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文献学.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127997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文献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文献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文献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文献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文献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概论(一)、文献的概念:论语 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2、(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礼记 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1.先秦两汉时期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 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马王堆医书与汉书 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2.晋唐时期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

3、,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含义)3.两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二、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兽骨上镌刻文字、符号,来记录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西周时期,青铜冶炼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物时,将文字浇铸在

4、器物上,于是青铜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文献载体。自春秋至两汉,人们主要用竹木简、缣帛作载体来记录各种文献,世称简策、帛书。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推广,纸成了主要文献载体,又逐渐形成卷轴。唐代以后,由于调版印刷术的发明,各种文献逐渐从手抄变为印刻,并进而装订成册-线装书。(一)甲骨、金石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不经意中发现药剂中有一块龙骨上面竟刻有文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 大医习业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含义) 每一条涉医卜辞,大都记载了一则病例,故可视为医

5、案的最早源头,比庄子中的医案雏形及史记所载仓公“诊籍”要早11001300年。 甲骨文原始病案举例:A“乙亥卜,自(师)贞:王曰,有孕, ?扶曰: 。(甲骨文合集) 译:乙亥时占卜,自(师)问:王说有孕,能顺利生产吗?扶曰:顺利。( :读作理,义为分娩顺利。) 按:甲骨文中有大量此类卜辞,可见当时妇女怀孕、分娩是个重要的问题,难产可能是常见现象。B“丁酉卜,贞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弗其祸风有疾?”(含义)译:丁酉日占卜,卜问杞侯发热,是否因感受风邪所致? 按:此条“祸风有疾”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了对风邪致病的认识,可以视作中医“风为百病之长”思想之肇端。C、“旬亡崇。王疾首,中日,羽。(中日,愈

6、)”(殷墟书契前编) 译:十日没有(鬼)作祟。王患头痛病,过了许久,痊愈。2.金石 A金文 我国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B玉文 C石文 战国末年青铜器的铸造衰落,代替金文而起的是石刻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文字刻在十个形如古状石上的石鼓文,因其内容为纪送秦王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大篆的典型代表。 由蔡邕等倡议发起并用标准八分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则是石刻经书的典范之作。 D刻石医药文献 北宋医官王唯一为创制针灸铜仁,于天圣四年(1026年)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以大字刻于碑碣,立于汴京相国寺。(二)缣帛缣-细绢。释名:“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

7、于绢。”1.足臂十一脉灸经2.阴阳十一脉灸经3.五十二病方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方。 牝痔第七方 一,巢塞直( )者,杀狗,取其脬,以穿,入直( )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 ( )去其巢。冶黄黔(芩)而娄(屡)傅之。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 (溅)其心腹,入矣。 按:巢,蜂巢。巢塞直( ),形容牝痔(内痔)严重,肿胀的静脉核如蜂巢一样堵塞了直肠口。 ,竹管。州,窍也。人州出不可入者,是说人的后窍肛门脱垂,不能自行复位。这一段记录了一个精彩的痔疮手术方法,与一个巧妙的脱肛物理复位法。西汉以前就有如此高妙的治疗方法,真令人赞叹不已。(三)简牍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

8、式书籍。竹,是指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简”,也称作“策”;木,既可指削成的长而窄的木片(即木简),也可指做成的较宽的木板,叫“方”,也称“牍”。为了使竹简成为记录文字的专用材料,并能预防虫蛀,长久保存,古人在制作竹简 之初,将其先放在火上炙烤,滴尽竹沥,这道加工程序名曰“汗青”,又名“杀青”。简牍的书写多用刀刻和笔写。用丝、麻或牛皮制成的编绳将一枚枚简牍编连起来,就成为“简策“-古代正式的书籍。史记 孔子世家载:”(子)晚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指熟牛皮制成的皮绳,用来编连简牍。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因反复翻阅,牛皮绳多次磨断,可知其用功之勤。一般编简成策的方法是用一根带子,将简的上下编连在起来

9、,再把剩余的带头,将简捆扎成一束,这就是一册书。一册书是内容收尾完整的文字,又叫做“篇”。要卷起存放,所以也称卷。尚书 多士载周公旦告诫殷商遗民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字像简牍编连状,“典”字像册置于案几案上。墨子 明鬼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可见先秦时期简牍已常用。简牍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历史大约有1000多年(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晋)。(了解)1、流沙坠卷2、居延汉简3、武威医简 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一座东汉土矿墓,经清理,发现木简92枚,内容皆为治病医方。4、马王堆医简 1973年再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大批医学简帛,其中医简200枚。5、

10、云梦秦简 6、阜阳汉简 7、张家山汉简(四)卷轴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其特点有二:1.价廉,2.易保存。涉医的卷子主要在敦煌卷子中。敦煌医学卷子的价值:(选择题)1.大大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文献2.保存了古卷轴的原始面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3.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4.反映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五)册叶与线装(了解)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

11、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到额制度;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册叶”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选择题):1.经折装 2.旋风装 3.蝴蝶装 4.包背装 5.线装(注意顺序)三、中医文献学的目录(一)、概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论语 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二)、目录的基本结构与类型一部完整的目录:是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4部分组成。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

12、小序3部分组成。提要:叙录体提要至四库全书总目论述更为完善,中国医籍提要属传录体医学书目。古代目录的类型: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其特点:著录完整,包罗宏富,且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其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史志目录,其中记录图书情况的称“文艺志”、“经籍志”。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3种。(三)、中医专科目录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该书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四、

13、中医文献的版本(一)、概述我国的古代文献,经过了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纸为文字载体的过程。 版,说文解字 片部释曰:“判也,从片,反声。”即剖成片的木板。通常指以书写的木片和木板。本,说文解字 木部云:“木下曰本。”原指书目的根。因古代缣帛或简策形成的书,多以轴卷贮存,其中轴外露部分称“本”,相当于线装书的书根。 版本学 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学习研究版本学的意义:1.读书治学的需要。2.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需要。3.图书收藏、收购的需要。(二)古籍版本的款式详见书本P54 图3-1(了解) (三)古籍

14、版本的类别1.非印刷类稿本是指作者的原稿。(填空题)稿本是图书出版的最初形态。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称“手稿”,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按写稿时间,又有初稿本、修稿本、定稿本、原稿本等名;按著述形式,而有著述稿、笺注稿、编纂稿等名;按刊行情况,则有已刻稿和未刻稿。 抄本又称“写本”,凡手工抄写的书,除稿本外,统称抄本。(填空题)2.印刷类 木刻 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等 按地区分:浙本,闽本(麻沙本最差),蜀本等 按机构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1) 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A、中央官刻本:a.监本:各朝国

15、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b.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刊印的书。 c.殿本:雍正七年(1729年)改“内务府”为“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d.内府本:清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B、地方官刻本:藩本:明朝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往往质量上乘) 2)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 3)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按刻工质量分:精刊本、影刊本、写刻本、邋遢本 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3.其他A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指用

16、胶泥、金属(如铅、锡、铜等)或木料刻成一个个单字的排印本。 据记载,宋元时期已有活字印刷。沈括梦溪笔谈是对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明确记载。 明曾用明末的木活字印过薛己的外科发挥。 清代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了巨著古今图书集成。B石印 石印技术是奥地利人施纳费尔特于1769年发明,约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 较早的石印本有18921934千顷堂书局刊中西汇通医书五中。 C 油印D影印 采取照相制版的方法复印古籍,其特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古籍原貌,大多用于文献价值较高的古籍。(三)版本的鉴别1.外观取证 A牌记、封面 刻书者往往于书的卷目之后或书尾卷末,刻上刊印者的姓名、堂号、书坊名称与年月等,这些字样用

17、框格围起来,即为“牌记”,也称为“书牌”、“木记”。 B书口、行款、字体、刻工姓名2.内容取证 A序、跋在书的正前后文,一般都有序、跋,序、跋之中常常记述作者著书的目的、书名释文、卷帙多少,流布情况,序、跋之末署作序跋者的姓名、职衔、朝代、年月等。这些都是刻书年代的重要内证。B避讳字、特殊字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遇到尊长、本朝帝王名字相同的文字时,不得直用其字,而是要设法规避,以示尊敬,这就是避讳。反映在古籍当中,往往改用一些同义、近义或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避讳改用的字,叫做避讳字。简称讳或讳文。 历代避讳主要有改字、空字或缺笔三种方法。 避讳改字:如太素 真脏脉形:“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真

18、脏见,乃予之期日。”杨上善注云:“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王名正,故改真耳。真、正义同也。” 又该书经脉同异:“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至七节后大泉。”萧延平按:“灵枢甲乙经大泉,均作大渊,唐人讳渊作泉”。 又该书阴阳合:“甲主左手之少阳景主左手之阳明。”杨上善注曰:“甲乙景丁戊己,为手之阳也。”萧延平按:“景,灵枢作丙,唐人避太祖讳丙为景,犹讳渊为泉也。3.其他提拔识语与图书铃记 历代学者、藏书家获得珍贵的古籍,往往考察其版课源流,记录该书的版刻特征、流传经过,写下个人的研究心得,题识于卷首、卷尾或扉页上,这就是提拔识语。如清代藏书家黄丕烈黄荛圃藏书题识 卷四,录其有关宋版(史载之方的跋语,叙

19、述了得书之经过、该书的版本特征:“向闻白堤钱听默云,北宋时有名医因蔡京肠秘之症,只用紫菀一味,其病遂愈。医者由是知名。其人盖史载之也。后余友顾千里游杭州,遇石冢严久能于湖上,出各种古书相质,归为余言,中有史载之方二卷,北宋宋精椠,余心向往之久矣。客遂钱塘何梦华从严氏买得,今夏转归于余。余检其方,果有大府秘一门用紫菀者,始信钱丈之言不谬。特未知用而见效之说何出何书耳。至于版刻之为北宋,确然可信。字画斩方,神气肃穆,在宋椠中不多 。其避讳者若 (炅)字,尤它刊所罕。千里艳称于前,梦华作合于后,余于此书,可云奇遇。余喜读未见书,若此书各家书目未所收。惟宋史新编有云“史战之方二卷”,“战”者,以“载”

20、字形近而讹,无可疑者。余重其书之秘,出白金三十两易得,重加装潢。”(心得体会,简答题)(五)版本的利用1.善本 汉书 河间献王传称之为“善书”。 善本的概念是以校雠的好坏为标准。明清以来,在后人心目中,饭宋元刊本等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书本,皆可称为善本。 清人张之洞曾谓“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他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残无缺无删削的本子;二是“精校”,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编辑条例中,列举“善本”的选择标准有四:“一曰旧刻,宋元遗刊,日远日鲜,幸传至今,固宜球图视之;二曰精本,朱氏一朝,至万历后,剞劂固属草草。然近溯嘉靖以前,刻书多翻宋椠,正统

21、、成化刻印尤精,足本、孤本所在皆是。今搜集自洪武迄嘉靖,萃其遗帙,择其最佳者,甄别而取之。万历以后,间附数部,要皆雕刻既工,世鲜传本者,始行入录;三曰旧抄,前明姑苏丛书堂吴氏、四明天一阁范氏,二家之书,半系抄本。至国朝小山堂赵氏、知不足斋鲍氏、振绮堂汪氏,多影抄宋之精本,笔墨精抄,远过明抄。寒家所藏,将及万卷,择其优异,始著于编。四曰旧校,校勘之学至乾嘉而极精,出仁和卢抱经、吴县黄荛圃、阳湖孙星衍之手者,尤校勘精审,朱墨灿然,为艺林至室。补脱文,正误字,有功于后学不浅。荟萃珍藏如与诸君子面相质问也。”综其所述。“旧刻”是指宋、元刻本;“精本”是指明代洪武至嘉靖时刻本,也包括少数“雕刻既工,世鲜

22、传本”者;“旧抄”是指各代著名藏书家收藏的精抄本;“旧校”是指经过卢文弨、黄荛圃、孙星衍等名家校勘过的版本。(了解,选择题)2.中国古籍善本 根据古卷子本刻印的最早影刊本,如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敬业乐群楼影刊的黄帝虾蟆经。 凡宋元明刊本、明清内府均为善本。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等,亦属善本。 精刻、精校的医书,其刊年虽晚,仍属善本。如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张海鹏精刻本墨海金壶中的4种宋人医书全生指迷方旅舍备要方博济方伤寒微旨论。3.善书本目(含义) 我国历代都有修纂国家藏书目录的传统。这种目录的编纂,大都是朝廷组织一批学者,在调查国内藏书之后编纂的。自宋代调版印刷盛行以来,书籍大

23、量增加,私人藏书家日多。他们往往不惜重金,搜求善本、孤本、秘本,建藏书之阁,精心校勘、评注、圈点古书,编制藏书目录。私人藏书家目录各有特点,可补官修目录的不足。在这些藏书目录中,多关于善本的记载。其特点是注重版本,考证版本,辨别真伪。其记录多是精良的善本、孤本。(自己下定义) 四、中医文献学的校勘(一)概述1.校勘与校勘学 A校勘与校雠校勘的概念: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校勘最早称雠校或校雠。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做的工作,并不只是校正文字,还包括厘定篇次、鉴别版本、编修目录、撰写提要等,实际上包含了目录、版本

24、、校勘等方面的内容。(广义)校雠多用广义,校勘多用狭义。2.校勘的目的和意义:a校勘是利用中医药古籍的重要条件;b校勘是整理中医药古籍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唐代王冰整理校注素问的成就为历代学者所称道,但由于底本的原因,有些文字错误未能及时发现,王冰基于错的文字所作的注释难免会出问题。宋代林忆的新校正曾多次明确指出王冰根据误本所犯的注释、句读等错误。例如: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王冰注:“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内消水谷,有铄肌肉,故善食而瘦入也。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亦,易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瘦入也。殊为无义,不若甲乙经作又,读连下

25、文。c校勘是中医研究的前提。 明 陆深金台纪文载:“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元礼必意必深于术者,因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念无以锡入简剂法,叩之,答曰:是古方耳。元礼求其书,乃 字耳。元礼急为正之。”由于古书中的“”字误为“锡”字,医家读书时又不懂校勘,以致引起药物误用。(二)校勘的主要对象前人将古籍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概括为“脱文”、“讹文”、“衍文”、“倒文”、“错简”五大类(也有将“错简”并入“倒文”类),这些是古籍的主要校勘对象。1.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

26、阙、阙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2.讹文,又称讹、谬、误字,是指古籍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A字形致误百合洗方(简答题)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 ,勿以盐豉也。校勘:(一)煮 :赵开美本作“煮饼”,千金方卷十作“白汤饼”。庞氏伤寒病总论谓煮饼是“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溃食之”。丹波元简金匮要辑义引张师正倦游录:“凡以面为煮之,皆称汤饼。”。“饼”,“ ”,形近而误,以赵开美本为是。(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按“饼”与“ ”字形相近,抄刻者无意间写错完全有可能。以上校注记引用了三条旁证,证据充分,断定“煮饼”为是,结论可信

27、。 B、字音致误 C、上下文致误 3.衍文,指古书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或称衍、羡文、剩文、剩。 小儿耳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诸病源候论 伤寒大小便不通候) 校勘(一)随月生:此后原有“死”字,衍文,从本书卷三十五月食疮候删。(诸病源候论校释卷四十五)按诸病源候论校释的底本为清代周学海本。底本原有“随月生死”文义不通,经过本校,与同卷书三十五“月食疮候”原文相对照,可确定“死”字为衍文。4.倒文,又称倒,指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a前后字词互倒,b句间文字互倒,c 节间文字互倒5.错简,原指秦汉以

28、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后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三)校勘的基本方法(三种方法的概念)1.对校法 是指用同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优点:最简便,最稳当 缺点:机械呆板,学术性差2.他校法 是指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难经 第二十四难)校勘(一)人中满:原作“肉满”,据灵枢 经脉改。(难经校释)按内经原文“肉满”与“唇反”逻辑不明显,根据他书灵枢的文句,作“人中满”则更贴切,所以难经校释据改。3.本校法 是指以书本前后文字进行叫校勘的方法。4.理校法

29、 是指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例如: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素问上古天真论)新校正如: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下文不属。林忆认为素问原文被服章三字与上下文之间没有联系,于文理不通,故疑衍文。5. 兼校法 校勘的方法虽然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之分,但在实际校勘工作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一种校勘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特别是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更是如此。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成为兼校法。P102医经类文献医经类文献是指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以下简称难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包括校勘、注释、语译、发挥、集注、合编、专题研究、综合论述、教材、教参、工具书等各种著作。212 重订通俗伤寒论清代俞根初著,初稿完成与1776年,凡3卷。后经何秀山加按语,复经何廉臣增订,增为13卷,初刊于1934年。再经近人曹炳章补缺,徐荣斋重订,分为12章,1956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