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奇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______流域和______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粟和______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______,训练民众耕作。
(3)很多__________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制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______和______,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进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受了“__________”的原始阶段,直至西汉时期,中国南方照旧接受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接受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
②汉代,牛耕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东汉时,一牛挽犁渐渐取代______。
③唐代毁灭的曲辕犁,可依据实际需要,转变牵引点的凹凸,把握耕土的深浅。
2.评价:农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进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进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的演化
(1)商周时代的________,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全部。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____________。土地大部分为地主全部,农夫占有的土地较少。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________,国家授田给农夫,农夫担当赋役。
2.土地兼并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贵族、______及豪强霸占良田。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剥削: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为政府的财政支出供应物质保障。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__________的主要来源。
2.徭役剥削
(1)概念: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担当的______劳动。
(2)影响:劳动者服事徭役,使很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过度征发的徭役,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使劳动者长期离开______,引起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缘由。
五、水利事业
1.水利兴修与管理
(1)远古时期,据说大禹安静了洪水的危害,又进展了以______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________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两汉时期,______地区浇灌渠道具有合理的规划;关中农夫制造出“井渠”。______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2.浇灌工具的革新:古代中国制造了众多的浇灌工具。
学问点一 “神农”的传奇
1.远古时期,传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毁灭
D.个体小农经济的毁灭
学问点二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2.“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是某人为2010年春节编写的楹联,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奇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步犁外形基本定型 ③东汉绘画技术超群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4.《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学问点三 贫者无立锥之地
5.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夫生活富有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进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问点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
A.沉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水旱灾难 D.农业技术的落后
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
①封建国家向农夫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夫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定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夫强派劳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学问点五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9.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这副对联所盛赞的是( )
A.神农教民农耕 B.黄帝创制历法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10.在四川地震中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如下图)没有受到严峻损害,这一出名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水道 D.井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毁灭在什么时候?毁灭的缘由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境况。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三
铁铲(战国) 铁犁(战国)
材料四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开头形成于战国时期。
请回答:
(1)上述图文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
【答案解析】
学问清单
一、1.(1)黄河 长江 水稻 (2)耒耜 (3)新石器 2.生产 生活
二、1.(1)刀耕火种 (2)②耦犁 2.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1.(1)井田制 (2)土地私有制 (3)均田制 2.官僚
四、1.财政收入 2.(1)无偿 (2)土地
五、1.(1)浇灌 (2)都江堰 (3)关中 王景
对点训练
1.C
2.C [本题中的“丑牛、寅虎”实际是农历纪年的具体表现,这是与古代农业文明的进展分不开的。]
3.B [②是错误的,曲辕犁的毁灭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B [材料中的“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说的是井田制的弊端;“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则指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优势,由此可知与此相关的图片为“废井田开阡陌”。]
5.C [“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出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状况。]
6.B [③的意思与材料中的“有财不行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相反,故排解含③的选项。]
7.B
8.B [从图中成堆的粮食以及送粮食的人可以看出该场景为收租,从服饰看其身份应为封建地主,由此可排解①④两项。]
9.D 10.B
综合运用
11.(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毁灭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毁灭的缘由。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等。
(2)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担当者,小农经济格外脆弱,常因水旱灾难、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农夫、妇人的“分事”内容可推断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其毁灭缘由在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其特点可结合教材归纳。第(2)题要对材料进行归纳。
12.(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使用并逐步推广;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头形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小农经济开头形成。反映了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的原理。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奇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解答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头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进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训练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2.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解答 首先,历史争辩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格外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缘由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连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毁灭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把握极其严峻等。
3.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解答 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进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解答 (1)在原始阶段经受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夫的阶级冲突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备了自然灾难,推动经济不断向前进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夫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解答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夫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夫;农夫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格外严峻。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2)由于农夫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制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宝,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进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制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进展做出了不行磨灭的宏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