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讲义-.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797111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2高考导航 考纲呈现 考情分析 核心提示 2022年 2021年 2022年 命题特点 绚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天津·2 安徽·7 北京·26 安徽·9 江苏·19 山东·42(2) 1.从考查内容看,近三年高考对本课考查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涵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 3.从力气考查看,突出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气。 1.一个重要缘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 2.两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三个特性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 北京·41 (3) 广东·37(3) 江苏·24 山东·42(2) 天津·10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海南·17 新课标全 国Ⅱ·19 福建·29 核心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高考指数:★★★★)[同学用书P159] 一、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二、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民族性)。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制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宽广,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进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类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分侧重点 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进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宽敞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缘由 ⊙题组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久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坚韧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能因人而异 ④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考查同学的理解分析力气。“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久的一张王牌”,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坚韧的生命力,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④抹杀了文化与经济的不同,观点错误。 [答案] A  1.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朝。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芳香而甘醇。可见(  ) ①中华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 ②中华茶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涵性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茶“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朝”,说明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②符合题意。“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表明白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涵性,③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①说法错误。④材料体现不出。 ⊙题组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021·高考安徽卷,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打算不同文化的进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①观点正确;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观点正确;确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打算确定时代的文化,③观点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融合统一”,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2.安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由来自安徽、江西等省的屯军带来,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地戏以表演古朴粗犷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这表明(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安顺地戏具有鲜亮的民族特色 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安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以表演古朴粗犷而著称,表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①符合题意,③干肢不符。安顺地戏是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由来自安徽、江西等省的屯军带来,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符合题意。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安顺地戏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④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涵性 (高考指数:★★★★★)[同学用书P160] 一、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沟通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乐观成分。 二、意义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缘由,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因此应当借鉴和吸取一切外来文化 [点拨] 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吸取和借鉴其乐观成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要坚决反对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022·高考天津卷,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化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取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进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涵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逝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沟通借鉴是推动文化进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文化进展的途径等学问,旨在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问题的力气。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白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的特点,①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进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进展,③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逝,排解②;推动文化进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实践,排解④。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曾格外活跃,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这反映了泉州文化(  ) ①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④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泉州宗教景观独具魅力,表明泉州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①符合题意。“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表明泉州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④符合题意。不同的宗教文化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②说法错误。泉州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③说法错误。 扫一扫 进入91导学网() 中华文化的包涵性 核心考点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高考指数:★★★)[同学用书P161] 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二、在长期的历史进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烂的中华文化。 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猛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分散力。 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区分 概念 是中华民族所制造的区分于其他民族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确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进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确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确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养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制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兼容性与选择性的全都 联系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制造的区分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犹如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在中国,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颜色就完全不同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但不等于各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猛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呈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正确。它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说法正确。《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艺术风格相像,但文化价值各异,③说法错误。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共性,④说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错误。 [答案] A  中国戏曲最早是从仿照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富强。传统戏曲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戏中,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这表明中国戏曲(  ) ①具有鲜亮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训练价值 ③具有包涵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沟通、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传统戏曲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表明中国戏曲具有包涵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沟通、借鉴和融合,③符合题意。“中国戏曲最早是从仿照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表明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④符合题意。①中“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观点错误。②中“永不过时”,观点错误。 1.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具体包括: (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全面生疏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使中华文化的进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面对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沟通,吸取、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乐观性、主动性和制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进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如何生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生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共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具体包括:(1)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猛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分散力。 ,[同学用书P163] 习近平主席应邀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 [背景材料](链接生活实例!)   2022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应师生邀请参与澳门高校郑裕彤书院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 习近平表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赐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中,很核心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爱国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爱国情结也是深化骨髓。习近平勉励澳门高校生说:“你们作为澳门的青年一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毕生之责。” [命题视角](打开思维之窗!) 命题角度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基本特征的理解。 提示:(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2)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有说服力的见证。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格外重视历史阅历,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命题角度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宝藏”? 提示:(1)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亮而独特的风格,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憧憬和奇怪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制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我国幅员宽广,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进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创新体验](提升做题力气!) 1.澳门的旅游文化资源格外丰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百年和谐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打算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涵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澳门不同宗教的和谐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沟通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①正确;另一方面说明澳门文化具有包涵性,④正确;文化的特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打算的,中西文化都是澳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主次之分,②③错误。 2.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宝藏。下列各项能为习主席的论断供应佐证的是(  ) ①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今日汉字的雏形 ②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春秋》 ③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分析、理论性强的特点 ④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①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留意实际运用,具有有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说法错误。 3.习近平勉励澳门高校生说:“你们作为澳门的青年一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毕生之责。”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就要(  ) ①拥护祖国统一 ②把爱国和爱澳统一起来  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同学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2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5周年纪念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儒学文化,对中国历史的进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被确立为至尊地位是在(  ) A.春秋时期       B.秦统一后 C.汉代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进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进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取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受了三千多年的进展演化,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贵重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 ③汉字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制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①②正确。中国古代建筑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制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3.2022年9月10日,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馆。首展展出的藏品中,有3 000多年前的甲骨,有敦煌遗书,还有北京皇城总设计师样式雷的图档,以及华君武、丰子恺、郭沫若等人的手稿。展出古籍特藏珍品(  ) ①能使人们生疏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④是动员和鼓舞中华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因此,展出古籍特藏珍品能使人们生疏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进展,①②③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华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④观点错误。 4.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确定能制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制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 ②全面继承和进展中华传统文化 ③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实现完全同步进展 ④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制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①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要全面生疏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进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④正确,②③错误。 5.18世纪英国出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的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绚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取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白(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D.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解析:选B。“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的确是无与伦比的”说明白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6.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溶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④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题干材料没有突出国画的悠久历史和对其他绘画的借鉴,①③与题意不符;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②④正确。 7. 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出名菜式,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③具有鲜亮的区域性 ④具有鲜亮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出名菜式,被誉为“天下美味”,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具有鲜亮的区域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体现不出。 8.中国人宠爱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瘦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辉煌绚烂 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中国人宠爱喝茶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③正确;各地喝茶方式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历史及其成就,排解①②。 9.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颜色布缝制而成的,远看犹如两道秀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共性和特征 ③不同地域打算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进展 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特征,没有表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③夸大了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进展的作用。 10.6月22日,2022(甲午)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进行,海内外两万余人士共同祭拜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两岸同胞同祭始祖伏羲(  ) ①能够增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化的认同感 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亮的民族性 ③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在融合中消退差异 ④说明白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同胞同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有利于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亮的民族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明显错误。 11.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涵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穿 解析:选C。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涵性。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 12.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气。这彰显了(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分散力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力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分散力,也表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力气,③④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②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经过七八千年的进展、演化和升华,龙的形象深化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到当前文化的各个层面。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炒玉米、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各自对应的有效信息,再观点统率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经过七八千年的进展、演化和升华,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影响,就说明白这一点。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龙文化,就说明白这一点。 14.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结合材料,请运用中华文化包涵性的学问,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包涵性的内涵,然后结合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这一议题,说明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可。 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长期和平、共同富强的和谐世界。 (3)要求我们在文化沟通中兼收并蓄,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乐观成分,建设海洋强国。反对海洋霸权主义,使海洋成为和平之海,友情之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