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收稿日期:2023 年 12 月 21 日 作者简介:李雪娇(1992),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42-P16/Ki67 细胞学双染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李雪娇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2 摘要:摘要: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而漫长的过程,其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属于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如果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宫颈癌的发病率是可以减少的。宫颈癌的筛查现已从传统的细胞学检测、病毒学检测发展为现
2、在比较热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对 P16 和 Ki67的检测已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文章将会围绕 P16/Ki67 细胞学双染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简要的综述分析。关键词:关键词:P16;Ki67;宫颈上皮内瘤变;P16/Ki67 双染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11.74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且发病年龄逐渐倾向年轻群体,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1。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临床确诊的宫颈癌疾病,在病理分型方面,主要涉及腺癌类型、鳞癌类型,以及腺鳞癌类型三种类型,且三种类型的宫颈癌疾病,均会对患者机体的健康状态施加显著不良影响。通过归纳梳理现有的临床医学
3、调查研究文献可以知道,影响干预宫颈癌疾病患者临床发病过程的因素,涉及高危型 HPV 病毒感染因素、性行为史因素、性生活基本习惯因素、种族因素、受教育程度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因素、职业类型因素、既往孕产史因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因素、选择运用避孕方法类型因素、饮食行为习惯因素、吸烟行为史因素,以及宿主遗传因素。CIN 属于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疾病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有关2,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及侵犯范围将其分型为 CIN I、CIN II 和 CIN III。目前,CIN 分型的确定需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在不同
4、病理医师之间因主观性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除需观察镜下病变组织情况以外,还应借助其他免疫学标记进行分流,以 P16 和 Ki67 最为常用3。1 P16 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P16 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表达的 P16 蛋白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抑制剂,通过抑制CDK4/CDK6 的活性,进而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的磷酸化,非磷酸化 pRb 可结合转录因子 E2F,阻止细胞由 G1 期进入 S 期,可有效抑制细胞的增殖4,其中,pRb 对 P16 的表达起负反馈调节的作用。HPV 中的 E7癌蛋白在基底细胞中与 pRb 蛋白异常结合,导致 E2F的大量释放,促
5、进细胞的增殖,并导致 P16 的过表达,研究表明,HPV 癌蛋白 E7 的过表达直接促进了 P16 的过表达,二者存在因果关系5,因此,可通过检测 P16的表达间接反映与 HPV 感染相关的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严重程度6。遵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陈悦等人撰写的论文 P16 基因表达与宫颈癌预后相关性分析,P16 基因属于能够发挥癌症病理变化过程抑制作用的基因,其针对 CDK4-cyclinD/Rb-E2F 环路能发挥彰显负向调节控制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证实,P16 基因序列发 生 的 任 何 表 现 形 式 的 变 异 过 程,均 能 引 致CDK4-cyclinD/Rb-E2F 环路毫无
6、限制地持续推进,继而促使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和分化过程丧失控制,诱导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所患病情持续发展加重,且极易在全身各处发生病灶转移表现。我国学者齐朝阳等人选择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方法,检测分析 P16 基因序列在 255 例 CIN 患者群体,以及 63 例参照组患者群体中的具体表达情形,同时选择使用荧光定量技术方法检测确认HPVDNA物质的含量水平,其结果证实,伴随着 CIN 分级水平的持续提升,HR-HPV 物质的阳性检出比率,以及 P16 基因的实际表达程度,均呈现持续提升变化趋势。P16 基因基于宫颈癌病理组织结构内部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正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7、43-宫颈组织结构内部的表达水平,且与 HPV 病毒感染具备密切相关性。遵照国际癌症协会研究和发布的权威性相关指导文献,通常倾向于将 HPV6 型病毒微生物、HPV11 型病毒微生物、HPV40型病毒微生物、HPV42型病毒微生物、HPV43 型病毒微生物、HPV44 型病毒微生物、HPV54 型病毒微生物、HPV61 型病毒微生物、HPV70 型病毒微生物、HPV72 型病毒微生物、HPV81 型病毒微生物,以及HPV108 型病毒微生物划定为低危险型 HPV 病毒微生物,上述病毒通常不会诱导患者发生严重的宫颈组织病变,同时将 HPV16 型病毒微生物、HPV18 型病毒微生物、HPV31
8、型病毒微生物、HPV33 型病毒微生物、HPV35 型病毒微生物、HPV39 型病毒微生物、HPV45 型病毒微生物、HPV51 型病毒微生物、HPV52 型病毒微生物、HPV56型病毒微生物、HPV58 型病毒微生物、HPV59 型病毒微生物、HPV68 型病毒微生物、HPV73 型病毒微生物、以及 HPV82 型病毒微生物划定为高危险型 HPV 病毒微生物,且通常认为上述亚型的 HPV 病毒微生物诱导发生的 CIN 病变,与患者实际发生的宫颈癌临床病程具备密切相关性。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揭示,约占总数 68.00%的宫颈癌患者的发病过程,与其对高危型 HPV 病毒微生物的感染具备密切相关性。高
9、危型 HPV 病毒微生物相对特殊的分子作用机制,能够借由对宿主细胞内部各类细胞器结构的利用,合成释放具备高度致癌生物作用特性的 HPV 病毒蛋白活性物质,同时显著改变所在宿主细胞的基本生理周期,诱导健康正常宿主细胞逐步向癌细胞方向加以转化,最终引致宫颈癌患者临床发病。在围绕宫颈癌疾病推进开展预防控制工作进程中,临床工作人员应当重点关切女性群体的宫颈癌前病变发生情况,督导易患病年龄阶段女性群体,定期参与宫颈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过程,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临床医生的专业支持。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规避高危性HPV 病毒微生物在我国女性群体中的传播扩散,基于源头层次,降低宫颈癌疾病的实际发生可能性。当前历史发展
10、阶段,有众多学者在围绕 P16 基因序列推进开展研究分析工作过程中,明确揭示,P16基因序列在宫颈癌疾病患者群体中的实际表达情况,与其对应的抑癌基因序列缺乏一致性。学者Ikenberg等人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证实,P16蛋白物质基于宫颈癌疾病患者机体内部的表达比率呈现出明显的提升变化。学者 Carozzi 等人开展的临床研究工作过程明确指出,P16 蛋白物质伴随着 CIN 病变级别提升而展示呈现的表达数量增加变化趋势,是在高危 HPV 病毒感染侵袭条件下,引致宫颈上皮细胞内部 P16 抑癌基因序列表达过程负反馈调节机制丧失可控性而引致,客观上揭示在细胞周期遭遇严重紊乱问题条件下,癌前病变的发生可
11、能性通常会显著提升。遵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陈悦等人开展的临床调查研究,P16 基因序列的表达阳性检出率测算数值为 85.00(6374),此项数据测算结果,与绝大多数相关文章具备近似性和一致性。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有较高可能性与宫颈癌疾病患者病理组织结构内部 HPV-16E7 蛋白物质促使 RB 蛋白物质生理功能丧失活性,引致 P16 基因序列表达水平上调变化密切相关。P16 基因序列表达阳性组的 2 年累积生存率测算数值为 85.20,P16 基因序列表达阴性组的 2 年累积生存率测算数值为 100.00。P16 基因序列表达阳性组的 2 年累积生存率测算数值显著低于 P16 基
12、因序列表达阴性组(P0.043)。客观上证实 P16 基因序列的实际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疾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结局获取状态具备呈正向相关性,且 P16 基因序列阳性表达状态与影响制约宫颈癌疾病患者预后结局的临床病理因素临床分期因素、间质浸润程度因素,以及 LVSI因素具备正相关性(P0.05)。该实验调查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P16 基因序列与宫颈癌疾病的进展程度,以及预后结局获取状态具备密切相关性。P16 基因序列表达过程有可能性支持促进宫颈癌疾病的临床恶性进展过程,有助于辅助宫颈癌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过程,可作为预测宫颈癌疾病患者治疗预后结局的参考指标之一。对宫颈癌疾病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P16 基因序列
13、表达阳性患者个体,临床医生应保持高度充分重视,制定形成个体化综合治疗处置方案,严密推进开展随访工作过程,适当增加随访工作环节实施次数,缩短两次随访过程的时间间隔,继而支持降低宫颈癌疾病患者接受治疗处置后的复发事件发生比率和转移事件发生比率。在围绕 P16 基因序列阳性表达率测算数值与 TNM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工作过程中,TNM 组仅选择引入 8例患者,无 TNM 组则包含 66 例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是引致统计数据结果缺乏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44-P16 阳性表达率与 TNM 的相关关系分析,仍需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2 Ki67 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14、 Ki67 为细胞增殖核抗原,与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关,它表达于细胞周期的 G1、S、G2、M 期,而 G0 期不表达。在众多恶性肿瘤中,Ki67 已被广泛应用于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和恶性程度7。相关研究发现,Ki67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强而呈升高的趋势8。在与 HPV 感染相关的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由于 HPV中的 E7 癌蛋白干扰了 P16 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此时便伴随着 Ki67 的表达增强,二者共同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在正常的宫颈细胞中,P16 和 Ki67 并不存在共表达的情况,但当细胞周期解除抑制,异常增殖时,便可在同一细胞中出现共表达的情况9,
15、而共表达的出现可作为 CIN 高级别病变的依据10。3 P16/Ki67 免疫细胞化学双染在 CIN 中的应用 根据宫颈病变诊治指南,对于大多数 CINI 级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密切随访、保守治疗,而对于 CIN、级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手术治疗方案(宫颈锥形切除手术:电刀或冷刀锥切)。因此如何利用生物学标志准确高效地判定 CINI、CIN级对于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病理医师学会和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在 2012 年发布的指南中提出,可用 P16/Ki67双染法辅助诊断宫颈的癌前病变11,该法能够同时检测出高危 HPV 持续感染后过表达的 P16 和 Ki67,经过双重染色后,若 P1
16、6/Ki67 双染结果为阳性,表明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及以上(CIN+)病变,临床管理策略是立即行阴道镜检查,若为阴性,可在一年后复查。因此,P16/Ki67 细胞学双染法能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分流,指导患者是否需要行阴道镜检查,有效降低阴道镜的转诊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12。同时,P16/Ki67 细胞学双染法具有诸多优势,如取样损伤较小,但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和组织学形态的影响,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还可预测术后病理情况,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4 P16/Ki67 免疫细胞化学双染在 ASCUS 中的应用 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中对于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 上 皮 细 胞
17、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无法准确将其判定为反应性细胞改变还是癌前病变,故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有一项研究报导,在其收集的 1074 例细胞学诊断为 ASCUS 的病例中,有 18%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13。由此可见,如果 ASCUS 分流不佳将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目前,对于检测到的 ASCUS 患者,主要推荐采用高危 HPV 检测从中分流出 CIN+的病变,若高危 HPV 阳性则行阴道镜检查,阴性则加强随访,但该方法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存在特异性差、敏感度低等问题。
18、众多研究表明,P16/Ki67 细胞学双染法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于 ASCUS 的分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马春华等人在使用 P16/Ki67 细胞学双染法对 ASCUS 患者进行分流时发现,该法在检测 CIN和CIN病变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 92%、67.6%14;Frega 等人研究发现,在 ASCUS 患者中,P16/Ki67 细胞学双染法在检测 CIN和 CIN病变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高危 HPVDNA 检测法15。由此可见,P16/Ki67 细胞学双染检测在临床上对 ASCUS 患者的分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P16/Ki67 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的
19、优点在于可以降低病理诊断医师对于组织形态学的过分依赖,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依据细胞着色情况更加客观地作出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也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目前对该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相信在未来通过不断的探索,有望成为宫颈病变筛查分流的辅助手段,同时为宫颈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定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参考文献 1Freddie,Bray,Jacques,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
20、ers in 185 countries.J.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8,68(6):394-424.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45-2符建桃,黄守国,王海燕.CNTN-1 蛋白在早期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0,21(5):499-501.3Yan D D,Chen Q T,Sun Y,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HPVDNA detection and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in clinical screening for cervica
21、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2020,31(2):213-227.4Jacobsen F,Kohsar J,Gebauer F,et al.Loss of p16 and high Ki67 labeling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 in esophageal carcinomaJ.Oncotarget,2020,11(12):1007-1016.5Yu J Q,Zhou Q,Zheng Y F,et al.Expr
22、ession of Vimentin and Ki-67 Proteins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pjcp,2015,16(10):4271-4275.6Won B S,Ahwon L,Suyeon K,et al.Immunostaining of p16INK4a/Ki-67 and L1 Capsid Protein onLiquid
23、-based Cytology Specimens Obtained from ASC-H and LSIL-H Cas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3,10(12):1602-1607.7Wang X Zhao Y,Zou X,et al.Relationship of P16 and Ki67 in recurrence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
24、ental pathology,2020,13(12):3174-3180.8周佳怡,张跃明,何静,等.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1,34(5):408-413.9东蓓,周素芳,张璇.p16/Ki-67 细胞双染对 HR-HPV 阳性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预测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3):379-382.10Yu Li,Fei Lingyan,Liu Xubin,Et Al.Application of P16/Ki67dual-staining cytology in cervical c
25、ancers J.Journal of Cancer,2019,10(12):2654-2660.11You W,Li S,Du R,Et Al.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subjects with ab-normal cytological findings in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J.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2018,15(1):412-418.12Bergeron C,Ikenberg H,S
26、ideri M,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p16/Ki-67 dual-stained cytology formanaging women with abnormal Papanicolaou cytology:PALMS study resultsJ.Cancer Cytopathology,2015,123(6):373-381.13张云凤,李晓燚,牟婧祎,等.液基薄层细胞学ASCUS发生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高危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1,30(02):106-108.14马春华,马金,王琳,等.P16/Ki67 细胞学双染在宫颈癌筛查分
27、流中的意义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0,31(4):374-377.15Frega A,Pavone M,Sesti F,et al.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values of high-risk HPV DNA,p16/ki-67 and HPV mRNA in young women with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or 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9,23(24):10672-1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