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问探讨
[学习目标导航]
1.通过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
2.了解俄国国内战斗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生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把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生疏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4.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生疏其在实践中的阅历教训。
5.从探讨“斯大林模式”入手,更广泛、深化地了解苏联政治、经济、想文化,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
学习提示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体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历经曲折。对这些经济政策的正确生疏和客观评价是本课的重、难点。
合作与争辩
争辩:结合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说说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吗?
背景资料: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方案经济和按劳安排,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2.斯大林曾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党容许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斗争并估计社会主义成分要战胜资本主义成分”而实行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只是以‘退却’为开头,但它估计在‘退却’中重新部署力气并进行‘进攻’”。可见,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临时退却,最终目的在于向资本主义转入“进攻”并战而胜之。 ——《高中新教材学问手册·历史》
3.邓小平说:“方案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方案;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方案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进展生 产力。”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典型例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0.016吨),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夫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夫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夫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进展状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规律总结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争辩、评价历史现象,要留意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请回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背景:1918年夏至1921年初,面对国内战斗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这个政策虽然能够保证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斗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军事成功。但政策中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如从农夫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引起了农夫的暴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见解析(3)。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答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快速得到恢复和进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见解析(3)。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说明白什么?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曲折探究的结果。第(1)问,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留意一分为二;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供应的数据,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乐观影响;第(3)问则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说明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进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把握社会的运转是行不通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