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限时检测(三十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肯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肯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肯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腐生生活的细菌,不行能为生产者;能量被利用后不能再循环重复利用;分解者不肯定为微生物如蜣螂等。
【答案】 B
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把握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 D
3.下表统计了某生态系统内各相关物种间食物的比例,结合相关学问据表推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食物
捕食者
植物
植食性鸟
兔子
老鼠
虫
青蛙
蛇
鹰
植食性鸟
100%
兔子
100%
老鼠
100%
虫
100%
青蛙
100%
蛇
50%
50%
鹰
10%
30%
40%
20%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食物链共有5条
B.除其次养分级外,有竞争关系的是鹰与蛇
C.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若相邻养分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鹰同化1 kJ能量需植物间接供应能量为100 kJ
【解析】 依据表格的食物比例可写出相关的食物链:植物→植食性鸟→鹰;植物→兔子→鹰;植物→老鼠→鹰;植物→老鼠→蛇→鹰;植物→虫→青蛙→蛇→鹰共五条食物链构成食物网。从构成的食物网中,可判定B项正确;兔子活动力量较强,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依据食物比例及能量传递效率知鹰间接所需植物供应能量为1×÷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95 kJ,D项错误。
【答案】 D
4.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养分级
【解析】 由食物网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2、3、4、5共4个养分级。
【答案】 C
5.五年前某草原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觉,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但土著草食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削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加
B.甲的引进能转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放养土著食草动物能有效地把握甲的集中
D.该草原上全部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 由题干信息甲引进后,土著草食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削减,说明土著草食动物不捕食植物甲,大量放养土著草食动物不能有效地把握甲的集中。
【答案】 C
6.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的老、中、幼年龄段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养分级,则B、C可能含有同一个生物种群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了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肯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养分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自然环境中全部生物体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B、C为三个养分级,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分解者。
【答案】 D
7.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②乙同化得到的能量肯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③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④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养分级的生物是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图示食物网中,丙、丁都以乙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乙与丁同化得到的能量的多少与各自捕食甲的量有关;丁既属于其次养分级,又属于第三、第四养分级,体内DDT浓度最高。
【答案】 C
8.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猎取能量
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整
D.平腹小蜂可以削减荔枝椿象对荔枝的损害
【解析】 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直接以生产者为食,是初级消费者。
【答案】 B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A错;病毒属于消费者,C错;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对。
【答案】 B
10.右图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耗氧量的变化状况,则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分别最可能是( )
A.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B.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
【解析】 由图可知,生物Ⅰ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耗氧量渐渐降低,说明温度越低,需要消耗越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生物Ⅰ应为动物,而且是恒温动物;生物Ⅱ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耗氧量渐渐上升,说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越低,耗氧量越低,可为变温动物,也可为植物。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15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关系亲密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__调整。若由于某种缘由造成了生物C灭亡,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力量。
(3)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整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解析】 (1)从图示看出,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过程②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利用,其中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而过程③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碳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
(2)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负反馈形式进行调整;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量,即使生物C灭亡,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也可渐渐趋于稳定。
(3)从图示看出,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其中A数量最多为初级消费者,B、C数量次之且相等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食物网见答案。
(4)生态系统在调整气候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1)分解者 有机物 CO2
(2)负反馈 自我调整
(3) (4)间接
12.(18分)江苏某小型自然 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力量。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群、物种
数和生物量
调查结果
2007年(养殖前)
2010年(养殖后)
水生高等植物
物种数
13
5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560
20
浮游藻类
物种数
11
20
生物量(干重g/m3)
2
10
鱼类
物种数
1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30
750
虾、贝等小型动物
物种数
2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
55
13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削减的直接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推想,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假如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想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紧扣“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力量”这一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该小型自然 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后,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有的生物类群种数增加,有的削减,这是由于捕食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因而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削减的缘由有以下两点:一是鱼类的生物量由30增加到750,其中包括水生高等植物的捕食者植食性鱼类,且增加的鱼类均不捕食浮游藻类,增加了高等水生植物的被捕食压力;二是两种鱼类不捕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的被捕食压力,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竞争压力。(3)分析表格调查结果的数据可知,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总能量增加,是由于投入饵料输入大量能量,使得养殖的鱼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4)若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则其养分级级别增高,能量在流淌过程中散失增多,故推想在同样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削减,而植食性鱼类会因食物更丰富而总量增加。(5)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养分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吸取水体中的N、P等元素,也能起到与藻类竞争阳光,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
【答案】 (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削减 增加 (5)吸取养分物质 竞争光照
13.(17分)(1)对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觉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螺
沼虾
鱼类
蛙
蛇
鸟类
蝗虫
√
螺
√
沼虾
√
鱼类
√
√
√
蛙
√
蛇
√
√
√
鸟类
√
√
√
野化的家猫
√
√
√
√
√
①上表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处于其次养分级的生物有 ____________,鱼类与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
③若用大量的杀虫剂杀除蝗虫等“害虫”,则不利于生态系统养分结构的稳定。试分析其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方案的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圆明园是北京地区金线偶褶蛙的唯一产区,为探究这一物种在该区的________,对其进行了取样争辩,第一次捕获120只,测量并标记后释放,两周后,再次捕获的100只中有15只带有标记,此环境中大约有金线偶褶蛙________________只。
【解析】 (1)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题中的表格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②蝗虫、螺、沼虾和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为其次养分级。鱼和螺有共同的食物,两者为竞争关系,鱼还以螺为食物,两者又构成捕食关系。
(2)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养分结构简洁,抵制力稳定性降低。
(3)此法为标志重捕法,计算过程为120×(100/15)=800只。
【答案】 (1)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②蝗虫、螺、沼虾、鱼类 竞争与捕食
③蝗虫等昆虫是食物链(食物网)的重要环节,影响其他养分级(物种)的生存(杀虫剂会造成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或其他合理的答案)
(2)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降低)
(3)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8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