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 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
2、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
3、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
4、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标明是好的。赋予一切好的品质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被成为扫帚星效应。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反事实思维:事件发生后想象另一种可能发生而未发生的后果。第四章 态度及态度的改变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道德伪善:对自己和他人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真正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代价。认知失调:个体存在相矛盾的想法,使人体验到生理上的紧张,产生压迫感。自我呈现理论:人们不仅愿意保持内部的和谐统一,而且还需要保持
5、自己一致的社会形象。当人们在他人面前做了某种行为时,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也持有与之相一致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当人们不确定自己的态度时,就会根据引发行为的环境来推断,也会根据已经表现的行为来推断。睡眠者效应:人们忘记信息源比忘记信息的内容更快。信息源是低可信性时,往往不能使人们在初始阶段恰当地估计信息的内容,但三个星期后,由于信息源本身的影响消失了,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评价有可能上升的现象.反之亦然。两种说服路线中心路线: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优点、合理性等特性,通过系统讨论以激发人们进行思考,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外围路线:巧妙地向人们提供某些线索,使他们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接受新的信息,从而改变原有态
6、度的方法。第五章 社会影响社会助长: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行动动机下降)的现象.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从众: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依从:指接受他
7、人的请求而行动,使别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依从区别于从众的显著特征是:依从总是针对他人或群体的要求所做出的反应,而从众发生时则没有人直接明确地提出要求。登门槛技术:即得寸进尺,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同意后,再向他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增加。保留面子技术:即以退为进,先向他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后,紧跟着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要求,这时后一个要求被同意的可能性增加。虚报低价技术: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有效的原因:人们一旦同意了某事情,他就不愿意反悔,尽管在基本原则完全改变以后也会这样)“并不是这些”
8、技术:在对象做出是或否的答复之前使用一些小小的额外刺激,使待遇更加诱人(比如降低价格、在同样价格的产品中附加一些新的东西),继而提出自己的要求.引起注意技术:人们有时会再没有对要求进行思考之前就拒绝了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激起目标任务的兴趣来增加人们对请求的依从,以致他们不会自动地拒绝要求。群体盲思: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盲思,也叫群体迷思。(本质就是由于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考力、事实检测力和道德判断力的退化)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之后的决策比其成员最初的倾向更为极端的现象。第六章 合群、人际吸引、亲密合群:个体寻求他人陪伴的倾向。孤独:由于社会关系的缺乏而引起的复杂情感反应(绝望、沮丧、自我藐视、厌烦).人际吸引:个体寻求接近他人的积极的状态,包含情感(最重要)、评价、行动。第七章 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亲社会行为: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责任扩散: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人们采取干预的可能性。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主人的责任小了,在场的他人数目越多,就越少有人提供帮助.第八章 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并且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有伤害的意图;2、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3、具有社会评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