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1世纪经济报道》载文指出,安排关系改革最初主要是在“按劳安排”的框架内进行的,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安排观,确定了基于劳动贡献大小形成收入差距的合理性。这反映在按劳安排的内容和要求上是( )
A.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B.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安排对象
C.以劳动者供应的劳动为尺度安排个人消费品
D.坚持按劳安排为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我国按劳安排原则的生疏。从材料看,强调劳动贡献大小影响收入安排,这与按劳安排中“以劳动为尺度安排个人消费品”的要求相符合,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B项表述错误,按劳安排的对象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的部分;D强调其地位,与题意无关。
答案:C
2.小张是一名国有企业的一般员工,2022年5月1日,他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购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股票。材料中小张获得收入的方式依次是( )
A.按劳安排 购买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
B.按生产要素安排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C.按劳安排 按生产要素安排
D.按劳安排 购买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
解析:小张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安排,购买股票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安排,答案为C项。
答案:C
3.某国有企业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
项目
年度
工资
奖金
股息
房屋出租
其他投资
合计
2011
8 000
2 000
1 000
2 000
0
13 000
2022
9 500
2 500
2 500
2 500
2 000
19 000
上表反映出( )
①我国坚持按劳安排与按生产要素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②个人收入与市场竞争无关 ③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④个人收入方式多元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个人收入状况的生疏。从图表看,该职工为国企职工,可反映出其收入来自按劳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①④符合题意。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紧密相连,②表述错误,③符合题意。因而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4.针对生活用品价格上涨过快的状况,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依据当地的实际状况,给低保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这说明政府致力于( )
A.完善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制度
B.提高劳动酬劳在初次安排中的比重
C.再安排更加留意公正
D.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解析:给低保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是政府在初次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手段使财宝在收入主体之间转移,这有利于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表明政府致力于再安排更加留意公正。
答案:C
5.近年来,国企高管与一般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被称为“限薪令”)。对中心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的依据在于( )
A.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应贯彻按劳安排原则
B.按生产要素安排不利于实现社会公正
C.公正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正的物质前提
解析:对中心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旨在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促进效率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江苏省华西村建村40多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按劳安排为主体,接受多种形式,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按劳安排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安排的基本原则
B.合理的收入安排制度为实现社会公正供应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C.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力量存在明显差别
D.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打算了按劳安排在我国安排方式中占主体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按劳安排为主体的安排制度使华西村实现了共同富有,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B
7.2022年,中心财政进一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统筹城乡进展,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正。有人认为,公正就是毁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正。这种观点( )
A.主见同步富有 B.主见平均主义
C.只讲公正,不讲效率 D.割裂了效率与公正的关系
解析:A、C、D三项不合题意。
答案:B
8.2011年9月1日,我国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上调至3 500元,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全部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削减
B.月收入超过3 500元的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C.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D.初次安排更加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学问,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问题的力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故C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上调至3 500元,对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居民没有影响,A不选;B说法错误;征收个人所得税属于国民收入再安排,不属于初次安排,故D不选。
答案:C
9.2022年1~12月累计,训练支出21 165亿元,比上年增加4 667亿元,增长28.3%;科学技术支出4 429亿元,比上年增加601亿元,增长15.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 251亿元,比上年增加358亿元,增长18.9%;医疗卫生支出7 199亿元,比上年增加769亿元,增长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 542亿元,比上年增加1 432亿元,增长12.9%。这反映出( )
A.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越多越好
B.经济进展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基础
C.财政是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目的
解析:中心财政用于训练、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增多,说明财政是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财政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B项与题意无关;D项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答案:C
10.中国财政部表示,估计2022年全国财政赤字为人民币8 000亿元,低于2011年最终财政赤字人民币8 500亿元。实行赤字财政( )
①是我国扩大内需、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 ②表明赤字财政优越于紧缩财政,有助于经济增长 ③通常是在居民消费不足的状况下,政府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实行的措施 ④是政府实施乐观财政政策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赤字财政只有在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才有利于经济增长,②的说法确定化了。
答案:D
11.深圳市财政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陈捷透露,估计2021年深圳市的试点企业将因“营改增”而削减税负约70亿元。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
①意味着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 ②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③有效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④直接削减国家税收收入,增加企业进展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错误,营业税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单位销售货物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④错误,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肯定使国家税收收入削减;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退重复征税,有利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加企业进展力量,故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B
12.读《财政收入的形式》图,可以获得的主要信息是( )
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②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③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④国家通过预算和决算参与社会安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量。由题意可知,本图是财政收入的形式图,意在考查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答案:B
13.(2011·江苏高考)“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完成农村大路建设投资9500亿元。2011年中心将连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也将进一步向西部和“少边穷”地区倾斜,其中以车辆购置税支配的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这说明( )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 ③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进展 ④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我国税收的性质等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力量。题干主要说明国家加大对农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体现了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进展,故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形式、公民自觉纳税与社会公正的关系,②④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不选。
答案:B
14.房产税是国家以房产作为课税对象而向产权全部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正式启动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有利于( )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挥税收调整经济的杠杆作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③引导居民抑制生存资料消费,增加进展资料消费 ④合理调整收入安排,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③说法错误,应排解,①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B
15.2011年2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马里兰州的一所中学发表演讲时表示,由于美国国内目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11年的政府预算把经济政策重心从开支浩大的经济刺激措施转移到削减财政赤字上。美国财政政策发生上述变化是由于( )
A.消灭财政赤字不利于经济平稳进展
B.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会使大量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C.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会引发通货膨胀
D.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会引发通货紧缩
解析: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会造成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应,导致物价上涨,从而诱发通货膨胀,C项正确,D项错误。适度的赤字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A项错误。财政盈余会使大量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B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下图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收入安排结构示意图。两幅图所代表的社会财宝总量相等,图1被称为“金字塔型”收入安排结构,图2被称为“橄榄型”收入安排结构。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学问回答:
(1)比较图1和图2,哪种收入安排结构更优越?(5分)
(2)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安排结构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3)从经济制度上看,怎样才能构建“橄榄型”收入安排结构?(9分)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安排和公正问题。第(1)问要通过对图1和图2的比较,得出图2更优越。第(2)问要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进展等角度进行回答。第(3)问要从经济制度、安排制度和财政税收政策等角度回答构建“橄榄型”收入安排结构的措施。
答案:(1)图2更优越。在社会财宝总量相等的状况下,图1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图2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宝安排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的进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5分)
(2)①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与进展的成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进展。
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训练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每点2分)
(3)①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经济制度,鼓舞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展,发挥各种全部制在社会财宝增长中的作用。
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兼顾效率与公正,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宝安排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宝的快速增长。
③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促进社会公正。(每点3分)
17.(20分)(2021·济南期中)2011年我国实施的是乐观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训练、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1)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支出的哪几种形式?(8分)
(2)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支出的形式和财政的作用,都是属于格外基础的学问,将材料与教材基础学问“对号入座”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1)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展等的投入属于经济建设支出;对科技、训练、卫生、文化、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属于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对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属于社会保障支出。(8分)
(2)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大力支持训练、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建设,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力度,体现了这一点。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作用。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支配和财政工作的重点,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体现了这一点。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实施乐观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进展,避开消灭大起大落,体现了这一点。(每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