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风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 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 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护理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可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粗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眩晕
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梦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的者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用。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宜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痉证
因阴津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各种脑膜炎、脑血管病、高热惊厥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发痉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时间和发作后等情况。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邪壅经络证、热甚发痉证、阴血亏损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具有传染性者,执行传染病隔离制度。
(3)重症患者应住单间,必要时实施保护性约束。
(4)有义齿者,取下义齿,垫上牙垫,以免脱落而堵塞气道。
(5)治疗与护理求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抽搐。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发痉的次数、持续时间、发作时和发作后的情况。
(2)观察体温、呼吸、血压、舌、面色、神志、汗出、二便等变化。
(3)目瞪口呆。汗出如油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宜温服,少量频服。
(2)咽困难者,遵医嘱鼻饲给药。
4、饮食护理
(1)发作期禁食。
(2)一般给予富有营养、宜消化的食物。
(3)热甚发痉者,给予流食,以保证足够的水分。
(4)阴血不足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5、情志护理
(1)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增强其信心,使其安心养病。
(2)对高热心烦者要耐心劝慰。同时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治疗护理。
6、临证(症)施护
(1)患者抽搐时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氧。
(2)抽搐较重者应用牙垫,防止咬破自己的舌头。
(3)抽搐时,适时约束,以免发生意外损害。
(4)发作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1、易感外邪而致痉者,注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重视锻炼身体。
2、阴血亏虚致痉者,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过劳。
3、高热致痉者,及早就医,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