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生疏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东欧剧变,________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党的__________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敢于试验;推断的标准应当看是否有利于进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_______,进展生产力,毁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有;要抓住时机,进展自己,进展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南方谈话,对推动__________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召开:______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_体制。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方针:1993年11月召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_体制若干问题的打算。
(2)内容
①打算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____________起基础作用。
②打算指出,必需坚持以_______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进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①这个打算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②推动了__________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开:______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
(3)意义: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__________和生疏深化。
学问点一 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是( )
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推断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C.方案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分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进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有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推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
①是否有利于进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1992年,美国《时代》周刊说邓小平“在13年里转了其次圈”。这主要是指邓小平( )
A.主持中心和国务院的工作
B.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
C.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
学问点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进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毁灭,在确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进展
B.支配方式由国家支配向按劳支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6.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
A.有方案地开展全行业公私合营
B.实行全部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别
C.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D.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关。下列有关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管理体制,把全部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全部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全部制经济
C.改革支配制度,实行以按劳支配为主、多种支配方式并存的支配制度
D.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私有化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8.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制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 947万家,从业人员4 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全部制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C.经济增长力气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进展快速
9.深圳作为“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进展政策
B.突破了方案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接受特殊的经济管理方法
10.右图是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画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面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夫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劳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标题是: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美国人“担忧”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是由于他们错误地认为( )
A.中国不再是农业大国
B.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C.中国人不再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D.高档消费使人们滋长资产阶级享乐思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行挡地开放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宏大起点指的是什么?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的变化。
(2)从管理体制和全部制改革两方面,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中国20世纪90年月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中共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材料二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2.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依据相关学问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头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2)30多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30多年来,对外开放经受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进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①
②
秀丽的青岛
现代化的大连
有力地增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
【答案解析】
学问清单
一、1.(1)苏联 (2)基本路线 综合国力 解放生产力 (3)改革开放
2.(1)1992 (2)市场经济
二、1.(1)市场经济 (2)①资源配置 ②公有制 (3)②国有企业
2.(1)1997 (3)思想解放
对点训练
1.C [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思想解放所起到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要对市场有正确的生疏,谈话指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
2.C 3.C 4.D 5.C
6.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B、C两项属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7.D
8.C [公有制经济、工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在改革中都得到了进展,反映出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增长力气的多元化。]
9.B [留意本题考查的是特区特殊性的“实质”不是表现,故A、D项可以排解。市场经济体制方针的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可排解。特区的实质在于突破了方案经济体制的限制,故选B。]
10.B
综合运用
11.(1)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变化:改革开放全面开放;经济(或国民生产总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2)相同: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或把全部权与经营权分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允许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全部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标志: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新变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1)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重心:1992年前,改革原有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进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举出两个即可)。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解答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召开。
2.为什么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打算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趋向具体化?
解答 打算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打算指出,要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进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次会议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它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3.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全部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解答 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测评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解答 (1)内容:党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推断的标准应当主要看是否有利于进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案和市场不是推断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进展生产力,毁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有;进展才是硬道理等等。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概述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解答 (1)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打算》,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布满生气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增加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邓小平南方谈话。
(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打算,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5)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生疏深化。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改革开放的进展进程,说明邓小平的讲话被称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缘由。
解答 邓小平这两篇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精髓,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白前进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全都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拓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引导中国开头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重要起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换的重大关头的一次重要谈话。它对于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