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专题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等,有利于生存
B.蝗虫的运动方式有行走、跳跃、飞行等方式
C.鼓翼飞行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D.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运动方式只有游泳
2、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广泛,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B.虾、蟹—提供动物蛋白
C.昆虫—传播疾病,都是害虫 D.果蝇—经典的实验材料
3、 “引体向上”是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关于被测试者完成标准引体向上动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肘关节在起作用 B.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C.骨骼肌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 D.主要由小脑中的运动中枢支配
4、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下列成语中所表达的动物运动方式,其中正确的是( )
A.飞蛾扑火——跳跃 B.万马奔腾—行走 C.鱼翔浅底一爬行 D.大雁南飞一飞行
5、将下列4幅图按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顺序排列
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6、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运动形式多样主要是适应( )
A.不同的身体结构 B.不同的生活环境
C.不同的动物种类 D.不同的动物大小
7、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组成
A.骨、骨骼肌、神经 B.骨连结、骨骼
C.骨、骨连结、骨骼肌 D.骨骼、血管、神经
8、冰墩墩是以熊猫形象为原型设计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有关熊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腔有膈 B.用肺呼吸 C.胎生 D.体温不恒定
9、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 )
A.身体都分节 B.都有外骨骼
C.都有分节附肢 D.都是陆生生物
10、最佳保持健康的方法是适度运动,下列关于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骨骼肌接受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B.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C.运动系统是由骨和肌肉组成 D.一个运动动作由一组肌肉就可以完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蘑菇的地上部分叫__________,由菌柄和伞状的菌盖组成。
2、骨膜内层的_________,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3、蚯蚓的“尝试与错误”是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______结构,由___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__组成。
5、金龙鱼体态优美,身体呈流线型,体表有______覆盖,并有黏液,减少了游泳时的阻力。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鱼在水中游泳,只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______)
2、青蛙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在水中用皮肤呼吸。(_____)
3、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_____)
4、真菌都是单细胞结构的,而细菌既有单细胞结构的也有多细胞结构的。(_______)
5、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是鸟类。(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针对“未洗的手是否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两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问题:
培养皿
A
B
C
实验步骤
①将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处理
②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不作处理
③将A、B、C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遗传,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出现许多菌落
出现个别菌落
没有出现菌落
(1)一个菌落是由______细菌或真菌经过______应选择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为了探究“未洗的手是否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应选择______两个培养皿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2)在步骤①中,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的目的是______;将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3)在步骤②中,为什么用无菌棉棒取样?______。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样面积要相同,目的是______。
(4)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比较小,且表面光滑,可判断这是______菌落。
(5)通过比较A和B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C培养皿起______作用。
2、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用酵母发过的面粉制作的食品特别松软香甜。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你不妨尝试动手做一下发糕。发糕松软多孔,美味可口,人人都爱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1)材料用具:面粉、市售鲜酵母、少许糖、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2)制作方法:
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
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
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
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
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
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呈卵圆形是_____真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和植物细胞结构相似,但没有_____。
(2)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时,如果水温过高会_____。
(3)蒸熟的发糕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_____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4)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如鸟类、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如蚯蚓、游泳等方式。
【详解】
A.运动有利于动物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正确。
B.蝗虫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飞行等方式,错误。
C.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错误。
D.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是爬行、游泳,错误。
故选A。
2、C
【分析】
节肢动物
1.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90%以上,种类繁多。
2.生活环境:多陆生。
3.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与人类的关系: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动物蛋白;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蝉蜕可以入药,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蚊、蝇等会传播疾病。
【详解】
A.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而蜜蜂能协助开花植物传粉,酿造蜂蜜,是人类的好伙伴,A正确。
B.虾、蟹可食用,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B正确。
C.昆虫中的蚊、蝇等会传播疾病,是害虫;但昆虫中的蜜蜂等能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是益虫,C错误。
D.遗传学家之所以常常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便于观察等特点,D正确。
故选C。
3、C
【分析】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
【详解】
A.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故在“引体向上”时,肘关节起到了支点作用,但并非只有肘关节在起作用,A错误。
B.测试者完成标准引体向上动作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牵引身体向上,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C正确。
D.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测试者完成标准引体向上动作时,需要大脑躯体运动中枢的支配,D错误。
故选C。
4、D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爬行、游泳、行走等。
【详解】
A.飞蛾扑火,飞蛾的运动方式是飞行,A错误。
B.万马奔腾,马的运动方式是奔跑,B错误。
C.鱼翔浅底,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C错误。
D.大雁南飞,大雁的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是飞行,D正确。
故选D。
5、C
【分析】
图中①是大象,②是青蛙,③是蜗牛,④是蛇。
【详解】
③是蜗牛,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②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属于两栖动物;④蛇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爬行动物;①大象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C。
6、B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奔跑、爬行、蠕动等。
【详解】
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有发达的翼,身体呈流线型,它的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它的运动方式为游泳。因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运动形式多样主要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故选B。
7、C
【分析】
人和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据此解答。
【详解】
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连结包括能活动的、不活动的、半活动的连结,能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故选C。
8、D
【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详解】
熊猫属于哺乳动物,体腔有膈,具有牙齿分化、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体内受精等特征。
故选D。
9、A
【分析】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
A.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都分节,A正确。
B.环节动物体表没有坚韧的外骨骼,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B错误。
C.节肢动物的附肢都分节,环节动物的附肢不分节,C错误。
D.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有的种类是陆生生物,有的种类是水生,比如环节动物沙蚕生活在海洋中,节肢动物的虾、蟹生活在水中,D错误。
故选A。
10、A
【分析】
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组成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详解】
A.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A正确。
B.哺乳动物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它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错误。
C.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如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可使运动更加灵活,C错误。
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子实体
【分析】
蘑菇菌属于多细胞真菌,有大量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体内不含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能产生大量的孢子,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
【详解】
蘑菇是由地下菌丝体和地上部分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象一把撑开的小伞,由菌盖、菌柄(象伞柄)、菌褶(菌盖的下面)部分组成。
2、成骨细胞
【详解】
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骨表面的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
3、学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详解】
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蚯蚓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细胞 蛋白质 遗传物质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5、鳞片
【详解】
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所以,金龙鱼体态优美,身体呈流线型,体表有鳞片覆盖。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所以,鱼类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左右摆动,故题干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由于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故本题错误。
3、错误
【详解】
恒温动物指体温不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故错误。
4、错误
【详解】
除病毒外,生物可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眼虫、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等。细菌都是单细胞结构的,而真菌既有单细胞结构的也有多细胞结构的,故题干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
节肢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苍蝇、蚊子、蝗虫都属于昆虫;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是节肢动物,该表述错误。
四、实验探究
1、
(1) 一个 繁殖 A和C
(2) (为细菌和真菌)提供有机物 杀灭培养基和培养皿附着的微生物
(3) 防止外来微生物干扰实验 保证变量唯一
(4)细菌
(5) 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 空白对照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步骤。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1)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要探究的是“未洗的手是否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则在上述实验中,只有A和C的变量是手,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2)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以及生存空间,所以在步骤①中,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主要目的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有机物;将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用无菌棉棒是防止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探究实验要求变量唯一性,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样面积要相同。
(4)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细菌菌落的特点: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呈白色;真菌的菌落一般比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红、褐、绿、黑、褐、黄等颜色。
(5)
由表格可知A培养基中的菌落比B培养基中的菌落多,因此从A、B的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C培养皿不作处理起空白对照作用。
2、
(1) 单细胞 有成形的细胞核 叶绿体
(2)会使其活性降低或死亡
(3)二氧化碳2
(4)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分析】
(1)细菌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微生物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其繁殖。
(3)酵母菌在有氧、适温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适温的条件下,能够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
(1)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没有叶绿体。酵母菌与细菌最大的区别是有真正的细胞核,而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植物叶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因此酵母菌与植物是细胞结构相比,相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不同的是没有叶绿体。
(2)酵母菌是有活性的,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死亡。因此,要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
(3)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会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遇热膨胀,使得面团暄软多空。
(4)密闭的保温装置中无氧,在此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把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因此会有酒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