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823852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十)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覆辙(fù)   一落千丈(luò)   憎恨(zènɡ) 仰韶(sháo) B.骇人听闻(hái) 用之不竭(jié) 矿藏(zànɡ) 渗透(shèn) C.弘扬(hónɡ) 悖于常理(bèi) 解剖(pāo) 躯壳(ké) D.祈年殿(qí) 骈文(pián) 勘察(kān) 沉溺(nì) 解析 A.“憎”读zēnɡ;B.“骇”读hài,“藏”读cánɡ;C.“剖”读pōu,“壳”读qiào。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至高无尚 归根结底 邯郸学步 滥用 B.盛气凌人 气概汹汹 别出新裁 安慰 C.歇斯底里 琳琅满目 声厮力竭 宏观 D.延年益寿 花拳绣腿 经世致用 匮乏 解析 A项,尚—上;B项,新—心;C项,厮—嘶。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2022年1月14日,习近平在中心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行能一劳永逸,不行能一挥而就,要常抓不懈。 B.新一届政府提倡节省之风,严禁官员大吃大喝。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转变作风仍存在虚与委蛇的现象,阻碍了中心精神的贯彻落实。 C.中国金花李娜对赛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充耳不闻,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不急不躁,最终抢七逆转击败莎拉波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成功。 D.中方绝不会容许菲方以任何形势侵占仁爱礁,菲方假如把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猛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解析 B项,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A项,一挥而就: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应改为一蹴而就。C项,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用在此处错误。D项,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经济有了进展,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B.德国是西方现代化大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有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拥有很多享誉全球的巨擘。 C.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由濮存昕、杨立新等众多大腕共同演绎的话剧日前正在紧急的排练之中。 D.在风景美丽 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的最大难处,在于既不能以牺牲“子孙饭”的代价来进展,又必需解决和改善当下人们的实际困难。 解析 A项,缺少成分,“让”前应加“如何”;C项,不合规律,“日前”是“以前”“几天前”的意思,不能与“正在”连用;D项,搭配不当,“改善”与“困难”不搭配。 答案 B 5.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否充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不了解世界,或者理解世界上有错位,就往往会误会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艺术。 ①事实上,我们即使是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把握,也有明显的不足 ②而中国艺术是否属于“非理性”一路,也大可怀疑 ③但我们今日对世界的了解明显还是以西方为中心的 ④比如对非洲文化,甚至亚洲文化,往往就不甚生疏 ⑤不要遗忘,西方是有非理性主义传统的,并非全部西方艺术都是“理性”的 ⑥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了解和包涵世界的 A.⑥④③①②⑤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①⑤②     D.①②⑤⑥④③ 解析 留意句子之间的规律关系。承接第一个问句,与“了解世界”内容相关的,只能是⑥。比较③、④句的内容,只有③在前④在后内容上才能够承接前句关于“了解世界”的内容,并由④过渡到关于“文化”的叙述。 答案 C 6.以“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转变原意。 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一个民族遗产是否丰富上,更体现在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上。 7.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全都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见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的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见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进展新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见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从试验科学的角度(特殊是在其进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需记住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试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试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其次,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旧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试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终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成功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遗忘东西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遗忘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状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宏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静静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需伸开双臂欢迎它。 对于东方科学实行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或许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学问又不懂科学。 8.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批驳了”东西文明是极端对立的”观点,并指出夸大西方文明的人是无知的。 9.其次、三自然段接受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接受了举例论证。列举事实、事例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有利地说明白东西方文明不是对立的。 10.作者举希腊人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判有些人自高自大,告诫他们不要小看东方的科学,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11.如何理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说明“试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产物。 三、力量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南开校父”严范孙本事 天津老城西北角有个文昌宫,其西侧不远处即是严翰林胡同,此地坐落着一片大院套小院、合计约百余间屋舍的大宅院,它的仆人便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严修先生(1860~1929,字范孙)。如今严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人们何曾想到:此处竟是南开学校百年历程的发轫地所在。 就训练背景而言,严修与封建王朝时代应试求官的士大夫并无二致,饱读圣贤经典,沉醉科考之中,年仅二十四岁便登上科举顶巅,进入翰林院。他受益于来津主持问津书院的“清流”领袖张佩纶,并由此结识李鸿章和张之洞。青年严修明显更倾心于抱持“经世致用”之学的张之洞,这与他作为盐商家子弟追求有用价值的求知取向不无关联。与众不同的是,严修在应试科举的同时,尚有一条求知“副线”:对于算学爱好深厚。早年他师从陈奉周学习算学,“平日于代数、几何致力最深”,后来任职翰林院照旧兴味不减,以至于出任贵州学政期间竟将算学题列入书院考题之中,曾求助湖广总督张之洞推举算学讲师到黔执教,任满归途中又在沪上选购《五纬捷算》、《圆锥曲线说》等相关书册。其偏重“实学”的自觉,较之甲午战后风气大开士大夫整体“学术转型”,明显提早了十多年。在贵州学政任所,严修跟从祁祖彝学习英文,大约十年之后任职学部期间,仍每日与陈宝泉等坚持习读英文不辍。他的趋新倾向,还体现在戊戌前为其长子智崇开列“中西合璧”的学习方案上,其中颇敢舍弃:“训诂之学,金石之学,校勘之学,虽不学可也;骈文,古近体诗,不学可也;极而言之,时文、试帖、律赋、不学亦可也;字则小楷最为切用,求速求匀,而能事毕矣,篆隶不学亦可也。”一个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对国学实行如此“放达”的态度,至为少见。 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严修绝少有著作行世。他中年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成,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择取“到底须回实处去做”的路径,与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显有不同。 1898年之于严修,是个布满转折又预示着新机的关键年份。因奏开“经济特科”而开罪于自己的恩师和翰林院顶头上司徐桐,事实上断送了他前期的京官生涯。同年六月间,在好友徐世昌的引介下,严修在天津小站结识了在此练兵的袁世凯、段祺瑞等一批新进军人,彼此印象颇佳,日后随着北洋系军人的政治崛起,严氏在北方的兴学活动得到这个实力集团的鼎力相助。是年冬,严家私塾开馆,严修为其子弟们聘请的“新学”老师乃张伯苓,这位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前海军士官在此教授英语、理化学问以及健身怡情的体育玩耍。严、张联手合作,为此后创设北方名校奠定了根基。 严修的两次日本之行,无疑为他其后的兴学活动供应了参照和动力。上世纪初,先进人士纷纷东渡“取经”,清廷新政更明确要求文教官员必需赴日本考察之后方能履职。在这样的背景下,1902年秋严修偕同两个儿子自费东游,其收获和感慨自不必说,本国求新过程中的诸多困惑竟也在游访间获致释然:一日游关西寺院,闻钟声悠扬,观众僧诵经,因而顿悟:“讲学问不必废词章,讲教化不必废僧道”,新与旧并非水火不容。东游归来,严修与一些津门士绅集资办学。他们将会文、问津两个书院改建为民立第一、其次学校,又应天津知府的要求,废庙兴学,建起官立学校多处,严家老宅更增设了蒙养学塾和女子学馆。一时间,津门兴学之风颇盛。 在训练史上,严修可谓中国近代认真借鉴日本阅历的代表性人物。他两次东游的一个附带收获,是聘订了一批日本教习来华执教。他参与改建的天津民立第一学校的教员中日本教习竟有七人之多;直隶各地建立劝学所的实施方案也是由日本人制定。当时,对于支付重金聘请日本教习曾经有种种非议,严修的态度格外明确:“教员用东人需费诚巨,然不如是,则内容仍不行问;且不如是,则永无可以不用东人之日。故此费不能惜也。”同时,他选送近百名官绅青年进入东京弘文学院、经纬学堂等校学习法政、师范、印刷等课业,后来主政晚清学部,部内留日归来者明显居于多数。他坚持认为:欧洲之程度,我国数十年内,恐无赶及之望,“果欲学步他人,只可仍从日本入手。否则一片空论而已”。 随着南开中学十年办学阅历的积累,筹办高校日益提上日程。一九一五年春,严修偕张伯苓先后走访参观京津两地的北京高校、清华学校等机构,考察高校的基本状况。一九一七年始,张伯苓进入美国哥伦比亚高校师范学院研修训练学。直到1919年9月,南开学校高校部最终正式开学。继而创建南开女中,不久又增设南开学校之议。至此,南开学校在天津形成了自学校、中学到高校、女中的完整系列规模。 (选自张晓唯《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有删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传记开篇对如今严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复存在的感叹,在肯定程度上表达了对这位“南开校父”的怀念之情,激发了读者了解严修的阅读欲望。 B.严修出身盐商家庭,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科举及第进入翰林院后,因受张佩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影响,抱持“经世致用”之学。 C.严修早年宠爱算学,任职翰林院仍兴味不减,体现了他对“实学”的自觉,这种“自觉”比其他士大夫提早了十多年。 D.和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不同,严修“轻著述而重躬行”,除一些日记和应酬诗词外,绝少有著作行世,由于他认为“好著书者必不通”。 E.本文记述了严修重视“实学”、兴办“新学”的经受,呈现了他在中国近代训练史上的突出成就,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 解析 E项,“生动形象”不合理;B项,抱持“经世致用”之学是受张之洞的影响;C项,比“风气大开士大夫整体‘学术转型’”,提早了十多年。 答案 AD 13.严修能够取得一系列办学成果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能够迎合时代潮流,创办新学训练(或在训练上主见中西合璧,对国学实行“放达”的态度)。②重视实践;不好空谈,绝少著作行世。③借助实力人士的挂念,如北洋集团和张伯苓的挂念。④借鉴国内外的办学阅历,如去日本考察、聘用日本人执教和走访京津两地的高校机构。 14.为什么说严修是中国近代训练史上认真借鉴日本阅历的代表性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日本之行解决了他在本国求新过程中的诸多困惑,为他后来的心学活动供应了参照和动力。②不惜重金聘请日本人来华执教,一些学校的实施方案也由日本人制定。③选送大量官绅青年进入日本学校学习,主政学部时又大量重用留日归来者。 15.一个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对国学实行那样“至为少见”的“放达”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一:①实行这种态度说明严修意识到学问的意义在于“有用”。他的盐商子弟的身份让他更糊涂地生疏到这一点。②他大力兴办新学训练,主见开“经济特科”,选送同学到日本学习法政、师范、印刷等课业,都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训练思想。③他并非否定国学,由于他本人也饱读圣贤经典,并由此进入仕途,他的这种态度无非是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④他的这种态度和我们现在训练提倡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是全都的。 参考二:①实行这种态度说明戊戌前的严修比较偏激。盐商子弟的身份让他更多地看到了学问有用的一面,而忽视了学问对人精神影响的一面。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特殊是日本之行让他明白了新与旧并非水火不容的道理。③他本人饱读圣贤经典,并由此进入仕途的经受对于他日后的成就应当不无关系,这恰恰说明白他以前主见舍弃的东西也是有价值的。④他对国学的那种言论无非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有用现象的愤激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