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湘教版选修5-双基限时练10.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96321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湘教版选修5-双基限时练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湘教版选修5-双基限时练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十)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难,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气,全民参与抗灾 D.中心统一决策,地方部门要分工协作 解析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应付灾难应当实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难时,应当实行中心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严格组织各种力气,全民参与抗御灾难。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开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气,克服重大灾情。 答案 B 2.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难的根本措施是(  ) ①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②重灾地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③在上中游修建蓄洪水库 ④在下游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淮河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把握洪水;中游利用凹地、湖泊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扩大泄洪力量。 答案 C 中国自然灾难的灾情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据此完成3~5题。 3.形成我国灾情特征的因素有(  ) ①人口众多 ②农业历史悠久 ③自然灾难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 ④自然灾难地域差异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属于我国成灾人口集中分布区的是(  ) ①冀鲁豫 ②川鄂皖 ③宁青新 ④湘赣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是(  ) ①战胜自然灾难 ②提高减灾力量,保障可持续进展 ③利用科技,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④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5.解析 第3题,由我国灾情特征着手分析,形成我国灾情特征的因素有人口众多,以农业为主是农业大国,自然灾难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第4题,我国成灾人口集中分布区位于沿海、沿江人口稠密的地区,故①②正确。而我国西部地区,如青、新、宁、藏等地区由于人口稀有,成灾人口较少。第5题,人类不能战胜自然灾难,只能减轻自然灾难的影响;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而不是基本目标。 答案 3.C 4.A 5.C 6.防灾减灾的核心是(  ) ①削减灾难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难 ③杜绝自然灾难 ④减轻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防灾减灾的核心是削减灾难发生的次数和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我们无法战胜自然灾难,更不能杜绝自然灾难的发生。 答案 C 7.减灾目标的实现有赖于(  ) ①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②防止自然灾难的发生 ③人的观念的进步 ④人类和自然的和谐进展 ⑤人类完全把握自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人的观念的进步,使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增加;人类和自然和谐进展,可降低自然灾难的频度和强度;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增加了防灾抗灾力量。这些均能达到减灾的目标。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图标表示的是(  ) A.国际减灾十年 B.国际减灾战略 C.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D.可持续进展委员会 9.“国际减轻自然灾难十年”的起始时间是(  ) A.1987年 B.1990年 C.1980年 D.1999年 8~9.解析 第8题,该图标表示的是国际减灾十年。第9题,国际减灾十年的起始时间是1990年。 答案 8.A 9.B 10.下列减灾工程属于防治水土流失项目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B.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C.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D.中国重大地质灾难防治工程 解析 B项属于河湖治理;C项属于风、沙治理;D项属于地质灾难治理。 答案 A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第11题。 11.淮河多水灾的缘由是(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特别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 解析 依据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较易得答案为B。 答案 B 12.防灾减灾正确的个人行为是(  ) ①增加减灾防灾意识 ②抢救财产优先 ③保持健康的心态 ④实施减灾工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防灾减灾时应抢救人员为先,财产其次;实施减灾工程,投资巨大,不属于个人行为。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城个数与总县城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 ①峰值均消灭在4—6月 ②峰值消灭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全都 ③峰值消灭的时间由北向南渐渐推迟 ④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4.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消灭峰值时(  ) ①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 ②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 ③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 ④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5.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②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 ③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④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15.解析 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黄河、珠江的峰值消灭时间与降水季节变化是全都的,且由南向北渐渐推迟,珠江流域受灾比最小。第14题,黄河流域受灾比消灭峰值时,正值7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地区,巴西此时正值冬季,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夏季飓风活动频繁,阿尔卑斯山夏季正是一年中雪线退到最高的季节。第15题,长江、黄河均发源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在第三级阶梯注入海洋,因此均流经三级阶梯,黄河凌汛多发于初冬和初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中游治沙,三峡工程提高了河道水位,提高了航运力量。 答案 13.C 14.A 15.D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支流和干流开头进入汛期。这种支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对洪水起调整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消灭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消灭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 (1)由以上材料可知,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自然 调整作用的两个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资料4反映长江含沙量大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该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游支流南北分布,雨带由南向北推移 中游众多湖泊的调整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围湖造田 (3)草场退化,面积减小,森林掩盖率削减,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削减,加剧洪涝灾难。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消灭大洪水;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消灭持续性强降水,淮河发生自1954年以来其次大的流域性大洪水。 淮河旱灾有逐年加剧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1994年淮河流域消灭春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的长期大旱,全流域受灾农田超过1亿亩,淮河干流断流长达120天。 材料二 淮河流域示意图。 (1)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河流域常发生洪灾,从灾难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________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________的特点。 (3)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由于泥沙淤积,已成为“地上湖”,成为此次淮河防洪的重要地段之一。依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育林”等措施在防洪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1)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2)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 暴雨历时长,强度大 (3)①河流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大,以湖泊水、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小。 ②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旱涝灾难。“退耕还湖”“封山育林”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削减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有利于防洪抗旱。 18.冬春季节,频繁南下的冷气团造成有些地区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而上层气温仍旧高于0℃,使得上层云中的水滴始终保持液态。当雨滴落入近地面空气层后冷却,并在较冷的地表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亮     的冰层,气象学上称为“冻雨”。下图是2011年1月2日—3日我国冻雨区预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省是我国消灭冻雨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重的省份。从天气系统和地形两方面分析其自然缘由。 (2)冻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 (1)冬季,A省处在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内,阴雨天多;海拔高,气温低,消灭冻雨的概率高(或答地势西高东低使冷空气受阻挡而集聚)。 (2)路面结冰,影响交通;输电设备结冰,电线被压断,影响输电;危害越冬作物生长,导致农业减产;树木被摧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