏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可知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1954年宪法推动社会制度转型的内容,排除D。  【补偿训练】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故选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1)亚非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4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3分) (3)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8分) 【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第(2)题结合材料 “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 “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可知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故两者不矛盾。 答案:(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穿此原则。 【等级性考试】 (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 7.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选D。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说法错误;古代便有了对煤、铁、铜等矿产的开采,B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漫画围绕的主题是“工业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符合题意。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3年,陈启沅在广州新塘镇招收男女工数十人,亲自教授新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1881年南海知县发布《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布告,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但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毅然决定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缫丝厂迁回,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 ——摘编自《中国早期资本主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全面学习苏联。1949年8月份,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定1950年工业计划。中财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中关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占全国投资总支出的51.56%,用于工业的投资占东北投资的64.7%,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黑龙江省委要求,“要加强对苏联的学习,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将学习苏联工业管理体制上升到政治高度。 ——摘编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模式 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相比,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有何变化?(8分) 【解析】第(1)题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仿西人缫丝之法”“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等信息,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深受封建观念的束缚、受封建势力破坏、爱国热情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题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定1950年工业计划”“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等信息概括即可。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的方向、经济建设的重点、主导经济发展的对象、发展的区域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受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艰难曲折;受民族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 (2)工业计划;先进技术;生产标准;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变化:由向西方学习到向苏联学习;由侧重轻工业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个人投资到政府主导;发展区域由东南沿海为主到重点建设东北。 - 7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