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外形;“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之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留意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起源。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明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春、夏、秋、冬”四字外形与作物生长的状况相关,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排解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C项对材料理解有误。本题选D项。
2.“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分析力气。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但题干农谣描述的是农具的健全,故该农谣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
C.小农思想 D.节俭习惯
解析:选C。从“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可知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特点,故C项正确;“养牛为种田”是进展农业,与消费结构不符,故A项排解;“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在本质上并未体现市场意识,故B项排解;节俭习惯不是题干本质的体现,故D项排解。
4.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进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进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全部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解析:选D。“取其直”即收税,由题干中“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说明宋朝统治者为了收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D项正确;题干说的是土地买卖,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是租佃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全部者,故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官府从土地买卖中收税,故C项错误。
5. 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对此推断正确的是( )
A.应出自官营手工业
B.青铜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D.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解析:选A。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故A项说法正确。青铜器属于贵重物品,民间很少使用,排解B项;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解C项;青铜比较贵重,在农业中很少使用,排解D项。
6.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精确 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进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进展特点
解析:选D。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反映唐朝的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亳州及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进展状况,反映了南北方丝织业进展特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
7.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由于( )
A.中国手工业高度富强
B.东西方的经济沟通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乐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解析:选A。16、17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手工业经济高度发达,西班牙和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金银到欧洲,这些金银主要用于购买亚洲尤其是中国的铺张品。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
8.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
A.长安城商业的进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
D.长安城商业的进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解析:选B。唐朝前期“坊”“市”是分开的,“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唐朝后期,“坊”“市”的界限渐渐打破,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解;由“遂倾(超过)两市”“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排解C项;由“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可排解D项。故答案选B。
9.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进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进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照旧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选C。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气。材料中的“农村专业经济”是指商品经济。A项的表述与题干无关,排解;B项的表述错误,在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且市镇不仅仅是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1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定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信息,说明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乐观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展,排解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实行鼓舞政策,支持商业的进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夫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解D项。
11.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解析:选D。从材料“1514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说明明政府曾放松海禁,故D项正确。
12.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担忧
B.毁灭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干材料反映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进展促进了商业的富强,商业的富强又与城市的富强亲热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疼惜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始终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实行的防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明显是阻碍社会生产力进展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水道的开通,使金陵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进展和水道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无)度,则财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毁灭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缘由及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进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缘由。(6分)
(3)材料三、四是如何看待商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来回答,对材料一要有较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毁灭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缘由可从经济基础、政策因素和行业局限等方面来分析;影响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及材料二中的信息“全国的统一”“河运的开通”“……本身经济的进展”指动身生变化的缘由。第(3)问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三认为商业是“末业”,农业是国家根本,应当大力进展农业并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而材料四认为工商业也是本业;理由据材料三、四进行归纳。
答案:(1)缘由:小农经济、封建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把握;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来看,阻碍了社会生产力进展;阻碍了技术推广和进步。
(2)全国的统一;各地区经济的进展;大水道的开通。
(3)材料三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当大力进展农业并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理由: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假如消费没有节制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假如人人从事社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则社会产品充分,社会自然稳定。
材料四认为工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工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
理由:工商业原来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值行业之一,商人又可以促进商品流通,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选自《论语》
材料二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异》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 隐蔽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 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 在鸡的肚中塞沙, 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 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很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缘由。(8分)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进展趋势是什么?(4分)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生疏。(6分)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力气。借明朝时期商业进展的两种现象:恳切守信及掺假造假现象折射出当时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封建社会的进展趋势;同时对当今社会商业的经营活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答案:(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宝,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
经营现象:恳切守信,留意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
缘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展,人们追求财宝,一部分学问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3)基本特点:商品经济进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展趋势:封建社会渐渐走向衰落。
(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进展;要提高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