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 班 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 金天同 辅备人 类型 新授课 审批意见 审批人 课题9桃花源记 第1 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课堂流程预习测评分配任务交流展示总结提升达标测评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一、预习测评1.了解作者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hu( )然 yn( )然 qin( )m( ) y( )太守 bn( )纷 垂tio( ) 叹wn( ) 刘子
2、j( )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为业: 夹岸: 杂: 异:穷: 平旷: 属: 悉: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皆: 语云: 不足: 既:二、分配任务1.根据学案内容的难易,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2.以小组为单位,速读课文,完成交流展示。三、交流展示1熟读课文,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并试着翻译全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3、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四、总结提升 本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 ,层次清晰。五、达标测评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课后反思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 班 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 金天同 辅备人 类型 新授课 审批意见 审批人 课题9桃花源记 第2 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
4、事线索。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课堂流程预习测评分配任务交流展示总结提升达标测评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一、预习测评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 理清文章脉络,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 )部分 3.写出渔人的行踪:二、分配任务1.根据学案内容的难易,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2.以小组为单位,速读课文,完成交流展示。三、交流展示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四、总结提升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2,渔人一
5、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五、达标测评1.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2.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理想社会?课后反思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 班 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 金天同 辅备人 类型 新授课 审批意见 审批人 课题9桃花源记 第3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课堂流程预习测评分配任务交流展示总结提升达标测评学习
6、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一、预习测评1.复习上节课知识,再读课文,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二、分配任务1.根据学案内容的难易,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2.以小组为单位,速读课文,完成交流展示。三、交流展示1.学习本文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如此古义: 今义:间隔古义: 今义:俨然古义: 今义:2.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 2 3 4 四、总结提升理解性默写 1.
7、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5.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五、达标测评1.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讲诚信,你觉得“渔人”的品行如何?课后反思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8、,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
9、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
10、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1、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2、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11、) 3、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 加点的“间”
12、读作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1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3解题: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
13、文4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理想社会: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6线索:渔人(武陵人),进
14、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文章脉络7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8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
16、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二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三思考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7、。 2.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
18、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6、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
19、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春天气。7首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
20、源的美好做了铺垫8渔人离开桃源后,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检测题: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1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
21、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1
22、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8)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2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
24、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思路】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
25、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二、整体感知课文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
26、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四、课堂反馈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同步播放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