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命题趋势探秘】
命题
规律
考查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查热度
☆☆
☆☆☆
考查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与综合题
所占分值
4分
4—12分
命题
趋势
1. 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以典型区域或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频考点聚焦】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学问梳理】
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① 、水、岩石、② 、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③ 物质循环等过程。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④ 的力气,主要依靠于⑤ 。
(2)⑥ 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力气。
3.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⑦ 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行避开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参考答案]①大气 ②生物 ③岩石圈 ④有机物 ⑤光合作用 ⑥平衡 ⑦统一的变化
【核心考点讲练】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进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转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衡的例子。
[特殊提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算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需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力气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力气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确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确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典例1】(2022·新课标II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 地处赤道四周 B. 远离大陆
C. 构造运动猛烈 D. 地形简洁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由于该群岛(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
(2)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暖的动物,企业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能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
答案:(1)B (2)C
【典例2】(2021·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 气温、降水、蒸发 B. 降水、蒸发、气温
C. 降水、气温、蒸发 D. 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 甲大于丁是由于热量丰富、降水量 大
B. 乙大于丙是由于植被茂密、蒸发量大
C. 刚果盆地 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 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1)本题以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气温、降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学问及读图力气。从图示三条曲线分析,I线在热带森林带最大,且在森林带明显高于草原带和荒漠带,应为降水线;II线在草原带和荒漠带明显高于森林带,应为蒸发线;III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依次向亚热带森林带和温带森林带递减,应为气温带。(2)本题以气候——植被带与风化壳厚度的对应关系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甲地与丁地都属温带,热量相当,A错误;乙地与丙地相比,为热带森林带,蒸发量小,B错误;刚果盆地主要植被为热带森林,格陵兰岛主要是苔原带和冰原带,所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C正确;伊朗高原植被为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恒河平原植被为热带森林带,二者相比,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小,D错误。
答案:(1)B (2)C
【技巧点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全都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依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供应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化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基础学问梳理】
1. 陆地自然带
(1)成因
纬度位置不同
① 差异
② 不同
③ 不同
④ 差异
植被、土壤不同
陆地
自然
带
(2)特点:形成了具有确定宽度、呈⑤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⑥
太阳辐射
⑦ 地区及中纬度确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⑧
海陆分布
⑨ 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⑩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参考答案]①热量 ②气候类型 ③海陆位置 ④水分 ⑤带状 ⑥热量 ⑦低纬和高纬
⑧水分变化 ⑨中纬度 ⑩海拔
【核心考点讲练】
1.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亲热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亲热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留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全都。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上升,降水增多,可能会毁灭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全都;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像。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简洁,纬度越高越简洁;山体海拔越高越简洁,海拔越低越简洁;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简洁,相对高度越小越简洁。
(6)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特殊提示](1)判定南北半球:一般来说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2)判读阴坡、阳坡: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海拔低的为阴坡。
(3)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4)判读纬度凹凸: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5)推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4.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毁灭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抱负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长,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长,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全都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当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长,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长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当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长,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殊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浇灌
[拓展延长]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推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推断应当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假如全都就是地带性现象;假如不全都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典例1】(2022·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争辩,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 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自然植被类型属于( )
A. 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快速的独特条件是( )
A. 海拔高 B. 种源丰富 C. 火山灰深厚 D. 光照充分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自然 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2)留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逝,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
答案:(1)A (2)C
【典例2】(202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亲热关系。下图是依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
A.从南向北渐渐上升 B.从西向东渐渐上升
C.从西南向东北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缘由是 (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解析:解题过程如下所示
答案:(1)C (2)A
【技巧点拨】影响雪线的因素及雪线高度推断
(1)影响雪线的因素分析
①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
②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四周,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2)雪线高度的推断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①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典例3】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
(2)①、③、⑤三地气候 (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解析:(1)①地受地形影响虽地处赤道地区但形成了热带草原带;⑥地受地形、洋流影响虽然地处南回归线四周,但形成了热带雨林带。①、⑥两地自然带的形成是受洋流、地形因素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现象。(2)①、③、⑤三地气候类型都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形成缘由不同;③、⑤是在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把握下形成的,①地是受地形的影响形成的。
答案:(1)D (2)A
专题热点集训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45分钟)
一、选择题
(2022·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很多惊异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第1题。
1. 岛上很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 温存潮湿 B. 温存干燥 C. 高温多雨 D. 高温干燥
(2021·天津卷)分读图,回答第2题。
太平洋珊瑚礁(岛)分布示意图
2. 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推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 岛屿四周的浅海 B. 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 温存清亮的浅海 D. 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3. (2022·广东卷)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
A. 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 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 大气通过对洋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 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2021·新课标卷Ⅰ)下图为45°N四周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掩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掩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第4题。
4.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阔叶混交林 D. 草原
(2021·山东卷)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 图中②为( )
A. 草原 B. 荒漠 C. 针叶林 D. 针阔混交林
6. 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 B. 洋流 C. 地形 D. 季风
(2021·江苏卷)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形成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第7题。
7. 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浙江卷)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大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8题。
8. 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动身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2021·海南卷)我国自然 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自然白桦林。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第9题。
9. 喇叭沟门有自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2010·江苏卷)(双选)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爱好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0—11题。
10. 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简洁,是由于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由于西坡比较潮湿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11. 对山体位置的推断,正确的是
A.地处南方潮湿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潮湿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二、综合题
12. (2021·新课标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四周是出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四周沙源较丰富的缘由。(6分)
(2)分析H县城四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缘由。(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辩,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供应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3. (2021·上海卷)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化,从而形成纷繁简洁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推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8分)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毁灭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缘由。(10分)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缘由。(8分)
专题热点集训4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 右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
2. C 从图中看,珊瑚礁(岛)分布在低纬海区,海水温存且降水丰富,水循环速度快,海水清亮,因此珊瑚适宜生长在温存清亮的浅海环境。
3. B 洋流主要由盛行风驱动,A错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洋面积宽敞以辐射形式为大气环流供应动力,B正确;赤潮成因主要是海水污染造成海水中氮、磷元素增多,与臭氧无关,C错误;信风的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存在气压差,D错误。
4. C 据材料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5. A 读图可知,②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其年降水量为200—400mm,其东、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西边为温带荒漠,②地的植被应为草原。
6. D 读图可知,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为南方地区宽,北方地区窄,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南方地区同时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而北方地区只受东南季风影响。
7. C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俄罗斯往南到南非依此经过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图中虽经过赤道,但该地位于东非高原地区,地势高,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沿途未经过热带雨林带。
8. B 锡尔河的水由于受沿途农业浇灌引水的影响,从上而下水量渐渐削减,排解C;从阿拉木图向北,随着纬度不断上升,热量削减,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降低,排解D;在乌鲁木齐可以看到天山,天山海拔较高,受西风吹来的大西洋的水汽以及北冰洋南下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山坡上有植被,山顶部有积雪。
9. D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规律。依据我国自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自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四周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存降水发生变化,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所以选D项。
10. AC 通过观看垂直带谱的分布,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简洁,是由于山麓地面高度不同,表述正确,由于东南坡山麓海拔低,而西北坡山麓海拔高;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由于西坡比较潮湿,表述错误,由于依据雪线判读,东北坡为迎风坡;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表述正确;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11. AD 山体所处位置的判读应依据山麓自然带进行推断,该山山麓拥有常绿阔叶林,所以位于南方潮湿地区,山麓有干旱河谷灌丛带,所以为干热河谷一侧。所以本题选择AD选项。
13. 答案:(1)(M处四周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暴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长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全都;(3分)H县城四周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暴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潮湿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削减);(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四周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四周扩展。(2分)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力气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问,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
第(1)题,依据题干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暴露,风出风口后,M处四周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全都,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依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暴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削减的缘由,以及限制沙丘群不会扩大的因素。
13. 答案:(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毁灭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
(2)差异:同一自然带毁灭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缘由: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1)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依据图示: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毁灭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2)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缘由。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考查影响雪线凹凸的因素。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总结: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全都,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像。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