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774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2023-09-15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托举项目(Ea202316)、博士启动金(27170123024)和普通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背景下的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22150121033/002)成果。第 32 卷 第 1 期Vol.32 No.1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2024 年 1 月Jan.2024“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郑春晖(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博物馆从数量到展览规

2、模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地争相建设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然而,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陈列的容器,也是观众体验与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的媒介。在关注博物馆造型和形象的同时,其展示空间也应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隐喻是博物馆传递主题信息与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展示空间中的隐喻思维体现了博物馆展示语言、叙事及其对观众认知的影响。设计师借助隐喻的视觉转译塑造展示空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观众的体验与解读。因此,展示空间设计的隐喻思维体现了博物馆主旨、展示语言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符号学和概念隐喻等理论,本文将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提炼为“容”与“器”、叙事与隐喻,并通过实际案例从空

3、间叙事、观展动线及展品与主题关系等方面分析隐喻思维的表达。关键词:容器;隐喻;空间叙事;具身认知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4)01-0061-09随着我国对博物馆的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23 年 5 月 18 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达 6565 家;博物馆藏品也由4139.2 万件(套)增至 5813.9 万件(套);展览数量由 2.1 万增长至 3.4 万,名列全球前茅。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

4、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可以说博物馆是承载故事的“容器”“容”(content),即展示内容、故事,通常是博物馆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器”(container)是承载内容的媒介、载体。然而从设计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是展品。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将博物馆打造为地标性建筑成为西方国家以文化引导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流行。当建筑师谈论一座博物馆时,往往更关注其空间、造型及使用功能而非展品的陈列和主题。这为博物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以牺牲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与公共服务质量为代价。某些地区一味追求博物馆的形式与特色、设计趋于风格化和符号化,反将展示内容作为建成后的填

5、充物,最终导致耗资巨大却徒有其表。同时,博物馆盲目模仿去创造地标反而忽略了展览主题的表达,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设计师有必要对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与内容及其与观众的互动体验进行深入探讨,将“容”与“器”融合为完整的叙事体(图 1)。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隐喻不仅成为设计师用来转化设计概念的手段,也是博物馆传递主题与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展示空间设计的隐喻思维体现了博物馆展示语言、叙事及其对观众认知的影响。本文基于符号学和概念隐喻等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从叙事、展示空间、展品及其与展览主题的关系等方面开展隐喻思维的探讨与应用。rrIUTZKTZrrIUTZGOTKXOYOZUXrYIUMTOZO

6、UT-JKg图 1 博物馆的“容”与“器”一、隐喻:从修辞到思维(一)隐喻的出现当下隐喻的运用涵盖文学、哲学、认知学和心理学等领域,要探析设计中的隐喻理论,首先从隐喻的起源开始。“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metaphora”,意为“to carry(转移)”或“transfer(转载)”。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指出隐喻是将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受其影响,柏拉图和昆体良等人将隐喻定义为词与词的替换。在剑桥词典和韦氏词典中分别将隐喻定义为:“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参照某个具有类似特征的人或物来描述一个人或物”;“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

7、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我国对隐喻始于诗歌中的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将“几多愁”比作“一江春水”。束定方、陈望道等学者将隐喻纳入修辞格中进行了更为翔实、系统的研究。3以上观点皆是将隐喻作为修辞语言为前提,而英国文学评论家理查兹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现象到思维的转换。4自此隐喻的概念逐渐突破修辞的狭义范畴,从语言层面走向思维层面。不同于修辞中将隐喻理解为本体和喻体的构成,拉科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其扩展到认知理论 “隐喻的本质是理解和体验概念的方式”,5 同时将其定义为将始源域(source doma

8、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图式结构映射(schema structure)。具体来说,隐喻是人们借助有形的始源域概念(如材质、色彩、温度)来表达和理解无形的目标域概念(如情感、文化和精神等),使人们通过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转化对目标域有更清晰的认知(图 2)。例如“生活是一段旅程”,用旅程这一具象的形式来描述生活,那么隐喻就不仅是一种比喻方法,也是影响人们思维和感知方式的工具。图 2 隐喻的映射关系(二)隐喻的本质从上文中可知隐喻源自文学,逐渐转向思维认知。对隐喻思维的本质阐述需回溯语言符号学的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也是能指(signifier)

9、与所指(signified)的集合。简单来说,能指是具象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所指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意义。6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由音符、音调等元素组成,而它代表的是我国奋进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以路易斯赫尔姆斯勒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延续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并进一步指出语言是一个层级符号系统,将其划分为“表达(expression)”和“内容(content)”两个层面。7同赫尔姆斯勒夫观点一致的还有马丁怀特,他认为隐喻属于内涵式符号系统(connotative semiotics),其中表达层面是语言的外在符号,而内容层面是所指的内在涵义。8索绪尔和赫尔姆斯勒夫等人的符号学理论影响深

10、远,法国文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语言学的概念提升到社会系统,并将其延伸至设计、服装、食品、汽车、家具等领域。在此基础上,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用三分法定义符号 指示性符号(index)、图像性符号(icon)和象征性符号(symbol),强调符号所指的外延涵义。9不论是二分法还是三分法都是人们认知的原则与方式,这也与前文中提到的图式结构映射不谋而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当前学者对隐喻及其应用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考威塞斯在隐喻:实用引论中将隐喻拓宽至电影、表演、建筑、广告、符号等众多非语言领域,并提出认知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本质特征具有:隐喻是概念的一种属性,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是为了更好

11、地理解某些概念,而不仅仅是艺术或装饰目的;隐喻往往不是只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隐喻可以为人人所用,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隐喻不只是多余的语言装饰,而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方式。10这里还需指出隐喻所指的含义不单依赖于词语本身,还受其特定语境的影响,它是确定所指的重要因素。由此可推断出,观众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解读受其文化背景、性格爱好和个人经历,以及博物馆整体氛围营造等众多因素影响,这也为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二、符号与象征:设计中的隐喻设计是基于符号、图形、色彩等语言来表达相26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应的理念,设计中的隐喻就是使人产生体验、感知和联想,从而理解设计及

12、其蕴含的文化。因此,隐喻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产品、建筑以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唐诺曼指出设计的三个层次为:111.本能层次:涉及外形、色彩、声音、材质等直接的感官层面,也是对设计的第一印象;2.行为层次:关注于功能和体验是否真正满足人的需求,在博物馆中体现为设计语言的可读性;3.反思层次:涵盖设计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及其对观众产生的影响。由此可推断出,隐喻是设计师将抽象的概念提取为灵感元素赋予在外观造型等表达层面,满足观众的感知、体验和情感的共鸣。隐喻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文学作品类似,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句,只要它有所指称,就构成象征含义。这种指称和被指称的形式由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引入建筑设计

13、领域,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他的意图是质疑建筑语言与符号理论之间的关系。12但最后却证实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即设计过程是符号的编码过程(encoding),而使用者的体验和感知是解码过程(decoding)。因此,设计成为一个包括技术代码、句法代码和语义代码的符号编码系统,而隐喻则成为形式语言与内容的映射(图 3)。图 3 设计中的隐喻这种机械化的编码系统迎合了现代主义主流的重功能、少装饰的口号,然而一部分设计师开始反思这种形式对使用者体验和感知带来的负面影响。查尔斯詹克斯提出装饰和象征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中的复杂体现。他指出建筑语言包含表达层次和内容层次的编码,并进一步阐释建筑设计的本质是通过一定技

14、术手段赋予材质、色彩等形式符号来传递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象征含义。13也就是说建筑语言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如混凝土、玻璃和砖等材质的表达形式,其本身作为符号是一种表现材质;第二层涉及建筑中的追求美学和地域文化等内容层次,例如玻璃质感的通透性常用来表现与环境的呼应。与詹克斯持相同意见的设计师还有美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他认为建筑语言与文学的共同点是标准用法和诗意用法:标准语言指向实用、结构、技术设备和其他元素,诗意语言指的是建筑空间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格雷夫斯将隐喻视为对自然语言的回应,追求建筑中的诗意和符号隐喻,以及具有象征形象的多重意义。在他的代表作波特兰市政厅的设计中,明显的三

15、段式造型重新诠释了古典元素,还通过颜色添加了象征意义,绿色代表地面,蓝色代表天空等,试图在视觉上将建筑与环境和位置联系起来(图 4)。图 4 波特兰市政厅从以上代表性观点不难看出,对于设计师而言,隐喻可以理解为以“形”表“意”,是意与象的统一。14因此,建筑以符号的形式在意向表达上保持了与语言的一致性,并能被公众所解读。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师的个人意志,另一方面是将隐喻作为与观众交流的方式。不同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同一作品的解读必然不同。此时就需要设计师去挖掘激发大众共鸣的想法,如果盲目追求表达层面的效果,作品就变成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同样,如果过度关注对理念的抽象表达,可能会

16、阻碍观众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且无法对观众的共鸣产生有效影响。这种设计师与观众之间的矛盾在博物馆中非常鲜明。表 1 基于符号理论将隐喻在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类:1.图像符号:即形似,观众可以根据具象的符号语言产生一目了然的联想和解读;2.非图像符号:即神似,较为抽象,需要观众调动认知或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从而构建形式和语言之间的认知。36第 1 期郑春晖:“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表 1 隐喻在设计中的表现方式隐喻思维图像符号Image symbol非图像符号Non-image symbol特点手法影响案例古典元素以具体的古典符号表达作为建筑语言,反映历史文脉不同的观众由于缺乏对其文化

17、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而难以产生共鸣大英博物馆具象元素形似与复刻具有直观性、易于解读文丘里纽约“鸭子”抽象元素空间中的元素,如光、材料,是对精神和情感的抽象表达对其意向的解读取决于观众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毕尔巴厄古根海姆博物馆叙事元素对叙事内容的编码观众在建筑空间中的体验与认知是解码的过程柏林犹太博物馆图 5 苏州博物馆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隐喻能够传递信息的同时又暗示情感,实现设计语言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与共鸣。相较于直观的图像符号,设计师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对美感的追求。这种思维将设计所蕴含的文化体现得深厚而含蓄。以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8、为例(图 5),抛开建筑本身的色彩、材质、光影和功能等元素,不难看出两座博物馆的建筑语言特色非常鲜明 都是以叠加的几何形体旋转、删减为基础语言。从建筑所传递的象征含义来说,苏州博物馆用现代建筑语汇与传统园林的“起承转合”相融,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用现代语言体现了传统伊斯兰文化。当然仅从设计角度无需多言,尤其是苏州博物馆已被誉为 2021 年中国最美博物馆。而从展示设计角度来说,两座博物馆是否呈现了“建筑展示”的效果还有待讨论。三、容与器:从叙事到隐喻(一)博物馆的隐喻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公共建筑属性和原则,还具有文化、教育和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属性。从博物馆学和建筑学各自

19、对博物馆的研究来看,二者之间少有重叠。但不得不承认,从 16 世纪出现的“珍奇屋(curiosity of cabi-net)”到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再到当下各种类型的展览空间,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对建筑空间的逻辑和语言表达影响甚远。与传统的分类罗列相比,当下的博物馆更倾向于运用不同的展陈方式、精心编排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互动与体验。博物馆的空间语言和序列也逐渐多样化,且更具文化内涵。换句话说,“容”对“器”的形态、语言和建构产46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生了极大影响。此时,隐喻的思维就绝不仅仅体现于前文中讨论的建筑造型的象征,而是与博物馆的内容、空间融于一体。除了建筑造型,

20、博物馆的隐喻还可以由两个维度来体现,并直接作用于展示空间:首先,从收藏、陈列与研究到教育、传播与体验,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需求而改变。受古希腊和古罗马神庙影响,博物馆初期被赋予神与信徒之间的隐喻;它是精神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代表社会财富、地位和权力的形象。加拿大博物馆学者、新博物馆学的创始人之一邓肯卡梅隆在 1971 年就提出博物馆是神庙(temple)还是论坛(forum)的身份危机问题。15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词源是希腊语的“mouseion”,即缪斯神庙。神庙代表着不可挑战的神圣,起初博物馆中收藏的是上层阶级的奇珍异宝,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参观过程等同于一种仪式性的拜谒。此类博物馆与传统仪式性的

21、建筑共享基本特征。例如,盘旋而上、带有穹顶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被隐喻为上东区大道上的一座神庙,当游客边向上爬行边体验沿墙布置的艺术品时,坡道使他们自然形成了有仪式感的队列(图 6 左)。当然,这座赖特主持并修建的最后一个项目也不全是赞美,批评家们曾严厉地指出建筑抢了艺术品的风头,墙面的凹陷导致绘画作品很难以完美的角度展示给观众,于是,博物馆在1992 年扩建了一座板正的塔楼(图 6 右)。与坚持精英观念、高高在上的神庙相反,论坛是可以表达和沟通的公共场所,这也与新博物馆学之中所提倡的博物馆大众化高度一致。论坛的出现代表博物馆对身份的反思,那么奇珍异宝的阐释需要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关联,并且符合

22、观众的认知。图 6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其次,展示空间是“容”的重要载体,它为展示陈列、观众与展品、观众与空间的互动提供了场所。除了要满足展示的实用功能,当下人们对博物馆的标准不断提高,俨然超越了陈列、罗列、盛放文物或藏品的容器。老子在道德经 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其实道明了真正有意义的是无形的空间而非围合空间的门窗等实体。在博物馆由“物”到“人”为中心的演变中,为了提升博物馆的可读性,展示空间逐渐引入了叙事概念。博物馆的隐喻也从造型的意象转变为叙事的主题,使得展示空间兼具物质和文化功能。叙事是一种文学体裁,可以是

23、通过时间线的故事呈现,也可以是基于文字描述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奈杰尔柯茨在叙事建筑中引入了时间的概念,以此来突出空间设计的时间维度与情感思维;16索菲娅萨拉在建筑与叙事:空间和文化意义的形成一书中提出通过叙事理论构建博物馆的空间秩序,并通过叙事性表达深层的文化意义。17建筑师伯纳德屈米提出空间与事件的概念,建筑是空间、事件和活动组成的叙事载体;18罗兰巴特曾说叙事无处不在,小说、电影、绘画或者彩绘玻璃窗等都可以是叙事,那么叙事本身也是一种媒介。19一般来说,叙事建筑这种方法论可以体现为对于叙事文本的解构和转译,最后体现在建筑的形式和表现上;而博物馆中的叙事是指展览大纲的框架和内容,即文字部分的处

24、理。龙迪勇在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中指出叙事既有时间维度,又包含空间维度。20随着对叙事的深入研究,已经可以由时间线的研究进入其所包含的叙事语境的研究。展示空间的实质是由文字转向空间,基于展览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构建设计师与观众对话和交流的场所。那么仅以时间轴作为展览的架构会削弱展示的空间属性。因此,展示空间是对叙事脚本的视觉转译,用空间形态等元素重构展览的主题:一方面包含了展品、图文等信息的组织和陈列;另一方面需要形状、色彩、肌理、材质和光影等空间构成要素的统一,共同作为媒介传达特定的主题、情感和文化涵义。(二)展示空间的隐喻传统博物馆,或者说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其展示空间多

25、以时间和因果关系构成的特定的序列。例如大多数历史博物馆以不同时代的更迭将展品和空间进行串联,观众按照已设定好的顺序和路线获取信息。学术性的分类系统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当下的博物馆越来越注重为观众打造互动与沉浸的体验,各个要素以叙事的形式关联、拼贴形成灵活的观展路线。博物馆的隐喻,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观,更重要56第 1 期郑春晖:“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的是将其内外空间与博物馆主题融合,使博物馆的内外空间、造型,乃至展品等每一个构成要素统一和谐,为其主题的传播而服务。展示空间的隐喻同文字语言的隐喻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将字面叙事转向空间表达,即用空间语言为始源域,利

26、用其概念和构成来理解非空间的概念。拉科夫和约翰逊认为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特定的空间中,体验各种空间关系,因此空间关系是人类熟知的概念。当人们利用空间的尺度、内外、前后等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领域时,就可以解读抽象的概念,也就是展示空间隐喻思维所表达的核心 博物馆的主题。图 8 加建的博物馆剖面1.空间叙事的隐喻英国牛津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是世界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起初是由查尔斯科克雷尔设计的一座新古典主义艺术神庙(图 7)。2009 年,建筑师里克马瑟为其设计了一座五层的扩建空间,完成了博物馆由神庙到跨文化交流场域的转变(图 8)。如今这座博物早已跳出成立时为牛津大学的教学目

27、的,设计了涵盖儿童及青少年、大学生、成人等不同人群的观展模式,积极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其中复杂而又生动的演变过程是另外一段故事了,这里我们关注的是设计师如何将其语言与博物馆宏大的主题“跨越文化,跨越时间”完美地契合。不同于原有的两层艺术博物馆,加建后展示空间没有固定观展流线。参观者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展览主题。内置的中庭成为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其不仅具有采光、疏散的功能,还与博物馆的主题相契合,体现了“自由流动”的文化。围绕中庭四周的玻璃廊桥可以连接不同文化主题的展厅。此外,面向中庭的展厅通过落地的观景窗来创造场景的叠加和交叉。中庭、廊桥和观景窗的共同作用为诠释跨文化的交流和共存创造了机遇(图 9

28、)。图 7 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因此,当游客随意站在中庭的任何角落都会惊奇地发现 两面相对的展柜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制造的瓷器,而又恰巧被丝绸之路串联;在欣赏阿波罗雕像的同时可以一眼望到伊斯兰艺术的风景。这种叙事与展示空间的巧妙结合,无疑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开放性。因此,跨文化交流以灵活、生动、有趣的方式得以诠释和展现。此外,博物馆的叙事由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交叉而成。水平方向诉说的是以同一时期不同文化为线索的故事来传递“跨越文化”的主题。例如二层的展览以“丝绸之路”为线索通过展示中国、印度、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等国家的宗教、生活习俗以及工艺品来突出丝绸之路对沿线各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图 10)

29、。垂直方向则是讲述流逝在时间和空间的历史,突出“跨越时间”的概念。每个展厅在叙事的语境中强调展品的多样性,并通过视线关联激发观众去探索更多的文化。在这里建筑与展示空间的相互作用是为了凸显不同文化的“同”而非“异”。通过展示空间与展览主题的结合,不仅转变了原有艺术馆的身份危机,也使博物馆的主题得到升华。对于观众而言,这里已不仅是单向传播知识的百科全书,更鼓励公众将其作为可以交流、体验文化及生活休闲的场所。当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种方式,观众穿梭在各个展厅中,去感受跨文66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图 9 阿什莫林博物馆中庭与玻璃廊桥图 10 二层丝绸之路展厅化、跨时间的人

30、类文明,窥见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必然是愉悦的,充满共鸣的。可见博物馆的“容”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时,“器”的形态更多样、布局更灵活。虽然博物馆的主立面和入口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但建筑的“内有洞天”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来说是锦上添花。2.展品的隐喻相较于博物馆建筑和展示空间来说,展品是其主题的细节呈现。博物馆学者格林希尔指出博物馆不仅是展品的庇护所,也是以其“博物馆化”为己任的场所。她认为展品是可以通过放置它们的环境来承载意义的,“这些藏品被视为书写的材料,而与书写相比,展览是通过陈列、排序、图像和空间表达思想将有意义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以特定的顺序组织和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从而产生一个可供阅读的

31、脚本”。21前文所提的符号学理论中,展品与符号相似,其本身具有能指与所指的二重含义。也就是说展品在进入博物馆之前有自己的初始语境,展品此时还是没有被“博物馆化”的物品;进入博物馆后展品为了迎合展览的主题,其所处语境也随之改变。同理,展品进入展示空间的过程对空间本身也有影响,二者相互作用构建可供观众解读的展览。图 11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大英博物馆的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建于公元前 380 年)出土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利西亚。原本是为一座陵墓所建的纪念建筑,因柱子间站立的是海女涅瑞伊得斯而得名(图 11)。墓主人生前是利西亚的统治者,墓葬的形式是典型的希腊风格。1840 年英国考古学者查尔斯费洛斯发现了这

32、座倒塌的遗迹,将其残存的构件运回英国,最终复原后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展品一旦进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就转化为博物馆的有形遗产。此纪念碑不76第 1 期郑春晖:“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仅是土耳其墓碑主人的故事,也成为希腊展厅的一部分,讲述希腊文化的故事。这个双重意义的产生是因其处于不同的语境。雅克海纳德曾说物品只有放在语境中才有其特定含义。比如一个茶杯和一个勺子都可以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它可以传递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或暗示一场精英人士聚集的谈话。只有在特定的展示空间,才会引起观众的想象和解读。因此,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这样一个能够促使观众体验和认知的环境。3.具身认知的隐喻具身认知理

33、论指出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始于身体接触,进而产生行为和认知。22拉科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容器隐喻”的概念。人是一种由皮肤包裹的物质存在,跟世界分隔为体内与体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可看作为一个“容器”,那么容器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感知。同时可以借用“容器”的隐喻理解很多概念。与小说通过文字描述的空间以及电影显示的二维空间不同,观众进入博物馆是位于“容器”的内部,这个内部空间随着观众身体的位移发生连续变化,也是容器之间的碰撞。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具身认知认为隐喻思维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推理和解读,从而帮助设计师思考在建筑空间认知中的身体体验作用和意义。伯纳德屈米以叙事为

34、基础提出空间体验的实践,他认为游客的运动轨迹与其对空间的感知密切关联。他参与设计的雅典卫城博物馆新馆就有三层独立空间:底层悬于原有遗址之上,中间展示的是帕特农神庙的中楣浮雕,顶部的通透与大玻璃窗与帕特农神庙遥遥呼应,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体验古老与现代的并存(图 12)。这样的参观流线,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空间叙事体验。图 12 雅典卫城博物馆新馆正如唐诺曼指出设计的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级:本能层级和观众的直觉相关,设计师通常希望能第一眼就抓住观众的眼球。隐喻可以将其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表达传递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生理层次的直观感知。行为层反映为观众的参观与体验过程,因此博物

35、馆通常会设定好参观路线引导观众的感知与解读。隐喻思维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使观众有更好的互动体验,从而对博物馆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隐喻是将设计思维从抽象的主题概念转化为可读的信息,从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层面与观众交流。观众进入博物馆就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观众有序地经过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就像是在经历电影里的一个个情节,当观众置身其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展示空间所带来的信息和故事,也是认知博物馆主题的过程。四、结语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促进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可读性和互动体验,将展示空间的隐喻与感官体验相结合、将抽象概念与物理空间相结合,同时利用声音、触觉、视觉等感官元素,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有互动性和

36、情感共鸣的体验,从而更好地传达博物馆主题与信息。不仅如此,还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展示空间的隐喻表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进步,可以关注如何利用展示空间的隐喻来设计更具沉浸感的虚拟环境或增强现实体验。文化和跨文化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博物馆也体会到博物馆主题的表达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跨文化设计中有效地运用隐喻思维,来促进展览信息的传达和解读。隐喻与情感共鸣:观众能否解读展示主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引发情感的共鸣。如果能够结合技术的进步,通过识别观众的情感并根据其状态调整设计元素,就能创造更符合观众

37、需求的展示空间。过去几十年的博物馆以各种方式飞速发展,然而建筑和展示空间的设计始终是影响博物馆主题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因素。而为观众提供一个感知信息的语境一直是影响其体验与认知的关键。因此,设计师将展品、装置或文字等符号置入展示空间的同时,还需聚焦观众对其主题的阐释。参考文献:1 新华网.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 6565 家EB/OL.(2023-05-18)2023-06-15.https:/ 新华社.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 煌 EB/OL.(2021-07-25)2023-06-15.https:/86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

38、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1):38-45.4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5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6 De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65.7 Hjelmslev,L

39、.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M.Madi-son:Wisconsin Press,1963.8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M.Amster-dam:Benjamins,1992.9Atkin,A.Peirce On The Index and Indexical ReferenceJ.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Peirce Society,2005(41):161-188.10 Ko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

40、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1 诺曼唐纳德 A.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2 Eco,U.Function and Sign: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MGottdiener,M.and Lagopoulos,A.ed.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13 Broadbent,G.Bunt,R.and

41、 Jencks,C.Signs,symbols,and architectureM.Chichester:Wiley,1980.14 王立山.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5(11):83-85.15 Cameron,D.F.The Museum,a Temple or the Forum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1971(14):11-24.16 Coates,N.Narrative ArchitectureM.New York:John Wiley&Sons,2012.17 Psarra,S.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T

42、he Forma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MeaningM.London:Routledge,2009.1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9 韩蕾.话语符号学视角下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7(1):10-14.20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61-72.21 Hooper-Greenhill,E.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1992.22 费腾,张正蔚.具身认知与当代建筑设计

43、思维J.城市建筑,2018(36):102-104.“Content”and“Container”:Rethinking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Museums Exhibition SpaceZHENG Chunhui(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eijing 102600,China)Abstract:Museums are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spread of human civilisation.Chinas museums are in a period of

44、rapid development.Various cities are competing to build museums that become landmarks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dmarks.However,museum is not only a container for collection and display,but also a medium for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and recognise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While focusing on the

45、shape and image of the museum,its exhibition space should als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aud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is an approach of expression for museums to convey thematic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the exhibiti

46、on space reflects the language and narrative of museum displa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audiences cognition.Designers use the visual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to shap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xhibition space,and then guide the audiences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Therefore,the metaphorical thinkin

47、g of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reflect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eums theme,the language of display and the audience.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emiotic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s,this paper rethinks the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of museums into“container”and“content”,narrative and metaphor,and analyses the expression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through case studies in terms of spatial narrative,exhibition structur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hibits and themes.Key words:container;metaphor;spatial narrative;embodied experience(责任编辑:李新新)96第 1 期郑春晖:“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