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32013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5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JJF 1426-2013 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 J F1 4 2 62 0 1 3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C a l i b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D y n a m i cP a r a m e t e r so fL i n e a rA c c e l e r o m e t e rU s e dD o u b l eC e n t r i f u g e 2 0 1 3-0 9-0 2发布2 0 1 3-1 2-0 2实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 布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C a l i b

2、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D y n a m i cP a r a m e t e r so fL i n e a rA c c e l e r o m e t e rU s e dD o u b l eC e n t r i f u geJ J F1 4 2 62 0 1 3 归 口 单 位:全国惯性技术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三研究所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本规范委托全国惯性技术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J F1 4 2 62 0 1 3本规范

3、主要起草人:董雪明(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廖建平(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余晓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三研究所)赵君辙(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参加起草人:刘占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J J F1 4 2 62 0 1 3目 录引言()1 范围(1)2 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概述(1)5 计量特性(2)5.1 幅频特性(2)5.2 相频特性(2)5.3 幅值线性度(2)6 校准条件(2)6.1 被校准加速度计基本条件(2)6.2 环境条件(2)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3)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4)7.1 校准前准备(

4、4)7.2 幅频特性校准(4)7.3 相频特性校准(5)7.4 幅值线性度校准(6)8 校准结果的表达(7)9 复校时间间隔(7)附录A 基于双离心机的正弦加速度原理(8)附录B 加速度计的灵敏度和相位延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1 0)附录C 校准原始记录格式(1 5)附录D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1 7)附录E 双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确定(1 9)附录F 加速度计初始相位的确定(2 5)J J F1 4 2 62 0 1 3引 言本规范是在参考J J F1 1 1 62 0 0 4 线加速度计的精密离心机校准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双离心机对线加速度计进行动态校准的方法。本规范给出的校准原理,与国际

5、标准I E E E8 3 62 0 0 9I E E E推荐的线加速度计精密离心机测试规范的附录E相关内容吻合。J J F1 4 2 62 0 1 3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双离心机对线加速度计的动态特性进行校准。2 引用文件J J F1 1 1 62 0 0 4 线加速度计的精密离心机校准规范G J B5 8 5 A1 9 9 8 惯性技术术语I E E E8 3 62 0 0 9 I E E E推荐的线加速度计精密离心机测试规范(I E E ER e c o m-m e n d e dP r a c t i c e f o rP r e c i s i

6、o nC e n t r i f u g eT e s t i n go fL i n e a rA c c e l e r o m e t e r s)。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 术语和定义G J B5 8 5 A1 9 9 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双离心机 d o u b l ec e n t r i f u g e由主离心机和从离心机组成,其产生的动态加速度信号可作为输入量对线加速度计进行动态校准。从离心机安装在主离心机的转盘或转臂上,且其回转轴与主离心机回转轴平行,通

7、过主离心机和从离心机同时旋转来产生正弦加速度信号。主离心机用来实现加速度信号的幅值,从离心机用来实现加速度信号的频率和相位。3.2 灵敏度 a m p l i t u d es e n s i t i v i t y在正弦加速度信号的激励下,线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与输入加速度信号峰值之比。3.3 相位延迟 p h a s ed e l a y在正弦加速度信号的激励下,线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与输入加速度信号正弦分量的相位差。3.4 幅值线性度 a m p l i t u d e l i n e a r i t y表征线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随正弦输入信号峰值改变而变化所呈现的非

8、线性特性。3.5 参考频率 r e f e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在线加速度计幅值线性度校准中优先选择的输入正弦加速度信号的频率。4 概述一般线加速度计(以下简称“加速度计”)的力学模型被近似为典型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型二阶力学模型,见式(1)。1J J F1 4 2 62 0 1 3Md2xdt2+Ddxdt+K x+C=-M a(1)式中:M 敏感质量,k g;D 周围气体提供的阻尼,Ns/m;K 弹簧刚度,N/m;x 敏感质量质心的相对位移,m;a 输入加速度,m/s2;C 常值,N;t 时间,s。加速度计用于测量运动载体的线加速度,可以分为变阻式、变容(感

9、)式、压电式、电磁(电动)式和伺服式加速度计。广泛应用于国防及民用装备(如武器、飞机、火车、汽车等)。5 计量特性5.1 幅频特性输入正弦加速度信号峰值保持不变,在加速度计工作频率范围内选取若干个点(详细选择见7.1.1),依次增大正弦加速度信号的频率,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得到每个频率点加速度计的灵敏度,以零频时的灵敏度(即重力场法校准该加速度计得出的标度因数)为参照进行归一化处理。对归一化灵敏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即获得加速度计的幅频特性曲线。5.2 相频特性输入正弦加速度信号峰值保持不变,在加速度计工作频率范围内选取若干个点(详细选择见7.2.1),依次增大正弦加速度信号的频率,通过数据采集、

10、处理得到每个频率点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的相位延迟,对每个频率点的相位延迟进行曲线拟合,即获得加速度计的相频特性曲线。5.3 幅值线性度输入正弦加速度信号频率保持不变,在加速度计量程范围内选取若干个点(详细选择见7.3.1),依次增大输入正弦加速度信号幅值,得到每个幅值点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幅值线性度。6 校准条件6.1 被校准加速度计基本条件应提供加速度计通过重力场法校准所获得的标度因数等参数指标。6.2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及其要求如下:a)环境温度:2 03;b)相对湿度:不大于8 0%;2J J F1 4 2 62 0 1 3c)实验室应有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

11、于1;d)无影响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e)实验室内双离心机安装用地基要有隔振基础;f)供电电源:三相(3 8 03 8)V,(5 00.5)H z;单相(2 2 02 2)V,(5 00.5)H z。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a)校准用设备应经过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满足校准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b)所用仪器应良好接地;c)校准前必须对被校准加速度计和配套用仪器通电预热,预热时间应符合仪器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配套用仪器通电预热一般不少于3 0m i n。校准用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表1 校准用主要设备序号校准用设备技术指标用途1双离心机 正弦加速度信号幅值要求:能够覆盖被校加速度计的幅值

12、范围,幅值测量不确定度满足被校加速度计的要求。幅值范围一般为(1 010 0 0)m/s2。正弦加速度信号频率最大值:不小于1H z。主要校准装置2模拟信号测量装置 采样频率不低于正弦加速度频率的1 0 0倍,A/D位数不低于1 4位,其测量不确定应满足系统的要求。信号测量3数字电压表 直流电压的测量范围最低为-1 0V 1 0V;最大允许误差:2.01 0-5;有效数位不低于6位半。辅助信号测量4示波器 带宽不低于2 0MH z。信号监测5直流稳压电源 输出电压:3 2V可调;纹波电压有效值:小于1 0mV。产品供电6安装用夹具 1)加速度计的安装定位面和安装用夹具的工作面应清洁平滑,使用一

13、段时间后应该重新研磨,还要定期进行保养,防止生锈。2)安装用夹具应尽可能刚性好,且各安装面相互间垂直度2,平面度1m。3)安装夹具应具有调整装置,并配备相应的测试仪器,使加速度计的安装状态与实验要求相一致。产品安装3J J F1 4 2 62 0 1 3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7.1 校准前准备7.1.1 被校加速度计的安装a)通过安装夹具把被校加速度计安装在从离心机的安装定位面上,使得加速度计输入轴与从离心机回转轴垂直。加速度计的安装定位面和安装夹具的工作面应清洁平滑;b)采用低噪声屏蔽电缆连接加速度计,给加速度计上电。7.1.2 确定双离心机工作半径双离心机工作半径包括主离心机工作半径R1和

14、从离心机工作半径R2。a)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是指主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到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之间的距离。主离心机工作半径R1由双离心机生产厂家给出,也可以通过有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或校准给出。详细过程可参考附录E中E.1。b)从离心机工作半径是指从离心机回转中心与被校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加速度计安装夹具位置,使从离心机回转中心与被校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重合,或接近重合。调整过程中,利用半径反算法可以得到一系列从离心机工作半径R2,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把R2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即可。此时,对于该被校准加速度计而言,可以认为从离心机回转中心与其检测质量质心重合,或接近重合,该R2可以

15、忽略。详细调整方法可参考附录E中E.2。7.1.3 确定加速度初始相位由于双离心机组成不尽相同,确定初始相位方法也各不相同。附录F推荐了一种确定被校加速度计初始相位的方法,可以参照执行。7.2 幅频特性校准幅频特性用选定的幅值点,各频率点fi的灵敏度Si与零频时的灵敏度S0的比值Ki的拟合曲线表示。零频时的灵敏度,采用在重力场下测得的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7.2.1 校准点的选择幅值点选择:推荐选取被校加速度计量程的1 0%3 0%。频率点选择:在被校加速度计的工作频率范围内,均匀选择N(N7)个频率点。7.2.2 校准结果的获得加速度计的安装按7.1中的要求进行。旋转主离心机,使得加速度幅值为

16、选定幅值点。逆时针旋转从离心机,在每个频率点fi都进行n(n7)次测量。以角频率i=2 fi对每组数据进行三参数的余弦拟合,按式(2)计算拟合结果:y*i j=E*i jc o s(it+*i j)+C*i j(i=1,2,N;j=1,2,n)(2)式中:y*i j 第i个频率点、第j次采样的加速度计输出拟合值,V;E*i j 第i个频率点、第j次 采 样 拟 合得 到 的 加 速 度计 输 出 信 号 交流 分 量 峰值,V;4J J F1 4 2 62 0 1 3i 频率点fi对应的角频率,r a d/s;*i j 第i个频率点、第j次采样拟合得到的相位,r a d;C*i j 第i个频率

17、点、第j次采样拟合得到的直流分量,V。按式(3)计算平均值Ei:Ei=1nnj=1E*i j (i=1,2,N)(3)按式(4)计算灵敏度Si:Si=EiA (i=1,2,N)(4)式中:Si 加速度计在频率点fi的灵敏度,V/(m/s2);Ei 加速度计在频率点fi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的平均值,V;A 加速度信号正弦分量峰值,m/s2。按式(5)计算灵敏度的比值:Ki=SiS0 (i=1,2,N)(5)式中:Ki 加速度计在频率点fi的灵敏度与零频灵敏度的比值;Si 加速度计在频率点fi的灵敏度,V/(m/s2);S0 加速度计在零频时的灵敏度,V/(m/s2)。7.2.3 校准结果的表示在

18、频率范围f0fN内,对(N+1)个灵敏度比值进行曲线拟合,获得被校加速度计的幅频特性曲线。7.3 相频特性校准相频特性用在参考幅值点,各频率点fi的相位延迟i的拟合曲线表示。7.3.1 校准点的选择校准点的选择同7.2.1。7.3.2 校准结果的获得按7.2.2的要求进行。在每个频率点fi,其相位平均值i按式(6)计算:i=1nnj=1*i j (i=1,2,N)(6)把相位平均值i换算成角度单位度()表示,并按式(7)计算每个频率点的相位延迟:i=i-0(7)式中:i 第i个频率点fi的相位延迟,();i 第i个频率点fi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相位的平均值,();0 正弦加速度的初始相位,

19、()。5J J F1 4 2 62 0 1 37.3.3 校准结果的表示在频率范围f0fN内,对(N+1)个相位延迟值进行曲线拟合,获得被校加速度计的相频特性曲线。7.4 幅值线性度校准幅值线性度是指在参考频率点,选择N个幅值点(i=1,2,N),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Ei,与输入正弦加速度峰值ai拟合直线的线性度。7.4.1 校准点选择频率点选择:推荐选择校准装置的频率上限,被校加速度计有特殊要求时按特殊要求选择。幅值点选择:在被校加速度计的量程范围内,选择N(N7)个幅值点,量程上、下限为必选点,其他点均布。7.4.2 校准结果的获得依照选定的频率点,保持从离心机角速度不变,改变主离

20、心机角速度,使得输出加速度幅度分别等于选定的幅值点ai(i=1,2,N)。按7.1.2的处理方法获得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的平均值Ei。在a1aN加速度范围内,分别获得E1EN共N个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直线拟合,得到拟合方程为式(8):E*=p*+q*a(8)式中:E*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的拟合值,V;p*拟合直线的截距,V;q*拟合直线的斜率,V/(m/s2);a 正弦加速度峰值,m/s2。则非线性偏差最大值按式(9)计算:Em a x=m a x|Ei-(p*+q*ai)|(i=1,2,N)(9)式中:Em a x 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非线性偏差最大值,V;Ei 第i个幅

21、值点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的平均值,V;ai 第i个正弦加速度峰值,m/s2。幅值线性度按式(1 0)计算:L=Em a xaF S1 0 0%(1 0)式中:L 幅值线性度;Em a x 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非线性偏差的最大值,V;aF S 加速度计满量程输出,V。7.4.3 校准结果的表示幅值线性度校准结果的表示,需给出校准频率点、幅值线性度值。6J J F1 4 2 62 0 1 38 校准结果的表达校准结果为校准证书(校准报告),应给出校准条件、依据文件和校准结果。其中校准结果包括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和幅值线性度,以及所选取点的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和相位延迟测量不确定度。

22、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反映。校准证书或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i)短期稳定性的测试时间;j)短期重复性的测试时间;k)校准装置的溯源性及有效性标识;l)校准环境的描述;m)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

23、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准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9 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但碰撞或修理后应立即校准。7J J F1 4 2 62 0 1 3附录A基于双离心机的正弦加速度原理A.1 基于双离心机的正弦加速度测量模型基于双离心机的加速度计动态校准原理是:在主离心机回转盘上安装从离心机,使得从离心机回转轴与主离心机回转轴平行。通过旋转主离心机产生满足量程要求的加速度幅值,通过旋转从离心机改变加速度计的输入轴方向,在被校准加速度计输入轴方向上产生动态加速度,作为被校加速度计的输入量,从而实现对加速度计的动

24、态校准。如图A.1所示,O1为主离心机的回转中心,O2为从离心机的回转中心,A为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所在位置。R1为主、从离心机回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即主离心机的工作半径。R2为从离心机回转中心到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的距离,即从离心机的工作半径。主离心机以角速度1旋转,从离心机以角速度2旋转,两者旋转方向相同。图A.1 双离心机原理示意作用在加速度计输入轴方向的加速度按式(A.1)计算:a=22R2+212R2+21R21+R22+2R1R2c o s(2t+0)c o s(2t+0)-a r c s i nR2s i n(2t+0)R21+R22+2R1R2c o s(2t+0)(A.1)式(

25、A.1)可化简为式(A.2):a=21R1c o s(2t+0)+(1+2)2R2(A.2)式(A.2)给出了正弦加速度测量模型。基于这一原理,加速度计动态校准装置可模拟产生正弦加速度,实现加速度计动态校准。若不考虑R2的影响,即R2=0,作用在加速度计输入轴方向的加速度按式(A.3)计算:a=21R1c o s(2t+0)(A.3)式中:a 被测加速度计输入轴方向的加速度,m/s2;1 主离心机角速度,r a d/s;2 从离心机角速度,r a d/s;R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m;8J J F1 4 2 62 0 1 3t 时间,s;0 加速度计的初始位置,r a d。上式中当c o s(2

26、t+0)=1时,得到双离心机产生的正弦加速度峰值,可按式(A.4)计算:A=21R1(A.4)A.2 三参数余弦拟合方法对采集到的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数据进行余弦拟合,得到被检加速度计输出信号的幅值、频率、初相位,按式(A.5)计算。a=Ec o s(2t+2)+C(A.5)式中:a 拟合所得的加速度曲线;E 加速度正弦分量峰值;2 加速度角频率;2 加速度初相位;C 直流偏移。9J J F1 4 2 62 0 1 3附录B加速度计的灵敏度和相位延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 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B.1.1 测量模型灵敏度的数学表达式为式(B.1):S=EA=E21R1(B.1)式中:S 被校加

27、速度计灵敏度,V/(m/s2);E 被校加速度计输出电压峰值,V;A 双离心机产生的正弦加速度信号峰值,V/(m/s2);1 主离心机转速,r a d/s;R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m。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测量模型为式(B.2):uc(S)=c2(E)u2(E)+c2(1)u2(1)+c2(R1)u2(R1)(B.2)式中:c(E)=SE=121R1;c(1)=S1=-2E31R1;c(R1)=SR1=-E21R21;u(E)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电压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主离心机转速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1)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代入整理得式(B.3

28、):uc(S)=121R12u2(E)+4E31R12u2(1)+-E21R212u2(R1)(B.3)B.1.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为以下三方面:1)加速度计输出信号正弦分量峰值电压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E),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量化误差、多次数据采集的不一致、正弦曲线拟合带来的影响;2)主离心机转速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包括主离心机速率波动、转速测量重复性带来的影响;3)主离心机半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1),包括主离心机静态半径测量误差、动态半径测量误差带来的影响。01J J F1 4 2 62 0 1 3B.1.3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B.1.3.1

29、加速度计电压幅值测量不确定度u(E)B.1.3.1.1 数据采集系统A/D位数有限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E)数据采集系统量化误差为:=12N 式中:数据采集系统的量化误差;N 数据采集系统的有效位数。按B类评定,取N=1 4,假设服从均匀分布,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1(E)=3=121 4 3=3.5 21 0-5B.1.3.1.2 数据采集系统读数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E)按A类评定,加速度计输出电压E重复测试n次(n=1 0),其实验标准偏差为:s(E)=1n-1ni=1(Ei-E)2 (n=1 0)则读数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为:u2(E)=s(E)n=1n(n-1)ni=1

30、(Ei-E)2 (n=1 0)根据实验数据,u2(E)=5.1 01 0-4。B.1.3.1.3 拟合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E)拟合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E),按B类评定,由实验数据得:u3(E)=1.0 01 0-3B.1.3.1.4 加速度计电压幅值测量不确定度u(E)由于u1(E)u3(E)相互独立,则加速度计电压幅值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式(B.4):u(E)=u21(E)+u22(E)+u23(E)(B.4)代入计算得:u(E)=1.1 21 0-3。B.1.3.2 主离心机转速测量不确定度u(1)B.1.3.2.1 主离心机速率波动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1(1)主离心机

31、速率波动(1)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1(1),按B类评定,假设服从均匀分布,则:u1(1)=(1)3 根据试验数据,当主离心机产生的加速度为2 0 0m/s2时,则主离心机速率波动为(1)=2.2 01 0-3,则u1(1)=1.2 71 0-3。11J J F1 4 2 62 0 1 3B.1.3.2.2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2(1)主离心机转速通过n次测量得到,按A类评定,不确定度分量u2(1):u2(1)=ni=1(1-1i)2n(n-1)=2 n(n-1)ni=11T1-1T1 i2 (n=1 0)式中:T1=2 1=11 01 0i=1T1i,为主离心机周期平均值。根据试验数

32、据,当主离心机产生的加速度为2 0 0m/s2时,转速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2(1)=6.1 01 0-5B.1.3.2.3 主离心机转速测量不确定度u(1)由于u1(1)、u2(1)相 互独 立,则 主 离 心 机转 速 测 量 不 确 定 度u(1)为 式(B.5):u(1)=u21(1)+u22(1)(B.5)代入计算得u(1)=1.2 71 0-3。B.1.3.3 主离心机半径测量不确定度u(R1)B.1.3.3.1 主离心机静态半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R1)主离心机静态半径R1s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R1),采用A类评定,则:u1(R1)=1n(n-1)ni

33、=1(R1s i-R1s)2 (n=1 0)根据试验数据,静态半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1(R1)=6.0 01 0-5。B.1.3.3.2 主离心机动态半径R1d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R1)动态半径Rd测量的误差极限为Rd,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2(R1)为:u2(R1)=Rd3 根据试验数据,有u2(R1)=2.0 01 0-4。B.1.3.3.3 主离心机半径测量不确定度u1(R1)由于u1(R1)、u2(R1)相互独立,则主离心机半径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式(B.6):u(R1)=u21(R1)+u22(R1)(B.6)代入计算得u(R1)=2.0

34、91 0-4。B.1.4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灵敏度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B.1。21J J F1 4 2 62 0 1 3表B.1 灵敏度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ku(E)u1(E)数据采集系统A/D量化误差B均匀3u2(E)数据采集系统读数的重复性A正态u3(E)拟合误差B均匀3u(1)u1(1)主离心机速率波动B均匀3u2(1)主离心机转速测量重复性A正态u(R1)u1(R1)主离心机静态半径测量A正态u2(R1)主离心机动态半径测量B均匀3B.1.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灵敏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见式(B.3)。根据式(B.3)计算式得uc(S)=2.7

35、 81 0-3。B.1.6 扩展不确定度灵敏度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包含概率9 5%,包含因子k=2,则灵敏度扩展不确定度为式(B.7):Ur e l=kuc(S)(B.7)计算得:Ur e f=kuc(S)=5.61 0-3,k=2。B.2 相位延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B.2.1 测量模型以附录F确定初始相位的方法为例,相位延迟的数学表达式为式(B.8):=-0=-(B.8)B.2.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为以下几方面:1)被测加速度计相位角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从离心机角位置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从离心机定位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4)

36、角度数显表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B.2.3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B.2.3.1 被测加速度计初始相位测量不确定度u()被测加速度计初始相位通过数据采集系统采集3个周期以上的数据序列,并通过三参数正弦拟合得到,所以加速度计初始相位测量不确定度主要由加速度计输出电压值的不确定度u(E)决定,则:u()=3 6 0u(E)把u(E)=1.1 21 0-3代入得:u()=3 6 0u(E)=0.4 0 4。B.2.3.2 从离心机角位置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31J J F1 4 2 62 0 1 3从离心机角位置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主要由加速度计输出电压值的不确定度u(E)决定

37、,则:u()=3 6 0u(E)把u(E)=1.1 21 0-3代入得:u()=3 6 0u(E)=0.4 0 4。B.2.3.3 角度数显表测量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角度数显表测量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主要由角度数显表示值误差决定,采用B类评定方法,假设服从均匀分布,则:u()=3 根据试验数据,=0.0 3 4,则:u()=0.0 2 0。B.2.3.4 从离心机定位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从离心机定位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主要由角度数显表示值误差决定,采用B类评定方法,假设服从均匀分布,则:u()=3 根据试验数据,=0.0 3 4,则:u()=0.0 2 0。

38、B.2.4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相位延迟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B.2。表B.2 相位延迟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ku()被测加速度计相位u()从离心机角位置误差u()角度数显表测量误差B均匀3u()从离心机定位误差B均匀3B.2.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相位延迟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按式(B.9)计算:uc()=u2()+u2()+u2()+u2()(B.9)相位延迟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0.5 7 2。B.2.6 扩展不确定度相位延迟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包含概率9 5%,包含因子k=2,则相位延迟扩展不确定度按式(B.1 0)计算:U=kuc()(B

39、.1 0)计算得相位延迟扩展不确定度为U=kuc()=1.2,k=2。41J J F1 4 2 62 0 1 3附录C校准原始记录格式C.1 双离心机法加速度计动态校准原始记录格式见图C.1。委托方名称和地址被校件描述型号编号生产厂家接收日期年 月 日校准日期年 月 日校准用标准器描述器具名称器具编号测量范围标准不确定度证书编号标准有效期校准依据文件校准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检定员核验员校准结果不确定度校准证书编号1幅频特性表 幅频特性校准原始记录输入峰值A(m/s2):频率(H z)输出峰值平均E(V)表 归一化处理后的灵敏度频率(H z)灵敏度SiV/(m/s2)归一化灵敏度图C.1

40、双离心机法加速度计动态校准原始记录51J J F1 4 2 62 0 1 32相频特性表 相频特性校准数据记录输入峰值(m/s2)频率点(H z)相位平均值i()表 各个频率点的相位延迟频率(H z)相位延迟3幅值线性度表 幅值线性度校准数据记录频率点幅值点(m/s2)输入峰值(m/s2)输出峰值的平均值(V)图C.1(续)61J J F1 4 2 62 0 1 3附录D校准证书内页格式D.1 双离心机法加速度计校准结果格式见图D.1。双离心机法加速度计校准结果1加速度计幅频特性频率(H z)归一化灵敏度(Vs2/m)幅频特性曲线:2加速度计相频特性频率(H z)相位延迟()图D.1 双离心机

41、法加速度计校准结果格式71J J F1 4 2 62 0 1 3双离心机法加速度计校准结果相频特性曲线:3加速度计幅值线性度参考频率:H z幅值线性度:图D.1(续)81J J F1 4 2 62 0 1 3附录E双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确定E.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确定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测量方法有量块法、反算法和光学法等几种,在测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中一种方法。E.1.1 量块法E.1.1.1 测量过程采用经事先检定或校准的精密量块、基准环及电感(电容)测微仪分段测量主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到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的距离L,见图E.1。图中量块的数量依半径大小不同可选用13块。即R1=L。图E

42、.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及其动态变化量测量原理图 注:1测微仪;2基准环(与主离心机同轴);3精密量块;4安装定位装置;5被校加速度计;6静态压紧弹簧;7动态压紧弹簧;C被校加速度计检测质量中心。测量步骤如下:a)借助动态压紧弹簧使精密量块顶在安装定位装置的基准面上,电感(电容)测微仪触头顶在量块的左端面;b)摆动量块的一端,找到最小回转点,并调电感(电容)测微仪对零;c)松开动态压紧弹簧,借助静态压紧弹簧使量块左移,量块端推动测微仪直至顶到基准环上,记下电感(电容)测微仪输出0。E.1.1.2 数据处理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按式(E.1)计算:R1=L=r1+0+l1+r2(E.1)式中:R1、L

43、主离心机工作半径,m;r1 基准环半径,m;0 主离心机启动前电感(电容)测微仪实测的静态间隙,m;91J J F1 4 2 62 0 1 3l1 精密量块的长度,m;r2 质心找正装置(安装定位装置)的半径,m。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E.2)计算:R1=2r1+20+2l1+2r2(E.2)式中:R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m;r1 基准环、安装定位装置的半径检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0 测微仪示值读取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l1 精密量块检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r2 质心找正装置(安装定位装置)的半径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E.1.2 反算法E.1.2

44、.1 测量过程以被校加速度计在重力场内标定的标度因数K1反算该加速度计在主离心机上的工作半径。测量步骤如下:a)在双离心机附近的重力场装置内标定被校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K1,并保持两处温差在加速度计允许的范围内。b)确定主离心机角速度j利用主离心机的名义工作半径(主离心机平均回转中心线至加速度计安装面的距离称为在主离心机的名义工作半径,为双离心机的给定值)。R0等于名义工作半径。以公式j=a0/R0分别计算出加速度幅值a0为9m/s2、1 0m/s2、1 1m/s2时的角速度j(j=1,2,3)。c)将加速度计安装到主离心机专用夹具上,输入轴沿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方向安装,使其输出接近或等于零位值。

45、d)用数字电压表或频率计采集加速度计的零位输出,采集1 0个数取算术平均值,计为y0 1。e)启动控制程序,以角速度j(j=1,2,3)分别控制主离心机旋转,在主离心机以角速度j旋转稳定后,采集加速度计输出,采集i个数,计为yj i(j=1,2,3;i=1,2,3,1 0)。f)停止主离心机,采集加速度计的零位输出,采集1 0个数取算术平均值,计为y0 2。g)调整主离心机的质心找正机构旋转1 8 0 并锁紧,重复a)、b)、c)、d)、e)、f)。E.1.2.2 数据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a)加速度计的零位输出计算按式(E.3)计算加速度计的零位输出。y0=y0 1+y0 22(E.3)式中:

46、y0 加速度计的零位输出值,V或mA或H z等。02J J F1 4 2 62 0 1 3b)给定角速度时加速度计输出计算按式(E.4)分别计算加速度计在给定角速度j时的输出值。yj=11 01 0i=1yj i (j=1,2,3)(E.4)式中:yj 角速度为j(j=1,2,3)时加速度计的输出值,V或mA或H z等。c)主离心机工作半径计算按式(E.5)分别计算在给定角速度时主离心机工作半径。Rj=(yj-y0)K12j (j=1,2,3)(E.5)式中:Rj 主离心机的第j个角速度时,反算得出的主离心机工作半径值,m;K1 加速度计在重力场中标定的标度因数,V/g或mA/g或H z/g等

47、;j 主离心机的第j个角速度,r a d/s。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平均值按式(E.6)计算。Rj=1NNj=1Rj(E.6)式中:Rj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平均值,m;N N=3。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相对误差按式(E.7)计算:Rj=1Rj(Rj-Rj)m a x(E.7)式中:Rj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相对误差。取Rj-Rj差值中最大值除以Rj作为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相对误差。E.1.3 光学法E.1.3.1 测量过程采用光学定位方法确定主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和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的位置。利用光学倍乘干涉或激光干涉测长原理,测量两轴线之间的距离,即为主离心机工作半径。测量加速度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与主

48、离心机回转轴端面之间距离,记为l0i,重复测量三次,取算术平均值,记为l0 1。E.1.3.2 数据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a)主离心机回转轴(基准环)半径主离心机回转轴的半径为已知,在主离心机装配前通过圆度仪等测量,记为l0 2。b)加速度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到其轴线平均线的距离12J J F1 4 2 62 0 1 3加速度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到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的距离为已知,通过长度计量部门给出,记为l0 3。c)主离心机工作半径计算主离心机工作半径为l0 1、l0 2和l0 3的代数和,按式(E.8)计算。R1=l0 1+l0 2+l0 3(E.8)式中:R1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m。d)工

49、作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E.9)计算:Rj=2l0 1+2l0 2+2l0 3(E.9)式中:Rj 主离心机工作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m;l0 1 激光干涉仪的检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l0 2 基准环检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l0 3 安装定位装置的半径检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m。E.2 从离心机工作半径的确定从离心机工作半径是指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与被校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之间的距离。根据附录A中给出的基于双离心机的正弦加速度测量模型,由于从离心机工作半径R2的存在,使得正弦加速度信号上叠加了大小为22R2的直流分量,该直流分量导致加速度计输

50、出信号中存在直流分量,但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离。因此,通过质心找正法将R2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即可。E.2.1 质心找正机构工作原理质心找正机构的实质就是结合专用的小型精密离心机和带有试验仓的离心机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专门用于找正质心的装置,它安装在主离心机的试验端,因此可以在质心找正后,直接进行离心试验,而不用进行二次安装,原理图见图E.2,它基于反算半径的工作原理,利用在重力场中测量出被测加速度计的K0、K1进行质心找正。当加速度计随质心找正机构旋转时,加速度计感受到加速度为a2=22R2c o s。图E.2 质心找正机构原理示意图22J J F1 4 2 62 0 1 3当R2=0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机械/制造/汽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