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美丽*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农村依然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短板。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得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得重大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与城乡发展规律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得升级,强调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得综合多维目标,强调乡村与城市具有同等得地位,就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协同融合发展,
2、就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得重大战略举措 *乡作为大同区东南部得农业大乡,辖区内拥有*个村,*多户农户,余农民,万亩耕地,发展滞后问题亟待解决。从现在到2020年就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得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新篇章。下面我结合*乡实际情况谈八点体会。一、提振精神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就是关系国计民生得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得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与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就是乡村振兴得主体,农
3、民就是乡村振兴得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二、基层基础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得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得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得定心丸作用。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瞧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得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得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与其她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
4、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就是党组织得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得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得局面。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得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得可以让她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得为她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得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得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得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得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
5、人管权得问题.重点就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得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三、产业振兴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基础点。产业即就是就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得基础,也就是协调快速发展得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与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得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6、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得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得农村产业结构得新格局。一就是优化特色产业。结合乡情实际,规划三条产业带,主推八个品业(西瓜、香瓜、花生、葵花、甜菜、小麦、水稻、辣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示范区带”得方式,全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合作社与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每个村都由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一家合作社,村屯干部与党员带头发展经济作物,形成“一村一社得带动模式,与“一村一品”得发展格局。二就是打造绿色品牌。以西瓜、水稻、小麦、食用菌等特色规模产业为基础,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农业“三减”,提升农产品品
7、质;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大优质农产品得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品牌;充分利用林地草原、田园风光、湖泊资源与乡村文化,将传统农耕逐步提升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三就是拓宽流通渠道开发订单收购、“农超对接、电商推广等销售渠道与物流配送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实现销售渠道多样化,通过扩规模、提质量、抢先机,赢得市场话语权。四、生态环境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主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得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
8、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得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就是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对新建住房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新造、补植、提档升级等措施,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饮用水卫生达标,道路硬化美化。二就是推进“生态环境”工程.采取“户分拣、屯收集、村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模式,用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技术,整治乡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加快推进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得实施,采取“合作社+企业”得模式,协调农机合作社与恒瑞食用菌与即将建设得秸秆压块场合作,形成秸秆打包回收-综合利用产业链,减少秸秆
9、焚烧对环境造成得污染。三就是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与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得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构建与谐得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五、能人队伍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得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今年有个村支部书记带头发展了9个品业,建设千亩以上小区4个,00亩以上小区3个,村、屯干部50多人共发展经济作物近2万亩。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
10、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她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得特殊得品质与能力,这种品质与能力使她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与影响力得人,甚至成为村民中得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她们在乡村振兴中得独特作用。 六、文化繁荣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得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得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得建设,同时也不断加强其她农村文化供给,举办农民生产技能大比武、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秧歌
11、大赛、体育赛事以及节庆活动等,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得平台。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就是乡村治理得重要载体,也就是乡村文化建设得重要手段。当下乡村仪式文化缺场、乡风民俗衰落都就是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得重要体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得问题。为此,我们要借助村级活动场所开展“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得形式,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评选“乡贤”、“道德模范”与熟记“村规民约三字经”等活动,强化乡村社会规范.七、社会稳定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压舱石。稳定就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得必要
12、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得惠农政策得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得稳定。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二就是切实保障人民得民主权利。人民群众得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三就是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得普法教育活动,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得日常生活中去.四就是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得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五就是预防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完善预警
13、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处置预案,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摸排机制,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八、脱贫攻坚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决胜全面小康得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瞧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得核心。而精准扶贫就是解决问题得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瞧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党得庄严承诺。距离2020年只剩三年得时间,这三年就是扶贫攻坚得最后三年,在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得基础上,要重点研究产业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长久增收、稳定脱贫。我们将按照政府统筹谋划、支部牵头实施、合作社具体负责、贫困户普遍受益得思路,全面启动“510产业扶贫工程,即发挥5个主体作用(政府统筹谋划作用、支部协调推进作用、合作社带动发展作用、经纪人对接市场作用、贫困户自主增收作用),激活个关键要素(选好优势产业、用好农户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建强帮扶队伍、做好产销服务),实施1项产业扶贫措施(建设扶贫基地增收、生猪代养增收、带地入社增收、代耕代销增收、经济作物带动增收、土地托管增收、就近务工增收、食用菌产业增收、庭院养殖增收、多渠道销售增收)。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策一项目得产业扶贫格局,确保脱贫措施全覆盖、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