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3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政 治
命题人:伍荷秀 审题人:范滢培
留意事项:1、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 54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2022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习近平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下列是习近平近期参与的活动,其中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2022年9月5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
B.2022年9月11日,习近平出席上合组织峰会
C.2022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中心民族工作会议
D.2022年9月29日,习近平出席国庆65周年音乐会
2、 随着“爸爸去哪儿”其次季播出,亲子游又大热起来,该栏目拍摄地重庆武隆仙女山、浙江建德新叶古村、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成为旅游热点,游客量大大增加。这表明文化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③影响人的价值观 ④对经济有打算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与中国传统的亲子观念不同,这一节目更强调父亲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体现了
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进展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③训练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沟通和借鉴有助于文化进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在“文化与一个国家生存和进展的关系”主题争辩会上,某同学提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该同学强调了文化对国家生存和进展的重大作用 ②该同学主见文化是民族的,但不愿定是世界的
③该同学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文化打算论 ④该同学强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5、鸦片战斗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振兴中华需要有先进文化,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如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先行者。这说明魏源等人生疏到了
A.文化对社会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6、“行人第一,脚踏车其次,汽车最终”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通行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由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打算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乐观提倡公正思想,孙中山为此签发临时大总统令,要求官员之间禁止称呼“大人”“老爷”,改用官职或“先生”“君”相称。这体现
A.文化影响人际交往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长期 C.文化打算政治措施 D.思想运动促进文化进展
8、“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意游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知我们
A.要乐观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精神力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气 D.喜闻乐见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9、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酬劳,挂念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气。上述内容说明
①社会的进展与人的进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进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合作共赢”主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进展。“和为贵”思想对今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说明文化
A.打算人们的思维方式 B.打算着人们的世界观 C.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D.对人的影响深远长期
11、“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如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1年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疼惜是由于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疼惜文化遗产有利于争辩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疼惜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我国京剧与西方歌剧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有人称京剧为“东方歌剧”,由于京剧集唱歌、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在形式上与歌剧很相像。这种现象说明白
A.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表现形式 B.不同文化需要相互交融
C.不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不同文化必需和谐共处
14、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布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全都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5、“扁担宽凳子长,扁担想绑在凳子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头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沟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16、《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呈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多富有特色的传统统村落不断消逝。为此,中心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体现敬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有利于
①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民族历史文脉
③疼惜区域特色文化,呈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增加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莫言用山东方言给他的力气,使得他的文学布满着土地的元气,最泥土就是最国际。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必需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和物质担当者 ④文化沟通要敬重各国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从这部纪录片里,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20、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拜年方式经受了从书信、电报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乃至微博的变迁。这意味着科技进步
A.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促使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C.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D.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21、2022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双方举办了文化年活动予以庆祝。我国在法国举办的大皇宫中国之夜、中国装饰艺术展览、第三届尼斯中国新年歌舞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成为庆祝活动的亮点。这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加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沟通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毁灭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是凝固的艺术,呈现传统文化的精华 B.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进展 D.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3、2022年春节期间,上海的新春民俗灯会、广州“非遗”领舞的新春花会、哈尔滨的雪雕艺术……各地以文化为主题的场所游人如织,参与者爱好盎然。各地举办这样的活动
①让人们领悟了不同传统节日的韵味 ②呈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
③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④促进人们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2021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对“文明旅游”做出了相关商定,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需敬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一规定
①体现了敬重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促使旅游者在沟通中实现文化认同
③有利于维持我国旅游服务业的公益性 ④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全国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利用公益广告、微电影、微博互动等形式,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这主要体现了
A.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B.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D.道德模范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贵重资源
26、中心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进展具有乐观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亮的民族性
27、古代24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这告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①破除陋俗,移风易俗 ②公正沟通,相互借鉴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4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28、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气现代化,必需大力提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木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O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训练宣扬活动,融入国民训练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进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学问,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气”的理解。(10分)
29、为了进展素养训练,我国一些中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内文化建设,开展“秀丽”德育活动,彰显奇怪品德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育同学自理力气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训练,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内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制造之星”活动,鼓舞同学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一校一品”活动为同学的健康成长制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同学的普遍欢迎。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学问,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同学成长的意义。(12分)
30、宽带网络技术平台是提升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拓展了网络的掩盖范围,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人们更为迅捷地接触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激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学问,说明我们青年同学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沟通与传播。(12分)
31、2022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申遗申请,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进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申遗成功对丝绸之路的疼惜和进展,有着格外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学问,分析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缘由。(12分)
桂林十八中13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
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A
C
B
A
A
A
B
A
D
B
B
C
B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C
A
D
C
A
C
B
C
D
B
A
A
D
二、非选择题
28、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挥先进文化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5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分散力和制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分散社会共识,可以不断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5分)
29、“一校一品”活动引导同学乐观参与校内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内文化环境,(3分)有利于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3分)增加同学的精神力气,(3分)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气,促进同学全面进展。(3分)
30、①要敬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公正的原则,在沟通与传播中做到敬重差异、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进展。(4分)
②要充分利用宽带信息技术便利、迅捷的特点,促使大众传媒现代化,充分发挥其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使信息在更广的范围、以更快的速度传播。(4分)
③青年同学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加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努力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4分)
31、①丝绸之路作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申遗成功有助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疼惜、管理、传承和利用,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打算,又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知名度,促进沿线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进展。(4分)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申遗成功将对沿线国家社会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分)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分散力和制造力的重要源泉。申遗成功有助于增加民族傲慢感和民族分散力,增加宽敞人民群众自觉疼惜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4分)
(附注:①②为必答学问,③④任意答一个要点都可得4分,本题最高不超过1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