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主动融莞、依群建院创高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贺定修校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71801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融莞、依群建院创高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贺定修校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主动融莞、依群建院创高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贺定修校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主动融莞、依群建院创高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贺定修校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于2009年成立,建有松山湖、道滘、大岭山3个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 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敢闯敢试,改革创新,实现三年一大步、九年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先后于2013年、2016年、2019年成为“省示范校”“省一流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建校10年迈进国家第一梯队,创造了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东莞速度”。据2021年GDI排行榜显示,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列第78名。在此背景下,本刊采访了学校校长贺

2、定修教授,请他结合学校在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畅谈学校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和办学成效,并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办学成效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您能否结合办学理念和特色专业,介绍一下学校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方面的主要亮点以及教学科研成果。贺定修:建校伊始,学校就把“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确立为办学理念,把“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写入学校章程,主动融入“东莞制造2025”战略,不断探索和践行“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推动产教科城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学校对接高端产业,大力推行“三层递进

3、式”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从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加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主动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牵头成立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促进东莞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从学院层面看,各二级学院均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推进小组,形成校院两级产教融合推进模式。各二级学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东莞镇街、行业协会、中职学校深入对接,牵头成立了东莞机电职业教育联盟、东莞现代商贸服务职业教育联盟主动融莞、依群建院,

4、创高职院校发展的“东莞速度”专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贺定修校长访谈嘉宾简介:贺定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先后出版专著1 0 余部,主持省级课题2 0 余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 0 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1 0 余项,其中,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 0 1 8 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智能制造背景下三方协同、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 0 2 1 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9 名师名校长访谈等,构建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从专业层面

5、看,学校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专业至少联系一家企业,让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二是对接东莞产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学校紧紧围绕东莞“先进制造业之都”建设,坚持对接产业、聚焦需求,着力打造了“1+7+N”高水平专业群。“1”是指主动迎合大湾区特别是东莞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需要,把与华为公司有深度合作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龙头专业,打造成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7”是指学校正在着力打造的电子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以更好地服务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N”是指其他校级专业群。为充分发挥专

6、业群的集聚效应和系统优势,学校大力推动“依群建院”,整合优化师资、资金、企业等资源,使各种资源更好地为专业群建设服务。经过3年建设,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与华为、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推进“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三是开展双边多边协作,共建协同育创平台。学校积极引入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探索发展职教集团、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多种层次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在协同育人方面,学校与华为、万科等近500家企业和30多个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包装产业学院、毛织产业学院、岭

7、南园林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开设20多个订单班,举办3个国家级、18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搭建23个省级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技术、设施及场地等优势要素联合育人,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在协同科创方面,学校坚持“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与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功能分层、项目分类、团队分组的立体科创服务架构。四是吸纳企业深度参与,打造“三教”改革试点。学校积极推动引企入

8、教,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生产元素和用人需求融入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等环节,着力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造成“三教”改革的示范点。教师方面,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支持和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校企共建基于专业群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成功立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设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学校“双师”比达80.4%。教材方面,学校与万科、岭南园林、安世半导体等行业领军型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工作手

9、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库,着力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产业技术变革同步。教法方面,学校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实践技能”模块化、递进式的企业真实项目及案例库300余个,在“需求调研问题探究构思方案测试改进”的企业真实场景、真实项目实战中,培养了一大批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探索,学校“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1项、省级5项。立项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5本、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学生在省级以上技10广东职

10、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能大赛、双创比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奖600余项,其中,国家级90余项,位居全省前列。学校获得“挑战杯”3大系列赛事“优胜杯”,2022年总成绩排全省高职第1。在2022年广东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获一等奖6项,获奖数排全省第3,入围决赛比例排全省第1。二是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输出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东莞和大湾区输送了3万多名毕业生,近4年(2018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高于国家示范校平均值。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东莞本土就业率为63.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保持在90%左右,应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超过96%。三是

11、科研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助力一批企业转型升级。自启动“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依托11个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服务企业322家。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技术优秀奖1项、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成功助力17家企业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连续3年取得突破性成果,2020年,技术服务到款额1 581万元,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50强”。发明专利授权10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第92位。20132017年,学校北大核心期刊发文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第7位,全省排名第2位。2021年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活力排行榜中排名第43位。2022年在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竞

12、争力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37名、全省第6名。创新发展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学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请您就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的“三项工程”中的广东技工方面,介绍一下贵校服务于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贺定修: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在稳定就业大局、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学校结合自身办学模式、专业特色和地方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突出“四方协同”特色,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利用政校行企四方协同优势,深度融合“东莞制造2025”战略,

13、精准培养对接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打造与东莞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全方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建有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品牌专业5个、高水平建设专业6个,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契合度达90%以上。紧贴行业企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华为、万科等多家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四方共建产业学院、厂中校、订单班等办学实体40多个,在26个专业试点实行“1+X”制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6项。紧贴学生个人发展,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政校行企共同搭台,实习与工作衔接,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推动毕业、就业无缝对接。近年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平均起薪线等各类指标逐年

14、增长。二是突出“应用科研”特色,服务东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科研为主攻方向,深化“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平台建设和机制改革,强化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撑。牵头成立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累计建成10余个国家级、省市各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35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56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依托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携手行业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近5年横向项目立项494项,技术服务到款额增长301%,达到1 300万元。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

15、准7项。培育34名省级、5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对接企业15家、服务村27个,推广科技成果技术11项。以项目咨询为抓手,助力现代治理效能提升。打造跨院系、跨专业的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和社会发展咨询服务中心,为市财政局、工信局等机关部门及32个镇街、1 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为东莞发展建言献策。其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入选广东省服务看高职典型案例。近5年获市社科联课题立项158项,其中重点咨政课题10项、优秀课题17项,8篇成果获市委领导批示。三是突出“体系发展”特色,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把握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发挥作为东莞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的领头羊作用,助力职11 名师名校长访谈教成体系建设和

16、一体化发展。构建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不同层次职教的紧密衔接,拓宽学生上升通道。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9所本科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开展“4+0”“3+2”专本协同育人。加强与境外高校合作,开办中德汽修班、中加计算机班、中澳会计班等,培养学生500余人。构建终身可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树立面向人人的职教理念,着力满足市民对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建成中国印刷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东莞城市管理培训学院等一批高水平培训平台,年均开展各类培训3万人次。连续9年承办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资助4 200多名工人提升学历。

17、十多年来,累计2万名劳动者通过学校继续教育实现学历提升。构建“校行企”共生共长的职教产业发展体系。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以院校为基础、行业为支撑、企业为主体,涵盖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不同层面的“1+2+N”校行企命运共同体。“1”即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会,“2”即职教协同创新育人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创新联盟,“N”即多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机电职教联盟等,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生发展,助力东莞职教走在全省前列。展望未来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18、、战略性支撑。您能谈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吗?贺定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广东前段时间也召开了全省教育大会,提到“要聚焦教育现代化重点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展望“十四五”,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省市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提质、扩容、升级、赋能“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努力建设在全国更具影响力的一流高职

19、院校。一是提质。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1加强、4打造、5提升”工程,抓好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到2025年,努力跻身国家“双高计划”高阶行列,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由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向第一方阵前列迈进,着力实现由“东职速度”向“东职质量”和“东职模式”转型发展。二是扩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园建设,把松山湖校区打造成为产教科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整合市建科院、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和建筑学院的优势资源,着力把大岭山校区打造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示范区。对接健康东莞建设需要,把道滘校区打造成为东莞卫生健康服务教育基地。三 是 升 级。市 第 十

20、 五 次 党 代 会 和 市“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将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以办学层次提升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各方面提档升级,积极申办职教本科,不断优化人才供给,为东莞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是赋能。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找准学生成长、企业升级、社会发展与学校提质的结合点,推进产教融合园、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发展50强”。提质、扩容、升级、赋能是学校“

21、十四五”期间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聚焦政治引领,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学校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坚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12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制,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

22、功能和业务能力,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以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5+4+3”学校党建工作品牌,在全省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中争先创优。二是牢记初心使命,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完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找准区域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结合点,全力打造技

23、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增进师生民生福祉。坚持深入基层和师生,广泛听取意见,着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重视教代会、学代会提案,统筹办好师生关切的民生实事。突出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关心关爱、解难帮困工作。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着力点,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优化专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重点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复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建立专业动调机制,推动专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集群优化专业布局,着力构建与东莞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全方位对接的专业体系。打造产教融合品牌特色

24、。大力推进东莞先进制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和洪梅产教融合园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课程,产出一批优秀产教融合成果、案例,打造东职产教融合工作特色。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构建政府统筹支持、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作用,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四是抓住主要引擎,全面完成“双高”建设任务。发挥双高校建设优势,完善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项目,深化职教改革,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完善顶层设计。职教本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是

25、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将以升级本科层次办学为主引擎,提升整体办学水平、驱动新一轮发展。聚焦重点项目。牢牢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机遇,锚定“双高计划”“提质培优”“创新强校”等重点项目,将任务目标建设工作和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加强项目统筹推进和过程管理,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引育并举,加大引才力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引才竞争力,开展“百名博士”引培计划,满足本科层次办学需求。鼓励教师以“技术兼职”“访问工程师”“兼职技术总监”多种形式到行业或规上企业兼职锻炼,提升双师能力。推动对外交流。紧跟“一带一路”步伐,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配合东莞企业“走出去”。探索以“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形式,建设海外(境外)分校、教学基地。充分挖掘优势职教资源及传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元素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