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816153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国新闻史重点题目总结精品文档1、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815年,请联系世界报业背景对这一新闻现象予以分析说明(近代报业从欧洲流向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基本情况)西方:17世纪初,由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各界对信息需求的增长,印刷和造纸工业的发展,再加上交通和邮政系统的发达,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等一系列原因促使了近代报业的诞生,以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为标志。近代报业产生后,西方报业进一步发展,分为政论报刊时期、政党报刊时期、及商业报刊时期。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中后期,欧洲主要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成本,提高了办报的技术,使之出现了廉价报纸,欧洲的报业繁荣发展。工业革

2、命后,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它们急需原材料供应和扩大海外市场,于是便开始了殖民扩张。中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洲各国急需打开中国广大的市场,扩大和中国的贸易量,进行殖民扩张,尤以英国为甚。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打开清闭关自守的局面,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以及出版书报的方式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侵略。于是,英国的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来 到了中国,鉴于中国国内不许从事传教和出版的规定,他和同伴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了察世俗每日统计传,达到将报纸带到中国,作为传教的工具。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它掀开了近中国它新闻发展史的第一页。

3、总结:近代报刊始于欧洲,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逐渐移植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殖民扩张虽具有侵略性,但在客观上把世界联系起来,形成了全球的信息传播网。2、如何看待世界大战中各国的新闻宣传战?20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动荡、最富冲击性的历史时期。1914年爆发一战,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实力的抗争,在促成打仗的各个因素中,新闻媒介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引导世界走向了战争,它又在战争中大显神通,各国政府都自觉或不自觉拿起这个武器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一战中的宣传战:宣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物。宣传不同于报道,一般是带有政治目的或其他目

4、的,真实性不大,旨在尽力劝服观众接受所宣传的事实,具体说来宣传的作用包括心理作用,给观众造成心理冲突,进行再教育或洗脑,潜移默化等。一、交战各国对传媒的控制各国对新闻媒介的关键措施就是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在战时,新闻检查的具体情形是:随军记者向军事当局出示报道文稿。各报纸向新闻监察局呈送一份校样,新闻检查机关可抽掉文章。比如法国军部设立“新闻监察局”,严格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新闻受到更加严厉的控制。其他国家如德国、沙俄、日本英国毫不例外。美国虽参战较晚,但刚一宣战就由公共新闻委员会制定了一套自动的新闻检查制度,不许刊登有利于敌人的新闻。二、各国的宣传战术一战中宣传战术最为成功的当属

5、英国。英国人把加强对德宣传作为第一要务。英军使用的是传单宣传战术。但这种宣传战术未能持续下去,因为协约军总司令部发生了争议,多数人认为,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交战者双方选择害敌手段时,不得享有无限的权力,并且,根据骑士精神来衡量,散发传单,扰乱对方军心,也只能被看作一种卑鄙怯懦的行为,因此决定停发传单。相比于英国,德国的宣传战术就不是那么成功,由于其军队传统意识强,对宣传缺乏足够的认识,宣传效果远不如其他国家。盟军新闻界、政界的政治标语十分成功,德国的宣传却无法与之进行有效抗衡,这导致德国士气瓦解并进一步导致战争失败。战时德国在主动的进攻宣传战上花的心思太少,而主要致力于防御敌人的宣传,主要措施有

6、两个: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投下的宣传单,二是严密的封锁边界线,防止一些反战的,攻击德国的宣传品进入德国本土。显然在敌军强大的传单战术前,这种防御方法是苍白无力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德国就没有他自己的宣传战术,卡波雷托战役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一战时各国的宣传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尤其在战争后期两方极力争取美国得支持。亲德周报祖国主编乔治费尔埃克指出,德国战前和其间对美宣传目的有三个“强化,粉饰德国;削弱,丑化敌人;散布德国人眼中所谓的真实信息以使美国保持对战争的支持态度。”战争中的宣传战术并不仅限于这些常见媒体。各国采取保护本国电缆,破坏他国电缆策略。如英国在宣战后4个小时即切断德国电缆,

7、破坏柏林与德国属地及其与美国之间的通讯。电报被运用于运输军备武器,运送俘虏和士兵,管制轻轨铁路等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军事思想及军事计划,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行指挥和控制的重要设备。如英国截取德国的电报和无线电波对美国最终加入盟国就有重要作用。 纳粹分子垄断新闻传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查封民主力量的报刊,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1933年7月27日,纳粹分子策划“国会纵火案”后,就开始从言论界清除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的影响。,没收共产党报刊50余家和社会民主党报刊130余家,同时,纳粹党还在反犹太运动斗争当中,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的两家报业集团,从而使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成为当时德国首屈一指的

8、报业垄断公司,从所有权上控制了全国的新闻传播事业。2、建立法西斯新闻统制机构。希特勒任命戈培尔委宣传部部长,33年9月,成立帝国文化局,其中报业管理处由“全德报纸发行人协会”“全德记者工会”及12个其它有关报纸集团和工业组织而成。该处对记者有处分权,包括开除记者之资格。在宣传部,帝国文化局和报业管理处的监控下,新闻媒介完全受到纳粹控制。这样,纳粹党就掌握了一切宣传传媒活动。3、制定“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资格。1933年10月,纳粹党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该法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详列清册,由宣传部长接受后始可使用。总编辑必须对全包内容负责,保证报纸上不得有危害德国国防、教育、经济及荣誉的报

9、道。并对记者也作了种种苛刻要求。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负责报业管理及印刷方面事务不能干涉新闻言论,新闻言论由编辑人支队宣传部负责,这样过去发行人对报纸的影响力就完全委宣传部所取代了。 二战中宣传大战较之一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二战中宣传的手段也增加了许多,主要几个手段包括:一、故意干扰进来的信号。这种方法阿根廷在1922年最先使用。二、干扰信息接收。这主要指的是收缴收音机或制定法律来禁止本国公民收听国外广播。纳粹分子要求德国人收听国内广播,使之对外部谎言具有“免疫力”,并指派官员负责鼓励人们收听纳粹分子的广播,组织讨论,并把收听国外广播定为非法,收缴收音机,收听或传播境

10、外广播内容的人面临劳改的惩罚,有时甚至是死刑。意大利也是如此,它试图切断海底电缆,以中断电报的传送。三、虚拟播音。这主要指秘密的侵入一次演讲或新闻广播,拨出虚假的声明或新闻报道,然后将频率返回给原来的控制人来结束节目,或者在原来信号中加入啐声、讽刺和笑声,将它们“捎带”到载波上。英德都用此法来干扰波音,英国更加成功,在对希特勒的广播处理尤其如此。四、破译电码。各国都设了监听和分析部门,以监听、分析他国播出的有关平民士气、食品、交通运输、伤亡、空袭破坏等信息以及军事政治申明,国家通过的新法律,和军队、船只、舰艇的调动情况等等。战争一开始,英美就着手破译德、意、日的军事密码,较为有名的是英国军事情

11、报五处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二战中的宣传战术较为典型的是英国和德国。一、英国的宣传策略。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的侵略奉行绥靖政策,这在其新闻宣传中可明显看出。泰晤士报不仅主张对德妥协,还为希特勒辩护,在慕尼黑阴谋上更是寻找合理借口。该报的这些言论遭到当时有识之士的严厉指责,抗议其为“鼓吹豺狼袭击羊羔”。二战爆发后,英国设立了宣传部,发表官方新闻,对邮电和新闻实施检查。新闻管制在报刊并未引起大波澜,有些激烈的反对丘吉尔的报刊也被勒令停刊。战争非常时期并未阻止伦敦的各报发行,机器和编辑转移到地下室,报刊的总发行量从1937年的1780万份跃为1947年的2860万份。英国政府不仅把新闻传播运

12、用于国内政治目的,而且和德国、日本一样,把新闻媒介作为对敌宣传的重要武器。为了瓦解敌军斗志,除BBC的对外广播之外,英国还专门设立了针对德国的心战电台。他们抓住德国听众的心理特点,伪装成德国自己的电台,以德国人权威人士的身份报道解释战局;或者利用德国各城市电台因空袭关机而造成的空隙,把自己的节目插进去,在英国强大的宣传攻势面前,德国人防不胜防。二、德国成功的宣传战术较之一战德国宣传的失败,二战中德国的宣传战术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新闻媒介是纳粹分子得心应手的工具。德国的宣传完全背弃新闻规律,置真实性于不顾。但这些宣传无疑在战争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 语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从传统战争

13、中单独军事政治较量走向了多样化,媒体这一工具也在国际决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控制并很好的利用媒体这个工具,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新闻管制政策,并严格限制言论自由,报纸的内容和发行,广播的内容都受到严格控制,以引导舆论走向有利于自己国家的情势。当然,自觉地运用媒体这个工具的并不仅仅是文中所提到的几个国家,其他如俄国(苏联),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都充分利用媒体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可见媒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一战中因宣传不利而处于弱势的德国吸取教训在二战中强有力的运用媒体这个武器,因此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有利形势,制造了大量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而相反,英

14、国法国在二战中队媒体的运用没有德国充分,尤其是法国,在德军强大的宣传攻势下,一击即溃,几无反抗能力,英国在后期战争中运用广播等传媒手段成功激起全国的爱国主义浪潮,丘吉尔本人也即是一个高明的演说家。可见媒体对战争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媒体被运用于战争引起的另一种后果,即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战争中大量假消息,假信息的散步,和媒体这个本来不具备政治性的工具被政治化,人们对媒体失望,也不愿意去相信媒体,这也是战争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3、纵观世界各国报业的产生过程,请总结出报业得以产生的几条规律来。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

15、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1566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现定期手抄新闻,这是衰退中的地中海贸易对新闻需求的最高反应。2、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特别在法国)。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

16、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这个发明本来适应宗教传播和德国宗教改革酝酿时期的需要,又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以西欧和部分中欧工业发达国家为例,这一地区是最早流传印刷新闻纸的地区。其中,印刷术于1476由卡克斯顿传入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发展,出版事业开始兴起。而封建王朝对出版业进行管

17、制。英国资产革命中出现了国会纪闻信使报等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在伦敦创办。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2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3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社会需求的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使人们需求大量新闻信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信息量大大增加,人们需求信息以适应事态变化。新兴的阶级需要宣传观

18、点,左右舆论。社会和物质条件:印刷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使报刊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交通和邮政事业的发达为报刊定期发行提供了条件。人口集中的城市为报刊采集和传播新闻创造了条件。通行的标准语言和文字为规模化的新闻传播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世俗教育得到发展,文化普及率提高,为报刊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4、考察一下各国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以英法美为例)予以分析论述。在西方民主社会里,大众传播能够成为民主的工具,是以对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为基础的。所谓新闻自由,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措施,用以保障新闻媒介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性。新闻自由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印刷术的出现后,大众传播开始显现威力。促使不同的政治力量力图实

19、现对它的控制。民主思想家都认识到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1644年,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了“自主原则”,断言政府自由与出版自由共存亡。法国革命领袖米拉波向三级会议呼吁:“让你们的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居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当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我们丧失了它,其它自由便永远得不到保障。”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也为言论和新闻自由作出了最有力的理论贡献。他还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20、”他坚信: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中最有效的便是新闻自由。西方人把言论自由的法律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5、20世纪新闻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请结合各国情况进行说明?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种变化趋势(上)一、新闻业集团的崛起、迅速发展和莫测的前景20世纪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报团开始被世人注目,这就是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但报团大部分还是地方性的,规模并不大。然而,正是以此为起点,百年内世界新闻事业的集

21、中化速度和规模,令人瞠目结舌。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发达国家出现了广播电视集团,较著名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NBC、CBS、ABC,日本的NHK等。但是这些广电集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60年代,加拿大的报业主汤姆森进军英国、美国,购买了数百家报刊;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报业主默多克也进军英国、美国,形成巨大的跨国“新闻集团”。然而它从90年代起就面临着加拿大的康德拉布莱克所掌管的集团的挑战。竞争仍在继续,鹿死谁手,要到下个世纪见分晓了。这个世纪,新闻业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此起彼伏,然而垄断的趋势看来无法阻挡。新闻业集团从单纯的报业或广电业集团,转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产业集团;而在最后

22、一个10年,这种相对单一的传播业集团也开始消失,其他各种产业集团逐渐成为大众传播业集团的母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兼并了CNN,从而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介产业集团,该集团1996年的收入就达209亿美元。欧洲大陆与英国、欧洲与北美、整个欧洲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竞争,也日趋激烈。大众传媒业日益被更大的工业、服务业集团所控制。 二、广播和电视业异军突起多媒体开始威胁传统的大众传媒广播迅速普及,电视快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急速蔓延,传播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闻,呈几何基数增长。二次大战后重新开始发展的电视业,不断地更新各种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卫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

23、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唱主角的媒介;报纸和杂志虽然依旧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种数在减少,发行总量也在缓慢减少。由于电视提供了丰富的晚间生活节目,电视普及后,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走红的晚报,逐渐在报纸品种中消失。广播电台,由于接收装置越来越简便价廉,人们在某些场合需要它,所以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然而不论怎样,除了报刊被人们看作传统媒介外,发明只有几十年的广播、电视现在也成了“传统的大众媒介”,因为90年代兴起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其涵盖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来可能会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三、报刊两极分化,更多的报刊趋向于大众化20世纪伊始,英国

24、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雄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与此同时,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汹涌而来,接着又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报纸的大众化,以媚俗、迎合读者为特征,为报业主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养育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少量报纸脱颖而出,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适应了社会精英的需求。这种分化很快就“传染”到世界各主要国家。杂志的发展也有类似的经历,1923年美国时代新闻周刊的诞生,标志着本世纪一种适应人们生活特点的高雅新闻期刊类型,然而,自50年代花花公子流行美国和世界后,各种色情期刊风靡世界,常盛不衰,利益的驱动轻易地掀开了这个无底的欲望需求的领域。另

25、一类休闲娱乐、轻松话题的期刊,在和平环境下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以妇女为读者的杂志,办得成功的,都有几十至几百万份的发行量。许多媒介已经“上网”,在新载体下,这种两极的情形依旧,并且相对高雅的报刊向大众化靠拢,似乎是一种趋势。四、新闻在世界的流通、高发行量报刊的分布不平衡20世纪的第一年,美联社宣布正式诞生。二次大战后形成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世界上80的新闻稿是由这四家通讯社发出的,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而它们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6、结合事实说明新闻业本质是一种产业还是一种事业?(廉价报纸、政党政论)结合史实说明新闻业是产业

26、还是事业?产业史实:一、早在1566年的威尼斯,真正贴近大众的新闻业萌芽:威尼斯手抄小报兴起。地处东西方交通枢纽,作为贸易中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里萌芽。这里的手工业主、商人、航海界人士十分关心商品销路、各地的物价、来往的船期,于是有人专门打听这些消息,抄写后出售。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商业因素的驱动,威尼斯手抄小报以产业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二、廉价报纸的出现及繁荣。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它们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

27、府或政党的津贴,经营上完全商业化,以刊登广告作为报业资金来源。它排除了政治性议论,提供许多群众关心、爱读的新闻和文章,拥有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城市劳动群众,作为其读者。廉价报纸发展到现在,进行完全商业化经营,放手到市场上任其竞争,追求经济效应,这都是产业的特征。 事业史实:一、近代报刊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政论报刊。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实行言论控制,统一思想,为的是大一统的王国。他们一方面出台相关限制出版自由的法律,或设立控制机构,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传播,极力控制人们发表言论的平台;另一方面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这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垄断媒体,将新闻业作为自己管辖的一项事业,

28、为封建王朝的稳定统一谋福利。二、政党报刊。各个不同党派也是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虽然也会报道时事新闻,但大的宗旨层面,还是屈服于政党利益,也属于事业之列。三、无产阶级报刊。无产阶级报刊办报宗旨在于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更重要的一点是报刊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产业与事业的结合:一、特殊战争时期。虽然新闻业为独立的“第四权利”、“无冕之王”,且国内新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战时各国为了国家

29、根本利益,为了军事安全的要求,往往会实行对新闻传播机构的控制。如新闻自由程度比较高的美国,在南北战争中,对于反对政府的报纸官方一般采取查禁、勒令停刊等办法,限制颠覆性言论的传播。对于无明显反政府倾向的报纸则采取进行新闻检查的方法。二、以公众利益为重的商业经营的报纸。那些追求客观公正,追求言论自由,不受利润诱惑的有良心的办报人,虽然使用的产业化手段,但也是将报刊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从报业伊始至今,这种精神得到很好的延续。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的丹尼尔笛福,一生编辑或为之撰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如爱丁堡新闻、苏格兰邮递者报、政治新闻等。他力主选择大众关心的话题,不畏强权。1703年,他因发表反对

30、托利党迫害非国教徒的文章被捕,在狱中写的立枷颂问世后,传颂一时。1713年以后14年里,他因诬蔑宫廷罪和诽谤罪先后四次被捕,坐牢、罚款、戴枷示众,甚至遭到当局严厉的警告,仍积极斡旋其中,践行一个新闻人的职责。(具体例子,因人而异) 像当今纵横全球新闻业的一些巨擘媒体,如时代、纽约时报都属于商业经营。7、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是什么?把这种类型放在世界新闻史的发展背景中考察,分析它的未来的前景。一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前者在生产发展中聚集了巨大的财富,而后者却日益贫困化。工人阶级为改善生存条件而开展工人运动,工人报刊随之产生。工人报刊是

31、工人运动的产物。二发展轨迹:纵观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四个阶段。(1)近代无产阶级报刊。工人报刊首先在英国,接着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一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为止,此阶段可分为3个时期。1.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英、法、美、德各国工人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早期工人报刊大都由工人组织创办,主要内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劳动条件,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进行经济斗争。早期工人报刊是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创办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它们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传播阶级斗争知识,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方面起来十分重要的作用。2.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马克思主

32、义诞生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有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工人报刊也随之发展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刊。这些报刊在宣传革命理论、批判错误思潮、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同反对派进行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报刊和19c70-9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报刊为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3.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其代表有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1912年在彼得堡创刊的真理报,十月革命胜利后,真理报成了世

33、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2)社会主义国家的报业。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发布新闻出版法令、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办报原则和方针,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报刊体制在苏俄确立形成。(3)二战后社会主义报业。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有12个国家先后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创办报业,宪法上规定人民群众享受言论出版自由。它们仿效苏联,建立以党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所有报刊都受党委统一领导,执行党的宣传方针。(4)东欧剧变后的新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率先进行新闻体制改革,进入80年

34、代后,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新闻政策、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89年东欧国家政治风云突变,先后发生了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政权更迭,以党报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随之瓦解。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报业体系不复存在,各共和国报业自成一体,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国情和现行制度来管理报业,朝着多元化、商业化方向发展。古巴、朝鲜、越南、老挝四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受苏东剧变的影响,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报业。三前景(仅供参考)从世界新闻史发展看,无产阶级报业与资产阶级报业发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报业发展历史来看,都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封建集权制下的

35、“官报时期”、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和“商业报刊时期”。在当下长期时间内,无产阶级报业将与资产阶级报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在坚守机关报阵地的同时,报业更多地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报业更多地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要为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众媒体;二是报纸宣传的内容要把为公众传播有效信息放在首要位置。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报业经济是以报为主的经济。纵观国内外报业发展,无不以报纸的发行和广告为基础,进而兴办与报、与传媒有关的各种实业。发展报业集团。组建报业集团是报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趋势。通过国家报纸产业政策的引导,实行有条件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实行报业资

36、源的优化配置。8、“淘粪运动”,联系美国的报业水平和美国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分析其为什么会在美国兴起。美国当时的报业水平: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发展速度极快,报刊业竞争加剧,同时出现了报业的垄断。由于出现报业的垄断,美国的日报在20世纪初达到最高数字之后(1909年2600家)开始减少到现在的约1500家,除大都市外,多数普通城市基本一城一报。一些曾经较有名气的报纸在竞争中消失,19世纪中晚期在纽约创办的主要报纸中,只剩纽约时报一家了。美国当时历史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和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力量,自由市场经济达到了顶峰,而其标志就是大财团和大企

37、业的出现。大企业、大财团相继出现构成了美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图景,它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各种罪恶,社会的不满在悄悄滋生。19世纪后半期欧洲移民带着发财梦来到美国,但境遇不美妙,在资本家的“血汗工厂”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那些政党的领袖们却用金钱和官位来操纵包括选举在内的各种政治活动,于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先洞察这种现象的是美国的新闻界,进步主义改革运动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

38、的。进步主义时期最有代表的是新闻界的“掏粪者”。“掏粪”运动: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 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埋头拿粪耙收集污物,不愿抬头看天主。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就是令人不屑的掏粪者。但是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的奖赏接受下来。 “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 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人人杂志、柯里尔杂志等也

39、加入揭丑者行列。1905年以后,柯里尔杂志还成为继麦之后揭丑运动的主力。该刊在1905年和1906年发表了许多涉及经济、社会问题的文章。 “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使这一运动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一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9、为什么恩格斯说英国的出版自由一百年来苟延残喘,完全靠政府当局的恩典?(1)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A、出版管制的实施。亨利八世是

40、第一个下令管制出版业的英国国王。1583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须经实现许可方可能出版。B、皇家特许出版公司。1557年玛丽女皇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国王特许者才能出版印刷品。C、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成立。1586年伊丽莎白女皇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星法院法令”。由于该法令的严格管理,1615年伦敦只有15家印刷厂。(2)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爆发初期,“星法院”条令取消,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A、克伦威尔独裁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严厉的手段管制出版。皇家出版公司恢复,报刊种类急剧下降只允许出版两种官方报纸:政治信使报、公众情报者。B、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封

41、建出版管制代替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管制。保皇派的两份刊物国会情报员、大众信使报被指定为官方刊物。1662年又颁布“特许制法令”,严厉管制报纸,并发行新的官报牛津公报。(3)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业所受的桎梏并没有完全解除,统治当局继续用多种手段控制报业。A、征收“知识税”。1712年开始实行,包括印刷税、广告税、纸张税。B、实行津贴制度。为了控制舆论,政府采取了贿赂记者和津贴报纸的办法。C、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18世纪诽谤法的执行情况分为四个阶段由强到弱。政府采取以上种种手段的限制与控制报纸的结果就使政党报纸(政党机关报与政党、政府津贴的报纸)居于统治地位,整个报业发展缓慢。10、杰斐逊关于新

42、闻自由的名言“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这样一个观点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能由美国总统提出来?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说过:“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的范文不断地复制出来,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美国一直以自己的新闻自由为傲。但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有土壤、有渊源、有责任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也是在政府控制下的自由。美国新闻事业的高度发达并不是因为政府不管,而是因为政府进行了强有力的管理与操控。一、

43、美国政府以系列法律对媒体进行规范美国标榜民主与自由,在立国之初的“人权法案”(即宪法第一修正案)即确立了“言论与出版自由”,这一权利被看成美国政治观念中“人权”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法案也常被看作美国第一部的新闻法,使得刚刚起步的新闻事业有了一个准则。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媒体跟资本、政党之间的联系密切,报纸因为政党利益经常相互攻击漫骂,于是17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诽谤法,约束报纸败坏政府官员名誉而制造恶意的言论。很快,美国的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诽谤法于1801年失效。在一战时期,美国政府为保证“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对媒体的管理更为严厉。1917年,在一战期间颁布了比较严厉的间谍法,规定对那

44、些“故意制作干扰军事行动的虚假报道,企图在军队中挑动不忠诚、妨碍征兵”的,均处以高额罚款或监禁。同时授权由国家邮政总局局长来进行审查,邮政总局由此增加了一个媒体监督管理职能。1918年,美国又间谍法的基础上出台了更为严厉的煽动法,规定任何报纸杂志不得“对美国政府的形式或宪法、陆海军、国旗或军队制服使用不忠诚的、亵渎的谩骂或污辱性的语言”,否则将被治罪。一战结束后,美国根据这两个法律,起诉了两千多人,其中近一半人被判有罪,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被冠以“赤色分子”这样的政治性称号。二十世纪初,美国引进无线广播技术,美国政府管理部门响应很快,1927年就通过了无线电法、1934年通过了通讯法,并建立了相应

45、的管理组织,拥有管理无线电广播的权利,虽然它并不直接审查广播节目,但是三年一度的电台营业执照审查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监督模式。美国是判例法国家,在“人权法案”等媒体相关法律颁布后,相关的判例廓清了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维护了美国早期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增加了实际执法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大量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案例,也在美国新闻法律制度建设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以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成为美国媒体发展史上的主流。二、政府常设机构的管理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不属于哪一个部管辖,直属于总统。它成了“美国之音”电台的顶头上司,同时在许多国家开设新闻图书馆和阅览室,提供新闻稿件、影片、杂志和其他形式的宣传

46、材料。据美国新闻研究权威人士提供的数字,到1990年,美新署全年的经费近7亿美元,其中1.72亿拨给美国之音,它以45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播,听众估计有1.3亿,比英国BBC的听众多出近一倍,直接为美国冷战政策服务。美新署还在125个国家建立了图书馆,影响当地舆论。一般情况下,美国政府控制媒体经常采取主动的方式,主要有政府发布新闻,包括政要在媒体发表讲话、召开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单独约见记者和发布大量新闻稿件原始素材。政府还运用保密制度和要求媒体机构合作的形式制止一些媒体发布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有的时候政府官员采取主动“吹风”的方式提前泄漏一些消息,影响舆论。政府的这些手段在一般的情况下媒体是乐

47、于接受的。三、新闻检查制度(一)战时控制美国新闻界流传着一句话:“战争是新闻自由的天敌。”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发布了美国报刊战时行为准则,严格规定各种印刷品不得有军队、飞机、舰船、战时生产等“不适当”的消息,同时设立政府的新闻检查局,1446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美国发往外国的各种信息的强制性检查。新闻检查局同时也发布官方的战争消息,引导战争时期媒体舆论导向。同时,战时情报局还创办了“美国之音”电台,直到1953年才划归新成立的美国新闻署。在战争中的主角美国军方在战争期间也有战地新闻检查职责。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1951年实施严格的新闻管制,不仅涉及美国军队消息,也涉及到其他联合国

48、军队甚至是中立国的消息,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给记者施加压力。违反新闻管制的记者将被暂时吊销记者证,严重的将被军事法庭审判。1953年年底,美国国防部在军队内部统一新闻检查,禁止以非安全的原因进行新闻检查。美国政府对新闻的“战时控制”最有名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时期,美方规定了“三不准”:“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在美国“钦定”的随军记者中,美英记者占了最大比例(600多人),支持战争的日本则选了10名记者,而对中立国和反战国,则大加限制,如中国内地仅一名,数量极少的法、德记者不仅行动受限制,甚至连正式的开战时间也被封锁。对一向“自由”的美国媒体记者,军方与政府严格管制,稍有不从者,就挥舞“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大棒进行封杀,完全凌驾于受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