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017110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文章的基本要素第一章 主 题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

2、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

3、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二、主题的形成(一)主题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

4、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元代程端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

5、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二)主题的产生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

6、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

7、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8、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9、。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

10、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

11、了。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

12、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只有提高了自己的

13、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三、主题的要求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一)正确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

14、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二)集中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

15、核心,把它说深说透。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应用文要求“一文一事”,主题单一,议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余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三)鲜明所谓鲜明,就是要求主题是非分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作者赞

16、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憎什么,都应该态度明朗,毫不含糊.主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作者对写进文章中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和问题性质,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当然,文体不同,主题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一般来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主题比较直接地显露出来,而记叙文和一些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隐蔽、暗示和含蓄的手法,间接表达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含糊其辞,暧昧不明,或者说没有鲜明的主题。主题鲜明,对应用文来说更为重要。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办好事情。因此,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事情该这

17、样办,或该那样办,都应该说得明白无误,不留歧义。(四)深刻所谓深刻,是指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不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文章最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否则,人云亦云,便是古人所谓的“庸人思路”,是断然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元人陈绎曾文说云:“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防止平庸,就要多思,要三思而后才能提笔写作。另外,深刻的主题不能凭抽象的推论与无限拔高,而必须将其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材料之中.要使文章

18、主题深刻,作者必须对摄入的生活现象有深入的感受,有透辟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文章的主题不但要深刻,而且要新颖.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一致的。没有创见,雷同化,一般化,就不可能深刻。所以,主题应该富有独创性,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努力写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我们如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观察思路,也可能悟出新意。当然,在追求主题新颖的时候,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那么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妙.四、主题和标题主题和标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主题又不同于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字、题目。它是文章的名称和基本标志,有了名称,就把这篇文章同

19、那篇文章区别开来了.我国最初的诗文是没有标题的,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文章的独立,标题就成为文章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便精心设计标题,讲究标题艺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这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指示了全篇的意向.它虽然不是主题,但大多反映出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与主题有关联。论说文的标题经常直接揭示主题,如为人民服务等,文学作品的标题经常暗示主题,如青春之歌等。应用文的标题和主题的关系较复杂。有的标题和主题没有明确的关系,象标明文章内容的,标明时间、地点、背景或范围的,标明文章体裁的等等。总之,不管什么题目,一般都应受主题制约,在一定

20、程度上揭示着主题。但二者关系比较复杂,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构思文章,而不是围绕题目去作文.与主题相关的概念还有课题和论题。课题是指研究或探讨的主要问题,一般指科学论文和说明文的研究和说明的对象。课题不同于主题,它一般只概括反映文章内容的性质和基本范围,而不指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是主题.主题是对具体对象研究论证的结果。同一课题,可以写出表达不同主题的文章,比如,同是“西部大开发”这个课题,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其一,“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其二,“西部大开发重在观念的转变”;其三,“西部大开发首先是人才开发”等等。论题是议论文中作者所要论证的问

21、题,即议论的对象。从范围看,论题比课题具体;从写作过程看,它是作者所要论证或证明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论题不同于论点,不表示作者对事物的明确认识。论题的作用是规定和限制议论的范围、对象和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论题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其选择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同一课题,不同的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同是谈读书的论题,可以提出“开卷有益”的论点,也可以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的论点.第二章 材 料一、材料的概念和意义材料,就是作者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具体事实或理论根据。在文学创作中,人们把作

22、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叫素材;而把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补充后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称为题材.题材是包括人物、环境、情节在内的用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相比较而言,材料这一概念比素材、题材有更广泛的意义,在一般文章中,只要进入作者的视野,被积累占有,不管作者写进未写进文章中的生活事实或理论依据都被称为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成分,是主题的载体。写文章必须首先占有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古人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要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使

23、其矗然屹立,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材料作为文章的血肉,只有使文章骨架丰满敦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文章必然干枯,难以成立。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动笔写文章,总是要反映一种思想或认识的。正确的思想和认识,不是主观臆造或道听途说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人的头脑就好比一座“加工厂,把现实生活中的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制作、上升、飞跃为思想及理论,然后借助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离开了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原料或半成品,头脑这个“加工厂”就只能是停工待米,制作不出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意见、办法等“成品”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4、要写出文章来也正是如此.例如,我们要写一篇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如果没有掌握这个企业的干部和工人管理企业和进行生产的具体情况,更不知道这个企业历年来的发展变化,怎么能在报告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呢?所以说,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占有一定的材料.材料还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主题要从材料中提炼;在写作过程中,主题又靠材料来表现。我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就是材料,道理就是主题。不摆事实,道理就说不清。材料单薄的文章,即使主题正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记叙文,尤其是文学作品,主题是依靠题材支撑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的主题在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为了表现

25、这个主题,作者选取了三件事:一是松骨峰或叫书堂站战斗;二是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三是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战士的一席感人肺腑的谈话。这三件事就是这篇通讯的题材.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件事,有力地表现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主题。议论文,论点是通过作为论据的材料得以论证的.离开了翔实而充足的论据,任何正确的论点都难以得到证明。应用文经常使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准确无误的数据和图表来说明主题。假如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提出了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而没有借助于大量的核算、计划、资料、市场信息等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说明,那么,这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能成为徒具概念的一纸空文了。二、材料的种类材料是

26、多种多样的,它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区分.从材料表达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从材料获取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从材料形成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从材料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从材料的认识价值来看,可以分为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第一、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就是经过历史和现实实践检验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成果,即道理和观点。这类材料的真理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一种是约定俗成为人们所公认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科学原理、公理定式、法理政策、谚语箴言、名人名言等到。正确的理论材料,是几千年人

27、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基础。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材料是文章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因而即使是纯理论性的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也不能完全没有事实作根据,事实材料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事实材料可以分为经验材料、实验材料、调查材料、统计材料等.理论材料一般只起依据作用,写文章一般应以事实材料为核心,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第二,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直接采撷的,有亲身感受的材料,即感性材料,直接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作者平时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和积累;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和观察是不同的,它是为某一写作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28、的.只有占有大量的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才有可能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正确的概念和认识,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及其它资料获取的材料和别人转述的材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经历和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历和体验。借助书刊、杂志,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成果,间接地获取信息和经验。无论是理论书籍,还是单位和部门的文字材料,如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内部简报等都是可以摄取的间接材料.第三,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历史材料就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现实材料就是目前的具体情况。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它的过程,既有它的现状,也有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29、。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政治经济学中,任何时候都决不能仅仅依据一年的统计材料就得出一般规律,常常需要引证六七年来的平均数字,也就是说,需要引证在现代工业经过各个阶段(繁荣、生产过程、停滞、危机)而完成必然的周期这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数字.我们现在撰写文章不光是需要现实材料,还要掌握了解一些历史材料,比如写一篇企业工业总结,要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历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如果要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不能只看其现状如何,要把历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利税的水平加以对比,这样才能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四,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正面材料是指思想观点正确,

30、能反映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材料,反面材料则是指写作过程中,从反面来论述正确观点时使用的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事例.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真理总是伴随谬误而行的。所以,写文章既要掌握正面材料,又要收集反面材料,以便于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展开议论,这样会把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使正确观点更鲜明。同时,对谬误的批判,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五,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具有代表性,能说明事物具体情况,深刻反映事件本质的材料。这类材料既是“个别的、具体的,同时又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具

31、有普遍意义,它是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如写论文若没有典型材料的剖析,往往会流于空泛,不能加深人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般材料是指能反映事物全貌的材料。一般材料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它不是指那些没有价值,失去意义的材料。如果说典型材料突出表现的是“点”,那么一般材料所要突出表现的就是“面”。运用一般材料,能使读者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写作中,应把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胸中有全貌,手中有典型”,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以上介绍的是材料的不同种类。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占有的材料常常是兼类的,一个材料是直接材料,可能同时也是典型材料,又是正面材料、现实材料、事实材料.这是我们从不同的认

32、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类的结果。三、材料的采集采集材料,也就是占有、积累材料,这是写作的首要阶段。取之愈博,发之愈精,有了丰富的材料,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采集材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一个“多”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都不能放过,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花了40年心血,他研读和摘录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毛泽东为了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亲自到湖南五县进行32天的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就写不出好文章.采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观察体验所谓观察,就是指用眼睛科学地、准确地察看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这就是说观察活

33、动不仅要用感官注视,同时还要积极思维;不仅要“观”,而且要“察。实际上,观察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参与下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谓体验,就是主观感受。观察只是摄取生活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亲自体验才能正确认识、准确反映事物。观察体验是直接从生活中采集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写作者来说,周围的人和事,现实社会中种种现象和问题,只要留心观察、及时捕捉、深刻体验、触发感受,就会获得很有现实意义的写作材料.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不细心观察体验,就谈不上发现。所以,必须注意观察体验,并善于积累。观察要力求

34、准确深入,那就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外貌,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底里;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成因;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过去,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将来。我们要培养自己观察体验的能力,养成观察体验的习惯,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二)调查研究所谓调查就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的实地考察。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及其规律。调查研究的过程,正是搜集、积累、分析、整理材料的过程.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现平日不易发现的问题的真谛,以便解决问题。我们不论是写学术论文,还是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新闻报道、经济信息等等,都要通过调查

35、研究来采集具体、真实、生动有力的材料。可见,调查研究是采集材料的重要方法。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开调查会、个别访问、现场观察、亲自实践等等。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该切实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学习好党的方针政策,搜集、查阅有关书面材料,力求对调查的对象、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便考虑并制定出调查的方法、步骤和纲目.其次,在调查研究中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如果颠倒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自以为高明,把群众看作是材料的“提供者”,那是根本得不到真实材料的.再次,要注意调查的方式方法.开会要采用讨论式。个别访问,要避免“你说我记”、

36、“我问你答的生硬方式,应采取促膝谈心的办法.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要抓具体情节、抓问题实质、抓思想活动;要深入发掘,不要草草收兵。调查的“面”应尽可能地宽一些,对现场要亲临其境,获得一些亲身的感受;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和实践活动,以加深自己的体验.调查研究,要注意把调查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调查和研究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两个密切相联的阶段。调查只能得到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研究才能上升到认识的理性高度,因此,“研究”应该贯穿在“调查”的全部过程之中。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在写作思想的指导下随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经过认真的对比研究,剔除那些思想意义不大的,或者不太真实的材料,或是内容有些重复的材料,按

37、照一定的准则,将材料归纳为几个类型.归类时,如果感到某些类型的材料还不足,或者某些材料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再次进行调查研究。(三)阅读集录我们除了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大量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外,还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书报杂志中集录、剪裁大量的文字资料,这是采集材料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要集录,必先阅读。要学会利用图书馆,查阅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同时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和专业资料索引、年鉴等,这些都有助于指导查阅.集录资料有两种方式。一是摘抄。要建立专用卡片或笔记本、活页纸等编号分类,科学集录。一般来说,可记新颖的论点,精辟的论据,巧妙的论证方法,或精美的语言、格言、警句等,凡是与自己写作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摘抄下

38、来,以备应用。摘抄时要注意:抄录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原文,并注明出处以备查考。二是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既有书的内容,又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既要记录内容要点,又要写下心得体会.特别要及时捕捉在读书时所产生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即灵感,它很可能成为产生新的发现的契机。当然,写读书笔记既可以品评文章,也可以探讨事理、抒发感慨.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四、材料的选取在采集到的大量材料中,我们只能有选择地使用.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必然会影响文章的质量。选取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采集材料,我们提倡“以十当一”,多多益善;选取材料,则要“以一当十”,以严为上。有的作者占有较多

39、的材料,但写作时不忍心割爱,往往以自己占有材料的优劣为取舍标准,以自己的偏爱为选取尺度,这样形成材料堆砌,文章松散、臃肿以至淹没了主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我们应极力避免这种现象。那么,应当根据什么原则选取材料呢?(一)选取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材之本,在于紧扣主题。各种不同的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各不相同.选材要完全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把主题表现得鲜明、突出。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要尽量铺开,充分发挥;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材料,再生动也不要选用,“忍痛割爱”,不让过“卡”.否则,材料芜杂,枝蔓丛生,就会“繁花损枝,膏腴害骨”了。(二

40、)选取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材料,必须强调真实、准确.所谓真实,一不是虚假的,不是凭主观臆想编造的,而是“实有其事;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即内部规律性的。所谓准确,就是事实须确凿无疑。可靠无误,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素乃至具体细节上都来不得半点差错。对第二手材料更要多方印证,防止误会巧合,以假当真.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文章和文学创作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要求“生活的真实,后者则要求“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中能写的事实现象,可以是生活中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东西.即便如此,离开生活基础的胡编乱造也是不允许的。(三)选取典型的材料典型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够深刻

41、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写作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规律.一篇文章的内容既然不能什么都说,不能“包罗万象”,那么,就有一个选材应当典型的问题。典型材料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它的概括力强,思想意义深刻,不仅能代表一般,而且能指导面上的工作。因此只有选择了典型的材料,才能有力地表现主题,说明问题。典型材料是能够以一当十的材料,但不一定都是“大事,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这“小事”同样可以是典型材料.选材时就要注意选这些能“小中见大”的典型材料。(四)选取新颖生

42、动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颖、活泼的思想,才能吸引人、感动人。“新”的含义,一是指新出现的,有新价值的事物,如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人才需求等等,都是颇具新意的材料;二是指从熟视无睹或广为人知的材料中发掘其深刻的意义。我们要善于从新颖的角度发掘出材料的不同意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材料从不同方位去看,状貌也各不相同,写作时能如此移步换形,各臻其妙,就能别致新颖,给人以更多、更丰富的新鲜营养。五、材料的使用选材的目的在于用材。材料使用得好,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使用不好,则会相应地削弱主题。使用材料,重在一个“活字.材料吃得

43、透,运用就灵活。使用材料时要掌握集中、强烈地表现主题的原则,在此前提下,灵活调遣.一般地说,使用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顺序得当要从表现主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选出准备使用的材料重新梳理排队。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用几个材料,哪个先写,哪个后写,都要事先安排好。或根据材料的轻重;或遵循时间的先后;或考虑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等等,恰当地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前倒后,顺序不清。(二)详略适宜材料的使用不能平均放置力量,应该从表现主旨着眼,求得整体和各个局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如果平均用力,不分详略疏密,就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需从全文着眼,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

44、,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知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三)叙述生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运用,结果可能很不一样,其原因就是各个作者驾驶语言的文字功力不同。有了好的材料,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力,才能使材料展示出它的魅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要想写好文章,把材料用活,平时就要加强写作技能的练习。第三章 结 构一、结构的概念和意义“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日本作家小林

45、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旨,仅仅只解决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那还不成其为“文章.材料,只能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只能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而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问题都无例外地予以高度的重视,执着地追求“结构美”。列宁在写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一文时,先后一共制订了七种不同的结构方案,直至找到正确的、严谨的方法为止。可以说,“结构是文章表达,即表现形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46、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就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元人齐梦符对这三部分要求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表述,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就是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很符合内容对结构的要求的。古人都以这种结构和谐的文章为好,而视“寿星头、马蜂腰、水蛇尾”的文章为劣作。古人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潜心作文,精心构思指出了追求的目标与方向。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

47、,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因此,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再现,它体现了作者由认识事物、掌握其规律性,一直到构思成文的全过程。一篇文章结构的严谨,是和作者思维的严密性、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分不开的。二、结构的原则和要求(一)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文章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结构离不开表现主题这个宗旨.安排结构的过程即是使材料和主题统一的过程,因此,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材料的详略,叙述的先后,以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照应等等,都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安排。(二)结构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都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所以在安排结构时应该努力反映

48、事物的规律性。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越深入,越透彻,反映出来的结构也就越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刘勰曾提出“总文理”和“总纲领”,就是要求作者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表现文章的主题。抓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纲领,然后才能“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可见,文章的内容尽管复杂多样,而在布局谋篇时,都必须紧密围绕主题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先后秩序以及相互联系。同时,结构安排的各个环节,也必须紧扣主题,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这是安排结构的首要原则。议论文开展论述的顺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是纲举目张,层次井然,这些特点都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和相互联系为依据的。而记叙文一般都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来安排结构.有些记叙文虽然运用“倒叙”、“插叙手法,使顺序发生变化,但也只是局部的变化,从整体上看,依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三)结构要适应不同的文种特点文章有各类文体,结构要服从于不同文体的特点。只有适应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结构,妥善安排材料,才能更好地反映文章内容.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在结构上就应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