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下)春季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命题:方正章 校对:王佳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读下图“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图”,A点位于30°N,B点位于30°S。据此回答1~2题。
1.对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点地方时相同 B.A、B两点季节相同
C.A、B两点角速度不相等 D.A、B两点线速度相等
2.若∠AOC=45°,C点为7月7日7时,则( )
A.A点为7月6日10时
B.A点为7月7日10时
C.A点为7月7日4时
D.A点为7月6日4时
读下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3~4题。
3.太阳直射点移动挨次正确的是( )
A.a→b→c→d
B.b→a→c→d
C.c→a→b→d
D.d→c→b→a
4.若太阳直射的最大纬度值为β,
则晨昏线①、②、③摇摆的最大
范围是( )
A.β/2 B.β
C.2β D.3β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下图回答5~6题。
5.该试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交替
②四季更替
③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图中P地 ( )
A.位于晨线上 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当地时间8时日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纪年——羊年春节联欢晚会于2021年2月18日20时在中心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上演,精彩的节目吸引了全世界华人的目光。据此回答7~8题。
7.美国纽约(74°W)的华人华侨开头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区时)是( )
A.2月17日7时 B.2月18日7时
C.2月19日7时 D.2月18日19时
8.联欢晚会开头时,全球处于2月18日的理论范围是( )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全球
下图是以极点C为中心的俯视图,AB是晨昏线,CD、CE是日期分界线,虚线表示极圈。读图,回答9~10题。
9.此刻北京时间是( )
A.3月21日11时 B.9月23日11时
C.6月22日5时 D.12月22日5时
10.此日,会毁灭的地理现象是( )
A.赤道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B.四川地区的白昼开头变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早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P、Q为昏线的两个端点。读图回答第11~12题。
11.此时,地球上今日与昨日范围之比为 ( )
A.5∶4 B.1∶5 C.5∶7 D.1∶17
12.此时,赤道上110ºW为 ( )
A.0时 B.6时 C.12时 D.18时
45°
S
N
S
N
S
N
60°
75°
①
②
③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下图赤道上点P与经线上点Q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图中点P位于点O以西,弧OP与OQ相等。读图,回答15~16题。
15.此时( )
A.P地为正午 B.Q地昼长小于P地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将北移
16.当P地位于O地最西时,P地经度为( )
A.153°E B.176°26′E
C.3°26′W D.26°52′W
下图中弧S为经线圈的一段,M、N两地纬度相同,图中点O为该经线圈圆心,太阳光线与S位于同一平面且相切于M。读图完成17~18题。
17.此日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0° B.α
C.90°-α D.23.5°+α
18.若M在北半球,则角α渐渐变大过程
中,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杭州的日出时间渐渐提早
B.上海的白昼渐渐变短
C.游客在西湖边观赏断桥残雪
D.江淮地区正秋高气爽
下图所示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入射图”。据图完成19~20题。
19.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时( )
A.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B.北京正值昼长夜短
C.北极圈毁灭极昼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0.当阳光如②所示射入窗户时,
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则
该地的经度是( )
A.150°E B.160°E
C.105°E D.90°E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21~22题。
2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
则流淌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22.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中,能表示
城市近地面的点是( )
A.M B.N
C.O D.P
读沿某一抱负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24.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是( )
A.②吹向③ B.④吹向⑤
C.⑤吹向④ D.④吹向②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25~26题。
25.关于水库及其四周地区气温的描述正
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
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
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26.由于水库与四周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
导致水库与四周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
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27~29题。
27.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8.图中E气压带形成的主要缘由是( )
A.该纬度地区气温高
B.该纬度地区气温低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高空空气积累,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
29.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B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30~31题。
30.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缘由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B.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 D.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北极地区
31.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下图为“北半球某时刻海洋、陆地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分析图中信息,回答32~33题。
32.此时北半球最有可能处于
一年中的( )
A.7月 B.10月
C.1月 D.4月
33.A、B两地的气压名称分别
是( )
A.夏威夷高压、亚洲低压
B.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C.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
D.亚洲高压、亚洲低压
下图N地常年受到盛行西风影响,M地季节性受到盛行西风影响,M、N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34~35题。
34.N地最可能是( )
A.30°N~40°N B.40°N~60°N
C.30°S~40°S D.40°S~60°S
35.M地近地面的盛行风向
和气候分别是( )
A.东北风、温带海洋性气候 B.东南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C.西北风、地中海气候 D.西南风、温带季风气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36.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 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 由图知,近地面大气吸取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取的①,这说明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 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 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常年受C气流把握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中,受气流A和30°N四周气压带交替把握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图示季节,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会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1分)
3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 由图可知,东亚地区夏季风向为______________,冬季风向为______________;
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区夏季风向为____________,冬季风向为______________。(4分)
(2)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六地风向的形成缘由中,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风带、气压带
位置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受图示季风环流影响,东亚地区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两种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
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2分)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下)春季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答题卡
36. (9分)
(1)(4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3分)
(1) (2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8分)
(1) (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下)春季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
1——10 DBACC ABDCA 11——20 DBADC DBADA
21——30 ADDBA CCDCA 31——35 BCBBC
36. (9分)
(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4分)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1分)
(3)沙漠白天晴朗,大气的减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4分)
37.(13分)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2分)
(2)丰富 A地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
结和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上升,不利于水汽的分散和降水(5分)
(3)C气流较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2分)
(4)全年温存潮湿 夏季酷热干燥、冬季温存多雨(3分)
(5)副极地低 (2分)
38.(8分)
(1)东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4分)
(2)② ⑤(2分)
(3)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