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测试题九(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21吉林一模)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一般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百家思想。从材料中“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
2、可以看出题中学者主见“法治”,这符合法家的思想主见,故答案选A项。2(2021温州八校联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才智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C学问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依据所学学问,A项本身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子贡作为当时的一个学问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答案选C项。3(2021邯郸)在君
3、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进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见“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体现的是对民情的体察,是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体现。故应选B项。4(2021江西联考)人都不能孤居独处,必需与他人共同过群居的生活,而结成社会。在群居的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厉害。如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则
4、彼此间的冲突、争斗,必不能免。所以,必需有一种共存相处之道,以资维系。那么,你认为下面哪种观点会是儒家的处理方式呢()A格物致知 B内圣外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则彼此间的冲突、争斗,必不能免。所以,必需有一种共存相处之道,以资维系”,符合这一处理方式的是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故选C项。5(2021武汉三中)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
5、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敬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见法律面前人人公正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答案】A 【解析】材料中管子的思想主见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在古代社会,法治是君方法志的体现,是一种“人治”;现代“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敬重和遵守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管子的法治思想和现代“法治”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法治的本质也不一样。故选A。6(2021南充)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
6、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 C以和为贵 D偏听偏信【答案】A【解析】材料“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明儒家强调的中庸,应指正道和天理,故A项正确;不偏不倚是中庸的表象,不能体现其实质,故B项错误;以和为贵是中庸的实现手段,故C项错误;偏听偏信不符合中庸要求,故D项错误。7(2021贵阳)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靠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
7、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进展兴盛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题中仅提及前秦和北魏,不能代表全部统治者,故A项错误;前秦和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推崇儒学,说明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也为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故B项正确;三教合一是在隋唐,故C项错误;D项“完成了封建化”表述过于确定,故D项错误。8(2021遵义)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见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
8、理。”【答案】C【解析】据“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先生主见属心学,A项推崇孔子,并未提出心学,故A项错误;B项是荀子的主见,不属心学,故B项错误;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见,故C项正确;D项格物是程朱理学主见,并非心学,故D项错误。9(2021山东省试验中学一诊)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A家天下的观念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终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
9、文化要义中,梁漱溟指出:“周孔种其因,是种封建解体之因,是种国家溶化在社会里面之因。秦汉收其果,是一面收融解溶化之果,还一面在种种问题上收融合统一之果。所谓一成不变之观,即从今中国便是天下(社会)而兼国家的,从今便是以儒家为治道之本而摄取法家在内的。”10(2021遵义)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峻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顾炎武【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的消极影响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等等劣根性”,联系董仲舒思想主见,可知其提倡
10、的“三纲五常”思想强调等级,是为其消极影响,且不利于健康民族性格形成,故A项正确;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不利于思想的解放及创新,但不属于最早,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确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放思想,不会导致民族性格中的自闭等,故C项错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并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故D项错误。11(2021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此观点全都的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等。此题考查的比较难,需要认真的分析材料的信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和”是
11、万物“育”的前提,这里体现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教条,同时也训练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无限的膨胀。12(2021邛崃)“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里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 ()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相互包涵 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确定的差别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可以看出,朱熹虽然主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并不是反对全部的欲求,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相互包涵,关注百姓的需求,故选B项。13(2021深圳)古代有位思想家提
12、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李贽C朱熹D王阳明【答案】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精确解读。依据材料可知,修行的根本不在身外而是自身。这是王阳明心学的观点。14(2021南充)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斗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觉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宋代才毁灭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毁灭“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
13、地理大发觉和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15(2021山东省试验中学一诊)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丢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提倡“自由”“公正”思想【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依据所学,明末清初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气
14、。材料中“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反动”指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16(2021温州八校联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实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共性解放的颜色A B C D【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材料信息“理不先而气不后”表明王夫之不赞同理先于气的说法,故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学术的有用性,故不符合题意,排解,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17(2021衡水中学)
1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夫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逼下,常毁灭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状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进展淡化了中心集权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共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从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的等级规定,表明明朝官员等级分明,各级官员恪守礼法,遵守纲常。“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夫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逼下,常毁灭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
16、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状况。”说明在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的冲击下,官员道德礼法的丢失,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D项符合题意。既然是武官越级使用,说明并未得到朝廷与正统社会的认可,不能说明武官地位的提高,A项错误。商品经济进展与心学的传播与题干无关,B、C两项错误。故选D项。18(2021安徽六校联考)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这一观点表明他()A对陆王心学持批判的态度 B主见回归孔孟儒学C确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 D以挽救时代为己任【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思
17、想活跃局面以及同学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猎取力气。材料信息“流行天地间理也”“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表明作者认为理学是贯穿古今的天理,心学并非儒学正统,不符合孔孟之道。既然如此,就应摒弃。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解。19(2021石家庄二中)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照旧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顺手捡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简洁扩大了原料来源A B C D【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本题以明朝宋应星天工
18、开物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同学解读信息和调动学问的力气。与题干“江南不以为然”的信息不符;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耗亦不多”的信息相符;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与题干还魂纸是废纸的再利用的信息相符。故选C项。20(2021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传统中医始终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下列古代中医文献中,较早接受“阴阳五行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用“天人相应”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是()【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医学以及同学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猎取力气。依据材料中“较早”、“人体生理、病理”等信息推断,答案应是B项;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19、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理论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21(2021邯郸)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国语、世本、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史书都附于春秋经之下。隋书经籍志史部所列史书共计十三类。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以前经史不分B史学取得独立地位C史学体例趋于完备D官修史书得到重视【答案】B【解析】隋书经籍志史部单列反映出,唐代以前经史已经分开,故A项错误;汉书艺文志中把史书附于春秋经之下,经史不分,隋书经籍志史部单列,经史分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经史关系,未涉及史学内部体例,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修史书无关,故D项错误。22(2021山东省试验中学一诊)有学者
20、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和城市的富强,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毁灭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及古代文化进展的缘由。心学的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属于士大夫哲学,故不属于“庶民文化”。23(2021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行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生疏的主旨是()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
21、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书画的进展、近代西方绘画以及同学精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力气。材料中“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说明作者认为文人画留意情感的表达,“西洋画,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说明作者认为西洋画留意思想情感的表达,故本题选择D项。24(2021南昌三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头呈现出简洁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绘画。宋元以后,商品经济进展,市民阶
22、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解B、C两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排解D项。25(2022唐山)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有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把握减弱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把握【答案】B【解析】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活跃,城市的富强,市民阶层兴起,能够供应日常有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宋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加
23、强,A、C两项不符合史实。宋朝重文轻武,D项与题意相反,故答案为B。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0分,29题12分,共计50分)26(14分)(2021正定)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头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俭节则昌,淫浃则亡。”墨子“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韩非子“有德者皆由俭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
24、共。”司马光材料二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2分)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3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7分)结合所学学问分析
25、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缘由。(2分)【答案】(1)目的: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2分)角度:俭以治国、俭以持家、俭以修身。(3分)(2)观点:个人与家庭提倡节俭;国家应当尚奢。(4分)依据:尚奢可富强地方经济;尚奢消费可扩大就业;尚奢可增加他人收入。(3分)根本缘由:商品经济的进展。(2分)27(14分)(2022河南试验中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二子曰:
2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材料三材料四20世纪特殊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赐予经济进展以内在动力的精
27、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殊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争辩。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请回答:(1)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见?并予以简要评价。(5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因素。(3分)(3)从材料三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当时经济进展的主要特征。(4分)(4)依据材料四,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2分)【答案
28、】(1) “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2分)思想主见: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1分)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2分)(2)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若答重农抑商政策可酌情给分)。(3分)(3)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2分)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进展。(2分)(4)理由: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经济进展以内
29、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等。(2分)28(10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着与官学相对而言的私学,全部时间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训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一“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四周,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四周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相互争辩、诘难、吸取,成为真正
30、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当时齐国统治者实行了格外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出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谈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材料二南宋时期书院的复兴,理学士大夫担当着“讲道”、“传道”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书院的进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宋前期是理学书院的开创期,这一时期书院规模较小,制度化的程度较低。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进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声势浩大,与北宋对立,形成了南宋的四大书院它们全是理学门人所建。南宋后期是书院进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训练模式被官方所接受,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训练
31、组成部分,书院老师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当,且一般由官员全权管理,反映了政府对于训练及思想舆论把握。书院犹如官学,千院一面,主要以讲授科举时文为主。真正坚持讲学,追求学术争辩的反而是那些士人创立的私立书院。(1)依据材料一,试分析“稷下学宫”的特点。(3分)(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试分析南宋书院训练进展的表现及影响。(7分)【答案】(1)官办学校;学术氛围深厚;供应政治询问;学术环境自由。(3分)(2)表现:书院兴建的数量较多;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渐渐完善;书院的官学化,有确定的集权颜色。(3分)影响:促进理学传播与进展,并渐渐成为官方哲学;私立学院进一步推动学术争辩。(4分,每点2分)29
32、(12分)(2021南昌)历史生疏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毁灭在唐宋之际。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动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860年月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力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
33、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亲热,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由于有治外法权的疼惜,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剑桥晚清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2分)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4分)(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生疏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2分)你赞同哪种观点?依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1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1分)前者依据:政治: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
34、体兴起;海外贸易富强;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任答2点得满分4分】后者依据: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拓,中西沟通;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早期西学东渐。【任答2点得满分4分】【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同学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2分)【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犹如学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1分)分析:其次次鸦片战斗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3分)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1分)分析:其次次鸦片战斗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3分)【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同学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