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與文學之間 評費子智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費 悦一一 費費子子智智與與 天天之之子子英國漢學家費子智(C h a r l e s P a t r i c k F i t z g e r a l d,一 般 簡 寫 爲C.P.F i t z g e r a l d)創作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部 現 代 意 義 的、關 於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的 傳記 S o n o f H e a v e n:A B i o g r a p h y o f L i S h i h-M i n,F o u n d e r o f t h e Ta n g D y n a s t y。經南京大學
2、童嶺教授翻譯,該書中譯本於2 0 2 2年正式出版,距原書問世已近一個世紀,而正如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爲此書撰寫的推薦語所説的那樣:“經典著作的力量是不會隨著時間長久而流失的。”1 9 0 2年,費子智出生於英國倫敦,中學畢業後不久便來到中國,此後更是多次往返中英之間,直到1 9 5 0年移居澳大利亞,他先後任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教授及系主任、澳洲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院長、澳大利亞亞洲研究委員會主席。當時“黄禍 形象依舊盛行,紅色威脅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費子智仍然堅定不移地從事他所熱愛的中國研究,並且通過他的作品向澳大利亞以及西方大衆傳遞著關於中國的認知”。費子智是一位多産的學者,一
3、生共出版論著二十餘部,發表文章近四百篇,其研究領域横跨史學、人類學、政治學。其中,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樊琳 費子智和他的中國夢,載 國際漢學2 0 1 5年第3期。代表作,除 天之子李世民 之外,尚有C h i n a:A S h o r t 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y(1 9 3 5)和T h e Emp r e s s W u(1 9 5 6),前者作爲C r e s s e t P r e s s的“文化史叢書”中國卷於1 9 3 5年出版,此後,在西方世界被廣泛使用,並多次再版;後者亦是世界漢學界最早的關於則天武后的傳記。其人類學專著T h e T o w
4、 e r o f F i v e G l o r i e s:A S t u d y o f T h e M i n C h i a o f D a L i,Y u n n a n(1 9 4 1),“還是西方學者對中國少數民族進行的最早的詳盡研究,它早於約瑟夫羅克(J o s e p h R o c k)有關納西族的研究許多年”。作爲中國近代革命的見證者以及“對舊中國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充滿同情的學者”,費子智對研究中國革命抱有極大的熱忱,其中R e v o l u t i o n i n C h i n a(1 9 5 2年出版,1 9 6 4年修訂再版,再版時更名爲:T h e B i r
5、 t h o f C o mm u n i s t C h i n a),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論述了中國革命的起源、傳統、階段、與遠東各國及西方列强的關係、基督教的影響,等等。此外,費子智也十分關注東南亞,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T h e T h i r d C h i n a:T h e C h i n e s e C o mm u n i t i e s i n S o u t h-E a s t A s i a(1 9 6 9)與C h i n a a n d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S i n c e 1 9 4 5(1 9 7 3)是其代表作。天之子李世民:
6、唐王朝的奠基者,全書除序章、附録和“插曲”外,共有正文十章,大體以時間爲序,記叙了隋末至公元6 5 0年之間李世民的主要活動。以“插曲:李世民的性格”爲界,正文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這位李唐政權領導人與他的諸多競争對手圍繞帝座而展開的殊死鬥争。第二部分講述了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的統治情況”。序章 公元七世紀的中國 作爲李世民登場前的背景鋪墊,向讀者介紹了自漢末以降中國近三百年的分裂歷史,重點論述了由韃靼人建立的北方帝國和由漢人建立的南方王朝的對峙狀態,最後指出雖然隋朝結束了南北61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中譯本有俞仁寰譯 中國文化簡史,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 9 6 1年。中譯
7、本有劉曉峰、汪暉譯 五華樓:關於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 0 0 6年。馬克林著,劉明新譯 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研究,載 世界民族1 9 9 7年第2期。爲什麽去中國中文版序言 所引用的澳大利亞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 i c h o l a s J o-s e)的評價。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 0 2 2年,頁1 2。分治,但隋煬帝造成了比韃靼人進犯更混亂的局面,而結束這一黑暗時代的唐王朝,其建立和鞏固都有賴於唐太宗李世民。作者劃分的第一部分包括了第一章至第六章。在第一章 隋王朝的覆滅 中,前半部分作者追溯了李世民的家世及其少年時期,突出少年李
8、世民在文學、書法上受到的漢族精英教育以及他從祖母家族傳承的對騎射的熱衷。更重要的是,他十五歲時在解隋煬帝“雁門之圍”的戰役中嶄露了頭角。後半部分則從多方面描述了隋煬帝暴君式專制統治下的混亂局面。第二章 唐王朝的建立(6 1 76 1 8)詳細描述了李世民聯合劉文静、裴寂鼓動李淵造反,唐軍自太原向長安推進,以及李淵在長安接受代王楊侑禪讓並建立唐王朝的過程。第三章 西部征伐(6 1 86 2 0)主要記載了唐軍抵禦薛舉進犯長安以及劉武周佔領太原的兩次大戰。兩次戰役前期,唐軍節節敗退,但最終都在李世民的英明指揮下反敗爲勝,成功將西北所有地區納入唐王朝版圖,山西戰役的勝利更助長了唐王朝的聲勢。第四章
9、汜水之戰(6 2 06 2 1),這是唐王朝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戰,在唐軍與固守洛陽的王世充軍隊僵持不下之時,竇建德揮師向洛陽進發,李世民不得不採取極其冒險的計劃 一邊保持對洛陽的圍城,一邊率軍抵抗竇建德。李世民利用汜水的地理優勢和機智的作戰策略成功擊潰竇建德,王世充也投降了唐朝。第五章 和平及其鞏固(6 2 26 2 4),唐軍先後打敗控制長江中上游及南方部分地區的蕭銑和佔據東南沿海的李子通,並平定了劉黑闥叛亂。“從6 2 4年開始,一個偉大的和平時期終於來臨”,第六章 玄武門之變(6 2 6),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出於對李世民的嫉妒和忌憚,策劃了種種試圖置之於死地的陰謀,李世民被逼無奈開始
10、反擊,發動玄武門之變,最終登上了帝位。第二部分從第七章至第十章,是關於李世民登基後的統治情況。對於統一的唐王朝而言,最緊迫的問題便是如何抵禦突厥入侵。在李世民南征北戰期間,突厥人的威脅一直如影隨形。第七章 征服突厥(6 2 46 3 0),李世民雖然對東突厥採取“半進取型”政策,但唐軍與韃靼軍隊的作戰實力相差懸殊,李世民利用可汗之間的嫌隙挑起突厥部落之間的鬥争,最終抓住機會,在“沙漠之口”阻擊了頡利可汗,自此整個内蒙直到戈壁邊緣都臣714歷史與文學之間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頁1 1 1。服於唐王朝,李世民被遊牧部落的可汗們擁戴爲“天可汗”。第八章 長安的朝廷(6 3
11、06 4 0)圍繞這十年之中李世民的對内改革和對外戰争展開,首先介紹了太宗朝的主要文臣及其功績,其次從制定法典、改革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文官制度、制定新的教育政策等方面表現李世民的睿智和仁慈、公正與節制。最後是李世民對西部邊境的征伐,先後平定吐谷渾、吐蕃、高昌和薛延陀,進一步鞏固了唐帝國的統治。第九章 皇太子李承乾的悲劇(6 4 3)講述的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兄弟鬩墻而互相争鬥以及齊王李祐起兵造反的事件,這一宫廷悲劇對李世民的晚年産生了持久的影響。作者甚至認爲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也與此事有關。第十章 高句麗之戰及其晚年(6 4 56 5 0),即唐朝出兵討伐侵略新羅的高句麗,這次戰役並未取得完全的
12、勝利,薛延陀部隊認爲有機可乘而進犯唐朝東北部,但最終被唐軍打敗並導致了其内部分裂,李世民幫助回鶻取得了獨立地位,他的威名向南、向北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然而不久,這位締造了統一帝國的偉大君主便與世長辭了。二二 “在在中中國國發發現現歷歷史史”(一)“成爲一名歷史學家”:中國之行與 天之子 的成書Wh y C h i n a?從少年到晚年,這個問題伴隨了費子智的一生。他不得不反復思索並作出回應。於是他在回憶録的序言中寫到:“也許,正是這種早年形成的觀點,才是我被中國以及中國人深深吸引的根本原因。”他所謂的早年形成的觀點,是他在嚴肅、刻板的男子學校的壓抑下,在那位以基督教信仰而自鳴得意的校長的説教下,
13、産生的“逆反”心理,他斷然拒絶校長的説教,並通過閲讀的途徑去探索與其説教相反的知識。他説:“探索,使我從來不肯輕信任何司空見慣的東西。”在費子智眼中,中國文明是“一種没有不容抗争的上帝的文明。没有正式的、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宗教的文明。是三種選擇。這三種選擇勉强可以説成是 通往同一目標的三條81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山東畫報出版社,2 0 0 4年,頁5。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5。道路。目標是一種渴望,而不是獲得”。“叛逆”少年費子智對中國的探索緣
14、起於1 9 1 7年發表在 泰晤士報 上的兩篇關於張勛復辟的文章。他突然發現,在地球的另一邊有一個自己全然陌生的、歷史悠久的、廣闊迷人的世界。而在課堂上,除了對鴉片戰争和義和團運動片面、不真實的講述外,再無其他。於是他開始竭盡所能地尋找和閲讀關於中國的書籍。他在父親書房裏發現了約翰濮蘭德(J.O.P.B l a n d)和特蒙德貝克豪斯(E.B a c k h o u s e)合著的C h i n a u n d e r t h e Emp r e s s D o w a g e r(1 9 1 0)與A n n a l s a n d M e m o i r s o f t h e C o
15、u r t o f P e-k i n g(1 9 1 3),這兩部書甫一出版就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更被譯成多國語言。但在費子智看來,他們把滿清的所有惡習都歸咎於中國人民,將中國塑造成一個毫無希望的劣等民族,而對曾經有過輝煌過去的古老文明視而不見。之後,費子智在以藏書豐富聞名世界的倫敦博物館裏找到了唯一一本記載了中國歷史事件的著作,就是 天之子李世民 參考書目中的第一條西文資料 由耶穌會翻譯的法文本 通鑒綱目。他如饑似渴地閲讀,並將其奉爲自己的“聖經”,後來他撰寫 天之子李世民 時也將 資治通鑒 作爲主要參考文獻。自此,他確定了前往中國、從事中國語言文化和歷史研究的人生目標。由於家庭拮据,費子
16、智雖然考上了牛津大學,也不得不輟學另謀出路。他斷然拒絶了去南非經商的建議,第一次被問到“Wh y C h i n a?”他知道,如果去了南非,便徹底與中國無緣了。他的父親爲他找了一份勤雜工的工作,幸運的是,在公司附近有一所可以教授中文的東方研究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正在那裏兼職。費子智便辭職去了東方研究院學習中文會話、文言文及白話文寫作。五個月後,費子智帶著前往上海的旅費、一封推薦信和一百英鎊的銀行信用證書,開始了他的夢想之旅。1 9 2 3年費子智乘船從英國經香港抵達上海,父親的朋友沃德夫婦接待了他。一天,他陪沃德太太購物,迎面遇上背著重物、幾乎連路都看不清的914歷史與文學之間費子智著,鄒忠
17、、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5。該書有多種中譯本:王紀卿譯 慈禧太后傳:英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香港中和出版,2 0 1 2年;周曉丹譯 太后治下的中國,哈爾濱出版社,2 0 1 4年;房新俠、楊丹譯 慈禧統治下的中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 0 1 8年。苦力,費子智正準備閃身讓開,卻被沃德太太一把拉住,她説:“誰也不會給中國人讓路。”費子智對在上海租界的這種生活毫無興趣,於是決心北上。1 9 2 4年他經人介紹獲得了京沈鐵路僱員的工作,先後在新河和唐山擔任鐵路倉庫經理助理。最初他去拜訪鐵路總經理時,對方看他用中文與黄包車車夫討價還價感到十分詫異,因爲
18、這位先生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説,即便他在中國生活了三十二年,他説:“學漢語的都是瘋子。”與這位經理一樣,在中國長期工作的外國人對中國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他們只看當地經過記者隨意加工、取捨的英文報紙。在這些外國人眼裏,“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不是軍閥邪惡的陰謀策劃,就是青年學生從國外學來的不成熟的意識形態”“他們對中國知識階層正在進行的思想變革全然不知”。而費子智在擔任鐵路倉庫管理員期間,親歷了吴佩孚、張作霖和馮玉祥之間的混戰。這樣的工作經歷,使他注意到戰争中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地理環境所影響的軍需運輸和補給問題。在中國,秋季是傳統上打仗的季節。費子智説這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每個中國人都
19、知道的常識。因此,當時雖然吴佩孚和張作霖之間劍拔弩張,大戰迫在眉睫,但每一個唐山人都知道九月之前戰争不會爆發。在 天之子李世民 中,費子智便將唐軍之所以能够出其不意攻取宜都,歸因於蕭銑對這類作戰常識的全然信賴,“雖然意識到唐軍正在備戰,但梁帝蕭銑並不認爲在嚴冬季節到來之前,自己會有任何被攻打的可能。因爲在冬季枯水期到來之前,陡峭峽谷和磅礴急流是無法安全通航的”,他卻没有想到唐軍冒險出航,搶奪了先機。費子智工作的唐山鐵路,是吴佩孚的給養線,他征用大量列車把士兵和物資運往前線山海關,但“他們很少意識到或者完全不明白這種 轉移所面臨的後勤方面的壓力。除了鄉村小道以外,那裏實際上没有公路,唯一的一條鐵
20、路 京沈鐵路也是單線”。結果列車都堵塞在鐵路上,大批士兵、軍火、物資失去了機動性。在對 天之子李世民 中的許多重要戰役的描述中,費子智都强調了軍需給養對於戰争勝敗的影響。這也是他後02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5 9。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頁9 89 9。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6 1。來撰寫 天之子李世民 之前,認爲必須先對李世民馳騁的戰場作一次實地考察的原因之一。1 9 3 1年秋天,費子智從太原沿汾河一路而下:一切車
21、輛和行人都在高高的黄土坡中間穿行由於汾河絶大部分河道不能通航,一支軍隊所需要的給養只能通過這樣的道路運輸。因此,這個地區對於唐太宗的歷次戰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戰術意義。如果没有一支靈活機動的部隊在道路兩面的開闊地帶保護,運送輜重的車隊就會遭受敵人的突然襲擊,陷入滅頂之災。那些儒家型的歷史學家可能不會關心這些地形地貌的特點。總之,雖然費子智1 9 2 3年到1 9 2 7年的中國之旅以謀生爲主,但這些工作經歷讓他對中國有了比甚少踏出租界的外國人和走馬觀花的訪問學者、作家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並深刻反映在他之後的學術研究中。1 9 2 5年,有了一定積蓄的費子智寓居北京,結識了清華大學的部分外國教
22、授,並通過他們與那一代的中國學者有了交往。這年年末,他又得到了一份去漢口擔任腸衣分公司經理的工作。他見識到了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於屠户這類職業的歧視,見識到了碼頭縴夫的艱辛生活,他説,看到縴夫們喊著號子、挣紮著蹣跚前行的場景,對於人類的苦難就一定會有難以磨滅的印象。費子智對當時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充滿了同情,這種同情是超越種族和階級的、人類最本質的“惻隱之心”,也是 天之子李世民 所體現出來的現實關懷的根源。1 9 2 7年由於國内局勢緊張,費子智辭職回到了英國,繼續在東方研究院學習漢語。兩年之後,取得學位和六十英鎊獎學金的費子智第二次啟程前往中國。這一次他決心深入中國西南的腹地 那片除了傳教士之外
23、,幾乎没有外國人涉足的地方。從昆明經貴州、四川到重慶的路程大約一千公里,由於幾乎没有現代化的公路,費子智只能僱傭了腳夫和導遊,徒步完成他的西南之行。這條路上,除了郁郁蔥蔥的樹木、連綿逶迤的山脈、奔湧不息的長江、風雨殘蝕的古道,還有伺機而動的土匪。或許是因爲外國人的身份,費子智幸運地没有遭遇搶劫,唯一“驚心”的遭遇還是誤打誤撞被苗族土司請去看病。旅行最艱難的地方在於氣候嚴寒、道路崎嶇,從貴陽到四川的小道124歷史與文學之間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1 6 5。上,費子智一天之内目睹了許多“背仔”(搬運鹽餅的苦力)滑倒之後摔死或者凍死,這種
24、血淚斑斑的貿易延續了幾個世紀。另一邊,工業文明的火種也在西南點燃了,一個叫作侗梓的小鎮已經開始用電燈照明。當地人用巧妙的辦法將巨大的鍋爐、發電機等設備運進來,費子智説,恐怕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也很難辦到,而中國人總是能找到辦法。之後他又翻過大涼山、穿過綦江峽谷到達重慶,再由重慶乘船至上海,航行中,他直觀地感受了行船通過長江上游的急流險灘是何等驚心動魄。所以他認爲蕭銑會作出唐軍不可能汛期出航的判斷的確在情理之中。西南之行,不僅開啟了費子智的寫作生涯,他在 每日新聞 上發表了三篇文章介紹這次旅行的見聞;而且:旅行期間,我還親眼目睹了一直保持著過去幾個世紀歷史風貌的真實的中國。這使我形成一個計劃,要把那
25、個時代的歷史寫出來,於是,我就去北京,爲一項新的研究工作做準備。這項新的研究工作就是撰寫一部唐太宗李世民的傳記。爲什麽西南之行激發了費子智研究中國歷史並向西方介紹中國歷史的强烈願望呢?如前所述,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和英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歷史,尤其是1 9世紀以前,擁有最多的人口和高效的政府組織、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並留下豐富文化遺産的中國歷史,一無所知。在他們眼中,中國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國家,注定會被日本征服。費子智説:“在那個年代,我不可能成爲一名考古學家,但有可能成爲一名歷史學家。”本書的譯者童嶺教授將 天之子李世民 概括爲“二戰 陰雲前夜的唐代名君想象”,並認爲它“唤醒歐美人對於當時積弱積貧
26、的中國的信心”,這也是費子智撰寫 天之子李世民 乃至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動機。一個此前在中國從事倉庫管理和腸衣收購工作,僅僅系統學習過兩年多中文的英國青年,在幾乎没有客觀的研究中國歷史的英文著作可供閲讀的時代,最終走向了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術道路。可以説,在中國的實地旅22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1 5 3。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1 6 1。童嶺 天可汗的光與影 費子智、谷川道雄撰唐太宗傳記兩種之研究,載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 0 1 9年第5期
27、。行,尤其是第二次西南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或許不够恰當,但筆者認爲這也可以稱作某種意義上的 “在中國發現歷史”。(二)“中國中心觀”的預流美國歷史學教授柯文(P a u l A.C o h e n)在其著作 在中國發現歷史(D i s c o v e r i n g H i s t o r y i n C h i n a,1 9 8 4)中將1 9 7 0年以來美國史學研究領域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新趨向總結爲“中國中心觀”(C h i n e s e-c e n t e r e d a p-p r o a c h),即對中國歷史採取一種更加以中國爲中心的取向。其首要特點是:“從中國而不是從西方著
28、手來研究中國歷史,並盡量採取内部的(即中國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準繩來決定中國歷史哪些現象具有歷史重要性。”此書出版不久,日本學者溝口雄三也在其 作爲方法的中國(方法中國,1 9 8 9)一書中批判了日本學界以歐洲的近代觀念爲價值標準衡量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做法,提倡構建一種“以中國爲方法,以世界爲目的的中國學”。二者的共同點在於摒棄歐洲中心主義、從内部研究中國歷史,雖然研究對象都是1 9、2 0世紀的中國,但作爲一種方法論,對於研究其他時段的中國歷史也具有啟發意義。胡再德在其論文 費子智教授的中國學研究中指出,雖然當時還没有人提出“中國中心觀”的概念,但在海外漢學界,很早就有質疑“歐洲中
29、心主義”並採用“中國中心觀”的研究趨勢,“費子智就是西方中國學研究中採用 中國中心觀 研究趨勢的源頭上的學者”。但這篇文章也是以費子智那些關於中國革命的研究論著爲討論起點的。實際上,在 天之子李世民 的撰寫過程中,費子智就已經自覺地從中國歷史的内部去研究中國歷史變化的過程了。在回憶録中寫到爲何選擇唐太宗李世民作爲研究對象時,他説:在交通遠比我在中國西部旅行時不便的古代,中國人如何建立起一個疆域像羅馬帝國一樣遼闊的偉大王朝並維持了幾個世紀呢?還有,當一個個王朝走向衰落的時候,中國人爲什麽没有失去其文化的324歷史與文學之間柯文著,林同齊譯 在中國發現歷史 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增訂本),中華書
30、局,2 0 0 2年,頁2 0 1。胡再德 費子智教授的中國學研究,載 國際漢學2 0 1 3年第1期。統一性、歷史的延續性,以及種族的等同性呢?他們爲什麽可以在中央政體的領導下,一次次走向復興呢?我覺得,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最好透徹地研究中國歷史上某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研究在面臨敵對勢力和分裂勢力挑戰的情況下,他們爲什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選擇了唐朝早期作爲研究的課題。那時候,經過二百多年的分裂和衰 弱 以 後,中 國 重 新 統 一。這 一 偉 大 復 興 的 締 造 者,就 是 唐太宗。費子智試圖從唐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找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他的結論是,唐太宗所塑造的唐帝國的傳統,使得中
31、華文化得以長久地保存和廣泛地傳播。可以説,無論是研究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法的確立,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根植於中國歷史的内部。在 天之子李世民 中,作者雖然常常以歐洲的歷史事件和地點相比附,但其目的是便於西方讀者理解,而不是將歐洲文明作爲一種價值尺度。如果將“中國中心觀”視爲一種世界範圍内的新的學術研究範式,那麽或許可以用陳寅恪在 陳垣 序 中提出的“預流”説來理解 天之子李世民 的史學價值,至少費子智比柯文、溝口雄三等早半個世紀“得預此潮流”。據費子智的回憶,在1 9 2 7年前後中國處於極度變動之時,他“從中國出發,取道日本帝國統治的朝鮮和日本本土,然後經加拿大回英國,印象最深的是在所有這些國家
32、中,中國的局勢處於如此次要的地位,以致於報紙上很少有報道中國的新聞”,之後,他還從當時駐重慶的英國領事那裏得知,英國首相看著遠東地圖,指著廣州説以前一直以爲廣州在北京的位置;而英國外交部長看到地圖才知道日本面積比中國小得多。由此可見,無論是普通民衆,還是英國政要,對中國普遍採取一種無視態度。考慮到2 0世紀3 0年代的這種情況和中國的現實,更可以顯示出費子智超越時代和種族主義的可貴之處。此外,在 天之子李世民 的行文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總是將自己滲入李世民所處的世界之中去理解他所感受的歷史。這也與“中國中心觀”理42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3、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1 6 11 6 2。費子智著,鄒忠、李堯譯 爲什麽去中國 1 9 2 31 9 5 0年在中國的回憶,頁1 1 41 1 5。論的核心概念之一“移情”(e m p a t h y)的方法相似。在中國發現歷史 的中譯本譯者林同齊提到:“必須指出,移情 方法並非單憑想象靈感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對歷史現實與當事人的周密調查基礎之上的。”費子智爲完成 天之子李世民 一書,不僅艱難地鑽研一手文獻,克服古籍閲讀中的種種困難,還對李世民曾經的戰場作了實地考察。我們通過 天之子李世民 對戰争過程細緻入微的描述便可見一斑。然而,這本書中有更多超越文獻本身所能涵蓋的内容,即憑藉
34、靈感和想象的部分,原因在於縱使它具有深刻的史學價值,但本質上仍然是一部傳記,一部文學作品。三三 歷歷史史與與文文學學之之間間在英國傳記發展史上,有一個從歷史到文學的轉向。據 英國傳記發展史,英國人一直用l i f e(“人的一生”)來表示“傳記”的概念,直到1 6 8 3年約翰德萊頓(J o h n D r y d e n)爲 希臘羅馬名人傳 的英文版作序時才首次使用b i o g r a p h y。而約翰德萊頓將傳記視爲與“紀事或編年史”“可嚴格稱謂的歷史”相並列的歷史學的一種類型,並將其定義爲:“特定人物的生平。”(t h e h i s t o r y o f p a r t i c
35、u l a r m e ns l i v e s)隨著傳記的發展,1 9世紀末,人們開始意識到傳記並非講述歷史,而是描寫歷史。1 9 2 8年出版的 牛津字典 將傳記定義爲文學的一個分支,“是描述個人生平的歷史”。傳記與歷史學的分離意味著傳記由側重真實性向側重藝術性、審美性的轉變,同時對傳記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找到歷史與文學、真實與想象、科學與藝術的平衡點。整體而言,1 8世紀和2 0世紀是英國傳記發展的兩個頂峰,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英國傳記受到其保守觀念的影響,藝術性較弱,英雄崇拜式傳記盛行。於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産生了一種實驗性的傳記 “新傳記”(N e w B i o g r
36、 a p h y)。其特點是:524歷史與文學之間林同齊“中國中心觀”:特點、思潮與内在張力(譯者代序),載 在中國發現歷史 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增訂本)。唐岫敏等 英國傳記發展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 0 1 2年,頁2 0 52 1 0。採用“揭露”手法,展示傳主的亮點,揭示傳主的暗處,挖掘傳主(往往是 不 光 彩)的 心 理 動 機 還 原 被“神 化”的 英 雄 以 凡 人 形象在傳記藝術的深層,“新傳記”主張吸納各種藝術手段與技巧對傳主的性格進行刻畫,對傳記叙事策略進行藝術設計,改變維多利亞時代傳統傳記中資料員式機械堆砌傳主生平資料的立傳方法。“新傳記”重視挖掘傳主的行爲動機,
37、心理分析因此受到格外重視。1 9 3 3年出版的 天之子李世民 恰好處於“新傳記”的發展時期,可以看出費子智對“新傳記”某些觀念的吸收,例如全書在刻劃李世民時對他的心理活動著墨甚多。除了 插曲 一章外,高句麗之戰及其晚年 也十分典型,作者認爲李世民未能從兒子們那些反人倫的陰謀的悲傷中恢復過來,李承乾的去世更讓他坐立不安,費子智認爲這種不安情緒是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的主要因素。在開戰前:李世民在籌備戰争時發現了一個好處:這樣做可以使他的精力集中起來,不去回想一年前在長安發生的不幸事件。取得安城城下之戰勝利後,李世民寫給太子李治一封凱旋信:“朕爲將如此,何如?”費子智的解讀是:這種溢於言表的自誇很清楚
38、地揭示了皇帝的動機,而正是這一動機讓皇帝在這場戰争中親自指揮大軍。在前太子李承乾的悲劇發生之後,李世民也許覺得自己多年前玄武門之變的先例應該對此負責。爲此,李世民有一種無法抵擋的慾望,想重新回到軍營的自由氛圍中去。在他輝煌燦爛的年輕時代,他就指揮過一支崛起中的唐王朝的無敵軍隊。此外,在 插曲:李世民的性格 一章中,費子智塑造了一個“勝利者”和“受害者”相結合的李世民形象:作爲戰場上的將軍,或是作爲宫廷議事廳裏的戰略家,他都是剛毅的、機警的、敏鋭的。然而,作爲試圖挫敗對手陰謀的政治家,他是62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唐岫敏等 英國傳記發展史,頁2 4 7。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
39、王朝的奠基者,頁2 0 22 0 3。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頁2 0 92 1 0。笨拙無能的、毫無防備的、反應遲鈍的。M i c h e l J a n在法文版 天之子李世民 的序言中用“唐太宗的心中缺乏一個馬基雅維利”來形容李世民在政治鬥争方面的淡漠和他政治“僞善”品質的缺乏。然而,雖然費子智深刻地剖析了李世民性格上的缺陷,但並不像典型的“新傳記”一樣是爲了揭露其内心不光彩的動機,而是爲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因爲李世民的威望使皇帝李淵相形見絀,他的功績使太子李建成顯得荒唐可笑,他在政治上的笨拙和他性格的缺陷未能消弭與父兄的隔閡,最終不得不在兄弟們層出不
40、窮的陰謀暗殺之下選擇反擊。如果説,在史學研究方面,天之子李世民 繼承的是蘭克史學强調個人歷史作用的傳統的話,那麽在傳記文學的發展史上,它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英雄傳記一脈相承。雖然費子智對當時流行的思潮和文學技巧都有所借鑒,但並不能將 天之子李世民 歸入“新傳記”之中,因爲如前所述的他的創作動機決定了他筆下的李世民,只能是令人崇拜的唐王朝事業的指導天才和威名遠播的“天可汗”。正因如此,費子智常常對史料有所發揮和改動,譯者在這些地方都有注釋説明。例如,費子智在引用 舊唐書 李淵下令處死李靖一事時,對原文文辭改動較多,“一則是説李淵p r e t e n d t o b e t h e l e a d
41、e r o f a n a r m y(假裝是軍隊的領袖),另一則是把 舊唐書 的 壯士 改成i n n o c e n t m a n(無辜的人)”。這樣的改動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卻很好地塑造了狹隘的、缺乏遠見的李淵的形象,從而反襯出李世民的識才愛才、仁慈睿智,反而實現了傳記“叙述的真實”。趙白生在 傳記文學理論 中提出傳記並非純粹的歷史,還要表現傳主的個性,因此除了“事實的真實”之外,還需要達到“叙述的真實”,即作家必須選擇一類事實以確保叙述的“連續性”,對於與傳主個性不符的材料直接捨棄。更引用伍爾芙(A d e l i n e V i r g i n i a W o o l f)提出的
42、“事實724歷史與文學之間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頁1 3 3。C.P.F i t z g e r a l d,T a n g T a i z o n g,P a r i s,P a y o tR i v a g e s,2 0 0 8.費子智著,童嶺譯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頁4 8。必須經過處理”的觀點,爲了達到終極的美感,有些事實可以增亮或塗暗。趙白生進一步將傳記文學的虚構定義爲:基於事實的真實,爲了實現叙述的真實的、對“死象之骨”的還原。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理解對於塑造李世民形象而言,費子智基於史料作出的文學性的發揮的重要價值,這也是傳記文學有别於歷史研究著作的魅力所在。當然,此書也並非盡善盡美。例如譯者所指出的,費子智將裴寂的官職“副監”誤解爲“太監”。又如,“家客”一般指的是門客,而費子智將常何的家客馬周描述爲“一個軍官親戚的客人”。但考慮到中國古代制度的複雜性,以及費子智撰寫 天之子李世民 時,除了中國古籍之外,幾乎没有任何歐洲語言撰寫的相關文章和書籍可供參考,對於這種瑕疵我們便可以抱以寬容與理解。(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82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趙白生 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 0 0 3年,頁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