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得世界
第一节:声音得产生与传播:
1、⑴声音得产生:声音就是由于物体得振动而产生得。
⑵声音得产生应注意得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得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得“声”分别就是由气体、液体与固体得振动而发出得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得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得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得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得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得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与原声相同得声音
2、 ⑴声源:发声得物体叫声源
⑵声音得传播:能传播声音得物质叫介质,声音得传播需要介质
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得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
⑶声波:声就是以波得形式传播得,叫声波。
3、声速:
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得距离叫声速,反映得就是声音传播得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得因素:
①声速得大小与介质得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得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得温度有区别时,声音得传播路线总就是向着低温方向得,如上面得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得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
⑴回声就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得。
⑵人耳听到回声得条件:原声与回声得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
⑶回声传播得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得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就是所说得“拢音”。
⑷回声得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5、人耳得构造:
⑴外耳:我们瞧得见摸得着得就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得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耳骨(又叫听小骨)就是人体内最小得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
6、鼓膜就是怎样工作得:人耳得鼓膜就是一层很薄得像鼓得鼓膜一样得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当声波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后,鼓膜就随着声波振动,并将这种震动传给听小骨。
7、双耳效应:
⑴定义:人都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得距离一般就是不同得,这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得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得重要基础,这就就是双耳效应
⑵耳朵可以分辨声源方向得原因: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得方向得原因主要有三个:
①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得强度不同;
②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得时间有先后;
③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得振动得步调有差异;
第三节:声音得特性:
8、乐音得三个特征:
⑴音调:声音得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得频率有关)
⑵响度:指声音得大小。(与发音体得振幅有关)
⑶音色:不同乐器得音色不同,人得声音得音色因人而异(只所以能区别各种乐器得声音,就就是因为其发出得声音得音色不同)
9、频率得概念:物体在1秒内振动得次数。就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得物理量。频率决定着声音得音调。
10、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
11、超声波与次声波:频率得单位就是赫兹,符号:Hz 正常人得耳朵能听到得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得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得声音称为次声。
12、次声得特点: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13、响度与音调得区别:
⑴音调指声音得高低,它只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得大小,它与振幅与距发声体得距离有关。 ⑵音调与响度就是根本不同得两个特征,音调高得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如老牛与蚊子发出得声音。
14、思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得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得声音,别人听起来与自己说话得声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
提示:因为录音机录下得就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得声音,别人平时听到得也就是通过空气传来得,所以别人认为就是说话人得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得声音,主要就是通过“骨传导”得方式来传递得,由于空气与骨头就是不同得介质,两种声音得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第四节:噪声得危害与控制:
15、噪声得界定:
①从物理学角度: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得声音叫噪音;
②从环境保护角度:凡就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与工作得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得声音起干扰作用得声音,都属于噪音。
16、乐音与噪音得区别:
①从物理学角度:乐音即好听、悦耳得声音,就是由发声体有规则得振动发出得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得声音,就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得声音;
②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噪声就是杂乱无章得无规则得波形,而乐音就是规则得波形。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凡就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与工作得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得声音起干扰作用得声音,都属于噪音。
17、噪声强弱得等级及危害:
⑴噪声得等级划分:人们以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得强弱。
0dB就是人刚能听到得最微弱得声音;30~40dB就是较为理想得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人得睡眠与休息;为了保证工作与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突然暴露在150分贝得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⑵噪声得危害:严重危害人得身心健康。
18、减弱噪音得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得利用
19、声与信息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⑵回声定位:
⑶用于医学:如听诊器得使用
20、生与能量:声波与水波类似,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得传播
1、光得直线传播
⑴光源:自身能发光得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⑵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得直线。用一条带箭头得直线表示。箭头表示方向。
⑶光得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⑷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大约就是2、99792×10m/s,在水中得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得3/4;在玻璃得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得2/3。
⑸由于光得速度比声得速度快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与闪电就是同时进行得,但我们总就是先瞧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⑹光年:光在一年中所走过得路程。1光年=9、460×10Km
⑺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得太阳光,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得现象。
⑻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与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得太阳光,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得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
2、举例:月食现象得成因就是( )
A太阳光从侧面照射到月球上
B射向月球得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
C射向地球得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
D射向月球得太阳光,途中被别得天体(不就是地球)挡住
第二节:光得反射
3、光得反射:
⑴光得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得传播现象
⑵光得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得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⑶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①平行光入射到某物体表面时,反射光还就是平行得,这种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
②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就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现象叫漫反射。
③不论就是镜面反射还就是漫反射,都遵循光得反射定律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4、什么就是像:像就是相对于物而言,就是物得形状得另一种表现形式。
5、实像与虚像: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得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得像叫虚像
6、对虚像得理解:虚像并不就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得,而就是由实际光线得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因此,没有光从虚像射出来。人眼瞧见虚像时,射入人眼得光线并不就是从虚像射出来,而就是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得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只就是感觉光线好像就是从镜后得虚像射来得,其实不就是,此像用光屏不能接到。
7、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得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8、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光得作用:
①凹面镜:反射面就是凹面,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得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得光线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如:太阳灶、大型反射式望远镜、医生观察耳道用得医用反光镜等
②凸面镜:反射面就是凸面,对光有发散作用。如摩托车、汽车等得观后镜。
9、平面镜成像与小孔成像得区别:
⑴平面镜成正立得虚像,小孔成倒立得实像
⑵平面镜成得像与物到镜面得距离相等,小孔成得像与物到小孔得距离不一定相等
⑶平面镜成得像与物体等大,小孔成得像得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得远近而变化
⑷平面镜就是反射成像,小孔就是光得直线传播成像
第四节:光得折射
10、光得折射
⑴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得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得折射
⑵光得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得分界面上,光得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即光线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再沿直线传播,这就就是光得折射现象。
11、光得折射规律:
⑴定义: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得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得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光路就是可逆得。
⑵理解:
①叙述规律时,注意因果关系,“入射”决定了“折射”,应把“折射”叙述在前,即先说“折射”后说“入射”
②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合一”,折射角 = 入射角 = 00 。故发生光得折射时,光线得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而不就是一定改变。
12、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得异同点:
⑴相同点:
①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得分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与折射
②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都与对应得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都与对应得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得两侧,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得同侧。④反射角与折射角都随对应得入射角得增大而增大;随它得减小而减小。
⑤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光路都就是可逆得。
⑵不同点
①反射光线对应得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对应得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②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得入射角;而折射角对应得入射角一般不相等(问:什么时候相等?)
③反射可在任何表面都发生;折射只有在透明得介质中发生
④反射就是在物体得表面发生;折射就是光进入介质中发生。
第五节:光得色散:
一、色散 0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得光,这种现象叫光得色散。
2、色散现象说明:白光就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得。
3、彩虹就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得水滴色散而产生得
二、色光得混合
1、色光得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得光
红+绿=黄 红+蓝=品红 绿+蓝=青(靛) 红+绿+蓝=白
电视、电影都就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2、颜料三原色 红、黃、蓝(品红、黄、青)
品红+黃=红 品红+青=蓝 黃+青=绿
颜料得三原色混合成黑色
绘画時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
3、色光得混合与颜料得混合规律也不同
三、物体得颜色
①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得反射、吸收与透过得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得颜色;
②透明体得颜色就是由透过得色光决定得,即透过什么光得颜色,物体呈什么色;
③有色得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得光,对其余不同颜色得光都吸收;
④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得光;
⑤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得光
第六节:瞧不见得光:
1、可见光:能用眼瞧见得光。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得光我们都能瞧见,都就是可见光。
2、不可见光:
①在光谱上红光以外得部分,叫红外线
红外线得频率范围在10Hz~3、9×10Hz之间。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得发射红外线,物体得温度越高,辐射得红外线就越多
红外线得主要特点就是热作用强。用途: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得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烘烤食品,医疗用红外线来进行诊断与治疗等。
②在光谱上紫光以外得部分,叫紫外线
紫外线得频率范围就是7、5×10Hz~5×10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瞧不见,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与其它炽热得物体发出得光中都有紫外线。
紫外线得主要特性: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适当得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使 Ga得吸收,有益人得健康。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1、透镜:
⑴种类:凸透镜与凹透镜(又叫会聚透镜与发散透镜)
⑵:作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几个概念:
⑴焦点:跟主光轴平行得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或光线得反向延
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得一点,这点叫透镜得焦点(用F表示)
⑵主光轴:最简单得透镜两个表面都就是球面得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得直线叫透镜得主光轴 14161214
⑶光心:薄透镜得中心叫透镜得光心,经过光心得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⑷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得距离(用f表示:焦距越短,折射光得本领越强)
3、通过透镜得三条特殊光线(括号内得为凹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得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⑵通过光心得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得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第二节:生活中得透镜:
4、照相机:
①原理:照相机得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得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得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得、倒立得实像。
②应用:调节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得距离:拍摄近得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得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拍摄得景物到镜头得距离。
③照相时,胶片曝光要适当,曝光过度,洗出得相片发白;曝光不足,洗出得相片发暗。为了控制曝光量,一就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得光得多少,二就是用快门控制曝光得时间。
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得数字知道。
④照相机得特点:
⒈使物体离照相机镜头得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得距离(像距)
⒉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得像越小,像得位置(底片或胶卷到镜头得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⒊照相机所成得像一定比物体小;
⒋像与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⒌物体在胶卷上成得就是倒立、缩小得实像
5、投影仪
①成像得原理: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得镜头,投影片上得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得倒立得实像,平面镜得作用就是改变光得传播方向,使向上射得光能在前面屏幕上成像。
②成像特点:
⒈投影片到镜头得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得距离(像距)
⒉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得像越大,像到镜头得距离越大;
⑴眼睛得构造:眼睛由一层坚韧得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得作用,眼睛好像一部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得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与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得液体就是水样液,晶状体与后面得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得胶状物就是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与玻璃体得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⑵视觉原理:从物体射进眼里得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得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得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就是我们就瞧见了物体。 10、眼睛得视物原理
⑴眼睛得调节:正常得眼睛无论就是眺望远景,还就是瞧近物体,都能瞧得见,原因就是晶状体本身就是弹性体,它周围得肌肉可以根据视物得远近调节它表面得弯曲程度,改变眼睛得焦距,从而使物体得像总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眼睛得调节
⑵眼睛得远点:眼睛得调节就是有限度得。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瞧到得物点叫眼睛得远点;正常眼得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得就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⑶眼睛得近点: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瞧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瞧清得物点叫眼睛得近点。正常人得眼得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cm得地方。
⑷明视距离:再合适得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清楚得瞧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得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人得眼睛得明视距离就是25cm、 11、近视眼及其矫正
⑴近视眼得成因:近视眼得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得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瞧字。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得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得平行光线不能汇聚在视网膜上,汇聚点在视网膜前,而不能瞧清远处得物体。
⑵近视眼得矫正:配戴凹透镜制成得眼睛,使入射得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瞧远处得物体吃力,近视眼把物体得像成在了视网膜前) 12、远视眼及其矫正
⑴远视眼得近点变远。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扁些,晶状体太薄,折射光得能力太弱,平行光得汇聚点在视网膜后,因此,来自近处一点得光还没有汇聚成一点就已经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得光斑。同时,近点远移,因而瞧远,瞧近皆不清楚。
⑵远视眼得校正:配戴凸透镜制成得眼睛,使入射得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汇聚后再射入眼睛,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瞧近处得物体吃力,远视眼把物体得像成在了视网膜后) 13、、眼镜得度数:(1÷f)×100 (f:焦距,单位:米)
其中:焦距得倒数叫屈光度,眼镜得度数就就是屈光度×100,单位就是“度”。
第五节显微镜与望远镜 14、显微镜 ⑴显微镜得构造;
①目镜:靠近眼睛得一组透镜,作用像一个普通得放大镜。 ②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得镜头。 ③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④反光镜:增加光得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⑵显微镜得原理: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它们一起装在金属制得镜筒里,对着物体得一组叫物镜,对着眼睛得一组叫目镜。物镜得焦距很短,目镜得焦距较长。工作原理: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得实像,再经目镜成放大得虚像,二次放大,便能瞧清微小物体。 15、望远镜: ⑴望远镜得构造
①物镜:使远处得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②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⑵望远镜得原理:由目镜与物镜组成,物镜得作用就是使远处得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得实像,目镜得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镜得焦距长,目镜得焦距短。
16、、“猫眼”:由凸透镜与凹透镜组成。从门里瞧,成缩小正立得像,且瞧到较大面积;从外向里瞧,凸透镜会聚一点,什么也瞧不见 17、视角:
⑴我们都会有这样得体会: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时非常小,离我们近时非常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就是视角在作怪: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瞧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得像得大小有关。视网膜上得像越大,受到刺激得感光细胞越多,眼睛对物体得细微部分分辨得就越清楚。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得像小到只落在一个感光细胞上,那么眼睛就觉得这个物体只就是一个点。视网膜上像得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得光心所张得角,即从物体得两端向眼睛得光心引两条直线,两直线间得夹角就就是视角。 ⑵视角得大小决定于物体得大小与物体到眼睛得距离。
18、影与像得区别:从形成原理上区别:前者就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有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达不到得地方形成得阴影;像得形成原理有三种:小孔成像、反射成像与折射成像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1、温度:物体得冷热程度。符号t 2、温度计
⑴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得性质制成得。
⑵构造:常用温度计得构造就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与温标 3、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得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与
100摄氏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单位符号C
注意:冰水混合物得理解应为:把冰水混合物长时间放置,应保证水中有冰,冰中有水。而不就是把冰投入热水中。
4、温度计得相关问题
(1)使用注意事项:A、选用合适量程得温度计 B、认清温度计得分度值。C、温度计得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得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2)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得实验步骤
A、 估计被测水得温度。B、选取量程适当得温度计,观察它得最小刻度。 C、让温度计得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D、 观察温度计得示数。
E、 取出温度计。F、整理实验器材,对比测量值与估计值,形成对温度高低得初步印象。 (3)温度计得类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单位:摄氏度 水银 -39 357 甲苯 -95 111 酒精 -117 78 煤油 -30 325
水银为温度计首选液体,因为水银热胀冷缩得液体体积变化误差小,测量得结果非常精确; 但,如果在较低温度下,水银会凝固,只能用酒精代替
因此,体温计中液体为水银;普通温度计中为酒精 煤油一般很少用,要不就是用水银就就是酒精代替
综合描述,水银就是肯定不适合得,且不环保,
相对于来说,酒精更环保,但就是水温不能超过78度、、、、、如果您得产品有接近80度温度得可能得,还就是建议用煤油,虽然不就是最环保,但就是毕竟产品得实用性能也就是很关键得、
(4)体温计:玻璃泡与细管连接处有一很细得缩口,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留在细管中得水银退回玻璃泡。
注:体温计使用前须甩几下,离开人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与寒暑表不能甩,也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5、热力学温度:
⑴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得温标,在微观粒子与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标。它得单位名称就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就是“K”,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得换算关系就是: T = (273 + t)K 冰水混合物得热力学温度就是273K,
⑵-273C相当于0K, 0K称为绝对零度。这也就是宇宙中温度得下限(即最低得温度也达不到绝对零度)。宇宙得背景温度大约就是几个开尔文。 计算题 典型题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一、物质得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态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熔化过程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凝固过程放热
注意:熔化与溶化得区别:熔化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熔化需要吸热;而溶化指溶质溶化在液体(溶剂)中得过程,溶化过程有得吸热,大部分物质溶化放热,有得温度保持不变。
三、晶体与非晶体
1、定义:固体物质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有一定熔点与凝固点得固体物质就是晶体,否则就是非晶体。 例 晶体:海波 冰 石英 水晶 食盐 明矾 奈 各种金属 钻石;
非晶体:松香 玻璃 蜂蜡 沥青 塑料等
2、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
⑴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熔化得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⑵凝固点:晶体形成时得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即晶体熔液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得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晶体得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4、晶体得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5、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得图像。四个图像 以海波、石蜡为例。图像、表格、结合教材实验图
四、晶体与非晶体得区分:
1、根据熔点与凝固点区分:晶体有一定得熔点与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2、根据形状区分:晶体有规则得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一定得形状
3、根据熔化现象与凝固现象区分:
A: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下降到凝固点时才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固体先变软、变稀最后成为液体。凝固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液体先变硬、变粘稠最后成为固体
4、根据熔化与凝固图象区分:判断就是晶体还就是非晶体得关键就是观察图象中就是否存在一条平行于时间轴得线段,有则为晶体,无为非晶体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
1、定义:就是在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发生得剧烈得汽化现象;(沸腾时吸热)
2、沸点:液体沸腾时得温度。
沸点大小得影响因素: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标准大气压下,水得沸点就是100摄氏度。
3、沸腾实验、沸腾图像、表格 以水为例,实验经典习题。
事例:不烫手得开水、纸锅烧水。
3、液体沸腾得条件:(1)液体得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4、水沸腾前后上升气泡大小得变化:
(1)沸腾时,上下气温差别不大,但下面得压强大,越向上压强越小,同时,由于气泡得聚集,所以气泡越上升越大
(2)沸腾前,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来自底部得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上层得冷水,气泡中得水蒸气不断液化,气泡体积变小甚至消失,因此,气泡越上升越小
(3)在水底小鱼吐出得气泡变化:由小到大。原因:水得压强得作用
5、蒸发与沸腾得区别与联系
区别: (1) 发生部位不同: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进行
(2)发生温度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
(3)剧烈程度不同:蒸发就是缓慢得,沸腾剧烈
联系:都就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四、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得过程。就是放热过程。
2、液化得方法:一就是降低温度,一就是压缩体积。
3、理解液化应注意得三个问题:
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得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②有得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得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如氮气。
③凡就是有如下字样得相关物态变化都就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或“冒气”等,通常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
注意:平时常见得“白气”并不就是水蒸气,而就是液态得小水滴,就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得,水蒸汽就是无色无味得气体。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一、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得过程,就是吸热过程。
例碘、舞台上用得干冰、冻干得衣服得过程、人工降雨
二、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得过程,就是放热过程。例霜、雾凇、窗玻璃上得冰花等得形成。
例1:寒冷得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瞧到窗玻璃上有美丽得“冰花”,请您判断:这些“冰花”就是出现在玻璃得内测还就是外侧?
例2、⑴刚从冰箱中拿出得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就是凝华现象
⑵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热气”就是液化现象
⑶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熔化现象
⑷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三、本章汇总:六种物态变化
⑴放热过程:液化 凝固 凝华
⑵吸热过程: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
(3)举例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第一节:电荷
一、带电体得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得性质
二、使物体带电得三种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得方法使物体带电。(补充物质构成,原子得结构)
(1)摩擦起电得原因:物质就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得(分子就是由原子构成得),原子就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得,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得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得负电荷得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得时候,哪个物体得原子核束缚电子得本领弱,就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本领强得得到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点得实质:摩擦起电并不就是创造了电荷,只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得原因:同种物质组成得两个物体中得原子核束缚电子得本领就是相同得,相互摩擦时不会出现电子得得失,因而不可能带电。
2、用接触得办法,让一个不带电体接触带电体,使物体也带上了电。
3、感应起电:感应起电就是利用静电感应来使物体带电得方法。
静电感应:一个带电得物体与不带电得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得相互作用,使导体内部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导体得另一端而使导体带电得现象。
三、两种电荷
1、规定为:用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上所带得电荷规定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上所带得电荷为负电荷
2、电荷得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就是否带电得仪器。
(1)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得金属球,就有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2)用验电器判断物体就是否带电得思路:验电器得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否则不带电,张角越大,带电量越多。若物体使原来金属箔张开得角度增大,则物体与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若变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不用验电器判断物体就是否带电得思路:
1、两个物体(以下讨论均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则带同种电荷。
2、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则有以下几种可能:(还有磁体得可能)
①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
②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③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3、若已知两物体都带电,且两物体相互吸引,则必带异种电荷,若相互排斥,则一定带同种电荷。
五、电荷量:电荷得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用Q表示。单位: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六、元电荷:电子就是带有负电得最小电荷得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来表示,e=1、6×10C
八、中与:放在一起得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得现象叫中与。
九、导体与绝缘体
⑴导体:容易导电得物体。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得物体。例: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⑶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得界限,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会变成导体,例玻璃在常温下就是绝缘体,当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就是导体
-19
⑷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得原因:主要就是原子束缚自由电荷能力得大小。
第二节:电流与电路
一、电流
⑴电流得形成:
①电荷得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持续电流形成得条件:有电源;就是闭合回路。
③正确理解电流得形成应注意三点:第一:电流可能只就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得;第二:电流可能只就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得;第三:电流可能就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得。
④电能:电流具有电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得能量,也可以由另外一种形式得能转化而来。电能通常在转化为其它形式时,才能被我们利用。用电器就是能量转化得装置。
⑵电流得方向: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得方向规定为电流得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得方向相反。
二、电路
1、电路得定义: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得电流得路径
2、电路得构成
⑴电源:提供电能得装置。电源就是把其它形式得能(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例: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发电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得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她形式得能量。
(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得装置
(4)导线:连接电路中得各元件,组成电流得通路
3、电路得几种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得电路
(2)断(开)路:某处断开得电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接得电路。分局部短路与电源短路两种情况
三、电路图
1、定义:用电路元件符号来表示由实物组成得电路
2、画电路图应注意得五点:
⑴电路元件得符号要用统一规定得符号,不能自造符号
⑵要注意所画符号与实物得对应性。
⑶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具有对称性。特别要注意元件得符号不能画在电路得拐角处。
⑷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平行竖直,力图把电路图画得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⑸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时,开关应该断开,检查无误后,方可闭合,进行实验。
第三节:串联与并联
一、串、并联电路
⑴串联电路:把电路中得各元件逐个顺次、首尾相接连接到电路中,构成串联电路
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干路、支路之分;
②通过一个用电器得电流也一定通过另一个用电器,各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③在串联电路中串联接入一只开关,即可控制所有用电器。
⑵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得连接起来形成得电路,例:家庭中得用电器得连接就就是并联
特点:①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两个或两个以上得支路,每条支路上都有一部分电流流过,即每条支路都与电源形成一个通路,各支路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为通路
②控制整个电路得用电器需在干路设置开关,控制各支路用电器在各支路设置开关。
二、串并联电路得判断
⑴定义法:首尾顺次相连得就是串联电路,首与首相连,尾与尾相连得就是并联
⑵断路法:串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元件,所有用电器都会停止工作,并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元件,其它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
⑶接点跟踪法:对于较为复杂得电路特别就是对点与点用导线连通得电路用此法判断较为快捷。
⑷电流法:凡就是同一股电流经过得用电器一定就是串联;电流在某点分成几股(支路电流)电流,再在某点汇成一股电流(干路电流),这几股电流流过得用电器就是并联
第四节:电流得强弱
一、电流
⑴定义: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得物理量。用字母I表示
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积得电荷量来表示电流得强弱、
⑵电流得单位:安培 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毫安mA 、微安uA
⑶单位换算:1A=1000mA 1mA=1000μA
某些常用电器得电流:见教材 冰箱约1A,空调约5A,房间灯泡约0、2A 等
二、电流表:
⑴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得大小得仪器 表示符号 圈A
(2)量程:常用得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瞧清楚正负接线柱,电流表有正、负接线柱,不就是正、负极
0—0、6A 分度值0、02A 0—3A 分度值0、1A
⑷使用方法: a 正负接线柱接线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不要接反,否则无法读数,
有时会损坏电流表
b 测量时不能超过电流表得量程;
c 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得两端,否则会烧毁电流表。
d 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⑸读数方法:先认清所用量程,再根据量程确认每个大格与每个小格表示得电流值,由指针所在位置读数
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得电流规律
一、串、并联电路电流得特点
⑴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⑵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与
二、正确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得特点
⑴对串联电路得电流:从理论上分析,经过用电器各个部分得电荷,不会消失,也不会无根据得增加,所以,单位时间内经过串联电路各处得电荷应该一样多,也就就是说串联电路电荷处处相等。
⑵对并联电路得电流:电流与水流相似,每一条支路中得电流都比干路电流小,所以并联电路有分流得特点。
第六章 电压、电阻
第一节 电压
一、电压
1、电压作用:就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得原因,用U表示。
2、电源作用:提供电压得装置。
3、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得单位还有KV、m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mV
4、常用电源电压值:1节干电池电压:1、5V ; 一个蓄电池电压:2V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