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直接影响邓小平走上革命道路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冯玉祥 D.李明瑞
答案:B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邓小平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晋冀鲁豫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解析: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D
3.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亲密合作,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刘邓不可分”的局面开始形成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刘伯承、邓小平的合作开始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邓小平任政委,后两人又共同指挥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
答案:C
4.(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邓小平纪念馆
邓小平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
探究:
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一次磨难发生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933年(20世纪30年代初)。因拥护和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左”倾中央负责人的严厉批判和打击。
二、能力提升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下列抗日根据地中,邓小平参与创建的是( )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C.苏南抗日根据地 D.皖北抗日根据地
解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与师长刘伯承指挥所部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答案:B
2.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野战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野战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47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意图是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3.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特别强调( )
A.要学会搞经济建设
B.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C.要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的问题
D.要反对官僚主义
解析:邓小平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的问题,对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C
4.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造成当时农村极度困难,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是调整所达到的效果。
答案: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天(1933年),邓小平被叫到一间屋子里,有人挥舞拳头,拍打桌子,大声地对他喊叫:“你的三次书面检查,全是在为你自己歌功颂德,错误一点都没有承认,现令你向党写第四份申明书,假如继续抵赖下去,必须考虑你的党籍。”邓小平坚定地表示:“我要说的都说了,每句话我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全是真话实话,我可以用党性来保证负责,现在没有什么再要说的了。”
材料二 邓小平表示,“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把中原野战军打光了也值得!”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后面追敌迫近,情况十分危急,他亲临前线,向全体将士发出命令:“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没有别的出路,即使前面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要坚决打过去。”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1)问题:1933年,邓小平遭到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批判和打击。
(2)事件:1947年6月,邓小平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精神:反映了邓小平以身作则、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春,安徽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灾、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
(2)邓小平对这一做法的态度如何?
参考答案:(1)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
(2)邓小平对农村实行责任制的做法采取了支持态度。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