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第 期 总第 期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沂蒙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协同创新 以临沭县朱村为例吕 丽(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摘 要 沂蒙精神代际传承是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面临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认知有限、传承动力不足、代际文化差异导致红色基因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红色基因代际传承不仅需要制度保障,还需依托组织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力量协同,增强全民红色文化认同。临沭县朱村作为沂蒙精神代际相传的典型,以红色文化认同为基石,在思想引领、载体传承、文旅融合、渠道创新等方面协同创新,立足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丰富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
2、众参与的项目运作经验,开创了“党建引领践行沂蒙精神,红色展馆承载沂蒙精神,模范先锋诠释沂蒙精神,创新传承开拓沂蒙精神”的朱村模式,为推进与实现沂蒙精神全代际传承提供启示。关键词 沂蒙精神;代际传承;协同创新;朱村实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沂蒙精神代际传承不仅需要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认同的内驱力,还需整合资源和要素,通过政府、社会机构、民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来共同推动,释放历史、教育、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助推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朱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临沭县沭河河畔,不仅是“枪声就是命令”朱村保卫战旧址,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通过军民融合、乡村振兴、红色教育
3、等多种方式传承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了沂蒙精神代际传承的路径创新。一、朱村传承沂蒙精神的代际特征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文化符号,浓郁的红色标签蕴藏着丰富而强劲的精神力量,朱村作为沂蒙精神谱系的红色标签,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固本立德,屡遭劫难而不倒,数经困厄而卓立,铸就了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历程,且呈现出鲜明的代际传承特征。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叙事创新与话语传播研究”()。作者简介 吕丽,女,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革命文物
4、协同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媒介文化。(一)代际传承沂蒙精神滋养新生力量朱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年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当时对日作战环境极端残酷,朱村党员群众舍生忘死,是保护和积蓄抗战力量的重要基地。年 月 日朱村受到袭击,师四团八连部队听到枪声,按照枪声就是命令,要主动打击敌人,保卫人民的作战指示,火线驰援,军民同心,与日寇展开了厮杀。经过战士和村民奋勇抗争,终于击退了敌人,名年轻的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朱村。第二天,朱村百姓手捧热腾腾的饺子,来到战斗发生地王氏老林,不敬天不拜祖,祭奠为保卫朱村牺牲的二十四名烈士。此后每逢春节,朱村村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水乳交
5、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谊深深植根在每一代朱村人心中。朱村是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在革命战争时期展现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村没有出过一个叛徒、一个伪军,朱村人用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的奉献表达自己对共产党的深情和对八路军的感恩,倾其所有,支援前线,涌现出一大批支前模范。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朱村看望了老支前王克昌老人,并叮嘱当地干部,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朱村爱党爱军,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
6、与共的沂蒙精神植根到行动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军人将革命的种子和对群众的关怀播撒到朱村这片红色沃土上,钢八连为了人民安危而浴血奋战,朱村百姓不忘恩情无私奉献。朱村的支前传统延续至今,朱村适龄青年踊跃应征入伍、卫国戍疆,在 年间,全村共有 名有志青年成为军人,保持了连续 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纪录。代际传承红色基因,让老区教育焕发红色光辉。红色记忆唤醒了革命老区朱村,红色血脉激活了时代先锋朱村。朱村不忘初心,深入挖掘朱村发展历史、红色革命文化、改革进行篇章,创建红色文化博物馆,通过文献档案、图文展览和声光手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设立临沭县委党校朱村校区,打造党员干
7、部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平台。通过红色文旅激发了时代新生力量对沂蒙精神的深刻体验和理解,让老区党性教育焕发红色光辉。(二)代际传承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钢八连与朱村的故事还在续写,昔日革命老区的红色堡垒村、支前示范村变为今天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朱村红色文化与田园风光、明清古建、淮河治理、民俗技艺资源优势相融,发挥整合优势,规划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示范村。在临沭县委领导下,朱村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探索出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加强党建引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朱村通过“片区作示范、集
8、体得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具体举措,突出朱村的“红、绿、蓝、古”特色。发展朱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建设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和集沭河观光、休闲采摘、飞行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根据朱村资源特色招商引资,联合建设柳编加工车间、毛绒玩具车间和服装车间。一系列举措不仅直接带动朱村及周边村居连片发展、共同致富,实现让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还充分彰显了党员的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效发展。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年第 期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志编纂委员会:朱村志,济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年,第 页。二、沂蒙精神代际传承的朱村协同创新实践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多朝衍变形成了
9、友邻亲睦、宗族齐心的淳厚民风,融合了军民情深的红色文化与孝义忠亲的儒家文化,形成了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朱村红色风貌。朱村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根、以红色资源为魂、以先锋模范为镜、以创新传承为桥”的沂蒙精神协同创新模式,多维度弘扬沂蒙精神,代际传承红色基因。(一)党建引领践行沂蒙精神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朱村人将红色基因融合转化为奋斗精神。根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临沭县委指导下,朱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便民利民,坚持为民服务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党的优良传统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头雁的作用和党支部、村干部、普通党员三个层面
10、主力军作用,持续打造示范型党组织、先锋型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第一,创新“党支部”引领模式。支部当好“领头羊”,党员争当“排头兵”,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实现“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企业”引领发展模式。在党支部牵头推动下,朱村整合本地资源优势,联合企业建设柳编加工车间、毛绒玩具车间和服装车间,用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推进以工兴农、以工带农,发展产业、整合资金、共同致富。第二,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朱村党支部探索“网格化管理”“条线推进工作法”,从美丽乡村、增收致富、治安稳定、移风易俗、扶危济困、党务政务财务监督等方面对党员及村干部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和考核。建立了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完
11、善了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需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的机制。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先锋岗”“党员结对帮扶”等争先创优活动,营造争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锋模范的浓厚氛围。第三,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在规划村级发展蓝图过程中,村委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在外创业人员组成智囊会,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最终确立了红色朱村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和遵守村规民约,形成依法立约、以约治村的良好格局;探索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和民情沟通的方式进行民主协商。成立朱村发展促进会、孝善养老基金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实行网格靠片、党员包户,探索能人帮村
12、、五老治村、青苗壮村、巾帼美村的村级治理新路径,充分调动各类群众共同治理朱村。(二)红色展馆承载沂蒙精神让历史以展陈的形式进入现代生活,朱村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村史馆、民俗馆、支前馆、治淮馆等红色文化载体,全面系统地展示朱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保存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凝淀着红色记忆、革命情怀的史料和实物,阐释着人民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承载了朱村人民不忘历史、不忘党恩的赤诚之心。这些档案文献不仅昭示了朱村政治、经济、文化、民间社会生活发展状况,还以“以民为本,服务为先”为原
13、则,为村民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升学就业、合作医疗、纠纷问题等提供档案资料,为朱村群众带来了切实利益,是党领导下红色文化教育与服务民生相融合的生动实践。红色展馆让朱村的红色历史代代相传,让朱村年轻一代时刻浸润在红色精神中,让沂蒙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协同创新 以临沭县朱村为例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部:红色朱村的“浸润式红色党教”,党员干部之友 年第 期。更多的人通过展馆文集接受精神洗礼、锤炼党性。(三)模范先锋诠释沂蒙精神红色基因根植于历史语境,发展于当代社会。朱村人传承沂蒙精神始于文化认同,发展于文化自觉,成就于文化自信。朱村红色文化博物馆不仅保存记录了红色文化,还将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浸润到朱村发展中,
14、出现了一批新时代模范先锋人物,赓续红色血脉,诠释着新时代沂蒙精神。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朱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通过先辈传后辈、干部帮党员、党员带群众,形成了“一人先进,影响一片”的放大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红色朱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用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朱村气象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召唤。(四)载体创新开拓沂蒙精神图文展览与 场景再现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朱村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展
15、馆建设,通过多种展陈形式丰富红色文化样态,通过科技手段让朱村保卫战、导沭整沂工程等事件更加形象生动,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来到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历史,学习沂蒙精神。红色教育让沂蒙精神代际传承更加务实。年临沭县全体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集体在线观看朱村艺术团呈现的舞台剧 饺子情,通过观看艺术表演沉浸到军民鱼水情的历史中,对沂蒙精神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曹庄镇在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农村社区成立朱村英雄故事宣讲队,宣讲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新媒体”让红色文旅更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政治
16、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农业非遗手造景观”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多样态传播朱村当代红色故事,助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效协同发展。三、传承沂蒙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朱村实践(一)凸显红色优势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沂蒙支前馆是目前全国第一个以支前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馆,突出沂蒙地域特色和红色精神谱系,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支前历史、接受党性教育、传承沂蒙精神的红色课堂,已有各类学员逾 万人次在这里学习。支前馆将沂蒙人民在抗战时期建立组织做好前线支援保障、万众同心与党领导的军队鱼水情深、南下支援新区建设传承沂蒙精神的事迹以生动形
17、象的方式展现,通过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基本内涵。(二)开发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朱村作为抗战时期沭河两岸的革命根据地,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后,朱村人民备受鼓舞,坚定红色文化产业开发与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实现了让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年第 期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人民日报 年 月 日。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朱村作为抗日战争时期
18、的红色堡垒村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淮奉献村、红色档案传承的典型创先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扎根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朱村不仅秉承了沂蒙精神,也开创了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的朱村气象。朱村整合了红色文化资源,成立朱村红色旅游区,建设五个场馆描绘红色记忆,讲述朱村红色故事,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红色文化旅游与红色教育研学相结合也取得显著成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播红色基因,扩大了社会效应。红色旅游直接带动了朱村人的就业干劲和创业热情,更多的朱村人选择在朱村发展事业,服务家乡。党支部带领村民进行土地资源改革,转变民众传统观念,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带领村民开荒垦地
19、,引入新品种增产增收,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美丽水乡休闲度假、杞柳农业生产示范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红色资源赋能朱村经济发展,朱村成为革命老区好日子示范区的领头羊。以朱村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为核心,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涵盖 个村居、处景区、处产业项目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优势特色明显。红色文旅彰显了强大的圈层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共同致富。(三)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多维资源第一,地脉、文脉、史脉协同创新。王氏宗谱序记载了朱村的地质风貌,襟洪沟而带沭流,依岌峰而绕湖水,屏障苍翠,藩篱马陵,吉人吉地也。朱村地处岌山地质公园,山水田园风光秀美,坐拥沭河、沭河古道
20、和分沂入沭三条水系,地理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朱村拥有 多处明代、清代古建筑并保存完好,朱村档案馆收藏了大量早期朱村历史文献,历史文化悠久;朱村作为红色堡垒村和拥军支前村,沂蒙精神经过 多年岁月的洗涤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熠熠发光,红色文化旅游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朱村山水相映、环境优美,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水乡文化有机融合,以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儒孝历史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传承朱村红色精神为目标,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生态观光农业、蓝山水域旅游、明清古建筑等打造为特色旅游景观,协同创新共助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创新“朱村红色文化”发
21、展模式。朱村紧跟时代步伐,在厚重的朱村档案文献基础上,深化朱村红色文化内涵,建立朱村红色文化系列展馆,在临沭县委领导下建设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朱村红色文化”模式赋能朱村发展。目前已实现朱村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朱村红色文化绿色农业、朱村红色文化蓝色水域、朱村红色文化古色建筑的发展。朱村整合多维资源,从单一功能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转型为党性教育红色文旅绿色农业古村休闲文化等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区,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狠抓生态环境治理,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治理沭河古道,建设沿河湿地公园,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村,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优美
22、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朱村红色文化发展成果带来的幸福感。(四)响应时代强音建设红色示范片区朱村传承沂蒙精神红色基因的实践,着力处理好红色文化与产业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在激发红色文化生产力的同时,坚持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立足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项目运作模式,逐步实现红色文化本位、项目投资主体多元、资本合作方式灵活和沂蒙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协同创新 以临沭县朱村为例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志编纂委员会:朱村志,济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年,第 页。项目开发市场化。年 月 日,山东省第十
23、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包括四个方面:构筑道德文明新高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建强文化文艺新鲁军、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提出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推进沂蒙、胶东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赓续红色基因。在这一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朱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鲜明,在继续打造朱村红色文化旅游、朱村红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朱村手造工程雏形。朱村红色示范片区致力于打造朱村红色水乡景区,联动马庄、西山前,打造红色旅游示范线,联合马邦才爆炸大王模范村和张作洪红色旅游示范村,实现起步带动
24、。将后河口渔文化主题村、岭南头战国风情旅游村、前新庄循环农业示范村、后新庄中药种植特色村、旺南庄未来社区示范村、前店子柳编乡创特色村、文家埠休闲农业示范村整合发展,搭建共富平台、共享平台、共销平台、合作平台,推动红色文化、观光农业、电商经济、绿色生态、人才培育的共同发展。四、朱村薪火相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启示(一)全方位挖掘红色遗产,文化认同赓续精神谱系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遗产的精粹,承载着民众的历史记忆。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共产党人的先
25、进思想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精神谱系的延续需要根植文化认同,朱村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工程源自于一代又一代朱村人对红色历史的文化认同,源自于朱村人对党对军的赤诚热爱与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从革命老人红色记忆的书写到当代青年为民服务的干劲,朱村人将红色文化认同烙上朱村印记。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群体文化身份的追寻和确认,是一种集体意识,为个体团结成共同体提供凝聚力,是共同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信仰与感情的总和。正因为有了朱村人对红色文化的共同信仰和趋同,使得朱村人遵循共同价值理念、追求共同文化理想,他们将先辈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传统延续至今,将爱党爱军、不忘初心的嘱托化为实际行动,村民自筹经费建设革命纪念馆,在
26、国家需要的时候奉献土地,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勇立潮头,挖掘红色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进前行,实现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朱村人的红色文化认同实现了朱村红色文化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推动朱村获得了更高层面的社会认同,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这些荣誉称号是文化认同激活红色记忆,开启社会认同的见证。(二)全过程抓好党建引领,红色血脉孕育人民幸福朱村红色血脉滋养了朱村党委班子,他们坚持党建引领,让藏在深山人不知的朱村走向社会大舞台。钢八连“枪声就是命令”的号
27、角回响在每个朱村人的耳畔,沭河岸边拯救朱村的保卫战让朱村世代不忘,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习俗背后是朱村人念党恩报军恩的朴素情怀,临沭县委县政府指导朱村建立朱村档案馆将红色记忆留存并世代传承。朱村志 这样描述朱村党支部:立党为公、生活朴素、作风正派、联系群众、吃苦耐劳、克己奉公、以实际行动带领带动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朱村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年第 期杨金卫:沂蒙精神:思想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践行,山东社会科学 年第 期。村民的主心骨。党群同心是党委班子的行动准绳,为改变朱村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群众意见大的现状,朱村两委班子,抓班子、带队伍,强民生、促增收,通过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重要民生事项和发展
28、问题落实到党组织工作议程中。党建引领,用文化发展经济,用创新孕育幸福。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用切实行动一步一步实现的。在朱村发展的道路上体现了朱村人的团结一心,在短短 个月完成了朱村红色文化展馆项目,彰显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号召力和党群同心的影响力。发展订单高效农业,建设游客驿站通过特色农产品代售等方式带领百姓致富。创建村民自治积分数字化平台,通过积分制唤起村民自治热情,回报以集体经济收入分配优势,凝聚村民智慧和力量。党委班子规划朱村发展,创建产业园、农业示范园、缝纫扶贫车间等带动朱村人就业致富,绘制了沂蒙老区脱贫奔小康的恢宏画卷,浓缩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红色
29、初心。(三)全代际传承良好家风,沂蒙精神涵养家族文化红色基因代际传承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坚守革命初心,以沂蒙精神为引领进行社会建设,实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扬优良传统、实现国富民强具有重要意义。红色基因代际传承面临着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认知有限,从而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面临着随着时代发展和演变,文化差异导致红色基因协同创新不足的问题,面临着红色基因传承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长效性的问题。朱村用家族文化涵养家风传承,用红色基因融合家族文化传承沂蒙精神的模式,为高质量推进与实现红色基因全代际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朱村自建村以来经历了多次内进外迁,形成了以王姓家族为
30、首,马、文、李、吴等多姓并存、共同生息的人口格局。朱村民风淳厚,忠烈志士、商贾文人、各界英才世代辈出,无论在封建社会中还是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朱村一直注重子孙教育,传承孔孟之道,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国家所需各类人才。明清时期,朱村有 位进士,位贡生,位文庠生,位武庠生、位乡饮大宾、位太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村许多学子弃笔从戎为国效力。从 朱村王氏宗谱 可以看到良好的家风传承:言传身教,传承家庭美德,养老育幼,友邻和睦。在其 劝戒良言 中提到劝孝父母、劝友兄弟、劝和夫妇、劝教子孙、劝睦乡邻、劝贪博酒、戒纵淫欲、戒起争讼、戒逞强横、戒轻宰杀,在其 庭训琐言 中提出守王法、端品行、勤
31、择术、崇勤俭、亲师友、善教学、居官职、培根本的要义主张。正因朱村家族文化风清气正,家风淳厚优良,经历代巨变始终守王法、行正事、不为邪端所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论贫富一致抗日,全村无一名汉奸、无一名伪军,壮士参军抗战,村民为前线战士送弹药、救伤员,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不计个人得失,奉献耕地 亩,又在新时代通过垦荒开田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于民族危亡关头,持正竭力,艰难抵御外侮;于全国解放之际,赴汤蹈火,慷慨参战支前;于改革开放之初,勇立潮头,顺势大力发展。传承优良家族文化和家风文化,朱村人民历代崇尚朱子儒学,崇文尚礼,拥有尚道义、重气节、知感恩、崇忠勇、敢为
32、人先和永不服输的优秀品质。这些原始的精神气质在中国共产党派驻 师深入临沭县领导抗日战争时期被进一步激发,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成为朱村人民的主心骨。共产党为人民靠人民,朱村人爱党拥军,党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成为朱村红色文化的根基,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钢八连勇救朱村百姓、朱村人新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导沭整沂工程朱村人一马当先、钢八连朱村寻根结对子、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一桩桩一件件动人故事无不昭示着红色朱村图存求变,勇立潮头,坚沂蒙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协同创新 以临沭县朱村为例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志编纂委员会:朱村志,济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年,第 页。
33、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志编纂委员会:朱村志,济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年,第 页。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百年巨变和历史长河中,始终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爱党爱军、不忘初心,将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烙刻在朱村红色历史画卷上。红色基因涵养家族文化,朱村后人不忘初心,代际传承沂蒙精神,党性锤炼出多位先锋模范,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李广友、山东省劳动模范王济钦、爱岗敬业道德模范王经臣、支前模范王克昌、第一书记马学军、大学生村官王洋、义务代办员钟云等等。朱村的发展和沂蒙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老一辈的拓荒,更需要年轻一代勇担重任,正是有了这些身边楷模的示范带动,党员时刻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党性。红色基因代际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唯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才能发挥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劲力量。(,):,:;责任编辑:刘占全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