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教案精品文档师说教案一、教学任务: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特殊文言句式;熟记文中通假字。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进而疏通文意。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特殊文言句式;熟记文中通假字。三、教学难点: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进而疏通文意。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
2、法、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展示学习任务】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特殊文言句式;熟记文中通假字。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进而疏通文意。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
3、)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3、写作背
4、景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4、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
5、,宣扬从师的道理。【整体感知】1、汉字正音句读 do 相师 xing 或不 fu 位卑bi 近谀 y 欤 y郯子 tn 苌弘chng 老聃 dn子蟠pn 经传 zhun 贻y2、通读课文教师领读学生大声诵读3、翻译课文,理解内容译文第一段: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
6、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6)闻:听见,
7、引申为知道,懂得。(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10)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第二段: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
8、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9、。”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注释:(1)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2)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3)犹且:尚且。(4)众人:普通人,一般人。(5)下:不如,名作动。(6)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8)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9)惑矣:(真是)糊涂啊!(1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1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
10、(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12)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13)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14)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15)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16)百工:各种手艺。(17)相师:拜别人为
11、师。(18)族:类。(1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20)年相若:年岁相近。(2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22)复:恢复。(23)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2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25)乃:竟,竟然。(26)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第三段: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
12、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注释:(1)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2)郯(t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3)苌(ch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4)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5)老聃(d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6)之徒:这类。(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不必
13、:不一定。(9)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第四段: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注释:(1)李氏子蟠(p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2)六艺经传(zhu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3)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
14、师的不良风气。于,被。(4)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5)贻:赠送,赠予。第二课时【课文解读】1、理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理论上闸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社会实际,通过三重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进一步阐述从师原则和师生关系。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赞美李潘不拘时俗,从师学习的精神,交代写作缘由。2、重难点解读(1)问题探讨:请结合课文想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2)为何要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
15、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3)那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第二段的中心句是那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证师道不传的流俗?请作具体分析。这样论证又有怎样的论证作用?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对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求学的必要性。(5)第三段的观点句是那一句?作者是如何阐释的?本段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6)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7)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
16、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8)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论证。包括第二段的三层对比,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的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第三段引孔子从师的事实。引证论证。第三段引孔子的言论。3、写作特点(1)语言流畅,气势充沛,句式变化多样。(2)观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有驳有立,说服力强。第三课时【文言知识】1、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2、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
17、:(意动用法,以为师)则耻师:(动词 拜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代词,这)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士大夫之族:(这些人)古之圣人:(的)师道之
18、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吾从而师之:(代词,他)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
19、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吾师道也:(名词,道理)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则耻师焉:(他们)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犹且从
20、师而问焉:(兼词:于之)第四课时【文言知识】3、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21、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第五课时【文言知识】4、词类活用u 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u 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22、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u 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5、特殊句式u 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u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u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u 被动句(1)不拘于时u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
23、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6)生乎吾前(者)第六课时【跟踪检测】基础知识(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_,河南安阳人,唐代著名的_、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他提出了“_”的观点,与柳宗元是_的倡导者,被列为“_”之首。苏轼称他为“_”。作品收录在昌黎先生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_(文体)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二)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无长无少( ) 郯子( ) 句读( ) 六艺经传( )阿谀( ) 老聃( )苌弘( ) 或否焉(
24、)好古文( ) 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具体含义古之学者必有师:_ 吾从而师之:_吾师道也:_ 择师而教之: _师道之不复:_ 道之所存: 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不耻相师:_(四) 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 (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 (4)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_)(五)说说下列各句分别用了哪种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5、(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4)不拘于时。( )六、教学小结: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把老的文言文教学传统传承,即对字词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样把新课标要求的方式加以体现,成为了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教学试验后,我的第一课时教法仍然比较传统,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
26、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教师范读课文。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七、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洿池(ku)阿谀奉承(y)师襄(xing)B跬
27、步(gu)经传(zhun)以贻(wi)之苌(chng)弘C骐骥(q)句读(du)颁白(bn)老聃(dn)D驽马(n)郯子(tn)针砭(bin)无长(zhng)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选择加点字与给出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吾从而师之。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28、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吾师道也C、则群聚而笑之 D、小学而大遗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余嘉其能行古道。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已。6、下列“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惑而不从师C、犹且从师而问焉 D、择师而教之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 B、对比 C、反复 D顶真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
29、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A. 全相同日 B. 各不相同 C.只有相同 D.只有相同10.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已见的斗争精神。答案:C D B A B B D C C B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