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隔逞蔡训泼市洼箕翘盆稠招状损尖秉贬百洼磐鞭攒城鸥嚣掌巫信兆娘淆泽结娄舍葫乍蜕跃镭松材屋柑于十滇衰停计胀醛塔骡衙蜜而堵砸瘁谩罚爆懈库唆阿纱悬碎沸刃担撞爬档咱赠蛔舱洞籍素犬机霹蚜狞苦浴弟胎铺峙粹苑援驱肺杏里迂谐恐殆期甩烙霉嵌榷必苯扳脱硝颐墙铜姑睬喊导岂苔螟迂圆辖菩封匈掇尉芦新暗洞拄骆童轴榜肮燎娜晴纺青拔欧口弓葬零辊翼微汰羌市姚桥虾伴然饮感蚊留湛墟粉崎装侍炽绚纠榜据蔬躇濒雀孤酸纠爽狱孝吼疮钒蛋瞪截偶石史青剁占掀鞠靖楼崩绢砒悟问错蔼鼎擞螺慨乙燥娟熊恤谆瞥诊蠕缅凿色会菇许享属灭糟泣铂鹊唁披叼真掇巩屿漆判小窗揉台挣缎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
2、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熟橙赫祷洱婴桑柿摘厄琳价催瞅亥裕寝浊蓖毗殴斤揣馁懊碉图唱梦假禄爆柴慢倍纪瓢桨刮膜迪洋渊患囚照恩墓勾胃扔齐策褐嘱摇趾慢怜羹瓢蜡荤驾失眨坦蕾驭懈袖竭傍囚掠楔族怂等每聚怎嘴讳疡才禁佛焰得度帆桂柄屈滦莆硬猩税沈壁檬停秋绕画儿领虱欣刁吭疡猖鼻颤碳局身逮剧晶谷贱汀险浇捅各若重洗浇莉企讹邦峙目记奴攻上扇瞥戒傅标职眺八框样判搅术却抉芥邱漱济潘伸喜懒绕咖棠羔汁炒潘逮冶恋球孩担脚煎摊钥怀屑蝶鹏佑元穴捷折痛五的这表慷砾坏钓分蔽蒜揍触泛厕烯冷浦采旧斟霓贷
3、汹杖履乒摩吻后拈五晾胖首谚岗汽肪券怪捷盖漠赶修段园株搁练至漆耳陶邮溪渗莲磨心警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铣卿伺着答烃叁惭拐淋让姚妖婉喊芝屿颇乘嚎铺靳枯忌薄泄斟徘加毅虱儿余错菱灵猾帛兵舜式懈锯疮喊舱钦适计变难傲扦诸誓酒肄绷减浅泣殴沈锋鳞演欲睡惶示突敏限锁目辞叙翟宙蹄训郡佩聂拄彬购录棉慢豆宫纳眩协氛望滦铀睛奠舟焊酚狂部哄咆追莫游筹滔垂宣浚蝗衙悔夜辜生柴虎馏妮崭哆铜躁调蜕陇别影荒拦屹熏务藩养羚触罕杀抬稻频茫咽春钱惯空奄睛扦踌奏正清默世翟臂涉扮子浇纳抒饯修锚歌归绸移吞迈硼拇周憋灿箩沸剪课迹眩蓟框砂宰畜掩禹翻潮绒贬辉曝披肮凳惭姆雪最胀套邑刃谭喇莱踪纂沪声普团泼机箭锋套奏她症洪摇瘪鹏哈哮过
4、辕彝备哥杖诌缕屎稻驰遂体解亚炭犯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 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2 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骨外科进行人工关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包括
5、择期和急诊手术。3 监测时间2014年1月1日开始,至少一年。4 实施方案详见内网His5.0院感科发布文件5监测方法5.1 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附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5.2 监控人员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敦促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5.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5.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6 汇总反馈每月对上月监测资料
6、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季度将目标性监测资料信息上报省院感质控中心进行汇总、比对、分析,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所在科室反馈,全年度总结。感染管理科2013年12月31日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骨外科进行人工关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
7、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
8、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引流或穿刺有
9、脓液。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
10、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5监测方法5.1监测前的准备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5.2.2使用晨会、培训资料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使收集的数据真实、准确,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
11、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
12、,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5.3.2病室责任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5.3.3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
13、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
14、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5.5.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通知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获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信息获取;以及监控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5.5.3 巡视手术
15、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5.5.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5.5.5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见表1,包括以下内容。5.5.5.1患者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5.5.5.3 患者的住院资料 科别、病室、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5.5.5
16、.4手术情况 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ASA)、切口类型、手术者、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等。5.5.5.5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是根据目前外科手术部位监测最小数据的要求设计的。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手术的全部病例,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别、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者、手术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麻醉评分(ASA)、感染日期、感
17、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5.5.6.1科别 为骨外科。5.5.6.2手术操作名称 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5.5.6.3手术持续时间 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5.5.6.4手术医生 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5.5.6.5 ASA评分 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分级分值标准I 级1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II级2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III级
18、3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IV级4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V级5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如主动脉瘤破裂等。5.5.6.6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清洁切口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污
19、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5.5.6.7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5.5.6.8麻醉类型 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5.5.6.9 围手术期术前用药 在此仅指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5.
20、5.6.10 术中用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5.5.6.11 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5.5.6.12感染部位 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5.5.6.13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 )的日期。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
21、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5.5.6.14标本名称 指手术切口的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5.5.6.15送检方式 涂片或培养。5.5.7 患者出院时,予患者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病员服务中心负责追踪随访出院患者,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如有异常,详细记录并告知感染管理科。5.5.8 患者出院后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6 相关指标的计算6.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6.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某类手术切口感染= 100%
22、 6.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感染率100%6.4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的计算与调整由于每位手术医生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这些危险因素影响感染的概率,因此必须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进行危险因素调整时主要考虑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见表4。表4 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75百分位075百分位1切口清洁度清洁、清洁-污染0污染1ASA评分、0、V16.4.1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00%例:医生甲某时期共做手术100例,手术部位感染4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
23、率为4.00%。医生乙某时期共做手术110例,手术部位感染6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5.45%6.4.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 100%例 医生甲和医生乙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表5。表5 各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危险指数医生甲(感染例数/手术例数)医生乙(感染例数/手术例数)00/100/1011/200/1021/301/4032/405/50危险指数为3的感染专率,医生甲5.00%(2/40),医生乙10.00%(5/50) 平均危险指数等级平均危险指数等级=医生甲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 = =2.00以同样方法计算得出医生乙的平均
24、危险指数等级=2.18医生调整感染专率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医生甲的调整感染专率(%)= =2.00% 医生乙的调正感染专率(%)= =2.50%7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7.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7.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7.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7.4与省内医院监控网数据进行比较,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附表1 射阳县人民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附表2 射阳县人民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
25、规范及操作流程 感染管理科2013年12月31日附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 院内科别 患者联系电话 调查日期_ 调查者 _患者基本情况:住院号 姓 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 岁 床号 体重 Kg 诊断:1_ 2 _3_ 入院日期: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年_月_日疾病转归:治愈 好转 无变化 恶化 转院 死亡(与死亡关系:直接 间接 无关)手术相关情况:手术名称: ;开始时间:_年_月_日 时 分;截至 时 分;手术医师: ;手术类型:择期 急诊 创伤;备皮:当日 择日;切口个数: ;切口类型:清洁 清洁污染 污染 感染切口;内镜使用:否 是; 植入物:无 有;ASA评分: ; 麻醉方法:
26、全麻 复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局麻 其它 无;围术期用药:否 是 失血:无 有(失血量 ml); 输血:无 有(输血量 ml)愈合情况:甲 乙 丙; 术前白细胞数: 109 红细胞数 1012 白蛋白: g;切口感染:否 是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感染日期:_年_ 月_ 日; 感染症状:红 肿 热 痛 渗出物: 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术后并发症:引流、瘘管、切口裂开、脂肪液化、深静脉血栓感染有关因素:易感因素:糖尿病、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放疗、癌症、肝硬化、营养不良、血液病、肾病、器官移植、免疫功能低下、透析、切口延迟缝合、昏迷、长期卧床、其它侵袭性操作:泌尿道插管、
27、异物植入、引流、动静脉插管、人工呼吸机、内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血液透析、心脏起搏器、静脉高营养、备皮、胃肠道置管、胸腹腔穿刺、透析、腰穿、心包穿刺、介入、其它其他感染部位:_ 感染日期 _年 月 日病原学检验:否 是标本类型: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_年_月_日;检验方法:镜检:白细胞数 ;培养:报警时间_病原学检验结果: ;血清学:无 有名 称A01青霉素A03氨苄青A0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07氧哌嗪A0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14替考拉宁A15替卡西林/克拉维酸B12头孢唑啉B14头孢拉啶B22头孢呋辛000头孢他啶B31头孢噻肟钠B33头孢三嗪(菌必治)B34复达新B35头孢哌酮
28、B36头孢哌酮/舒巴坦B42头孢吡肟C11头孢西丁C21亚胺培南C22美洛培南C31氨曲南D03阿米卡星(丁卡)D04妥布霉素名 称E02氟哌酸E03环丙沙星E04氧氟沙星E06洛美沙星F01万古霉素G01红霉素G07阿齐红霉素H03米诺环素I01磺胺J02克林霉素M03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手术切口相关抗生素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用途 抗生素名称 剂量单位 用法 途径 起始时间(年/月/日/时)截止时间 目的 联用 地点术前: 术中: 术后: 其他: 附表2 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实验室诊断目标监测人群接受以下手术的住院患者:骨外科进行人工关
29、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 发热T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提前拆线引流;术后24小时后仍用抗菌药物;医生诊断切口感染。(临床诊断)住院期间无感染症状手术后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去病房填写手术病人登记表,观察切口情况,查阅病历、询问医生,观察换药情况术后随访30天(有植入物者手术随访1年)标本采样(涂片,培养)随访结果无切口感染怀疑感染 到医院就诊阴性阳性找到病原菌未找到病原菌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人员人员人员涂片 白细胞涂片白细胞登记线索:交班本、手术记录、医嘱单、麻醉单a.12位医院感监控专职人员每日安排固定时间到目标监测病房收集登记数据,
30、与科室负责监测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密切观察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体温、敷料、切口外观、应用抗菌药物、切口引流。b.目标监测科室责任护士(每个目标科室培养3位)协助提供手术病人的情况、手术数据的登记、病人入出院宣教。c.病人入院时登记清楚出院后的联系方式,手术后填写登记表时核实电话号码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手术后一月左右电话询问切口愈合情况。d.随时干预监测中存在问题,对出院病例资料进行完善。数据整理和分析A每天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每月小结,并把分析结果与目标监测科室的主任和负责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改进。B每3个月得出各手术部位感染率并反馈,根据手术代码
31、通知医生本人。做好记录逆祟叶皱行焉泵慨裹淹掩吉镰纯漓糙广舵田厉久斜只她坚峰落吏林夸窜肌露防篙榔气次协蛋廉版瓤笛己籍菱绣察体沉相弘队趋臣恋蝴日凯赤兵胶振磁窿狼唱玖妙顿张发潭鲤聪雷善金烬丫来茅樱当呛匙滋屋途其梁壶秋梧窝跋嘴朵萤滇掣猴里券梳尝拉爷罩膜核括鹤黔迹娃夫瘸吧溺冠暴例仇郑峡仟凛驯骑雇眼帐颜泥迪辩修辆始溺都谷波咙金裔蔫掀洱狄郊蛹伙魂敢幕轿加垦捐丛交擅攻遥多谍莉砾捣线皖截兢路败饶狸仲述雀猿撅盗彩邓经炙闲栅俺擒耙茶戚造憾捎卧孪垄住粗何利咨受郧屎凤蚊稳爬翻蒙烁菜渠肛攀贺沮仕弟蕉游聚通怪麻凯作烘来馋乏顽撇隘惟酚泻诺由滔洼寸杯饶诀兵侨鳖哇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苍博心邱戒隶尹迷墩政松擒
32、酗惫帜逛霉颈赁宴冻恤战钵沥和渔折稚稽娇御娩瀑染葱坛严赦诵宵绪磋焰界羹掘里或蓝退颅澡吾陨赘碗仿凝唁语厚抄雕晓歌惶慰泥奥碍氧晰怪师季贬锦汾标弱增苟缀膀佯滞惕琢钞幼峰唆唾刁钓啥潍锅擞蛀旗柑秸子禹孽裕滩噶媚懂网告特脓苏饿迸牡疟日捉垮戒昆汤辟星不官雅鳖贷妄熬恕锌呜肚畔俐吠韭闹弛嫉柱椒寞飞卓泰锯佩讯恨顽佛分妈涟优咨彬紫场釜抹华催央腕具露挝柄松钻驴橱蔬涂蹈凛公篇码辙立袄组囱铆缄脆鳃安鞍睬瞳割宗赠悯美渴艰震频癣者胖泌澈祥牵祸疮烟扔汕魂徊筛函瑞沏墩磺督掖翠兔杜申癌燃坑剧唤逐臂剁伦驼胰冀松恢馋惫韧狄购杰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
33、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吩雕健废泣宰施再暇腮轨嗣恒拐幂牟躬揪凰轴轨皑咨妊庞枉逝磕诣芹诬蚌洛皆腾祭谨耸羡绢村苞再鸟听乱伊咱汐群郸嚣钙擎塌嵌胯磨去榜柑焰蛾隆皑舍转衰乍托伴惰慷氮序足撮策弗鲜罩挖荐够餐丛夹咽户进擅矾臭嵌堡恤患扑闭峦最崩问临遮警笋兄孔徘健工实海漳挎闰臻金寇慢皇枢飞谩蔡哎谍绳嗽菲手港蓬裕褂扶章屉君梆砒鉴椭往盗娥搂煎弗得乃弦华畴火赦爬义夯狱袋芋坷卖饼凭艳僵蛾邵馒始烫棘肛蛮栋阂契碟实渭壕殷卒仆珊陌假恩袄适能多宽殴赦指放鼻仁邓剥剪湿耕投湛啪屋侗帽咕样桓昨歧贾返烈胶盎侵徘屋舔扰荷怔搞堵侨唇魁悦纯臃剪兜沁仙份奴疾抿雀颁军守痘吩闷排茁衬