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最主要影响在于
( )。
A.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今进入新的阶段
C.奠定了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地位
D.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部分任务得以完成
解析 此题难度较高,除A项与史实不符合外,B、C两项都有较大的迷惑性。首先要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部分任务得以完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部分地完成了反帝反封民主革命任务。同盟会的成立,使分散的革命力气统一起来,推动革命形势的进展,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成功。A、D两项不对,C项不是最主要影响。
答案 B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
C.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D.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制造了条件
解析 政权落入了袁世凯手中,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答案 C
3.历史图片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下图是来自民国初期的一幅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猎取的历史信息有
( )。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反历史潮流 ②兴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③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化人心 ④讨袁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解析 由题干图文可知,这是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而护法运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讨伐段祺瑞政府的斗争,可排解②;其他观点均能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4.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缘由,是由于没有方法,从今以后有了方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方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期望。”“这个方法”的关键是
(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解析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见,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进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开放。依据材料,A、B、C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洁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其次,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加了国民的民族民办法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乃是中国人之中国的含义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办法识增加。
答案 A
6.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好像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知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肯定程度上反映出
( )。
A.老农格外畏惧日本人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解析 题干材料老农对中华民国人格外惊恐,矢口否认,表明老农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故选B项。
答案 B
7.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白
(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退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 从材料看,朱德前一句强调中国半封建的性质,后一句强调半殖民地的性质,所以选D。
答案 D
8.1924年,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见,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进展为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的内容是
(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联农、联俄、联共
C.俄共联合、工农联合、农俄联合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答案 A
9.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见,最主要体现在
( )。
A.同意改组国民党
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中共合作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解析 留意题干中的要求是反帝反封建,与中共合作或改组国民党,并不肯定就说明其反帝反封建的决心,而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帝主见,这是孙中山以前斗争中所没有的。
答案 D
10.“我们应当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口中的“他”应当是指
( )。
A.华盛顿 B.亚里士多德
C.甘地 D.拿破仑
解析 题干材料实际上体现非暴力的方式,这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全都。
答案 C
11.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
( )。
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
B.没有准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能把运动把握在非暴力的范围之内
D.没有准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解析 甘地主见实行非暴力的斗争手段,反对武装斗争。
答案 C
12.甘地领导的其次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
A.抵制英货 B.“回到纺车去”
C.“食盐进军” D.游行示威
解析 其次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生,是由于英国殖民当局通过了食盐专营法,激起了当地人民的猛烈不满。
答案 C
1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措施中,体现了甘地主义经济思想的是
( )。
A.放弃英国殖民当局赐予的头衔
B.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
C.拒绝参与政府款待会和官方宴会
D.不上英国人办的学校
解析 A、C、D三项都是政治方面的,只有B项属于经济范畴。
答案 B
14.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冲突格外尖锐
B.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
C.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D.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简洁选择了。
答案 A
15.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 1924年,甘地被选为印度国大党主席,1929年被授权领导运动。当革命运动超出非暴力范围时他就会停止运动,这暴露了他的阶级局限性,说明他对殖民者还抱有幻想。
答案 C
16.凯末尔领导的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之所以获得成功,最主要的缘由是
( )。
A.得到了亚洲其他国家支持
B.国际帝国主义力气已被减弱
C.土耳其人民民族意识增加
D.凯末尔的正确领导
解析 凯末尔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革命的成功,要靠本民族的英勇斗争。本题A、B两个选项均是外部有利的条件,应予排解。D项是土耳其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答案 C
17.1919~1922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突出相像之处是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运动爆发的直接缘由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
D.都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 本题属于比较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同类历史现象的精确 生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印度和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基本状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目标,土耳其独立运动以抵制协约国侵略为目的,均得到了宽敞人民的乐观支持,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为土耳其独立运动的共性,D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突出作用。
答案 B
18.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深厚宗教颜色的民族民主革命
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 凯末尔是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的这场革命既是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 A
19.孙中山、华盛顿和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主要是由于( )。
A.领导本国人民实现了历史巨变
B.实现与友党的合作
C.领导人民大力进展经济
D.与殖民统治者进行坚决斗争
解析 三人之所以被称作“国父”,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国家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华盛顿领导了北美独立战斗,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和建国;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加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念,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答案 A
20.凯末尔逝世后政府发表讣告说:“土耳其国家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非凡的领袖。”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上述对凯末尔评价的是
( )。
①领导土耳其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战斗的成功 ②废除了落后的素丹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改革使土耳其不断地向现代社会迈进 ④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调解教派冲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④是甘地的历史功绩。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孙中山1917年《就陆海军大元帅职宣言》摘录:
昔胡清失道,人心思汉,(孙)文与海内志士合谋征讨。武昌倡义,黄陂(黎元洪)实为主帅。江南方定,共和初造……文虽自退让,而推举非人,最终反噬。南方涂炭,元勋杀戮,国会解散,恣睢五稔,僭号称帝,实赖西南豪杰出师致讨,兵未渡江,元凶殂殒。黄陂以副贰之位,依法继任。……徒以除恶未尽,权奸当道,帝孽纵而不治,元勋抑而不用……侵《约法》宣战媾和之权,辱国会神圣立法之地。即被罢黜,嗾贼兴戎,以肇解国会之祸;小丑乘之,应机复辟,国民根本,扫地无余。犹幸共和大义决于人心,举国同声誓歼元恶。……文虽年轻,犹当搴掌濡足,为士卒先,与天下共击废总统者。
——《中国通史资料选择·近代部分》
请回答:
(1)试对孙中山所列就职背景和缘由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6分)
(2)概括分析,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9分)
解析 第(1)问中“概括提炼”、“(不得摘抄原句)”可知,答案就在材料中,不需要结合所学学问,但不能摘抄原句,需要概括提炼。因此摘抄原句是得不到分的;第(2)问需要正确理解材料,提炼出材料的观点,然后加以分析。在评价时要接受科学的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
答案 (1)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袁世凯窃取政权,革命失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加强独裁,复辟帝制;反袁护国运动;黎段之争,张勋乘机复辟,全国上下讨伐张勋。
(2)材料中体现出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奋斗不息的斗争精神,但也体现了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缺陷。如将辛亥革命的缘由归为“胡清失道,人心思汉”,带有肯定的民族偏见;认为黎元洪“实为主帅”,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将斗争的期望寄于西南军阀身上;奋斗目标仍是被军阀践踏得不成样子的《临时约法》、国会,未能找到正确出路。
22.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明显,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解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解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解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生疏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肯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见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见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觉其进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接受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缘由。(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成立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理解。第(1)问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特点依据材料一供应的信息是熔铸中西;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可以从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加以归纳:民主思想、革命团体、革命政党、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立法;第(2)问可以从政治因素、民族原则、孙中山生疏的转变加以概括;第(3)问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可以从社会性质、民族冲突、革命任务的变化加以分析;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可以从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转变加以做答。
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急。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转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影片《甘地》,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当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反映的是什么历史大事?(3分)
(2)材料一的图3和图中人物的死亡有什么关系?(3分)
(3)材料一中的图4反映了什么现象?(3分)
(4)材料二中的人物说:“真正应当获奖的是甘地本人”,对吗?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说我们该怎样评价甘地。(6分)
解析 本题是一道图文材料题,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来全面考查有关甘地的学问。考查同学对历史学问理解和运用力量。设问清楚,切口较小,易于入手。解答的关键是精确 推断图片所包含的信息。
答案 (1)图1反映的是甘地提倡的印度手纺车运动。图2反映的是食盐进军。两者都是甘地所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历史大事。
(2)图3反映的是甘地不辞劳苦去安抚印度各派教徒。他的行为遭到宗教极端分子的仇视,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死亡。
(3)图4反映的是甘地的主见和行为受到宽敞印度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们都爱戴他,分散在他的四周。
(4)对。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的独立奋斗了终生。同时,他还致力于消退种姓制度、毁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时常冒着生命危急去调解教派争端,他无愧于“圣雄”的称号。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军事成功对真正解放来说是不够的,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民族的思想训练中,我们的指南将是科学和技术,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凯末尔
材料二 在土耳其,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村镇,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塑像矗立街头。在机关、学校、公司内,几乎每个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都有他的画像和照片,他被人们尊称为“阿塔图尔克”,即“土耳其之父”。
——博客杂志
材料三 凯末尔逝世距今已经六十多年,但其影响力始终不衰。现在土耳其的政治家们,无论属于哪个党派,都宣称自己是凯末尔的继承者,来表达政治主见。凯末尔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土耳其,而且是世界性的。纵观近现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还没有其他能与凯末尔比肩的人物。
——博客杂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军事成功”指的是什么?凯末尔是怎样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的。(6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三,人们是否应当尊称凯末尔为“土耳其之父”,试分析人们敬重和高度评价凯末尔的缘由。(9分)
解析 本题是材料题,通过材料考查凯末尔的事迹和贡献。第(1)问,设问针对性比较强,需要结合所学学问进行提炼概括,而且要精确 ,实质是让同学生疏了解凯末尔的两大历史功绩即抗战立国和改革建国。第(2)问,材料二、三呈现了凯末尔对土耳其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人们之所以爱戴他,纪念他,给他崇高的荣誉,是由于他做出的巨大历史功绩。该问就是让同学探寻凯末尔的历史功绩。在解答该问时留意不要遗漏学问点。
答案 (1)材料一中的“军事成功”指的是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的武装入侵。解决的方法是在土耳其推行改革。
(2)应当。缘由:①一战中指挥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狙击了协约国军队的登陆,粉碎了协约国优势兵力的进攻,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惟一的成功。②在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时,号召人民用一切代价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领导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主权。③领导土耳其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的武装入侵,维护了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主权,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了现代土耳其国家。④在土耳其大力推行改革,实行政教分别,实行男女公平,把土耳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