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82304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材料分别是什么?提示屋子:清朝封建统治。材料: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2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提出的“旧学”“新学”各是指什么?提示“旧学”即“中学”,指的是四书五经,即以孔孟之道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纲常名教与封建道德。“新学”即“西学”,就是所提出的西艺、西政、西史。3“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留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哪里?目的何在?提示孔子改制考。目的:借孔子宣扬变法

2、,减轻变法阻力。4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接受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头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进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见,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生疏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

3、结合。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点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未考史料读出史论依据史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史论形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进展薄弱,资产阶级力气格外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格外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假如硬性地宣扬资产阶级主见,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定会失败。主观缘由: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热联系,

4、其思想生疏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探究点二向西方学习的新旧杂糅已考史料命出新意(摘自2022年江苏高考T22)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史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训练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

5、,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史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答案: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说

6、法是否有道理?答案:有确定道理。二者具有确定的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分。洋务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是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动身,以“师夷”为手段,“制夷”为主要目的;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夫起义,其次是自强,即“师夷长技以自强”。(3)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史料一和史料二,结合所学学问,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答案:结合史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史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总结升华19世纪至20世纪学校国主流思想的演进(1)“睁眼看世界”:

7、鸦片战斗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2)早期维新思想:其次次鸦片战斗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月,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乐观宣扬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8、。历年高考真题整体争辩找规律1(2022全国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与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大事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学问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冲突不行调和解题提示:定时空:1898年。抓关键:“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与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反对,说明科举改制缺乏社会基础。答案:B2(2021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谈

9、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阅历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题提示:明考点:戊戌政变。抓关键:“戊戌政变记”“以唤起国民之谈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以待他日之用”。答案:A3(2021重庆高考)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亲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见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解题提示:抓关键:“

10、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可知该书的核心是探求抵抗西方侵略的方法。答案:B4(2021福建高考)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最终在时代的现实面前糊涂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将来之路D主见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题提示:定时空:1900年。抓关键:张之洞劝学篇;“最终在时代的现实面前糊涂过来”。答案:A5(2021天津高考)“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

11、洋务派的批判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判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判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解题提示:抓关键:“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答案:D最新史学动态分类争辩看趋势史观分析类(十三)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不同史观分析这一思想,能够深化和丰富对洋务思想的生疏。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近代化史观看洋务派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训练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起了确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洋务运动

12、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拒的冲突心态,但它到底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头向“现代人”转变。考向新视角1(2021沈阳质检)“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定会在旧有的轨道上缓缓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连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生疏突出反映了()A近代化史观B全球史观C革命史

13、观 D社会史观解析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从“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中国必定会在旧有的轨道上缓缓而行”可知A项与题干相符,故A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进展到整体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大事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大事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2021北京海淀区模拟)“中体西用”对中国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以下关于这一思想的生疏,正确的是()抵制

14、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便利之门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A BC D解析“中体西用”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中国的传统制度,这就打破了中国人固步自封、闭目塞听的状态,有利于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近期模拟试题重点争辩练力气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2021漳州质检)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

15、思想的传播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转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解析:选D材料表明海国图志看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故D项正确;海国图志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次,故A项错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转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应是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被动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故C项错误。2.(2021广元统考)观看右图漫画,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作者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持确定态度B该漫画作者对清末“新政”持确定态度C该漫画作者对“中体西用”持否定态度D该漫画作者对“君主立

16、宪”持否定态度解析:选C右图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的确是“师夷长技”,但无法体现出“以制夷”,故A项错误;右图中大树的根是小农经济,树干是东方封建制度,枝是西方先进技术,符合“中体西用”思想,从右图“嫁接”和结果可知作者认为嫁接不成功,故B项错误,C项正确;大树树根和树干表明是封建制度,不能体现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3(2021济宁模拟)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见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供应了理论指导解析:选B从材

17、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见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见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见改良,与革命派主见并不全都,故D项错误。4(2021盐城期中)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A李鸿章主见“中体西用”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C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解析:选B题中“以复古为解放”意为利用古代文化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中体西用”留意古代文化政治,而没有促进近代思想解放的内容,故A项错误;康有为思想

18、的特点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袁世凯复古是为了恢复帝制,与题干中“以复古为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没有复古的内容,故D项错误。 5(2021菏泽模拟)“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跑呼号,另一方面又当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A地主阶级抵制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跑呼号”表明其主见改革政治制度,抵制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B两项错误;结合两方面信息可以

19、推断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正确;“另一方面又当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表明其反封建不彻底,与革命派的暴力手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6(2021徐州质检)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渐渐下降的缘由主要是()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学问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解析:选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侵略和西学涌入,仅仅反映出外部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渐渐下降的主要缘由,既有外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也有内部近代中国对西方生疏的不断

20、深化,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故C项正确;学问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仅仅反映出内部的变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依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20分)(2021临沂检测)近代中国毁灭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乐观回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阅历,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材料二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觉,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谈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生疏,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

21、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格外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行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全都的。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形成的缘由。(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毁灭的主要缘由是什么?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8分)(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究是如何逐步深化的?(8分)解析:第(1)问缘由依据材料中“以中国

22、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所学学问和“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加以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毁灭;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归纳西方冲击的表现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进行分析可知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其次小问结合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归纳即可。答案:(1)缘由: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缘由: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表现: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丢失,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深化: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